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适金融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摘要:金融体系的结构即一国实体经济利用银行实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有机构成,典型的金融结构有金融中介主导型和金融市场主导型。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怎样的金融结构最能适应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中国现实,提出应当保证金融体系质量以及优化不同中介内部结构的观点。
关键词:金融结构;中介主导;市场主导;经济增长
一、文献回顾
金融结构能否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有着不同意见的论题。支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经济学家最早的是Schumpeter,他在1912年曾提出观点认为银行体系通过对企业家进行筛选为那些创造新产品的成功可能性最高的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因而银行体系促进了产业投资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Hicks(1969)则认为金融体系对资本形成从而对工业化起了关键的作用是实现英国的产业革命的原因之一。Gurley和Shaw(1955)曾提出金融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他们强调金融中介在提供信用方面的作用因而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一定的影响。McKinnon,Shaw(1973)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在这个框架下研究金融体系在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形成与传播中的作用以及转轨国家的金融体系重建问题又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起理论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的一个大的方向。King和Levine,Rajan和Zingales等主要是以一系列实证分析支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Allen和Gale在开创比较金融系统的研究中系统地考察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他们在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中对不同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金融体系中市场和金融中介关系的认识。对于金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证研究方面,Levine则历时4年,完成了一份约430页的研究报告,其中对不同金融体系的效率进行了一百多个国家的跨国比较。
国外学者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不足,使得这些成果对于指导中国金融结构构建显得无能为力。第一,大量的文献聚焦于争论金融中介主导型金融结构(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的优劣,这两种不同结构主要发端于其法律、政治背景——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形成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形成中介主导型金融结构,这对中国实践基本没有指导意义。第二,一些实证金融学者虽然不支持以上两种金融结构有优劣之分,而是从金融体系质量上思考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他们使用的总量研究方法如综合金融资产量与GDP占比、金融机构活力、金融深度、效率等指标与经济增长做回归分析,这些总量变量的作用对于规划中国金融体系几乎没有帮助。
二、中国金融结构现状
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总起来说就是金融中介占主导地位,而资本市场所起作用还不够大。
银行业的增长较快,但是内部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水平不相符合。大型国有商业银总资产规模是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近3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又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近3倍。由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急需融资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而城市中小商业银行规模最小,规模较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习惯将资金借贷给本来不需要融资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这样风险降低了,但正如刘伟(2006)在《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中得出的实证结论,间接融资(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具有负作用影响,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步降低。
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一些制度性的因素使得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中国股票市场的高换手率和高投机性使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也不是很高。
三、关于中国最适金融结构的政策建议
笼统的金融结构本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大,关键在于银行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中国应为区域型中小银行发展提供政策和其他支持。现阶段,产品、技术相对成熟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最高的部门,因为这些企业融资的中小型银行反而缺少,这样对于转化储蓄为报酬最高的投资项目是极其不利的,弱化了经济体的效率。
第二,发挥创业板资本市场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地区的人均GDP水平已经突破1万美元,有些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也接近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中小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建立起来。这部分的企业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银行业对这种风险大、回报大的投资机会是没有办法把握的。中国的创业板市场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应努力使其健康发展,并发挥其促进技术转化的功能,促进高水平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