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果兴农 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静宁县果品产业是国扶贫困县在反贫困中探索培育出的一项“兴农富县”的支柱产业。文章就当前该县果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思考,提出提升全县果品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果品产业;调查思考;县域经济;发展
静宁县果品产业,是崇尚科学,求富思变的静宁人民在“苦甲天下”的立地条件下,探索培育出的一项“以果兴农,以果富县”支柱产业。现已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成为贫困地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地方工业、城镇化建设和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静宁县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静宁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静宁果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日趋凸显。
(一)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至2008年底达60.2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8%,挂果园达到22.5万亩。建成7个果园化专业乡和60个果园化专业村。户均果园面积达到6.5亩,人均1.3亩。2008年果品总产量达23万吨,产值4亿多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果品商品率达90%,优果率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二)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围绕果品产业,建成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27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建成大型气调冷藏保鲜库21处,年贮藏能力15万吨,占200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的65.3%,加工转化能力达7万吨,年贮藏、加工、转化增值3.2亿元。
(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静宁县成立了县果业局,县果业服务中心和绿色果业协会,各级各类专业协会32个。建成静宁苹果网和静宁苹果采购网,制定了《静宁县果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集果品生产管理、科技指导、信息服务、品牌推介、贮藏营销为一体的稳定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
(四)品牌效应凸显,营销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创汇不断扩大
“静宁苹果”以其个大、色艳、质脆、味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极耐贮藏运输等诸多优点,先后拥有4张国家级名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基地)和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品产业发展百强示范县),获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县果品公司、常津公司等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近5年先后向俄罗斯、东南亚、欧盟果品高端市场出口果品10758吨,创汇700多万美元。
二、制约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中南部乡镇农民从果品中得到了实惠,南部12乡镇果园面积达到30.9万亩,果园亩收入2万元以上;产业效益较好。西北部5乡镇因地域差异和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果产业仅为3.8万亩。全县南部与北部,乡、村、户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从建园开始,苗木从外地调入,质量差异大,品系不纯。加之近年来由于红富士苹果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高,主产区果农受市场利益驱动,将原栽植时已搭配的秦冠等授粉树改接成红富士树种,造成大面积挂果园授粉树种严重不足,座果率低,影响到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县果业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业协会在标准化生产、病虫防治、科技指导、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等方面的职能发挥不到位。产、运、贮、销一体化组织体系不健全,果品从采摘到贮藏处于户产户卖、马路市场购销,难以有效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四)产业化体系薄弱
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相关体系不完善。在标准化生产实施过程中,一些农资经营大户、产业协会组织,在利益驱动下,推销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禁止的高毒、高残农药、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预警防御能力不强,难以及时预测预报。据统计,2004-2007年,全县由于强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果品直接经济损失达1.98亿元。
(五)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果农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虽然注册了“平凉金果”商标,但还没形成以统一、精美外包装营销的局面,一些收购商利用静宁苹果包装箱收购外地劣质果,削弱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加工型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现有成纪酒业、沁园春等产后加工型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高标准的现代化气调库少,建库标准低,贮藏成本高。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商品化处理的苹果比例低,仅占总产量的10%左右。“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静宁县果品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适度扩大基地规模
1、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规律,选择各类果树最适应的生态区。坚持“南部苹果北部梨”的发展格局,突出3大区域建设。把南部建成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区,把中部建成鲜食、加工苹果生产区,建成西北部梨、加工苹果生产区。巩固提升李店河流域、葫芦河流域、312线和静秦公路沿线果品产业带,扩大延伸平定高速公路静宁段、甘渭子川流域和新店至红寺果品产业开发带,到2012年达到80万亩的基地规模,南部乡镇全部实现果园化,中部和西北部适宜区实现整流域全覆盖。
2、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建立新优品种试验基地,自繁自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适应静宁自然条件的名优特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推行以高接换头措施搭配授粉树,推广人工授粉、蜜蜂授粉技术,提高果品产量。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提质增效
1、依据《静宁县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对幼园全面推广以合理间作及“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为主的早果丰产技术;对挂果园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覆反光膜、人工授粉、果实套袋等增产提质关键技术;对老化园开展以高光效树体改造和树形改良为主的修剪技术。整体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优果率提高到70%以上。
2、围绕立体农业,发展果业循环经济。探索、推广、培育“果品-果汁-果渣-养殖”、“果园-种草-养殖-沼气”等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果业综合效益。
3、利用人力资源丰富优势,降低生产成本。静宁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日生产成本价格较低,每公斤果品生产成本0.8-0.9元,低于发达国家每公斤4元以上、世界1.20元和全国1元的平均生产成本。果品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大部分需要人工操作完成,如修剪、套(去)袋、病虫害防治等。就近就地引导农民工入园务工,不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了果品产业的发展,而且有效吸纳当地大量滞留返乡农民工就业,保持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多形式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果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1、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果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的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激活民间资本,新建一批贮藏营销、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型企业;扶优扶强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资信度高的运营企业,依托现有企业组建果品企业集团。建立企业与果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走企业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新路子。
3、探索果品生产经营的新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要按照依法自愿、公平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务果能手和中介组织,承包和租赁单家独户的分散果园,开拓县外基地,实行规模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拓展果业发展空间。建立规避农产品市场波动、减少果农直接损失的“果品风险基金”,保护广大涉果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四)规范果品流通,实施品牌战略
1、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以果品交易为中心,集餐饮、货运信息、包装材料销售、农资供应于一体的县级综合性批发市场,成立静宁县果品流通协会,依靠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监督制度,规范客商和果农的经营活动,促进果品流通的规范化、高效化。用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建立果品营销“绿色通道”,降低鲜果运输成本。
2、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依托静宁苹果网站,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内外市场果品产销趋势、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及标准化等最新动态综合信息。引导果品营销龙头企业与全国各地的果品公司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在国内区域销售中心城市建立一级批发销售网点,形成静宁苹果专营专供渠道。在沿海口岸设立对外窗口,与国外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业务关系,在稳定东南亚、俄罗斯等周边市场的同时,提高欧盟国际果品高端市场占有率。
3、加强品牌宣传保护。树立保护品牌就是保护产业理念,做好果品产业品牌的宣传、推介、扶持、保护工作。加强对“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品牌的管理,申请使用“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和绿色食品专用标志。通过国家和省内外新闻媒体和各类果品展览、展销、交易会等平台,把“平凉金果”静宁苹果打造成国内、国际知名的苹果品牌。各类企业、果品经纪人要增强诚信意识、商标意识、产权意识,严惩各类以次充好等影响静宁苹果品牌的不良行为。
(五)加大扶持力度,健全支持体系
1、建立健全果品生产标准、质量监管、灾害防预体系。制定完善《静宁苹果地方标准》和《GAP基地认证》标准体系,指导果品产业规范发展。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建设项目,完善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果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全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体系,推广集防霜、防雹、防日灼为一体的果园防护设施,短期内实现苹果主产区自然灾害保险全覆盖,提高果品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针对全县果业应对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现状,要整合发改、财政、扶贫以及农林水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果品产业发展。县财政设立20万元的果品产业发展基金,视财力情况要逐年增加。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创新服务方式,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对果农、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落实对鲜果出口企业的奖补政策和相关免税政策,逐步推行果业生产灾害保险,减少和降低果农损失。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08-10-12.
2、长子中.返乡民工较大部分仍滞留农村 消极影响不容忽视[N].中国经济时报,2009-05-06.
3、魏文胜,穆纪光,安文华.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静宁卷.反贫困之路·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吴川会,中共静宁县委党校;温艳艳,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关键词:果品产业;调查思考;县域经济;发展
静宁县果品产业,是崇尚科学,求富思变的静宁人民在“苦甲天下”的立地条件下,探索培育出的一项“以果兴农,以果富县”支柱产业。现已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成为贫困地区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地方工业、城镇化建设和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静宁县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静宁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静宁果品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日趋凸显。
(一)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果树经济林面积至2008年底达60.2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8%,挂果园达到22.5万亩。建成7个果园化专业乡和60个果园化专业村。户均果园面积达到6.5亩,人均1.3亩。2008年果品总产量达23万吨,产值4亿多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果品商品率达90%,优果率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二)龙头企业蓬勃发展,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
围绕果品产业,建成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27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建成大型气调冷藏保鲜库21处,年贮藏能力15万吨,占2008年全县果品总产量的65.3%,加工转化能力达7万吨,年贮藏、加工、转化增值3.2亿元。
(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普及,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静宁县成立了县果业局,县果业服务中心和绿色果业协会,各级各类专业协会32个。建成静宁苹果网和静宁苹果采购网,制定了《静宁县果品产业质量标准体系》,集果品生产管理、科技指导、信息服务、品牌推介、贮藏营销为一体的稳定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
(四)品牌效应凸显,营销市场进一步拓展,出口创汇不断扩大
“静宁苹果”以其个大、色艳、质脆、味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极耐贮藏运输等诸多优点,先后拥有4张国家级名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基地)和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中国苹果之乡、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苹果二十强县、全国兴果富农工程建设果品产业发展百强示范县),获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苹果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县果品公司、常津公司等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近5年先后向俄罗斯、东南亚、欧盟果品高端市场出口果品10758吨,创汇700多万美元。
二、制约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中南部乡镇农民从果品中得到了实惠,南部12乡镇果园面积达到30.9万亩,果园亩收入2万元以上;产业效益较好。西北部5乡镇因地域差异和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果产业仅为3.8万亩。全县南部与北部,乡、村、户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从建园开始,苗木从外地调入,质量差异大,品系不纯。加之近年来由于红富士苹果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高,主产区果农受市场利益驱动,将原栽植时已搭配的秦冠等授粉树改接成红富士树种,造成大面积挂果园授粉树种严重不足,座果率低,影响到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全县果业主要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果农的组织化程度低。果业协会在标准化生产、病虫防治、科技指导、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等方面的职能发挥不到位。产、运、贮、销一体化组织体系不健全,果品从采摘到贮藏处于户产户卖、马路市场购销,难以有效对接国内、国际市场。
(四)产业化体系薄弱
标准化生产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病虫害预测预报等相关体系不完善。在标准化生产实施过程中,一些农资经营大户、产业协会组织,在利益驱动下,推销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中禁止的高毒、高残农药、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预警防御能力不强,难以及时预测预报。据统计,2004-2007年,全县由于强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造成果品直接经济损失达1.98亿元。
(五)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果农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虽然注册了“平凉金果”商标,但还没形成以统一、精美外包装营销的局面,一些收购商利用静宁苹果包装箱收购外地劣质果,削弱了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加工型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现有成纪酒业、沁园春等产后加工型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高标准的现代化气调库少,建库标准低,贮藏成本高。经过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包装商品化处理的苹果比例低,仅占总产量的10%左右。“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静宁县果品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适度扩大基地规模
1、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规律,选择各类果树最适应的生态区。坚持“南部苹果北部梨”的发展格局,突出3大区域建设。把南部建成优质鲜食苹果生产区,把中部建成鲜食、加工苹果生产区,建成西北部梨、加工苹果生产区。巩固提升李店河流域、葫芦河流域、312线和静秦公路沿线果品产业带,扩大延伸平定高速公路静宁段、甘渭子川流域和新店至红寺果品产业开发带,到2012年达到80万亩的基地规模,南部乡镇全部实现果园化,中部和西北部适宜区实现整流域全覆盖。
2、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建立新优品种试验基地,自繁自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适应静宁自然条件的名优特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推行以高接换头措施搭配授粉树,推广人工授粉、蜜蜂授粉技术,提高果品产量。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提质增效
1、依据《静宁县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对幼园全面推广以合理间作及“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细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为主的早果丰产技术;对挂果园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覆反光膜、人工授粉、果实套袋等增产提质关键技术;对老化园开展以高光效树体改造和树形改良为主的修剪技术。整体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商品率保持在95%以上,优果率提高到70%以上。
2、围绕立体农业,发展果业循环经济。探索、推广、培育“果品-果汁-果渣-养殖”、“果园-种草-养殖-沼气”等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果业综合效益。
3、利用人力资源丰富优势,降低生产成本。静宁县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日生产成本价格较低,每公斤果品生产成本0.8-0.9元,低于发达国家每公斤4元以上、世界1.20元和全国1元的平均生产成本。果品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大部分需要人工操作完成,如修剪、套(去)袋、病虫害防治等。就近就地引导农民工入园务工,不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了果品产业的发展,而且有效吸纳当地大量滞留返乡农民工就业,保持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多形式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果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1、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果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2、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强的果品精深加工企业;激活民间资本,新建一批贮藏营销、包装材料生产等配套型企业;扶优扶强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资信度高的运营企业,依托现有企业组建果品企业集团。建立企业与果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走企业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新路子。
3、探索果品生产经营的新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等形式流转土地。”要按照依法自愿、公平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鼓励有经营能力的企业、务果能手和中介组织,承包和租赁单家独户的分散果园,开拓县外基地,实行规模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拓展果业发展空间。建立规避农产品市场波动、减少果农直接损失的“果品风险基金”,保护广大涉果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四)规范果品流通,实施品牌战略
1、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设以果品交易为中心,集餐饮、货运信息、包装材料销售、农资供应于一体的县级综合性批发市场,成立静宁县果品流通协会,依靠协会组织的行业自律、监督制度,规范客商和果农的经营活动,促进果品流通的规范化、高效化。用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建立果品营销“绿色通道”,降低鲜果运输成本。
2、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依托静宁苹果网站,及时准确地发布国内外市场果品产销趋势、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及标准化等最新动态综合信息。引导果品营销龙头企业与全国各地的果品公司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在国内区域销售中心城市建立一级批发销售网点,形成静宁苹果专营专供渠道。在沿海口岸设立对外窗口,与国外经销商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业务关系,在稳定东南亚、俄罗斯等周边市场的同时,提高欧盟国际果品高端市场占有率。
3、加强品牌宣传保护。树立保护品牌就是保护产业理念,做好果品产业品牌的宣传、推介、扶持、保护工作。加强对“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品牌的管理,申请使用“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和绿色食品专用标志。通过国家和省内外新闻媒体和各类果品展览、展销、交易会等平台,把“平凉金果”静宁苹果打造成国内、国际知名的苹果品牌。各类企业、果品经纪人要增强诚信意识、商标意识、产权意识,严惩各类以次充好等影响静宁苹果品牌的不良行为。
(五)加大扶持力度,健全支持体系
1、建立健全果品生产标准、质量监管、灾害防预体系。制定完善《静宁苹果地方标准》和《GAP基地认证》标准体系,指导果品产业规范发展。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建设项目,完善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果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全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体系,推广集防霜、防雹、防日灼为一体的果园防护设施,短期内实现苹果主产区自然灾害保险全覆盖,提高果品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针对全县果业应对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现状,要整合发改、财政、扶贫以及农林水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倾斜支持果品产业发展。县财政设立20万元的果品产业发展基金,视财力情况要逐年增加。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创新服务方式,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加大对果农、龙头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落实对鲜果出口企业的奖补政策和相关免税政策,逐步推行果业生产灾害保险,减少和降低果农损失。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08-10-12.
2、长子中.返乡民工较大部分仍滞留农村 消极影响不容忽视[N].中国经济时报,2009-05-06.
3、魏文胜,穆纪光,安文华.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静宁卷.反贫困之路·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吴川会,中共静宁县委党校;温艳艳,平凉机电工程学校)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