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义乌小商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形成了生产规模和低成本优势,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其外向国际化发展尚受标准、品牌、企业规模和人才的制约。为推进其外向国际化发展,文章提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重组、研究和制定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体系、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等战略构想。
关键词:义乌小商品;国际竞争力;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
一、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发展研究回顾
自2000年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义乌小商品国际化有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义乌小商品已经出口到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60%。义乌市场对外延伸对接功能不断加强,有1200多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商务代表处,10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采购小商品。一年一度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博览会成为世界小商品展示、交易、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韩国馆、香港馆的设立以及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参展更增加了义博会的国际元素。与此同时,义乌小商品专业市场也开始走向国外,在南非、俄罗斯、乌克兰、瑞典、阿联酋、巴西、尼日利亚等创办了分市场。可以说,义乌小商品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日用品交易市场,内向国际化日益扩展和深化,并迈出了外向国际化的步伐。
在义乌小商品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关于义乌小商品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也迅速展开。徐锋利用国际竞争力强度和经济国际化程度两维指标把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分为4种模式,即本地经营模式、全国经营模式、内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和外向国际化经营模式。并根据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实践,判定义乌小商品国际化处于内向国际化经营阶段,即在国内建立专业市场,吸引国内外客商来采购。徐锋认为内向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外向国际化发展。专业市场经营公司直接“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投资,创办专业市场,开展外向国际化经营。冯拾松指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的广度表现在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欧美市场呈现增加趋势。深度包括直采直销、自营出口和外贸代理3种方式,其中直采直销和外贸代理占较大比例。说明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化经营仍处于以内向国际化为主并向外向国际化发展阶段。骆小俊认为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面临的矛盾在于:小商品国际交易规模及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国际化经营商务主体素质较低;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档次结构不够合理。于友伟等对156家浙江专业市场经营户的调查结果表明,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困难因素依次是:海外经营风险(52%)、国际经营人才缺乏(36%)、国际文化差异(30%)、运营成本高(16%)。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义乌小商品的国际化处于内向国际化阶段,即在国内建立的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国际交易市场。外向国际化有所尝试,但存在较大的发展障碍。内向国际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内厂商利润极低。从理论上讲,内向国际化属于国际贸易中的EXW(Ex Works 工厂交货)合同的基本特征,其承担的风险、责任以及费用是《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13种贸易术语中最小的,当然价格也是最低的。从实践上看,一件高档饰品在义乌市场卖20元人民币,但远渡重洋到达美国后可以卖到30美元,大部分利润进入“国际倒爷”囊中。在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探讨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即通过到国外建立贸易公司、分市场等方式开展国际经营活动,不仅拓展了国际生存空间,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
二、义乌小商品国际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为分析一国或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崭新的方法,开辟了竞争力分析的新视野。
(一)生产要素
义乌小商品的生产在初级市场要素中占有明显优势。工贸结合战略的实施使小商品具备了规模生产优势、低成本优势。义乌人有经商的传统和天赋,拥有大量的企业家人才。人均存款余额居浙江首位,具有资本优势。在基础设施方面,拥有便利的交通,可以直接将货物运达港口。义乌外来人口超过当地人口,为义乌商业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但在高级生产要素上表现为义乌小商品大部分缺乏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2007年,欧盟发布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公告33项,包括以法律法规形式实施的第三道环保指令——EUP。受该指令影响的产品有机电、玩具、化妆品、农产品、塑料皮革、纺织和鞋帽等。若想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解决产品的标准问题。必须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加强技术创新,使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为外向国际化经营取得通行证。
(二)需求条件
国际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重要特点,始自1995年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国际博览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客商采购,而且也成为外商展销小商品的重要平台。义乌市场已是国际性小商品市场。2007年,义乌市场成交额达到460亿元,60%出口到欧美、中东、非洲、拉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义乌小商品是靠品种丰富、价格低廉的特点而迎合国际需求,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仍是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虽然义乌小商品有中国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19个,浙江省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但相对义乌企业的总数尤其是出口产品而言,其比例是极低的。企业缺乏品牌,即使有了自主产品,也很难在价格上进行竞争。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创造品牌效应是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三)相关及其支撑产业
义乌小商品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集群,不仅商品交易在市场集中,而且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中介组织也密切合作,协调经营,构筑了产业集群优势。目前形成了针织、服装、玩具、饰品、拉链、彩印等八大优势产业。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已经形成,仓储、金融、外贸等支撑产业初具规模。但这些中介机构尤其是外语、外贸、金融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匮乏,同时,企业自身也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这是制约其外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经营人才包括高级决策人才、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外贸业务人才、国际金融人才、国际货代人才、国际保险人才、国际法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国际经营人才是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当务之急。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虽然部分企业走出国门开拓了国际市场,但以内向国际化为主的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明确的外向国际化战略思路。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原子化,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规模实力。同业竞争激烈使企业不得不进行价格竞争,损失了贸易利益。虽然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等特点,但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就显得力不从心。规模巨大企业一般具有研发能力强、品牌效应显著、生产体系齐全、营销网络完整、抗风险能力强等特点,这是国际性企业必备的条件。整合现有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是义乌小商品外向国际化经营的关键任务。
(五)政府推动
义乌当地政府对推动小商品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建立市场、推动工贸结合、制定发展战略及支持政策,到投资公共设施,维护市场秩序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化发展中,组织各种“商品博览会”,树立国际影响。积极支持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8年义乌工作重点之一是实施全方位开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支持有实力企业赴境外开展实业投资和资本投资,积极拓展国内、国外发展空间,提高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六)赢得机会
义乌小商品的规模优势及国际影响使其奠定了国内小商品的龙头地位,其自身具备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机会。人民币升值、世界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都为外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人民币升值使得本币购买力提高,对外投资能力增强;世界金融危机可以使企业以相对小的代价并购国外企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改善了当地投资条件,扩大了义乌企业走出去的空间。
三、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构想
义乌小商品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低成本优势,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具有国内优势产业和支撑产业的支持,得到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国际贸易壁垒影响日益严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下,在人民币升值、世界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吸引下,义乌小商品必将走向外向国际化经营之路。
(一)加大支持力度,扶持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同行建立技术开发联盟,实现联合创新。实行倾斜政策,将科技三项资金、技改资金、创新专项资金集中支持一部分企业。用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品牌,实现技术、产品、品牌国际化,培育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扩大企业规模
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合并,形成大型企业,增强产品品种、产品系列的拓展能力。鼓励生产、贸易、流通、金融等不同行业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国际化经营的综合运营能力。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加入当地企业,实现联合国际化经营。积极推动当地企业与国际企业建立国际合作联盟,嵌入国际价值链。
(三)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研究和制定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健全权威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管理体系。制订和完善产品的国际标准。及时预警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指导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准入标准认证。
(四)建立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体系,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建立技术、资金、人才、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完整的支援体系,为企业外向国际化经营提供全面支持。积极拓展国际经济合作关系,与国外友好省市签定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争取在当地建立国际商贸中心。继续发挥义乌小商品国际博览会影响,扩大义乌小商品国际影响力。争取利用商务部、商业厅、商务局(对外经贸合作局)的对外贸易专项资金,支持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在国外设立贸易公司,开展直接对外贸易。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指定专门机构,针对义乌小商品国际贸易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行有特色的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借助地方高校,培养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商务能力。依托针对性、实用性强、适合专业市场经营的培训机构培养实战能力。利用国际培训机构,培养国际市场管理规则、国际市场行情分析、国际机构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琴.从“鸡毛换糖”到“贸易全球”[J].中国市场,2008(5).
2、徐锋.我国专业市场国际化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1).
3、冯拾松.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国际化经营的广度与深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4、骆小俊.专业批发市场的国际化经营模式[J].宁波党校学报,2005(3).
5、于友伟.浙江专业市场国际化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6(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