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要点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关于历史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被喻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做了深刻的分析,并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对社会主义如何战胜资本主义以及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提出了理论的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二者关系的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定义
1、资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认识资本主义首先就要对资本主义的含义有清晰的界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描述并不拘泥于直接使用资本主义这个字眼,而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所有制、资产阶级社会等词来表达。
2、对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最早应该追溯至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但是,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对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也见于马克思的著作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当时流行的5种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并重点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1、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不仅继承了以往社会创造的生产力并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最初表现为工厂手工业的发展。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交往的愈来愈密切,原来的小规模个体生产变成了有分工的机器大工业,同时也把封建统治的一切关系都破坏了。
2、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大提高,为了销售产品、寻找原料,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同时也影响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交往。
3、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孕育了社会主义的因素。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因素是从资本主义内部孕育起来的,他通过分析人类历史上一阶段的社会更替,认为新的社会是在旧社会内部慢慢积累到一定程度,直到具有变革的能力才发生了社会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首先是从资本主义内部酝酿产生的。
总之,资本主义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从前一切社会所不能比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三)“两个必然”理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它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历史前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并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相反,由于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加剧,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样资本主义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也是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的经济根源。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
3、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土壤中发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产党宣言》用唯物史观考察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它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生产了其掘墓人——无产阶级。“只有大工业才能发展那些使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消除成为绝对必然的冲突”。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方法看待人类历史的更替,认为废除先前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并指出新的阶段是对旧的阶段的继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相对高级的社会形态更是如此。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这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胚胎内部开始孕育新社会的因素,社会主义一定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土壤中发生发展,而不可能另行创造出新的文明。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他们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提出将来的理想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最终目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第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而他们的思想中也已经包含了这样的特点。
社会主义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制度,这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这样说的:“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思想
十月革命的成功,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性事件。但是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各方面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对于如何搞好国家建设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难题。同时对于如何看待资本主义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列宁在俄国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方针,其思想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也极具参考价值。
强调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方面异乎寻常地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空前的飞跃;另一方面,它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1918-1921年初,苏维埃政府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工业国有化,余粮征集制等。待革命胜利以后,列宁毅然改变政策,以俄共十大和论《粮食税》为标志,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跨进一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做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根据俄国实际情况,探索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因此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认识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但是如何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难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想外国学习的口号,向外国学习,包括向苏联社会主义学习和向外国资产阶级学习两个部分。
(二)改革开放时期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由对抗更多地转向共存,相互受益。
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以其战略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并紧紧地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经济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认识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思想和实践的重大突破。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我国经济。邓小平为我们打通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道路,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利用、吸收资本主义的方向。因此,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开放、务实的基础上,从此以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实践意义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经济利益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大大增强,双方的和平共处也因此得到了全所未有的经济基础。同时,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阶级结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而且,资本主义意识到了其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并试图进行改善。如实行股份制,让普通大众参与进来,实行国家福利,加强国民生活保障等。这一趋势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矛盾越来越激化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代资本主义正在酝酿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越来越明显,但是要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仍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进入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
西方出现了所谓“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将逐渐融合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社会主义将最终和资本主义融为一体”,其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它歪曲了社会主义“和平共处”的理论,把“和平共处”看成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融合”,它适应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的需要,把自己当成“和平演变”的工具;它适应了社会改良主义的需要,把自己当成麻痹人民群众革命斗志的工具。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避免被这种理论侵蚀。
五、结论
对于当代中国的建设来说,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关系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这些结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中国目前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而在今天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关起门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己不可能。这种新的形势向我们国家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与西方资本的同时不会被西方渗透。第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该如何对待和怎样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人民出版社,2005.
2、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译文收入人民出版社,1956.
4、侯衍社.马克思视野中的资本主义及其未来走向[J].烟台大学学报,2004(1).
5、吕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2007(2).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