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摘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金融危机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带来了机遇。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内部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和迫切要求。文章论述了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的现代服务产业,包括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方面,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也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内涵是作为中间需求性的服务业,它贯穿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其基本特征是:它的无形产出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它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当中,是现代产业发展中竞争力的基本源泉。显然生产性服务业因其大大利于一切经济交易和刺激商品生产,故而成为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性产业,突出具有对经济发展的黏合剂作用。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是有特殊的意义。
一、当前金融危机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一)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于打造高端制造业,扭转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当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危机中倒下的大都是低端制造业,他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和品牌优势,这些仅靠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进行生产的企业终归是要被淘汰的。这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在价值链的低端,生产那些低附加值、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为别人做“嫁衣”,我们也要试着去控制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自主研发和品牌营销。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递器,最终将这两种功能大大提高并将最终产品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受到重视并有长足的发展,制造业才能向高端发展,产业升级的任务才能得以实现。也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扩大内需,实现就业的重要措施
针对金融危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立足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是我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的必然途径。要扩大内需就要使人民的收入有所增长,要增加就业起码不能失业。要增加人民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一是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进行非农业生产;二是要发展现代农业,这两条都不能走低段制造业和依靠传统消费性服务业的老路,也都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8%的奋斗目标,主要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08年开始年均增长5.9%即可实现,但这个速度仍会产生就业困难。而服务业就业呈持续增长的态势,2000-2007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总计由7.2亿人增加到7.7亿人,新增4905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由1.98亿人增加到2.5亿人,为全部新增就业的104%。但就服务业内部来看,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容纳了更多的就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吸收就业的重头力量,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对吸收由扩招产生的高层次人力资本、解决大学生就业发挥巨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可行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已经具备,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显现以后,我国政府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这就为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载体和平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自身有发展的愿望。200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5%,占GDP的比重不到20%。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为60%-70%,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都在43%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借助这次金融危机制造业大洗牌的契机,将极大的拓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第三,全球直接投资(FDI)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吸引FDI已经连续15年位于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FDI会越来越谨慎和有效率,大量事实表明,FDI的结构和重点都转向了服务业。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岁随之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出发,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
第四,较强的制造业实力是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跟制造业是分不开的,我国制造企业共有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会将软件设计、工程设计、印刷包装设计等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金融危机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也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而通过模式的推动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服务外包模式
世界产业占略转移的大趋势正从生产外包转向服务外包。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购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完成原来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工业上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这就为我国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具体来说服务外包模式可以聚焦在以下领域:
1、外向型服务外包。外向型服务外包主要涉及信息技术、阎发射机和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其中信息技术外包(ITO)占据主导地位。
2、内需型服务外包。随着我国政府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更趋紧密,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本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增和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内需型服务外包完全由我国本土内需所产生,受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小,蕴含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集群式发展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集群内企业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同时,机群内企业之间的竟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在国际上,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我国也有许多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案例,如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群等。未来应围绕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积极推进各类专业性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以进一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效应。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外资拉动模式。
总之,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因为现在的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内部化”了。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和市场扩大对生产性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要竭力增加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否则企业的需求将得不到满足。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非国有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有不少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应加快对垄断性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步伐,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可能消除所有制歧视,明确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通过市场竞争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夏长杰.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J].经济学动态,2009(2).
2、何俊.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路[J].经济学动态,2009(2).
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新阶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起点、新思路和新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9(2).
4、杨玉英.对我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意义的再认识[J].宏观经济管理,2009(3).
5、王友军.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25).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经济学院)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