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关系的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2-04-03 15:13:34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对于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的关系,国内没有专门的研究,国外则比较系统和规范。然而,由于中外国情和体制不同,国外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从货币薪酬激励、管理层持股和两职兼任状态3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简单的评述,并指出了我国根据自身国情研究该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货币薪酬;两职兼任;管理层持股;会计造假
 
    一、引言
 
    自公司制度建立、两权分离以来,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就一直存在,两者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以及信息的不对称,致使管理层有动机也有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会计造假来侵害大股东的利益。会计造假案件频频发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对管理层进行激励的主要方式有3种,即货币薪酬激励、股权激励和控制权激励,本文拟从以上3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和会计造假关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和述评。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货币薪酬激励与会计造假
 
    Watts等(1986)研究就表明,管理者报酬契约在减轻委托——代理冲突的同时,也使管理者产生了操纵利润的冲动,同时,会计信息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呈不对称分布也使得管理者有机会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师萍、杨询和赵明(2003)指出某些上市公司的经理人,由于公司支付的名义报酬偏低,他们需要通过种种活动而得到灰色收入或者享受在职消费,因此他们需要操纵会计人员“舞弊”,以获取较多的额外收入。葛家澍(2003)指出美国上市公司频频爆发财务丑闻的直接原因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导致股价低迷,这直接影响了经理层的丰厚利益。韩丹、闵亮和陈婷(2007)发现管理层货币薪酬与会计造假存在负相关关系,对管理人员进行薪酬激励,能减少会计造假的动机。
 
    (二)管理层持股与会计造假
 
    Yeo和Tan等(2002)研究表明,收益质量并不总是随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而提高。管理者持股比例处于较低水平时,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者持股比例正相关,然而,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处于较高水平时,这种关系反转了。梁杰和王璇等(2004)以被证监会公开查出的财务舞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舞弊公司的经理层等方面特征,发现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财务舞弊显著负相关。Joseph(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总经理两职兼任和董事会持有股票期权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或者同时不存在时,总经理持有股票期权的增加会降低会计造假的概率;但是只存在一种现象时,总经理持股的增加会促进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韩丹、闵亮和陈婷(2007)发现,CEO持股使得股东和管理层利益趋同,从而减少CEO通过篡改财务报告取得自我利益的动机,管理层与股东代理问题弱化,公司造假的可能性减少。陈国欣、吕占甲和何峰(2007)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在不当的薪酬激励机制下为了私自利益的实现更有诱因进行舞弊,所以更有可能发生会计造假。
 
    (三)两职兼任状态与会计造假
 
    两职兼任是指公司的总经理和董事长是同一个人的情况,两职兼任状态加大了总经理的控制权力,因此是控制权激励的主要方式之一。
 
    Forker(1992)认为两职合一,董事长可能对董事会增加一定的影响,以压制其他董事或投资者对其另一角色——CEO的监督诉求,例如,可以减少或延缓非强制披露信息的发布,以掩盖其可能实施侵蚀其他股东权益的“内部人”败德行为。Beasley(1996)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造假公司的公司创始人与CEO为同一人的比例较大,CEO与董事长为同一人的比例较大。朱孔阳(2005)研究认为,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时,容易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失效,因为董事会不能有效地执行其关键的功能,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高。韩丹和闵亮等(2007)研究发现,CEO两职兼任状态变量加入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逻辑关系模型后导致模型识别率下降,即对会计造假影响不显著。
 
    三、评述
 
    纵观国内外关于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关系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都涉及到了货币薪酬、股权激励与两职兼任状态等因素对会计造假的影响。但是国内的研究中,这些因素对会计造假的影响都只是散见于公司治理的一些研究中,专门就管理层激励对会计造假的影响进行的研究比较匮乏,而国外的一些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则比较规范和系统。近年来,股权激励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开展的如火如荼,将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因此,股权激励是促进了会计造假还是有效减少了会计造假,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外的研究成果无疑为我国研究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关系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然而,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国外的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会计造假问题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论的说服力和适用性都大大受到限制。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验数据,加快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师萍,杨询,赵明.从公司治理角度探讨会计造假:表现、成因及治理[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3(8).
    2、葛家澍.美国安然事件的经济背景分析[J].会计研究,2003(1).
    3、韩丹,闵亮,陈婷.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9).
    4、梁杰,王璇,李进中.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失真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6).
    5、陈国欣,吕占甲,何峰.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7(3).
    6、周密,唐浩.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治理——基于管理层报酬契约设计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7(4).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推荐访问:造假 综述 激励 公司管理层 关系

本文标题: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关系的研究综述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03/11724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与会计造假关系的研究综述》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