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理论悖论与实践决策误差
摘要:文章对理论界和决策层主张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充当国际清偿手段之认识,有不同看法: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难以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也难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建立国际金融市场。因此,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而要实现上述内容,不过是理论悖论;在决策上,也是不当的选择。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只会加剧国际清偿手段供给过剩和与我国拥有巨额美国政府债券发生利益冲突。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结算;国际化;金融市场;清偿手段过剩;巨额债权;悖论与失策
理论界和决策层都主张人民币国际化,充当国际清偿手段成为普遍认识之时。本文对此有以下不同看法: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难以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也难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建立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非自由兑换条件下要实现上述内容仅是理论上的悖论;同时在决策上,也是不当的选择。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加剧了全球国际清偿手段供给过剩,而与我国拥有巨额美国政府债券的利益发生冲突。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首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实践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至少在最近几年没有什么好处。
一、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国际结算
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能够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这是不可能的。人民币充当国际结算货币,前提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第一,没有货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对外汇率定价会发生扭曲,难以反映人民币对其他自由外汇的真实汇率。只有在自由兑换条件下,汇率随行就市,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才能真实反映人民币对外价值变动。否则,会发生汇率扭曲,导致投机性操作所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将引起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第二,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货币兑换因受限制而不愿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支付、结算货币。因为人民币仅仅是为了发挥其流通手段,方便双方交易,节省自由外汇的使用是不够的。人民币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在计价、结算等流通手段功能的后面,还必须具有不同货币的价值转换(即可以兑换成其他货币的功能)、支付手段(即用于清偿国际债权债务的功能)等等功能。第三,没有货币的自由兑换,其他国家不愿接受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即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人民币国际结算的目的,就是使人民币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自由使用、自由兑换、自由转移与自由投资,才能扩大它的运用范围。而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只会限制其使用范围。因此,在学理上,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而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就仅仅是个悖论。
二、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国际化
同理,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能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国际化货币,或关键货币或世界货币,它必须具备如下功能:可兑换性,即持有者可自由将其兑换成其他货币;普遍的可接受性,即其可以作为交易手段为非居民普遍接受;普遍的购买力和可偿付性,即作为国际间的购买手段与支付手段,可以购买他国有价值的东西和偿付国际债务;充分的流动性,即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和现金流,成为一国国际储备资产,可以在国际之间随时转移。四者之首要条件,是货币的自由兑换。如此条件不存在,则其他功能也就不存在。
对于我国,人民币充当国际支付手段是有各种好处的:第一,可以给外贸企业带来很多方便,每笔交易的成本与利润可以计算,减少了因使用美元等外汇结算遭遇的汇率风险,也减少了用人民币兑换外汇的交易成本。第二,为商业银行扩大了由人民币结算导致的国际结算业务。第三,直接推动人民币市场发展,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在岸市场和以香港为中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打下基础。第四,可以不必费力地去赚取外汇和得到铸币税。但这些好处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这个基础之上。
因此,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而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同样是个悖论。所以,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既是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前提,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三、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
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能够建立上海国际金融市场?一样是不可能的。国际金融市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金融资产、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金融资产是以本国或外国货币表示的、并与金融负债相对应的财产所有权、收入索取权的资产,包括货币、外汇、票据、股票、债券、黄金等基础金融资产,相应有资金借贷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衍生产品则是在基础金融资产之上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掉期、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也相应形成它们的市场,即金融衍生品(衍生工具)市场。
为什么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不能够建立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简而言之,第一,市场交易的产品缺失。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上海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什么?是交易人民币?那么它是国内金融市场,而不是国际金融市场。如果交易的是外国货币,那么,它就是离岸金融市场。当然,在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也可利用巨额外汇储备来建立这样的市场。问题是,没有人民币与各种主要货币的兑换交易的市场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应该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与其他外币。所以,没有交易对象的国际金融市场是难以成立的。第二,市场交易参与者缺失。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也就不存在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的交易;没有国际金融交易参与者,也就没有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条件。第三,价格即汇率怎么决定?是政府定价还是市场定价?如果是政府定价,这种市场仅仅是国内金融市场而不是国际金融市场,它所产生的价格就是国内市场价格而不是国际价格。
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市场价格(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实现购买力和资本的国际转移,实现资源的全球有效配置;为交易者提供避险、保值、投资的场所;为国际社会提供信用资金和流动性,满足国际支付结算和资产交易的需要;政府通过这一市场调节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各个参与者如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个人等通过交易活动,都得到方便和好处。但在人民币非自由兑换条件下,要建立真正的国际金融市场是不可能的;且它也不会有上述功能;若利大于弊,就没必要建立这样的市场。因此,没有人民币自由兑换而要建立国际金融市场也是个悖论。
四、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国际清偿手段供给过剩
理论混乱必然导致决策和行动的失误。失误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充当国际清偿手段或者世界货币的供给已经过剩,人民币要去扮演这一角色,只会加剧这种过剩;另一方面,当国际清偿手段过剩条件下,我国拥有的巨额美国政府债券会加速贬值。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在近期5-6年时间可能是得不偿失,除非我国已经做好了政府高效、法律有序、管理有效等等方面的准备。
充当国际清偿手段或者世界货币的供给已经过剩,人民币要去扮演这一角色,只会加剧这种过剩。简而言之,第一,美元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键货币,主要大宗商品如石油、粮食、铁矿砂等,用美元计价、支付、清算;国际交易合同绝大部分也是用美元来计价、支付、清算;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绝大部分与美元相关。美元在整个世界交易中约占70%以上。但是,由于美国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迄今为止,流出美国的美元恐怕在4万多亿,而且,美国经历这次危机,还会不断流出美元。第二,欧元出现,增加了国际清偿手段;在美元贬值的长期态势下,其他国家会用欧元替换持有的部分美元;16个欧元国家之间的交易也会减少美元的使用而增加欧元的使用,非欧元区国家与欧元区国家的交易也会增加欧元的使用;因而,欧元的作用会增加。欧元在整个世界交易中约占25%左右。第三,英镑、日元、瑞士法郎以及加拿大元、新西兰元、澳大利亚元这些货币也是自由兑换货币,它们充当国际清偿手段的作用十分有限,全部加总在整个世界交易中约占5%左右。因此,国际清偿手段已经过剩。
目前,美国拯救经济的手段,在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下,主要办法就是加速货币印刷,增加货币发行与扩大信贷,美元对世界的供给还会增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要充当世界货币,走向国际化,好处是什么?弊病又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则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充当国际清偿手段或者世界货币的供给已过剩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充当世界货币,只会加剧国际清偿手段的供给过剩,这对我国没有好处的。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巨额美国政府债券的政策冲突
我国对外经济的基本情况是:第一,我国已拥有数额上超过日本的约8000多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且在美国政府要求下还会增加。第二,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态势仍未改变。第三,人民币利率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利率水平。第四,我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好于欧、美、日。后3点会使资本流入。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出现顺差时,国际收支必为顺差,则我国国际储备还会进一步增加。
巨额外汇储备总是要去寻找有利的投资机会的。哪些是适合我国的投资机会?按道理讲,在西方经济周期的底部低点,是我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进行购买投资的最佳时期。因为这时的商品、投资品、原材料、能源、技术等价位最低,也是购并其他国家公司的时机。我们有购买力,但是我们没有战略投资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及人才的控制能力和组织与策划能力。印度私人企业为什么可以购并欧、美公司,就是他们有上述能力。我们2008年对外投资,据说每月亏损可以购买4艘军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进行其他投资的原因。
我国政府面对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成为唯一可行、可靠的投资选择,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一再要求美国政府保证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安全,美国政府也一再承诺保证的投资的安全。美国政府的承诺有用吗?除非美国政府发行货币以它的经济增长作为依据,否则这样的承诺就是空话。然而,我们有替代策略吗?没有。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仍然是今后几年的唯一选择。
既然如此,我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没有什么好处。理由是:第一,在充当国际清偿手段或者世界货币的供给已经过剩的今天,人民币加入世界货币行列,只会加剧国际清偿手段或者世界货币的供给过剩。第二,国际清偿手段供给过剩,所有充当国际清偿手段都要贬值,贬值程度依赖于过剩程度。第三,拥有国际储备越多,所受损失越大。比如,在一定时期,过剩程度达到25%,则原来拥有的20000亿美金价值的国际储备,其价值只有原来的75%,即14000亿美元价值,净损失6000亿美元价值。第四,新加入国际货币行列的货币对世界的供给增加速度,难以赶上原有国际货币的增加速度,因为,它有一个逐步推广、适应、被他国接受的缓慢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国际储备会越来越多,购买的美国政府债券也会越来越多。结果,我国的价值损失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在最近几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恐怕不是良策。笔者不反对人民币国际化,只是反对在国际清偿手段过剩时候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即良策在不适当的时候付诸行动,就变成了失策。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人民币的国际结算、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建立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这四者的实现都必须要选择恰当时机。至少在最近几年不是有利时机,这是由外部的国际清偿手段过剩、内部的持续国际收支顺差、巨额的外汇储备及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的利益是相冲突的。因此,在现在,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错误,在实践决策上也存在偏差。
(作者简介:李德甫,云南大学马列部经济学教授、博士;张应梅,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刘俊,云南省委党校副教授)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