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及应用
摘要:学生发展理论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基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对学生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文章介绍了学生发展理论的含义、基本内容和主要流派及观点,并探讨了其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生发展理论;高校学生工作;启示
学生工作作为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在如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加速转型、学生群体急剧变化的背景下,面对原有理念、体系、结构、模式与现实的诸多不适应和与学生发展需求的不相符,通过管理转型,产生管理创新,有效提高管理绩效、实现教育目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以我国高校发展状况为基础的,但同时要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高校学生工作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以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水平。美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公立高等学校不仅有学生事务管理,而且有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系统,有较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更有先进而科学的学生工作理念。学生发展理论就是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念之一。
一、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学生发展理论最早是在美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国高校的学生发展理论主要有3个来源:心理学的发展、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学生发展理论根据不同重点可分为3个学派:社会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奇克林(A rthor Chicker2ing),他们着重分析学生发展内容,认为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发展任务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感,让学生学会自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确立信仰以及社会和个人责任感等。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Jean piaget)、佩里(William Pe rry)和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reg),他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学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年龄分期,针对大学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环境作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穆斯(R.H.Moos)、霍兰(J.L.Holland)、佩斯(C.R.Pare)和班宁(J.H.Banning),他们将学生的行为看作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领域的较新进展,对新的历史背景下的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及学务指导工作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就开始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学生发展理论。基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对学生事务领域的实际工作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学生发展理论受到了20世纪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深刻影响,其重点放在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上。学生发展理论的基本目标是解释大学生怎样发展成为具备复杂成熟的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的过程。
实际上,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得以在高校学生事务中推广,离不开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的支持。学生发展理论回答了4个方面的问题:学生生活在大学校园,他们的心理状况、人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大学环境中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成长?学生将在大学获得哪些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美国高校的学生成份不断变化,来源更加广泛,这对学生发展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发展理论应该充分反映学生多种多样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的改进,研究队伍的扩大为满足学生研究的新要求提供了技术、方法和人员的保障。因此,20世纪的70、80及90年代,学生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对不同种族、民族的学生群体、女性学生、成人学生(通常指25周岁以上的学生,与中国的成人教育学生是不同的概念)、有残障的学生、同性恋学生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增加。这些研究中有一些属于对学生经历的描述,虽然对学生事务工作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却不能被称之为学生发展理论研究。另外一些则是针对学生的性别、种族、性取向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格发育进行的研究,属于学生发展理论研究的范畴。许多研究强调大学环境对学生多方面的人格发育的影响以及环境又是受到学生群体及文化的影响而改变和形成的。
二、学生发展理论主要流派及观点
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经历长时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观点,这些流派和理论观点都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工作实践发挥作用的。概括起来,学生发展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
(一)个体与环境类理论
这一类理论强调学生个体与大学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意思的是,虽然是美国人对美国学生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但这一类理论模型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条件,而不仅仅适用于美国,因为这类理论试图解释学生个体及群体是怎样受环境影响的以及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环境的。除了跨文化的适用性,这一类理论还为其他的学生发展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因为它们解释了大学的校园环境是怎样影响学生发展的,包括学生社会心理、认知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属于这一类理论家族的有Alexan-der Astin的“输入——环境——输出”模型(Input-Environment-Output model,Astin,1977),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Astin,1984),Nevitt Sanford的“挑战与支持”(Challenge and Support)理论(Sanford,1962),以及由Urie Bronfenbrenner研究而出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Ecology Model of HumanDevelopment,Bronfenbrenner,1979)。本文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了Bronfenbrenner的这个生态学模型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认知和价值观类理论
认知和价值观类理论关注的是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思考什么的。该类理论是以瑞士心理学家Piaget的研究为基础的,因此属于阶段型的理论模型(Piaget将孩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截然不同的阶段)。这些理论试图解释个体的思维如何从运用黑白两分的观点看世界的阶段发展到具备区分多种不同观点并且能够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判断的更为复杂的认知阶段。
(三)社会心理类理论
社会心理类理论解释学生的个体认定和群体认定(Evans,1996),描述学生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以及与群体的互动中是如何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是基于在不同情境下对自我的多方面的人格(如种族、民族、性别、性取向、残障、宗教、语言、社会阶层人格等)的识别和体验来实现的,因为人格的某一特定方面要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下才能得以彰显。Erik Erikson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在他的研究基础上,Ar-thur Chickering 将这一研究领域扩展到了高等教育领域。
(四)整合型理论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几个学生发展理论研究者开始将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放到整合的理论模型中,Marcia Baxter Magolda是其中的代表。Baxter Magolda的研究采用了RobertKegan的研究路径,在研究中整合了个人、人际(与他人的关系)及认知发展等方面的内容。Baxter Magolda集中研究Kegan模型的一个特定阶段,称为“自我主宰”。她的结论是,处于该发展阶段的个体既能够吸收外来信息又能够坚持自我的价值认定,做出合理的决定。实现“自我主宰”的学生不会盲从他人,遇到问题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途径和处理方式。这种行为处事能力要求学生具有Perry模型中的“相对主义阶段”和“信守阶段”应达到的认知能力和灵活性,以及在Chickering和Reisser强调的自我人格及成熟的人际关系两个向量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除了Baxter Magolda,其他学者也在研究整合型的学生发展理论,但Magolda是美国这方面研究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三、学生发展理论对我国学生工作实践的启示与应用
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Astin的学生参与理论,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创建适宜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一)重视高校学生工作理论研究
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工作理念现在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从政治思想工作转变而来的,以讲政治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良好校风和学风等作为重点,学生工作仍倾向于把学生看作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学生工作满足于不出事、不闹事,工作重点侧重于规范和约束。因此,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建立急需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完成从注重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转变,完成工作方式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首先必须要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开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主要还只是局限于对国外理论成果的引进,缺少自己的创新。
(二)变革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
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科学,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果组织结构科学、合理,就能使学生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就目前在我国高校来讲有多种形式,包括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等等,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结构(见图1)。
武汉大学温兴琦博士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存在协作配合、分工过细、多头指挥、各职能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困难、人力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工作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以提高学生工作效率,改进学生工作效果。
(三)增强法治意识,突出法制规则
美国学生发展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应用告诉我们,学生管理队伍要增强法治意识、突出法制规则。近年来,我国在学生管理立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学生管理法规建设仍未健全,还有用行政命令代替法律法规的现象,应急性和临时性的“意见、通知、办法”与法规并存,有些规章制度出自多个管理部门,有些高校内部管理规定与国家法规不符。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其缺乏权威性。
总之,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证明,学生发展理论对于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具有较强的作用和价值,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和人员应该积极引进和学习,并用于指导和改进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田晶,吴太山.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务指导刍议——基于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张桂林.用发展理论构造学生工作组织结构[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6).
3、克里斯汀·仁.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
(作者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