开展“一文化三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和谐铜权新思路
开展“一文化三体系”建设
创新构建和谐铜权新思路
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发展规律、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铜权市委、政府认真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贯彻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立足铜权“十五”经济社会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结合全市农村人口占80%左右、城乡差距拉大等客观市情,认真总结多年来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生产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铜权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抓落实,搞调研、集民智,制定了开展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实守信、廉洁奉公为主的和谐文化建设,以解决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主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为主的安全稳定体系的“一文化三体系”和谐社会阶段性建设目标。
一、深化对构建和谐铜权的市情认识
1、铜权发展形成的比较优势为构建和谐铜权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铜权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源头,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阜源丰,秦修“五尺道”,西晋设宁州,距今建制历史1736年,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全市辖7县1区1市和铜权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总人口587.5万人,人均GDP为987美元,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4.3%,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1117毫米。建国以来,铜权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艰苦奋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大市、中等城市、能源基地、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等特点,形成自身发展的五大比较优势:一是区位通道便捷。铜权毗邻贵州、四川和广西,位于中国内地和东南亚两大市场之间,具有通海达边的良好市场前景和开放条件。全市形成了以四条国道和四条高速公路为骨架的交通网络,贵昆、南昆铁路和盘西支线纵贯8个县(市)区,交通便捷。二是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独特。全市已探明有较大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29种。其中煤炭、磷矿、铁矿、硫铁矿等储量均居全省前列。市内有可开发水能资源300万千瓦时,境内丰富的水能和煤炭资源互为补充的结构,不仅在铜权是唯一的,在全国也少有。在广袤的红土地上,有种子植物3955种、药用植物406种、食用植物170种,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独特,千里珠江就发源于马雄山麓;九龙河、瀑布群、鲁布革“小三峡”、彩色沙林、为大自然奇观、被誉为“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以独特的爨文化,深受海内外瞩目,全市有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是重要的工业能源基地。铜权是国家和省工业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区,是全省的重要能源基地,现已形成以能源、化工、矿冶、卷烟、机械汽车、生物资源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门类相对齐全、有一定规模优势和配套协作能力的工业体系,2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3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铜权。四是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铜权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高原“立体气候”,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适于诸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全市在烤烟、粮食、油料、畜产品等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农业优势,是亚洲最大优质烤烟区,烤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被誉为“马铃薯王国”。五是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全市人口多、密度高,经济总量大,形成了一个较大的乘数需求市场,以及提供丰富低成本的劳动力市场。
2、十五期间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为构建和谐铜权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中共铜权市委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现代工业强市、珠江源大城市和“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全民之智谋划加快发展新思路,凝全民之心共图富民强市新目标,举全民之力实施加快发展新举措,取得了“十五”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显著成绩,成为建国以来铜权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群众得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
经济建设有新成效。2005年市内生产总值达441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1番多,年均增10.4%,按照全国到2010年生产总值翻1番的要求,全市提前5年实现翻番目标,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全市一产业增加值87.6亿元,二产业增加值222.3亿元,三产业增加值13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50:30;全市财政总收入达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30.7亿元,在 200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在2000年基础上分别翻1.5番、1.8番、1番、3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8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年均分别增7.1%、7.3%。努力打造了以烟草、能源、化工、矿冶、机械制造、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六大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强市发展格局,以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的珠江源大城市为龙头的滇东城市群发展格局,以“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引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村经纪队伍等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全市呈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明显夯实、发展难点明显突破、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瓶颈’明显缓解、发展保障明显加强的良好局面。
政治文明建设有新推进。积极支持市人大加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力度,保证了宪法和法律的贯彻执行,加快了依法治市进程;积极支持市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效推进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程。
精神文明建设有新进展。“群星文明工程”深入实施,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共创评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社区、乡(镇)和村1075个,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革命传统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扎实有效。
党的建设有新加强。各级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成效明显,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云岭先锋”工程和“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五百活动”等工作扎实开展,基本建立了联系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构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3、“十五”期间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构建和谐铜权取得了直接经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市委多年来高度重视解决城乡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从2002年起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项目配套、产业开发等措施,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生产生活中的行路、饮水、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十五”期间,全市5.9万城镇困难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0万特困学生享受生活和学费补助,6.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和99.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解决了农村130余万人的行路问题、57万人的饮水问题、4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7万间茅草房、杈杈房改建为新房,失地少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正逐步解决,有效消除了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为铜权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破解问题的实践基础。
总结铜权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总体看,铜权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基本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最需最盼望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物质基础。
二、认真总结,找准制约影响构建和谐铜权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
在取得“十五”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发展成就的同时,市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化对市情的再认识,清醒认识到要实现铜权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必须按照党中央“五个统筹”要求,首要的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矛盾”,构建铜权和谐社会。
(一)城乡差距矛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 “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由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矛盾却不断显现。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878元、2078元,二者之比为4.27:1,比1990年2.96:1差距扩大了1.8倍,比全国的3.2:1高出1.07倍。二是财产差距较大。从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看,2005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05元,农村居民年人均财产性收入达64元,城乡之比为1.64:1。三是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反映出生活水平的差距。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50.38%、高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8.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全市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较为明显。从消费结构看,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08.7元,仅为城镇居民平均308.8元支出的1\3,农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支出101.7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853.5元支出的11.9%,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40.6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平均759.4元支出的31.7%。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特别是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农村明显滞后于城市,城乡结构总体上仍处于较失衡的“不和谐”状态。
(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矛盾。一是行业收入差距明显拉大。烟草、金融、电力等垄断行业一直位居高收入行业,而居民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等行业却长期处于社会收入低层,并且各行业间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00年全市最低收入行业职工工资与最高收入行业相差7655元,2005年扩大到21240元,5年间绝对差额扩大了18585元,差距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二是城镇居民贫富差距明显。2005年,城镇居民中20%的低收入群体收入仅占全部居民收入的9.4%,与1990年相比降低了2.3%,而占人口20%的高收入群体收入所占比重达38.4%,比1990年提高了4.2%,2005年,全市基尼系数为0.48,高于全国水平。收入分配呈现向高收入群体集中的趋势。部分私营企业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技术人员等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速较快,而一般居民收入增长却较缓慢,形成收入分配的明显分化。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安全、公共服务、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差距较大。
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应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安全、公共服务、思想道德建设相对滞后不相适应的矛盾不断凸现。一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因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失地农民保障等引发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与广大人民群众盼社会治安彻底好转、盼司法公正、盼各级干部进一步务实、为民、清廉的要求有差距。全市“十五”期间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群体性突发事件比“九五”同比增 2.5倍;刑事发案数比“九五”同比增183%。二是公共服务建设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政府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而现实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错位”、“缺位”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盼有效增加收入、盼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盼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盼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的要求有差距。三是少数地方和行业思想道德建设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中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和负面效应对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少数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失缺,极少数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特别是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体制不顺、机制不畅,这种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愿望有差距。
总体看,在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三大差距”,既有全国、全省的共性,也有铜权的个性,既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差距,又是社会协调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从铜权的个性来看,较为集中的表现为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八难”问题:一是就业难。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因城镇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失地少地农民就业与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相汇交织,全市形成城乡40万左右的需就业和再就业“大军”,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难于满足就业需求。如:会泽县驰宏公司(老基地)有近2000名冗员,难以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加之职工依赖公司安置就业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就业难成为该公司的突出问题。同时因大中专毕业生动手有文化知识、无专业技能而就业期望值高,就业渠道窄;农村富余劳力缺乏职业技能,转移就业能力较低;退役士兵文化基础差、缺乏谋生技能,导致需就业者难以适应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形成破解就业难的“肠梗阻”。二是就学难。虽然铜权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仍存在校舍紧缺、师资严重不足、校舍危房面积大、贫困生救助面广、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问题。按省现行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标准,全市校舍建筑面积生活用房差120余万㎡,教学用房差170余万㎡,导致大部分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音、体、美教室被挤占,部分寄宿学校校舍“两用”(白天上课、晚上住宿);按省现行师生比标准,全市缺教师11856人,导致80人以上的大额班现象普遍存在;全市有中小学危房近90万㎡,占校舍总面积的12%左右。四是贫困生救助面广。全市家庭年人均纯收入820元以下的贫困生46.1万,420元以下的特困生近15.4万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不协调,全市在校职校生与普通高中生之比约为0.4:1。如师宗县雄壁完小,在原教学楼被鉴定为D级危险房封停后,721名学生分年级被安置到校附属的一幢二层小楼、村委会老年活动室、农户私房三个地方上学。三是看病难。因农村卫生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农民增收难、农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及医疗人员建设滞后,使农村贫困地区农民难以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危房面积达5.7万平方米,有30%的医疗设备老化和损坏,村卫生所业务用房未达80平方米的占33%,尚有697个村卫生所无业务用房;因城乡群众收入增速近几年均在10%以下,而医疗费用增速则达10%至60%之间,直接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仅为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29.59%,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仅占全市农业人口的60.07%,难以为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因全市卫生院以中专学历为主体,村级卫生人员大多是各县职高生和无学历人员,卫生工作者业务培训任务较重。四是饮水难。全市大部分山区半山区饮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全市农村有200余万人饮水不安全。如富源县十八连山乡华毕村的祭羊山村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村庄附近没有可靠水源可供人畜饮水,群众只有到距村庄3公里、高差200米左右的长底河人背马驮,解决生活用水所需。五是行路难。铜权地处云贵高原、山高坡陡谷深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行路难问题。全市仍有30%的自然村不通公路,处于出门靠脚走、生产生活靠人挑、运输靠马驮的状况;加之全市通车里程中大多数属乡村公路,路面窄、通行能力差,部分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同时农村农产品和生产生活物资运量较大,客观条件限制,农村运营车辆不多,运力不足。六是保障难。虽然全市建立了城市低保、职工养老、生育、失业、医疗保险,但参保率低、覆盖面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有其岗、学有其校、安有所保、难有所帮、居有其屋的盼望仍有较大差距。仅从全市二、三产业101.51万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情况看,养老保险覆盖率为16.5%,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31.4%,失业保险覆盖率为19.6%,工伤保险覆盖率为19.1%,生育保险覆盖率为18.5%,这无疑于冰山一角。而占全市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村仅有生活救助、大病救助、部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等不健全的保障制度,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类保险对于不太富余的农民是可望不可及。七是增收难。因部分地方农民人多地少、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问题。2005年底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在94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为77.82万人,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为21.85万人,全市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5.5%,虽比全省20.05%的贫困人口发生率低,但绝对数量多,占全省737.8万贫困人口数的10.5%。此外,全市尚有4万多特困群众基本丧失生存条件需易地搬迁。如:宣威市西泽乡睦乐村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总人口3674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31%;人均耕地0.95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95%以上,基本没有二、三产业。2005年经济总收入69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9.1%,外出务工收入占30%。八是燃料难。铜权虽然是能源基地、云南煤炭的富聚区和主产区,但仍存在煤炭市场缺口大、价高、新型能源推广难度大、部分群众燃料难的问题。据抽样调查,全市以烧煤为主的农户占60%左右,以烧柴为主的农户占26%左右,全市有120余万农户不同程度存在燃料难问题;全市煤炭市场缺口达500万吨,加之优先保电煤供应,可供群众购买的煤炭量较少,导致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存在买煤难问题;煤炭涨价(农村煤价每吨上涨至200元左右)群众难以承受,加之煤炭资源仅分布在43个乡镇,大部分群众烧煤运输成本高;实施天保工程后禁伐天然林,使全市25%的村委会基本无燃料来源,加之部分农村生活习惯和牲畜饲养方式难以改变,先进节能技术和牲畜熟改生喂养方法推广不够,使燃料难问题进一步加剧;新型能源开发成本高,普及面较小,全市仅有9.4%的农户用上沼气、4%的农户用上节能灶、2.35%的农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三、探究创新构建和谐铜权新思路
按照党中央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市委、政府立足铜权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调研、总结经验、集思广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了构建和谐铜权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工作举措。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构建和谐铜权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目标,以解决构建铜权和谐社会中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努力用5至10年时间,建设完善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等为主的和谐文化;以解决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问题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主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以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为主的安全稳定体系的“一文化三体系”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有其岗、学有其校、安有所保、难有所帮、居有其屋的和谐铜权。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再翻一番;工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努力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科教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各族人民更加团结、“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
构建和谐铜权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着眼民生,努力解决好构建和谐铜权中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注重公平,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参与,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要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健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铜权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构建和谐铜权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坚持把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统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既加快发展经济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又致力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程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确保稳定;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坚持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分配原则,把握保持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制衡,既以较高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又努力做到社会利益格局总体合理、让广大群众直接享受改革发展的实际利益。
构建和谐铜权建设工作要搞好三个结合:与“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建设新环境、树立新风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与先进性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缩小三大差距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着力解决城乡、收入等“三大差距”。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以“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用8至10年时间,使全市农民年人均经济总收入达万元以上,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其中:贫困村年人均经济总收入达6000元以上,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和“三项工程”(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的素质工程、以塑造农村风貌为重点的环境工程、以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的先锋工程)为重点,走“产业富村、科教兴村、民主管村、和谐稳村、群众建村”的路子,全力抓好事关全市400余万农民利益的惠民工程,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力争2010年全市50%的村委会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大力发展以商贸、金融、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结合“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的连锁超市向农村覆盖,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以新经济组织为主的经营方式在农村推广,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在农村壮大,以休闲、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在农村繁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社会需求。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全市人民和谐生活。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员温饱问题和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以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为重点,以贫困村、贫困户为主战场,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青壮年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落实力度,有效增加低收入人口的收入。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努力缩小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的差距。按照“全面推进、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完善“打、防、管、控”、“群防群治”综合防治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加大对热点单位、热点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法律约束、政策引导、社会监督,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建立完善以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为主的学有其校、工有其岗、病有所医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大力宣传贯彻落实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进村入户、入耳入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三)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解决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问题,重点建立完善四项社会保障制度,抓好四项试点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建立“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不计缴费年限,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办法;加大工伤保险工作力度,不断把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切实做好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省、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对残疾、重病、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给予重点保障。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对全市城市困难群体生大病及一次性住院医疗费用上5000元以上的其它疾病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对全市农村特困户实行医疗救助。建立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对全市因病、因残丧失主要劳力,生活常年贫困,而又不符合五保户供养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员,以及失地少地农民中的困难群众实行生活救助。同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十一五”末全市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四是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把全市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确保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同时加大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力度,实行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力争5年内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由5%提高到50%以上。五是抓好四项试点工作。麒麟区抓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沾益县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富源县抓好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民大病统筹试点工作;师宗县抓好农村低保制度试点工作。各试点县(区)要选择2至3个有条件的乡(镇)认真搞好试点,市级分管和主管单位领导要深入试点县乡村督促检查、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广。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开展“一文化三体系”建设创新构建和谐铜权新思路》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