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的成果进行适时适当的阶段性总结,是各级政府及学术界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文章从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经济差异拉大、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理布局合理化、城镇群的形成、城市发展目标取向的不同等方面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率;城市群
一、引言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当前,各级政府把城镇化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来抓,实施城镇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难免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尤其是当前的快速发展是否是可持续协调发展应引起重视,适时适当地进行阶段性总结,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不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人口的规模都是以暴增的速度在增加,并且流动人口平均滞留期在逐渐增长。例如,北京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趋势在加快,9年间增长了将近200万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1633万人,再加上长期居住在北京的外地来京人员和短期逗留人员,在北京总面积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就有超过2200万人口在活动。
按现在这种发展趋势,既使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城市的人口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增,但人口快速增加的现象会发生在其他省会城市或其他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并且由于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具有惯性,扩张到一定程度后的人口规模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相对不少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形,新疆、西藏等地人口又过于稀少。按现在的政策和发展趋势,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程度在加剧,而且人口分布不均衡程度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样造成在西部地区本来就教育落后,人才短缺,却又留不住人才,难以吸收东部地区的人才。区际劳动力的流动速度加快以及流动规模扩大使得西部的技术性劳动力不断流失。劳动力丰裕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抑制了资本丰裕地区的资本外流,因而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迟迟未向西部转移。这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经济差异拉大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各地带内部的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已成为世界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东部GDP占全国的比重远超过中部与西部,甚至大于中西部之和,东、中、西部3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也较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差异明显扩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及辽中南、中原、武汉、长株潭、成渝等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这一方面说明城市群已经在我国经济发展站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差异在拉大。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三)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具有加快的趋势,人口总量和建设规模也随之快速扩大,导致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持续膨胀,而不少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中型城市的自然资源拥有量十分有限,尤以土地、淡水、能源3者最为紧张,若发展速度超越了城市环境承载力的最大值,给城市的资源、环境等造成巨大压力,会导致各种比例失调、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大城市发展中易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以下几点:
1、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超负荷。不少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都是超负荷的,有些城市的地下、地表水的承受能力已突破极限。在人口的过渡扩张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同时,人类生活、工业活动对有限的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大,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任务加重。
2、城市的污染加重。由于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城市颗粒物浓度超标、局部地区城市酸雨情况有所加重、温室效应加重等现象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中型城市出现。再加上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水平比较低,循环利用率不高,城市投入环境改善的费用越来越大。
3、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效应的惯性影响。在各个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城市人口的规模都是超负荷的,由于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张具有惯性,所以才会出现人口规模变化趋势对城市经济功能适应性的滞后现象。如果对这种滞后现象不加干预,人口规模的增长可能还会持续5-10年或更长时间,直到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引发一系严重的列社会问题。届时,人口规模扩张态势才会逐渐向基本稳定过渡,但此时,会对城市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均已造成相当的影响。
三、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继续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2006年,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也明确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现在,城市群不断成形,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带动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消息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引领的传统3大城市群总人口约占全国的20.6%,土地只占1.1%。经过60年的发展,3大经济圈的GDP占了全国总量的约40%,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的85%以上,进出口额占全国的75%以上,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川渝城市群,除了成都、重庆两座城市外,还包括雅安、德阳、江津、合川等中等城市,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之后新的国家级经济增长极。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一个个城市群不断壮大,为我国经济新的飞跃,发挥引擎作用。
城市群已经成为主导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地区,显著提高了国家综合竞争力。城市群,仍然是城镇化的大手笔,但同时要更加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城市发展目标取向的不同
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接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走在最前沿的中心城市,应借鉴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率先发展的思想,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如可借鉴东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的发展经验,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向亚洲金融中心发展,借助跨国公司总部云集,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发展经济外交、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国际影响力。
但不同城市的发展目标取向应有所不同,城市定位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目前城镇化发展仍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出现逐步向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转变。但现阶段不是所有城市都应向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方向发展,否则会引起资源竞争,甚至由于不良竞争或恶性竞争而出现不必要的内耗等现象,加大经济差异。而应该根据城市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的发展目标不同,进一步向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城市布局合理、城市结构合理等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方向发展。
(三)城镇群的形成
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得到推广。浙江省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大省。由于发展观念及理念的自身特色,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是以城镇群的形式形成。除杭州、宁波外,浙江省没有超大城市,但经济发展均衡,外来打工人员并不是集聚在杭州、宁波、温州市区内,而是分散在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等地级市。以温州市为例,众所周知,温州地区经济发达,乡镇企业发展普及,但外来流动人口没有聚集在温州市区,而是在温州市区附近的乐清、瑞安、玉环、温岭、台州等地区较均衡的分布。
对东部的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应该采取这种模式发展。如北京附近的超大城市有天津、唐山、石家庄、太原等,利用附属及辐射作用,进行城镇群的形成,带动大范围区域的均衡发展,实现均衡及共同富裕。
(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理布局合理化
目前,从我国超大城市的地理分布来看,除了西安、兰州这两个最靠近西北方向的超大城市,大西北地域辽阔的土地上没有超大城市;除去重庆、成都,大西南只有贵阳、昆明两个超大城市;而历史上的特大城市,如乌鲁木齐、齐齐哈尔、抚顺、包头等城市及周边在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滞后。也就是说,从地理布局来说,我国超大城市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地理分布很不合理,特大城市的地理分布也具有同样的现象。
借鉴东部超大城市的形成的经验,在中西部促进适量的超大和特大城市的形成。在发达地区制约或减少超大和特大城市的形成,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将常住人口控制在城市的承载能力允许范围以内。这并不是单纯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而是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将城镇化水平更趋于合理,减少经济差异。
(五)重点提高大西北、大西南、北部的城镇化率
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70%-80%比较,差异仍然很大,并且我国的城镇化率地区差异仍然很大。东部的城镇化率高,中部的城镇化率居中,西部的城镇化率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改变。根据我国特有的国情,今后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由于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对其所在地域,在人才、信息、交通、市场、管理和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能够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圈,以此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广州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可利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形成重点提高大西北、大西南、北部的城镇化率。
四、结论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的成果,适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是各级政府及学术界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对当地的具体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城镇化发展中进一步要面临的挑战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会有利于今后城镇化进程的协调发展。本文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问题主要针对人口分布不均匀程度加大、经济差异拉大、城市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等方面展开;发展趋势是从继续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城镇群的形成、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地理布局合理化、城市发展目标取向的不同、重点提高大西北和大西南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分析。下一步的研究是如何结合具体地区或区域进行细化探讨。
参考文献:
1、权衡等.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林仲豪.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收敛弱化原因分析——基于要素极化式聚集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08(8).
3、熊鸿斌,李如忠.关于城市加速推进工业化的环境保护对策研究[A]. 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
4、高国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杨莉,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徐蓉,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