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党对公有制理论的探索与发展
摘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根本任务,在探索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的历程中,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在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公有制;实现形式;探索
从三大改造的完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20多年间,不仅在所有制的存在形式上不断追求“一大二公”,而且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方面也形成了僵化的单一发展局面,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自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破除了“唯书”、“唯上”的僵化教条,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创新提供了条件,使我党对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进入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新阶段。回顾我党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历程,并对我党公有制实现形式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多样化模式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解,明确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方向,显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党于1934-1955年对公有制经济实践的有益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最早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发展起来的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领导的成分。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为了支持长期艰巨的革命战争,为了满足根据地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我们党确立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了自己了工业企业。“据1934年不完全的统计,中央苏区有规模较大的公营工厂33个,其中大多数是军需工厂”,“1944年,陕甘宁边区已有公营工厂130个,职工7338人”,此外,我们党还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成立了互助社和耕田队,在解放区,许多贫苦农民自愿地建立起变工队、互助组等合作组织。尽管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现的这些公营企业和劳动互助合作组织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最早来源。
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曾在《关于农村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指出:“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所有制的问题。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要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把小私有制改造为合作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为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现在看来,这一所有制关系的巨大变革的时机是成熟的,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也是比较适当的,由于方法得当,三大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有96.3%的农户参加到合作社中,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农村的合作社化又推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全国私营工业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
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失误和偏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完成三大改造的任务,具体计划是用1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但从1955年夏季开始,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改变过快的问题十分突出。似乎所有制的改造可以离开生产力实际水平,单纯改造所有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大改造中出现的这种急躁情绪及其所导致的快节奏的“改造”步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为以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曲折发展留下了隐患。
二、我党于1978-1992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发展突破是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和以市场取向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探索,党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基础的所有制改革终于超出了传统理论的“误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显然,这在理论上为公有制的探索和实践排除了障碍,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这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可以依产业性质、企业规模、技术特点而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更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对公有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经验。
三、我党自1992年以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经验,对公有制主体地位作了科学阐述:“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本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总结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这就表明了我党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首先必须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从静态上看,在数量上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它们的总和在社会总资产中高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总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从动态上看,更主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影响力上;从调整和充实所有制结构的整体布局来看,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必须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突破了以往公有制实现形式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的束缚,有利于促使劳动人民在工作中找到各种各样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适合国有国营领域的就实行国家所有制,适合集体所有制的就实行集体所有制,适应股份制的就实行股份制。十五大报告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事实证明,股份制有利于筹集资金,把分散个别的资本集中为社会资本,加快了资本的积累能力和集中速度,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益,从而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大报告还指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使之逐步完善。”股份合作制是采取了股份制一些做法的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这种企业中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有机结合,职工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了民主管理,企业决策体现多数职工的愿望;在资本方面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人,人人有劳动和生产积极性,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它也是一种可以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十六大以来至十七大一再强调“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意味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且指出,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十七大又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我党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创新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种公有制形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丁素云等.中国近代经济史[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
3、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Z].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
4、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984-10-20.
5、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Z].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7-10-25.
6、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Z].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3-11-14.
7、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Z].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09-12.
8、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9、十六大以来的重要文献(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作者单位: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