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文简称兵团)是一支有武装力量的半军事性的农垦部队,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兵团除了自身的发展以外,还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根据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兵团农一师十团位于兵团新建城市阿拉尔市的城郊,文章从十团小城镇的现状出发,结合阿拉尔市的总体发展目标,总结了十团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十团;小城镇;发展模式
一、兵团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现状
兵团小城镇的建设随着兵团的发展而发展,它也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即军镇屯兵阶段(1949-1982年)、集镇逐步形成阶段(1982-1998年)、小城镇雏形形成阶段(1995年至今)。兵团小城镇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兵团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其所管辖的团场同样也具有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因此,以团场场部为基础建立的小城镇虽有镇的名称,但其级别规格只是一个普通的集镇或村镇,无法与建制镇或乡镇相比。团场一方面要以企业形式来运作,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城镇所具有的一切的社会服务职能,这就形成了兵团特色的场镇职能合一的管理模式。兵团的特殊性质就决定了兵团城镇化道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截至2008年,兵团在垦区内已建成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4个新型城市和175个小城镇(团场),对于兵团175个团场小城镇来说,大多只具备形式,不具备规模,难以达到国家建制镇的设置标准,而且多数团场所处地理位置生态脆弱,也难以支撑起具有相当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的现代化城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也比较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基于性质的特殊,兵团各团场小城镇不可能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按兵团各个城镇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兵团小城镇的建设重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形成兵团城镇体系结构合理、兵团和地方经济协调全面发展的城镇体系网络格局。在发展模式上分为资源加工利用、城郊生态观光、风景旅游、交通枢纽、工矿资源开发、边境口岸贸易、稳定生存发展等模式。但是兵团有其自身的特点,实行国家计划单列,没有自己的财政和税收,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而且目前在各个团场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城镇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兵团小城镇的建设还受资金的困扰,这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一师十团小城镇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农一师十团团部所在地科克库勒镇位于阿拉尔市以北8公里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在阿拉尔市建市初期,十团的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它与阿拉尔市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一)十团生态环境脆弱,支撑规模城镇发展的能力有限
十团地处沙漠边缘,气候干旱,日蒸发量大,属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十团城镇建设上,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其主要原因,一是十团水资源相对匮乏;二是十团周围潜在沙漠化面积很大,自然环境并不理想。随着十团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和所需水资源都相对增长过快,但是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十团还经常会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所以在十团城镇建设方面,要合理规划,规模适度。
(二)十团产业结构单一,直接影响小城镇的建设
截至2007年底,十团生产总值37379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75.0:6.2:18.8,说明十团的第一产业比重相当大,其中的棉花种植业占到了农业产值的90%以上,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改变。农业经济是十团小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农业经济是依靠农业人口来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能提供的城镇建设资金有限,直接导致其小城镇建设规模小,发展速度慢。
(三)思想意识不到位,十团小城镇发展模式不明确
根据十团目前的发展状况,很多人都认为十团城镇化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自然进步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把经济搞上去,就有充足的资金来投入十团的小城镇建设。这种表面上的认识使十团一味追求棉花种植带来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十团小城镇建设的长远规划,制约了十团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三、十团小城镇发展模式的选择
十团小城镇发展选择的模式必须遵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优势产业促进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以经济学和生态学相关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且要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十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十团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可以借鉴城郊供应型、饮食旅游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开创型3种模式,结合十团的实际情况,十团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可以定义为城郊生态服务型。所谓城郊生态服务型,就是利用十团和阿拉尔市的地缘优势,将十团作为阿拉尔市的粮食生产基地,工业原材料供应基地,蔬菜、禽蛋等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阿拉尔市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度假的场所;开创十团军垦文化的新篇章,大力宣传老一辈革命先驱的塔里木创业历程;发展特色林果业的果产品加工,为阿拉尔人民提供优质绿色有机食品。
四、十团小城镇建设的建议与具体政策
十团小城镇发展模式我们已经定义为城郊生态服务型小城镇,主要是在规划布局、可持续发展、产业调整和思想重视4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的规划布局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小城镇的基础手段与依据,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兵团小城镇都具有规模小、自然生态环境差的特点,十团也不例外。因此考虑十团小城镇的建设,要将其自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抓住阿拉尔市建市的契机,充分考虑十团经济发展水平和阿拉尔经济区内的整体状况,迎合阿拉尔市的整体规划,保持现有规模,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加强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对十团小城镇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发展小城镇的规模。
(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十团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十团小城镇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是要使十团职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加大植树造林的面积,对现有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保护,特别是对十团东南面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要加强管理,合理开发,严禁人为的破坏;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农产品加工方面,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以维持十团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四是加强十团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强化政府的监控职能,十团的环境监督可以依靠阿拉尔市政府,市政府可以在十团原有基础上健全团场环境统计和监测体系,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变目前环境保护执法不严、效率低下的局面。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十团小城镇建设要以塔里木片区整体发展为指导,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产业选择上突出塔里木片区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最终将以上优势转化为小城镇发展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促进十团小城镇的发展。将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发展为十团的两大支柱性产业。首先对于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在结构调整中促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不仅要发展红枣产业,还要发展苹果、香梨、畜牧业等产业,按照“稳棉、增粮、兴果畜”的思路,对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使十团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加职工的收入,增加阿拉尔片区经济发展实力。其次是旅游业。十团的旅游业是个新兴产业,不具备规模,但是根据阿拉尔市建造屯垦文化名城的目标,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十团发展旅游业主要还是依托“三五九”旅的军垦创业史和古丝绸之路上悠久的屯垦戍边历史、文化积淀,来挖掘和弘扬屯垦文化的深刻内涵。但是十团旅游业采取的宣传方式要与阿拉尔市的宣传方式截然不同。十团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林果业果园的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办特色“农家乐”旅游,吸引阿拉尔片区的旅游人群,逐渐扩大影响力度。在“农家乐”旅游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养殖,同时引入屯垦戍边文化思想,充分发挥旅游的特色。
(四)从思想观念上得以重视
十团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单纯是城镇建设,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结合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诸多因素的复合体,因此考虑十团的小城镇建设,必须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地追求城镇的大而全,而忽略了十团城镇的自身实际情况,所以要以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措施:一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特别是团领导干部应该改变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思维方式,适当调整团场职能,要将十团小城镇的建设统一到整个阿拉尔片区的建设当中。二是做到城镇投入支出透明化,团场职工意见民主化。在十团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要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对所有职工进行财务公开,接受职工的监督,职工提出的合理意见,也要及时讨论并采纳。三是加大宣传,加强引导。通过十团的广播、电视网络积极宣传十团城镇建设的大方向,让全体职工了解十团的基本情况,可以采取制作专题片、树典型等方式,最终目的是让十团全体职工意识到十团是大家生活的绿色生态家园,而且自己就是这个和谐家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韩海涛.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2、白燕.新疆兵团小城镇发展规律探寻[J].小城镇建设,2004(3).
3、朱磊,程广斌.兵团城镇化:问题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4(7).
4、徐丽萍.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人文、社会背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作者为助理研究员)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