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摘要:文章以富阳稠溪村为个案,了解和研究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受教育及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3、管曙光.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程[J].精神文明导刊,2008(2).
4、顾秀连.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妇女网,2007.
(作者单位:中共富阳市委党校)
关键词:留守儿童;路径选择;和谐
留守儿童特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5万人,其中温州、衢州和丽水3市分布最集中,约有12万人。全国的留守儿童人数已近2000万,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笔者对富阳稠溪村进行了调查,约90%以上的家庭有1-2名正劳力外出打工,主要从事铝合金门窗的生意。被调查家庭中89.9%的在外务工者的子女留在家乡,只有10.1%的孩子随父母一起外出生活,留守儿童大约是流动儿童人数的9倍,可见“留守”是这一带在外务工者子女生存的主要形式。在被访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5%,其余65%属于双亲外出情况。家长外出打工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据调查,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感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执、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而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富阳总体经济较为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留守孩子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稠溪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关爱、心理教育、德育、体育等没有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着范围广、影响大、解决难度大的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管理。
(二)关爱缺位引发“家教抛荒”
家长的长期缺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家庭功能的完整发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生活失助、心理失衡、教育缺监管、道德失范、不安全感强等问题。据调查,稠溪村留守家庭中84.6%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隔代监护是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家庭权威角色的缺位致使儿童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强,隔代监护人缺乏教育耐心、教育知识和手段,仅能照顾生活起居,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亲情需求,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
(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
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留守儿童教育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留守农村,城乡教育的差异使离开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能和城市子女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相关部门管理服务意识弱,各项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他们的权益保障体系还亟待完善。
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意义重大
(一)切实有效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创造有利环境对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农村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农村儿童素质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育,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需要
当前的教育资源是竞争十分激烈的稀缺资源,因为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是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与重视民生的落脚点应当切实保障民生,尤其要切实改善乡村的民生状况。化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难对民生状况的改善、社会矛盾的缓解、和谐社会的促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务工人员而言,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他们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触及最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消除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多元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1、由村委会牵头,推动各地依托学校来构建有效监管机制。村委会牵头有利于留守儿童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有效持续开展;依托学校使监管工作和留守儿童的在校学习情况结合,实施科学监管。通过讲授心理、卫生、健康等知识,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帮助监护人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认识到教育艺术的重要性,重点对青少年的习惯、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家长学校可以把重点放在加强留守学生的法制教育上,邀请司法部门、公安干警等定期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控制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现象,使留守儿童知法守法,健康成长,促进农村和谐家庭的建设。
2、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村民图书馆建立村级中小学生学习中心。农村学校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因为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很多孩子沾染了网瘾或是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杭州钱杭社区的“四点半课堂”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由村委会牵头邀请老师担任辅导员,由村委会工作人员配合管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学习中心的建设将会有效提供在校生课余学习交流的场所,增进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稠溪村是杭州首批“农家书屋”之一,获赠了500册科普读物。定时开展阅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和村民共同参与读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又能实现和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精神。
3、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校外生活延伸,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活动内容、方法和载体,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以提高道德素质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立精神。村委会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教育他们自立自强;通过交流沟通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例如2008年2月稠溪休闲文化节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全面展示稠溪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独特魅力,提升影响力,吸引八方宾朋来稠溪休闲、创业。节庆期间就可以让留守学生来参与接待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村文化的魅力,锻炼能力。节日期间,该村表彰了“新农村建设模范奉南者”、“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模范五好家庭”、“幸福老人”等先进个人,这样的评选活动本身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教育:弘扬传统美德,铸就稠溪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乡风。儿童参与活动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好地延续这种优良传统。
(二)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
1、建立科学教育机制,持续有效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科学教育机制是推进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围绕农村留守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出台政策,整合资源,努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工作格局,共同指导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由村委会、妇联等牵头,尽量以村为单位积极开展“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活动,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安全监护网络,防止家长权威缺失和情感培养缺位的现象,使监护网络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一种范式,也使其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有力支持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渠道的畅通,服务制度的完善,活动载体的创新,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实际需求,组织人员编写适合农村家长和儿童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尤其是编写教育案例,培训一批留守儿童教育骨干。
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激励动员机制,树典型、促宣传。定期交流各地各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表彰在留守儿童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工作开展。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实事。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当地报刊可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宣传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政府要重视并强化落实运行机制,推进社会整体合力关爱留守儿童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地方政府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健全一系列的落实经费投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既能以政策、文件等来确保经费的划拨和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又能动员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来确保扶持力度的加大。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个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使在外打工的父母安心,在家读书的儿童用心,取得双赢。
总而言之,只有多途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教育机制,共同为促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谋划策,办实事,才能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群.关爱“五失”农村留守学生[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2、谢志强,潘嘉.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留守儿童[J].精神文明导刊,2008(1).
3、管曙光.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程[J].精神文明导刊,2008(2).
4、顾秀连.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国妇女网,2007.
(作者单位:中共富阳市委党校)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