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逆势之思,顺势之为
人性中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只看到好的,不注意不好的,结果会十分糟糕。这是常识。实际上,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还是在于能否把握自己,约束自己的贪欲,让自己善的一面得到张扬。那些干成一番事业的人,哪个不是善于为别人着想的?如果某个人极端自私自利,谁还愿意与他合作呢?孤家寡人又怎么能够干大事业呢?所以,大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是和人性自利作斗争者。这种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逆势之思,“逆”自我、自私而思考,从而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天地。与此同时,再审时度势,根据社会、市场的变化,沿着历史潮流的方向而动,这便是顺势之为。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一下“天下第一村”创业者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
一、吴仁宝逆势之思的特点
没有逆势,也就无所谓顺势。逆势中有顺势,顺时中有逆势。顺势比较简单,一般我们说随大流。逆势就有风险。逆势之思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吴仁宝就是一个能够在经营企业时,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反其道而思之”的企业家。
吴仁宝生于1928年,小时候读过私塾,后来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22岁起先后做过村支书、乡长、江阴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兼任华西村村支书),1987年回到华西村任大队书记,并出任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在历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时在10个生产队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华西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把一个“户户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过,此时靠实干和抓生产出名的华西并不十分吃香,地区的领导因为拿不准吴仁宝的做法到底是否正确,为避免麻烦,曾发出通告:一不准到华西,二不准宣传华西,三不准介绍吴仁宝。
当然吴仁宝并不在乎。他并不是以当先进为目的,他说先进不先进是外界的评价,关键是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做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在同一时期,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道理,领着华西村悄悄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白天有领导和外人检查参观,厂子就关门息声,人下大田;检查参观的人一走,大家又回来加班加点。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还都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这又是一次重大抉择。
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并且中央文件精神讲的很清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多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吴仁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这与众不同的逆势之思,不能不令人佩服。他为什么能够如此逆势而思呢?
二、吴仁宝敢于逆势而思的原因
逆向思维一般人不是不懂,只是不敢逆向思维,懒于逆向思维,更不敢将逆向思维的结论付诸实施。吴仁宝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勇气呢?
最根本的还是他无私无畏。所谓无私,并不是说他没有想到自己,无私是指他把自己想彻底了,也可以说他彻底的“自私了”!彻底的自私,意味着,他把自己和别人,和人民完全彻底地联系在一起了。当然他也就把自己和国家、民族利益彻底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国家民族都是属于人民的。无私者把为人民就当作为自己。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
2005年12月22日下午,中共江苏省委举行“吴仁宝先进事迹报告会”。“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在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土标准”。他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用“人民幸福”界定社会主义,吴仁宝的这4个字“土标准”,是如此通俗、易懂、简洁、真切、实在。它“土”得一语中的,“土”成了一种标准,一种准则,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反复思索,更重要的是一旦明白就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去实现。
我们要注意,吴仁宝不是提“人民富裕”,而是只讲“人民幸福”,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升华。社会主义可以在贫穷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也是要消灭贫穷落后的,但富裕不能完全代表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经验。像现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光有物质的富足,却没有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并没有感觉到真正的“幸福”,相反,越是富足,越是感觉精神空虚,显然,这样的社会肯定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而吴仁宝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深刻领悟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质,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用自己的语言“人民幸福”,确立了华西村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方向。有了这样的深刻认识,就相当于把握了历史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走,就是顺势而为,哪怕在细节上和某些领导的想法不一致。正是基于此,吴仁宝才会有那样的大无畏精神,去作出常人不敢的“逆势之思”!
三、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是逆势之思与顺势而为的有机结合
正向思维是人的常态,加上逆向思维,自然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都会考虑到,从而促成全面思考。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具体技术层面不一定是专家,但是在把握全局上一定不能出现考虑问题片面性,尤其是重大决策最忌讳因为某些因素“没想到”,而导致重大失误。解决的办法只有全面思考。中外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善于全面思考者,而那些失败者正是不善于,或者疏于全面思考者。吴仁宝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了辩证法,善于全面思考,善于把握正反两方面,而没有僵化地处理问题的。如果说“人民幸福”是他的世界观的,那么,逆势之思与顺势而为的结合,全面思考问题,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就是他的方法论,就是他的企业家之道。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西村就是农业样板村,吴仁宝也当了几十年的“先进典型”。与他同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或者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或者为历史风尘湮没,但吴仁宝却奇迹般地数十年“红旗不倒”,背后的力量是什么?
有位记者曾问过吴仁宝:都说您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不倒翁”,从“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就已经是先进典型了,你自己分析,如此“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吴仁宝说: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我呢,因为单讲“硬道理”老百姓听不懂,我就加了两点,叫“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
华西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始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华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我们讲:“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华西就是创造条件发展的,所以,我真没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可以看出,吴仁宝浑身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企业家精神。我们还可以看一个细节。有位记者采访吴仁宝是提到“您在搞‘家族制’,5个子女全是‘官’。”
吴仁宝理直气壮回答道:“华西38个正副书记,其中5个是我的子女。但这些岗位,他们是通过数十年的工作得来的,是群众公认的,上级党委信得过的。现在社会上的确有舆论说我吴仁宝搞‘家族制’。但从历史到现在,华西有过6任主办会计,我们一家没有谁担任过主办会计。华西的账,是从1961年开始的,都可以翻出来查。可以这么说,我这个家族的人,都是为了老百姓,而不是为个人牟利的。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
如果都像我吴仁宝一家,这样的家庭还是多搞的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家这5个书记,现在解决了5万多人就业,有的人还比我们富。所以,我不在乎人家讲,而且不是哪个讲了,我就改变。如果哪个讲了,我就改变了,那就改变了我的意志,也就改变了华西走的这条路。”
这就是吴仁宝,这就是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他为了顺“人民幸福”之势,一切都是可以逆势而思的。因为敢于和善于逆势之思,他往往技高一筹,他往往能够更好的顺势而为。他在顺势中把握逆势,在逆势中寻求顺势。
所以,他能够用自己不喜欢的“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十分有效。
所以,他能在1992年3月1日,看到邓小平南巡讲话见诸报端,欣喜若狂,当天夜里2点急召全村党员干部开会:“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马上就要到来,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借钱吃足’!”短短几天内,华西用筹来的几千万元一下子“吃”进了一个月后价格翻了几番的上万吨铝锭、钢坯,迅速投入随即上马的村办企业生产中。当别人还在学习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时,华西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路飞奔。
所以,他能够领导华西村,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到21世纪,一些村民已经搬进了第5代住房——高档豪华的欧式别墅,一幢价值300-600万元。华西以它如日中天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光明灿烂。华西村的企业也以500亿元的销售收入,名扬海内外,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奇迹。
所以,当他完完全全、名正言顺地可以将上级奖励他1.3亿元奖金装进自己的口袋时,他淡然一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不要。还是留给村里,留给百姓。”从而,我们也就更深刻的感悟到吴仁宝那富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家之道!
一、吴仁宝逆势之思的特点
没有逆势,也就无所谓顺势。逆势中有顺势,顺时中有逆势。顺势比较简单,一般我们说随大流。逆势就有风险。逆势之思是逆向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吴仁宝就是一个能够在经营企业时,善于逆向思维,善于“反其道而思之”的企业家。
吴仁宝生于1928年,小时候读过私塾,后来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22岁起先后做过村支书、乡长、江阴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兼任华西村村支书),1987年回到华西村任大队书记,并出任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等职。在历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时在10个生产队基础上合并起来的华西村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史,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以“重造山河”的英雄气概,把一个“户户茅草房,家家吃米糠,土地不成片,一雨成汪洋”的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过,此时靠实干和抓生产出名的华西并不十分吃香,地区的领导因为拿不准吴仁宝的做法到底是否正确,为避免麻烦,曾发出通告:一不准到华西,二不准宣传华西,三不准介绍吴仁宝。
当然吴仁宝并不在乎。他并不是以当先进为目的,他说先进不先进是外界的评价,关键是自己一定要实事求是做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在同一时期,吴仁宝却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道理,领着华西村悄悄地办了一个小五金厂,白天有领导和外人检查参观,厂子就关门息声,人下大田;检查参观的人一走,大家又回来加班加点。这个小厂子,一年为华西村创利30多万元。几年里,靠这笔钱,全村人住上了新瓦房,人均分配从130元上升到220元,村里还建成了当时连苏南大部分县还都没有的5层大楼,用来办托儿所、中小学,被华西人自豪地称为“教育大楼”。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这又是一次重大抉择。
吴仁宝认为,中央政策的意图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并且中央文件精神讲的很清楚“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他在村党支部会议上说:“华西村现在的头等任务是要更大力度地发展集体经济,让大伙儿的生活更加富裕,全面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多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吴仁宝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这与众不同的逆势之思,不能不令人佩服。他为什么能够如此逆势而思呢?
二、吴仁宝敢于逆势而思的原因
逆向思维一般人不是不懂,只是不敢逆向思维,懒于逆向思维,更不敢将逆向思维的结论付诸实施。吴仁宝为什么能够有如此勇气呢?
最根本的还是他无私无畏。所谓无私,并不是说他没有想到自己,无私是指他把自己想彻底了,也可以说他彻底的“自私了”!彻底的自私,意味着,他把自己和别人,和人民完全彻底地联系在一起了。当然他也就把自己和国家、民族利益彻底联系在一起了。因为国家民族都是属于人民的。无私者把为人民就当作为自己。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
2005年12月22日下午,中共江苏省委举行“吴仁宝先进事迹报告会”。“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在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土标准”。他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
用“人民幸福”界定社会主义,吴仁宝的这4个字“土标准”,是如此通俗、易懂、简洁、真切、实在。它“土”得一语中的,“土”成了一种标准,一种准则,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反复思索,更重要的是一旦明白就要身体力行,去实践,去实现。
我们要注意,吴仁宝不是提“人民富裕”,而是只讲“人民幸福”,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升华。社会主义可以在贫穷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也是要消灭贫穷落后的,但富裕不能完全代表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的经验。像现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光有物质的富足,却没有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并没有感觉到真正的“幸福”,相反,越是富足,越是感觉精神空虚,显然,这样的社会肯定不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而吴仁宝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深刻领悟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质,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用自己的语言“人民幸福”,确立了华西村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方向。有了这样的深刻认识,就相当于把握了历史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走,就是顺势而为,哪怕在细节上和某些领导的想法不一致。正是基于此,吴仁宝才会有那样的大无畏精神,去作出常人不敢的“逆势之思”!
三、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是逆势之思与顺势而为的有机结合
正向思维是人的常态,加上逆向思维,自然正反两方面的因素都会考虑到,从而促成全面思考。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具体技术层面不一定是专家,但是在把握全局上一定不能出现考虑问题片面性,尤其是重大决策最忌讳因为某些因素“没想到”,而导致重大失误。解决的办法只有全面思考。中外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善于全面思考者,而那些失败者正是不善于,或者疏于全面思考者。吴仁宝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了辩证法,善于全面思考,善于把握正反两方面,而没有僵化地处理问题的。如果说“人民幸福”是他的世界观的,那么,逆势之思与顺势而为的结合,全面思考问题,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就是他的方法论,就是他的企业家之道。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华西村就是农业样板村,吴仁宝也当了几十年的“先进典型”。与他同时代的许多风云人物或者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或者为历史风尘湮没,但吴仁宝却奇迹般地数十年“红旗不倒”,背后的力量是什么?
有位记者曾问过吴仁宝:都说您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个“不倒翁”,从“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就已经是先进典型了,你自己分析,如此“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吴仁宝说:邓小平讲“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我呢,因为单讲“硬道理”老百姓听不懂,我就加了两点,叫“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
华西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始终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华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我们讲:“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我们华西就是创造条件发展的,所以,我真没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可以看出,吴仁宝浑身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企业家精神。我们还可以看一个细节。有位记者采访吴仁宝是提到“您在搞‘家族制’,5个子女全是‘官’。”
吴仁宝理直气壮回答道:“华西38个正副书记,其中5个是我的子女。但这些岗位,他们是通过数十年的工作得来的,是群众公认的,上级党委信得过的。现在社会上的确有舆论说我吴仁宝搞‘家族制’。但从历史到现在,华西有过6任主办会计,我们一家没有谁担任过主办会计。华西的账,是从1961年开始的,都可以翻出来查。可以这么说,我这个家族的人,都是为了老百姓,而不是为个人牟利的。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
如果都像我吴仁宝一家,这样的家庭还是多搞的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家这5个书记,现在解决了5万多人就业,有的人还比我们富。所以,我不在乎人家讲,而且不是哪个讲了,我就改变。如果哪个讲了,我就改变了,那就改变了我的意志,也就改变了华西走的这条路。”
这就是吴仁宝,这就是吴仁宝的企业家之道,他为了顺“人民幸福”之势,一切都是可以逆势而思的。因为敢于和善于逆势之思,他往往技高一筹,他往往能够更好的顺势而为。他在顺势中把握逆势,在逆势中寻求顺势。
所以,他能够用自己不喜欢的“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十分有效。
所以,他能在1992年3月1日,看到邓小平南巡讲话见诸报端,欣喜若狂,当天夜里2点急召全村党员干部开会:“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马上就要到来,我们要紧紧抓住机会!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借钱吃足’!”短短几天内,华西用筹来的几千万元一下子“吃”进了一个月后价格翻了几番的上万吨铝锭、钢坯,迅速投入随即上马的村办企业生产中。当别人还在学习领会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时,华西已经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一路飞奔。
所以,他能够领导华西村,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到21世纪,一些村民已经搬进了第5代住房——高档豪华的欧式别墅,一幢价值300-600万元。华西以它如日中天的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光明灿烂。华西村的企业也以500亿元的销售收入,名扬海内外,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奇迹。
所以,当他完完全全、名正言顺地可以将上级奖励他1.3亿元奖金装进自己的口袋时,他淡然一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不要。还是留给村里,留给百姓。”从而,我们也就更深刻的感悟到吴仁宝那富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家之道!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