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陕北“绿色革命”给闽北“工业化”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2-03-31 15:22:51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开展了以“三防”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真正实现了科学发展。如今闽北这一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生态绿谷”,为了摆脱贫穷的现状,将进行一场“工业革命”。闽北如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创造出一个繁荣、富裕的海西绿色腹地?也许曾经生态最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能给生态最为优越的闽北地区的发展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陕北;绿色革命;闽北;工业化
 
    通过对延安的考察,原来印象中陕北那贫瘠的土地,那黄土高坡尘土飞扬、沟壑纵横的场景已一扫而空。山川大地的绿色基调,让人感觉仿佛还是在“中国绿谷”闽北里畅游。导游介绍延安的经济情况,着实让人震惊,延安的人均GDP已接近南平的两倍,财政收入接近南平市的5倍。昔日的革命老区早已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陕北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成功经验能否为正在进行工业化的闽北地区带来些启示?
 
    一、陕北与闽北区情比较
 
    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和榆林两个市,总面积约8.0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0万人。2007年GDP总量超千亿。广义上的闽北包括三明和南平地区。一般情况下闽北地区特指南平市。因为这次仅考察了延安,也为了比较的方便,只对延安与南平两市进行比较。
 
    (一)陕北的基本情况(延安)
 
    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997年1月撤地设市,辖1区12县、166个乡镇、3396个村委会,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3.5万,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森林总面积2026.85万亩,森林覆盖率36.6%,林业用地4338.6万亩。特色农业、红色旅游业、石油、煤炭工业是骨干支柱产业。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594亿元,财政总收入17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2.7亿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居陕西省第1位。
 
    (二)闽北的基本情况(南平)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与浙江、江西交界。南平既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又是福建拓展经济发展腹地的前沿基地,土地面积2.63万平方公里,下辖1个区、4个市、5个县,户籍总人口305万,常住人口286万人。2007年,南平市生产总值474亿元,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南平森林资源丰富,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全市山地面积3234万亩,其中有林地2942万亩,约占全省1/3;林木蓄积量1.43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林木蓄积量的1/3;森林覆盖率74.5%,居福建省各设区市之首;竹林面积554万亩,毛竹林面积535万亩,约占全国的1/10、全省的1/2;毛竹立竹量9亿株,每年可提供商品竹7438万根,林业部命名的“中国竹子之乡”就有3个在南平(即建瓯、顺昌、武夷山)。
 
    (三)陕北与闽北的比较
 
    从延安与南平两市比较情况来看,延安的经济总量要远远高于南平,尤其是财政收入上两地差距巨大,相差近5倍。土地面积延安要大于南平10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南平则多了近100万。工业情况延安以能源工业为主,南平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农业方面延安以林果、草畜、棚栽3大主导产业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南平主要以粮食种植(曾被誉为福建的粮仓)、林果、茶叶等为主。旅游业都是两地的特色产业,延安以红色旅游为主,延安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前景。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为点缀,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南平旅游以绿色旅游为主,以世界“双世遗”武夷山为主要品牌。南平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闽越文化的摇篮,被誉为“闽邦邹鲁”和“道南理窟”。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所以后人有“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之说。闽北旅游综合收入约31亿,两地旅游产业规模相当。
 
    从发展战略上看:延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延安。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3大战略,做好延安城区“三山两河”治理文章,突出“社会保障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重大项目建设”3个重点,努力把延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研发加工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富裕延安、实力延安、生态延安、和谐延安、魅力延安。
 
    闽北的发展战略在空间布局上提出了“一点一线一重心”的发展战略。“一点”即建阳、武夷山交界处的闽北经济开发区,这是闽北未来发展极具潜力、极具优势的区域,是南平今后新的产业集聚地和经济增长极;“一线”即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高速公路所带动的县域经济,特别是要将浦南高速沿线建设成为南平发展的黄金通道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轴;“一重心”即南平中心城市,通过市区一体、互动联动、尽快拓展城市空间,提升经济承载力。在产业发展上提出了“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战略构想。工业发展上提出重点建设7大产业集群。在“十一五”期间将培育出50家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五南“式企业。着力打造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
 
    二、陕北的“绿色革命”
 
    自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在陕北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大型国家级林业生产建设工程项目,使一批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经济林果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苹果、红枣、仁用杏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9年国家开始在西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8年多来,这块昔日贫瘠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8年前党中央发出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后,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人变富了。变化之快让人有种恍如梦幻的感觉。昔日尘土飞扬、草木难生的黄土高原,而今已不再是落后、贫瘠的代名词,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陕北好江南”。绿色革命富了延安人民。实施封山禁牧,一次性淘汰散牧土种山羊。生态建设成效显著。1999年以来,延安累计退耕还林865万亩,占全省的27%、全国的2.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45.5%,山川大地的基调开始由黄变绿。绿色产业的兴起也使陕北黄土高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观。目前,这一地区林草覆盖率已由原来的11%提高到3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5.23万亩,仅靠红枣生产,每年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就达546万吨。今天,这块曾经抚育了中国革命的神奇土地,正在经历一场振奋人心的绿色革命!
 
    三、闽北的工业革命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原因,南平在发展总量、发展速度上和沿海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工业“短腿”是困扰南平发展的老问题。人们感叹“闽北不是东西”,叹息的是闽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没有抓住从农业改革转向工业改革的机遇以至弄得“东部不东”,导致从雄居福建经济的榜首跌落到今天的末列,80、90年代东部沿海开放,因其位于闽北山区,没有得到多少优惠。而今其在西部大开发时又因位于东部沿海省份,导致“东部不西”,无从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以至于被与其相邻的江西上饶等地迎头赶上。
 
    没有工业的发展,闽北就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农业闽北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工业化。2003年,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出工业、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为刚刚从国企改革中脱困而出的南平工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建成一个工业闽北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拓展闽北发展空间、对接“三条战略通道”的必然要求。其次,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增加财税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再次,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闽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在自然资源上,闽北是福建最重要的林业和农业基地;南平市是全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多种矿产资源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地理位置上,东临对台合作最具优势的闽东南经济带,北接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省,西接自然资源丰富的江西等内陆省份,具有衔接沿海与内陆的便利条件。在工业基础上,原有的国有企业较多,工业基础较好。从发展大势看,海西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南平将不再是“沿海的山区”,而应该是“东部的沿海”;不再仅是“海西的腹地”,更是“海西的前锋”。南平作为后发展地区,北联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有条件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资金转移。随着三大产业组团的快速推进和高速路网的逐步形成,南平具备了与先进发达地区产业对接的有利条件。
 
    但是闽北经济总量偏小,大项目特别是生产性大项目不多,工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交通、能源等设施还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闽北的发展速度也低于周边地区,闽北的工业化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陕北“绿色革命”给闽北工业化的启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区
 
    闽北的工业化正在大步推进,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闽北的生态受到一定的破坏。以闽北经济开发区、南平工业园区、浦城荣华山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产业平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如闽北经济开发区占地3000公倾,所有开发区占地总和将达数万公倾。而这些开发区征完地,三通一平后成为黄土地,引资进度慢,长期未能开发。驱车在闽北山区,不时会看到成片的黄土地,让人觉得仿若罢身于陕北的黄土高原。
 
    此外随着林产工贸城的建设及形成规模,大量以林木为原料的企业入驻,竹木制品、纸制品产业集群的形成,每年将消耗掉大量的林木资源。如“南纸”、“邵武中竹”、“丽阳人造板厂”等数以千计的森林资源消费大户,每天都将使大片青山变成秃山。如果林木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的速度,则闽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会逐步下降。不久的将来,“生态绿谷”的称号将不再,闽北要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工业化后,人类已步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农业的闽北虽然在工业文明中大大滞后了,但在生态文明中却走在了全省及全国的前列。如果当我们发展了工业,迎来了工业文明时,我们却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生态文明,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平对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认识逐步深化发展思路不断成熟。十五计划中将区域功能定位为:用高新科技武装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经济区,以绿、旅、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把南平建设成具有全国一流水平和山区经济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作为重要目标。在提出举全市之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后,又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将闽北打造成中国南方的生态绿谷的战略目标。
 
    纵观陕北经济发展和“绿色革命”历程,可为闽北的发展带来如下启示:闽北的工业化必须发挥“特”的优势,发扬“创”的精神“,坚持走科学的发展道路,走具有闽北特色的生态效益型、节约型发展之路,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发展速度,这应该是闽北对工业化的最好抉择。我们期待着当闽北实现工业化,走上繁荣之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山作翡翠色、水流婀娜姿、田翻稻花香”秀美景象。
 
    参考文献:
 
    1、马元柱.武夷山“双世遗”资源与闽北区域经济的发展[J].福建论坛,2000(12).
    2、吴炳玉.闽北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J].福州师专学报,2001(10).
    3、卫国.闽北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J].发展研究,2008(2).
    4、翁伯琦,张斌.发展闽北山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战略思考与若干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10).
    5、南平市体改办调研组.关于闽北工业化进程的思考与建议[J].开放潮,2003(3).
    (作者单位:闽北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陕北 工业化 闽北 启示 革命

本文标题:陕北“绿色革命”给闽北“工业化”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331/11649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陕北“绿色革命”给闽北“工业化”的启示》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