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历史过程以及现状进行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试图使中国的对外投资体系得到完善并且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关键词:对外投资;投资经济;投资风险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成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也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中国正处在如何确立在全球资本链条中地位的关键时刻。是成为国际资本大鳄下一个经济猎场,还是掌握国际资本分配的话语权继续扩展经济影响力,都将由中国的对外投资的发展决定。
一、中国对外投资现状
中国的对外投资相对于世界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1979-1991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始并未形成健全的经济奠基的时期。这阶段也是对外投资逐步发展形成的阶段。
自改革开放起,随着经济的逐步放开、体制内各种管制逐步放松,中国的对外投资开始起步,并形成了符合现代经济规律的对外投资雏形。
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刚刚开始经济建设,国内资金需求很大,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也形成了规模,所以没有能力也没有相关的政策对对外投资进行引导。
(二)探索阶段
1991-2004年是中国对外投资政策不断调整,以便合理地补充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阶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对外国际投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当时对外投资的政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91年国家计委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意见》,指出“中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到海外投资的条件”,企业的海外投资应该“侧重于利用国外的技术,资源和优势以补充国内的不足”;并在此后的10多年内成为了对中国境外投资影响最大的政策法规。
这一时期的政策体系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到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0.9%和0.55%。
(三)发展阶段
2004-2007年,是中国对外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GDP长达13年的高速增长,以及1994年以来快速增加的国际贸易顺差,中国完成了可投资资本的迅速积累。这使得对外投资以其可转移存量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中的佼佼者。
而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发生转换,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始于200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措施。新的投资体系的诞生促进了中国的国际投资结构完善,并且加速了其发展。
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股本投资77.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47.9%;利润再投资32亿美元,占19.8%;其他投资52.1亿美元,占32.3%。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33.3亿美元。
(四)成熟完善阶段
自2007年至今都属于成熟完善阶段。以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建立为标志,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完善。中投公司的成立是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开创性举措,其目的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外汇运用渠道和方式,提高国家外汇资产经营收益。
随着各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投资模式的建立,中国不再仅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接收国,更逐渐发展成为纯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加快,中国在世界各地积极投资及并购产业的主要目的除了需要新的消费市场、掌握能源及原材料、获取先进技术及向全球延伸行销渠道外,还有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原因。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来说问题是双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一些内部自身的因素。
(一)世界投资资本的竞争压力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不是孤立于世界经济存在的,所以其必将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会受到国际投资环境的制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趋活跃,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有增无减,并以更迅猛的态势得到长足进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以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量为例,在70年代,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量是100-200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1997年,发展中国家资本净流入量已达到2800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4%。
由于各国逐步放松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制,同时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多重作用下,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惊人,表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以外汇市场的急剧膨胀为例,1999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达到112-115万亿美元,是国际贸易量的100倍。
另外,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国际资本流动平均增长13167%,而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158%。此外,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充斥,“热钱”交易量逐年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全球货币日平均交易量曲线近10年来一直呈大幅上升趋势,目前已经上升到平均每天1万亿美元以上。
随着世界经济和生产结构的不断演进、升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分析联合国贸发会议年度《世界投资报告》得到证实。1991-200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和投资司连续发表了16部《世界投资报告》,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世界投资流量和结构的变化,也说明了存量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存量形式的多样化存在。
中国对外可投资的资本总量排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就对外投资的国际研究以及战略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空有巨大的资本优势但是没有运作的技巧。长此以往这些资本优势不但不能转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反而会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进行投机活动。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内部制约因素
1、对外投资未形成规模优势。一直以来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和传统的投资经营模式的限制,中国的对外投资被认为是有国家主导的政治行为,而不是市场主导的经济行为。自改革开始的1979年一直到上世纪末的200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都是规模小、产业单一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资本规模小,经济影响力差,行业地位低。长期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般都以中小型企业承办的中小型项目为主,除少数几个由中央部属大企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援助特色进行的投资达上千万美元的较大项目外,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为了有效的应对,大型的企业开始了大规模投资的尝试。如中海油对沙特和阿联酋油田的收购、首钢对巴西、智利的煤铁矿产的收购、国内企业对澳大利亚金矿、铁矿的收购,以及对俄罗斯铁矿、煤矿,对印度大型水电站的投资,对美国黑石私募基金的投资。这些投资虽然大多超过几十亿美元,但是相对于这些行业来说是规模较小的投资,对于投资企业来说也是其单独的投资行为,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2、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1)中国对外投资结构没有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布局。由于历史的经济发展原因,以及国内经济结构和企业的国际地位等原因形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中国的对外投资一方面集中于初级产品,如煤、铁、有色金属、石油等矿物资源。另一方面则是集中于对外投资中国有较成熟经验的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由于国内没有很成熟的技术或相关经验、国外相关行业投资门槛较高、部分国家对中国在此类行业投资有限制等种种原因被忽略。这样不利于中国引进发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无法带动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的发展。(2)中国对外投资区域结构不合理。中国对外投资遍布130多个国家,但是存量的70%在亚洲,其中香港占了在亚洲投资存量的90%。而排在亚洲之后的是拉丁美洲,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存量的90%又集中在其自由经济区有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其余的投资存量分布在100多个国家。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过于集中,这种过分集中的投资地理分布,不利于投资风险的分散。(3)在投资方式方面,投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企业兼并以及间接投资为辅。在现在的国际金融资本运作环境下,如此单一的投资模式,已经不适应激烈的国际投资的竞争环境。
3、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来说,国家需要进行明确的投资指导,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对整体的对外投资进行管理,而是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对投资的方向、产业、国别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中国对海外投资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也没有具体的引导管理部门。能够对海外投资进行管理的部门过于繁杂,政出多门,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一般要经过4-5级的审核批准,在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已经远远地落后于同类国际投资企业。
4、对外投资缺乏风险保障机制。国际投资行为是有一定风险的资本运营行为,其容易受到各种金融风险、国家风险、商业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袭扰。(1)国家缺乏健全的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在对外的经济往来和风险发生时用以保护中国对外投资的合法权益。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对外投资体系健全发达的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专门保护本国的对外投资资本,保障本国企业的利益,引导、鼓励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投资活动当中去。如美国的《对外援助法》、日本的《外汇法》、印度的《国际投资法》、韩国的《对外投资法》等。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能够建立健全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能使用法律手段来保障、鼓励、引导对外投资,以达到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目的。(2)中国缺乏对外投资的经济保障体系。对外投资的强国,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有完备的经济保障体系。例如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对外投资的保障、使用商业投资保险、国家的对外投资保险,以及引导性的各类专门进行对外投资经济保障的由国家主导的国际投资银行。
5、对外投资缺乏管理经验。对于中国来说,对外的大型投资管理、国际的大型投资资本运作都是缺乏经验的。既缺乏整体的企业模式运营经验,又缺乏掌握这些经验的人才。由于中国绝大多数的对外投资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而中国的市场是不同于国际市场的——改革中的过渡型不成熟市场经济雏形,所以中国的对外投资企业都处于适应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开始于1994年,真正起步于2004年,进入国际投资市场仅仅5年的时间,这5年间国际市场风云起伏,全球性危机就超过4次。所以说,中国的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靠经验常识无法进行危机应对的世界投资市场。这样的市场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同时,由于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和经济体系决定了,中国缺乏那些能够应对纷杂的国际投资市场的人才。外派的管理人员中,很难找到既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较高的外语水平,又通晓国际惯例并且能够进行国际营销运作的人才。而且,由于中国涉外投资企业的用人制度对这类稀缺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使得这类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更加严重。
三、结束语
2007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开始进入了拐点,这对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来说,既是一次进行投资资本结构调整和投资资源有效整合的契机,又是一次参与全球资本重新划分的大好时机。但是其前提是解决好中国对外投资中的这些基础性问题,这样才能使对外投资行为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其中,高海防为经济学博士)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