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受损最为严重,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纷纷倒闭。反思原因,内外部因素都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有不少企业能独善其身,主要是因为管理得当,创新意识强。本文仅从ERP、创新和工资协商等3个方面为中小企业应对经济危机做了初步的研究,希望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ERP;创新;工资协商
在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我国沿海的中小企业受损最为严重,这也体现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固然是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存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管理的不规范更为重要,特别是民营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家族制度的管理之下,还不能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雇佣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从以下3个方面来考虑:一是ERP系统的使用来规范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加强中小企业的预警,提升中小企业的预测决策水平,进行比较先进的整体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的技术自主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综观我国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有的企业订单并不受危机的影响,究其原因是管理和创新具有自己的特色;三是推广工资协商制度,协调企业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建立和谐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目前,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贫富差距加大,劳资关系矛盾加剧,工资协商有利于劳资双方共渡难关,也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工会或经过民主选举的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水平及年度增长幅度、奖金和津贴分配和其他与履行合同有关的权利义务等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并依法签订书面集体协议(以下简称工资协议)的行为。按照西方经济学行为学派的观点,除了经济的以外,还有其他更多的社会需要,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有效的管理者应当不仅是具有管理生产的能力,更应当具有协调人际活动的能力。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现代企业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实现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企业效率的最大化,为营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也应该通过奖金、技术入股等薪酬制度激励企业的创新,扬州邗江区政府2009年8月份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最高个人奖励110万元,企业创新已经为广大政府和企业管理者所重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战略选择。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自主创新贵在自主。企业只有自主才能自立,自立才能自强,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这次金融危机可以总结出血的教训,中小企业要在危机中站立不倒,很重要的是要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产权并注意保护,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利用、保护和管理也会产生巨大效益。发达国家千方百计要保持专利、商标、版权、设计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管理在欧美大型企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德国西门子公司为例,它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400多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15万项各类知识产权。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共有150名专职管理人员,管理该公司6.5万个专利、21万个商标和4000个外观设计。韩国三星公司在全球各地有17个研发中心业务,拥有3万多名研发人员,约占全部员工的1/4左右。IBM公司在2002年光是专利费就坐收17亿美元。
从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看,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最重要的是要靠自主创新,实现科技上的独立,增加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一些科技发达国家想方设法阻止中国获得可能有军事用途的商业技术,而国外跨国公司也不愿将先进技术卖给作为潜在竞争者的中国,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加工厂”,但是许多关键核心的部件他们还是放在国内生产,以保护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企业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这次的“力拓”事件还不能说明点什么吗?面对严密的法律制度及高度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手,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对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使用权的合法拥有能力及管理能力,并强化专业的法律知识等基础工作。否则在对外合作中将会支付高昂的成本和学费。跨国公司以大量的资本投入创造出的先进技术使其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成为必然。我们要加紧企业的转型,不要再做简单的“世界加工厂”,加紧提高自己企业的科技含量,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以科技立厂,注重企业的长期效益,改变企业管理的观念,也要加强管理技术的含量,提升企业的升级转型。
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飞速发展的两个翅膀。要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机制,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越是现代化,越是高技术,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建设项目,越要加强科学管理”。
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与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的。要推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科技自主创新对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集中各种资源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同时,要勇于打破束缚企业科技创新的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真正有效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当地的大学联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形成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要努力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结合,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效益。要改善组织管理,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要发挥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中尽可能集中优势攻克一些关键技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管理上、企业文化上克服和扫除影响科技自主创新的各种障碍。而这些都是ERP系统的优势所在,不少的大企业在实施使用,它是企业信息化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了以巴纳德、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理论产生的背景一方面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决策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管理,特别是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的先进成果可以应用于管理决策,为提高决策水平、建立系统的管理科学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决策的科学化;注重定量分析,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等。ERP正是这些思想的体现,中国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对于ERP的实施有比较好的基础,当然我们还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例如,我们要考虑投资回报的应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作决策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会计成本的时候,同时也要考虑到机会成本、隐性成本等;企业不能只考虑短期行为,要从长期出发,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些ERP都能帮我们考虑到,我们要实现管理创新就需要引入ERP。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的目的是加强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计划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利于企业从整体观念来考虑问题,中国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在管理企业的时候不会从整体考虑问题,而是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引入ERP系统,从而对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从管理思想上进行一个彻底的洗脑。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于ERP领域来说影响是正面的,让很多企业真正体会到原来对企业的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如此重要。库存高且不准、工作重复效率低下、车间的浪费是如此的严重……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下子涌现出来了。实施ERP的企业可以全面、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不是每个实施ERP的企业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更多的是因为人们把希望过多地寄托于这个系统,而不从根本上去改变管理思想,去适应这个系统,我们还要在管理人员中要进行现代管理观念的培训,要建立整体观念,业务流程也随着同时进行改革,许多研究人员研究表明:一是我国的中小企业一定要引入ERP,我们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应该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管理,这个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方面;二是更重要的是应基于先进的管理理论、思想和技术,结合自身的特点,要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整体,各个模块相互作用才能体现它的管理思想,从而使企业获得高效的管理绩效,达到企业提高经营管理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身处危机中的中小企业要痛定思痛,要找到自身致命的缺点,变“危”为“机”,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帮助下,苦练内功,加强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创新的科学技术、和谐的劳资关系,使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地发展,科学的发展,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长期利益,以“三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促进各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回报社会,企业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赵晓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价值分析及路径考量[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3).
2、童汝根,张燕.广东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3、曹丽娟.浅论ERP系统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6).
4、沈俊杰.金融危机下的ERP决策[J].企业信息化,2009(3).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