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在贫困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很有必要。我们要提高认识,切实抓好基础体系建设,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关系。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的新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贫困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历了接触、认识、尝试等几个孕育积累的过程。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工程尚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结合本地实际,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基础,创建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
以靖西县(国家贫困县)为例,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展形成的山楂、桑蚕、烤烟厂等作为优势产业项目来加大开发,先后建成了茶叶加工、糖厂、大果山楂厂、生姜加工厂、烤烟厂等企业,如今大果山楂系列产品成为靖西乃至广西有名的土特产品,烤烟形成了广西具有较大影响的烟草科技园区,成为国家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原料烤烟生产基地之一。这些项目的开发和加工企业的建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初具规模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方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借鉴了发达地区的经验后,开发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经营模式,从靖西县的情况来看,当前主要的经营模式有:
1、企业+基地+农户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龙头企业派出生多家子企业,形成基地生产,再通过利益纽带把农户联系起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如该县的茶叶生产、甘蔗生产、水果生产均以加工企业消化吸收原始产品,保证了产品销路,农民直接参与第一生产环节的分配,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2、公司+农户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龙头企业通过利益纽带直接把农户、生产、市场等要素联系起来组织生产。如烤烟生产,即由烟草公司负责收购-调运-销售,农民负责生产、烘烤,烟草公司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及收购服务。
3、市场带农户型。这种模式主要是当地农户根据某种产品在上一个生产周期的市场供求关系,自订计划和生产、销售。这种模式对农户和市场特别是区域市场的影响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而且能够由市场带动农户形成一定的商品生产和投放规模。
以上3种模式只是某一贫困山区县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探索性模式的静态描述,难以涵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瞬息万变的市场导向也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扩张、优化组合,不断改变其运动方向和形式,从而必然出现和形成具有不同内容结构的动态模式。
二、贫困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某些偏离实质方向的误差
农业产业化,从其构成的要件和实际操作所涉及的问题来看,它具备农业经济和社会系统工作的特征,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贫困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常常简单化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硬性推行产业化,结果出现违背农民意愿,最终导致项目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失败的教训。
(二)农业产业化基础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
1、经营主体结构松散,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约束。靖西县的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还存在着相互脱节的情况,农户这一主要的经营主体权限于农副产品的生产,要进入产品加工增值阶段还需具备相当的条件。企业、基础、农户等产业链所呈现联结方式比较简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内在相互依存的紧密需求。
2、形成龙头企业的基础薄弱,带动能力差。龙头企业还比较少,缺乏能够带动本地区某一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目前,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大多为生产设备落后、老化的、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型,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市场型、科技型企业还不多见。龙头企业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一些企业的产品由于缺少足够的经营资本,产品无法向高、精、新方面开发,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贫困地区大多数龙头企业未能真正实现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调控阶段,缺乏有力的带动作用。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贫困地区现有的丰富的农业资源还难以实现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资源优势未能实现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企业缺乏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无法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缺乏真正的主导产业。目前,贫困地区的不少地方所谓的主导产业,并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特征,某些贫困山区县,还存在着县里有几个所谓的主导产业,乡里、村里又各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的混乱局面。这些地方由于重点不突出,技术指导不能全面到位,出现了县与乡、乡与村项目争地争人争钱以及盲目重建的矛盾,反而使一些真正具有优势的项目开发无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影响了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不够健全,不配套
抓单个环节服务和零星服务的多,抓产、供、加、销一条龙全程服务的少。就整个农业生产包括流通环节来说,提供收购、加工、运输、机耕、灌溉、信息服务等仍是薄弱环节,不能真正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此外,还存在一些相当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运行机制尚需不断完善,特别是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内部利益调节等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是产业化的体系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还没有真正得到健全;经营主体条件在法律意识,科技素质、经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探讨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扭转农业长期低效弱质局面的根本出路,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紧迫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当地农业的经济素质,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贫困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质和内涵的正确理解,要克服那种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只简单地理解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或“公司+农户”的片面认识。所谓农业产业化,按照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提法,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为中心,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用这一理论作为参照系来衡量当前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难发现,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多数还处于发展雏形,处于起步的阶段,发展形态还不具备应有的特点,组织和机制还未具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条件。当前,贫困地区要在正确把握它的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指导思想,真正把农业产业化当作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来。
(二)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切实抓好基础体系建设工作
1、要做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工作。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种种原因,综合素质比较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量的实践证明,单靠农户独家闯市场比较困难。为了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及减少风险,目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由龙头企业带着农民闯市场,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能够凭借其优势实现信息、销售、生产、运输诸关键环节的紧密联系,较好地解决带农民按经济规律进行生产和投资组织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因地制宜,精心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内容,贫困地区要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应特别注意在保证有效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名特优产品为开发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趋同结构,抓住特殊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做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97年靖西县在地州乡实施优质烤烟生产产业化经营,当年全乡连片种植春烟2550亩,总产值213,70万元,到2007年平均亩产值已达3500元。
3、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抓好区域性商品基地的建设。农产品的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要实行优惠的产业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要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确保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得的实惠。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户与公司之间的供求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4、努力加快区域性市场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抓市场主体的培育;二是抓市场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三是要抓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市场渠道畅通和正常运行;四是要抓好市场的管理,维持市场的稳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三)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程度的制约,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化服务延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对整个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应从信息、科技、经营、销售、信贷等服务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现有的服务组织的功能,利用龙头企业及其他产业组织,抓好科技培训、信息服务、物资流通、金融信贷等工作。
(四)采取措施,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业产业化,客观上要求参与产业化的广大农民群众,具备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贫困地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生产技能比较差,这是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因子。为此,应抓住实施农业产业化这一契机,积极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文化基础。
(五)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市场经济产物之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特殊时期的烙印,因此,要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明确各自的责、权、利,自觉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
(六)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积聚扩张和优化组合的产业体系,这必然对区域的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调控。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原则和投资原则,使农业产业化合理地利用经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有利条件,促进经济潜力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稳步发展。
(七)要正确把握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益关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从区域内的经济整体出发,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产业化发展诸多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速度和相应的生产规模。
(八)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
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经营理念和方式、农业企业发展和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
(作者单位:广西那坡县发展和改革局。作者为农业经济师)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