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战略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03 16:07:48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进一步推进,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两江新区”呼之欲出。这些历史性机遇,为渝北区发挥独特优势创造了新的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未来重庆主城核心的渝北区,必须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线,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通过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来主动承担国家和重庆的战略重任。
 
    关键词: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开放型经济;战略
 
    一、“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开放型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是一种制度性开放,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境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一个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2008年,重庆市相继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和《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踏上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新征程。乘全市大开放大发展的东风,渝北区确立了“使渝北走在全市开放前列,真正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发展定位,明确提出要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力争全市第一,代表重庆对外开放的最高水平。
 
    二、渝北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与优势
 
    从1984年的龙溪开发算起,渝北区的开放开发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进入新世纪以来,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渝北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难得的战略机遇
 
    全国首个内陆保税港区落户重庆,其中占地2.37平方公里的重庆两路空港保税港区位于渝北区内,占地6平方公里的重庆寸滩水港保税港区毗邻渝北;国务院正在研究、规划中的“两江新区”,主要部分也位于渝北区境内;国务院确定的西部国际会展中心,也已决定落户渝北区悦来新城。这些战略机遇将极大地增强渝北区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提升渝北经济的整体实力。与此同时,一系列重大投资也已经开始启动,仅重庆保税港区建设的投资就多达400多亿元。此外,重庆作为国家统畴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具有先行先试权,政策优势明显。渝北区特殊的区情,在全市、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其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新定位,将为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提供理想的“试验田”,也为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的相关政策支持提供了条件。
 
    (二)突出的综合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渝北区位于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的北部,是重庆主城发展的新中心。北部新区、保税港区、“两江新区”在渝北境内三区叠加,使渝北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目前,已有70余家重庆市级机关入驻渝北。重庆江北机场、重庆火车北站坐落在区内,紧邻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重庆寸滩港,渝怀铁路、渝利铁路、渝万城际铁路、轻轨三号线、重庆“二环八射”中的“二环五射”贯穿区境,渝涪、渝邻、渝合、渝黔等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成为重庆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的核心区。重庆江北机场是国内十大机场之一,拥有20多条国际中转联程航线,辐射广大中西部地区。2008年,重庆空港进出人数达到11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6万吨。
 
    2、城市拓展空间广阔。在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5473平方公里、主城区2737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中,渝北区分别占26.5%和16.7%,均列主城九区首位。渝北城区分为两路、龙溪和北部新区三大板快,龙溪已经与中心城区融为一体,北部新区由重庆市政府直接管理,两路地区地势平坦开阔,是重庆主城北移发展的战略重地。规划中的“两江新区”的70%,都在渝北区境内。
 
    3、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多年来,渝北区坚持以重庆空港工业园区、重庆两路工业园区、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积极培育和发展汽摩制造、模具研发、轻纺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连续多年获得“重庆市工业十强区县”称号。商贸服务业发展迅猛,沃尔玛、SM集团、百事可乐、重庆百货等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冉家坝、金港国际两大商圈渐成规模。房地产业优势明显,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连续6年名列重庆第一。
 
    4、文明创建成果显著。渝北区相继获得了国家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中国武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30多项殊荣。2009年1月,渝北区成功创建了重庆、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
 
    5、投资兴业环境优越。渝北区森林覆盖率达33.5%,城区公共绿地面积78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常年保持在85%以上。区内路网发达,能源供应充足,排水排污设施完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环境整治,积极推行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和“绿色通道”等制度,为商家、企业进驻创设了良好条件。
 
    三、渝北区发展开放型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外贸规模小,依存度偏低
 
    目前,渝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渝北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全国也处于中下水平。从外贸依存度上看,全国的外贸依存度在60-70%之间,渝北区比全国低10多个百分点。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宁波北仑区的进出口总额超过GDP1倍以上,深圳宝安区则超过5倍以上。从出口依存度看,渝北区比全国低1倍左右,与宁波北仑区和深圳宝安区相差6-10倍。
 
    (二)在要素交流上,结构不合理
 
    渝北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三少”情况。国际贸易上,基本上是商品贸易,而服务贸易则很少;资本流动中,主要是招商引资,吸引外商投资和国内投资,而到外地投资和国外投资则很少;人员交流中,侧重于借外脑,吸引外国和外地人员来渝北工作,而渝北人到国外和外地创业发展的人数则偏少。
 
    (三)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
 
    渝北区的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之中,以工业企业为主,出口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工业企业中。尽管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撑,但渝北区的农业产品,除了传统的猪肠衣外,到2009年才开始有农产品出口。渝北区发展开放型经济,主要是园区经济模式,实行嵌入式的招商引资,除汽摩机电外,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低,缺乏整合与集群,不少企业成为长期呆在“孵化器”里“长不大的小鸡”。
 
    (四)在技术水平上,科技含量不高
 
    总体上看,渝北区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2004年,渝北区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20%,低于全市平均值10个百分点;被重庆市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12家,全国认可的目前还没有。截至2008年末,重庆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7户,而渝北区只有14户;全区仅有火车牌电池为中国名牌产品,市级名牌产品只有31个。
 
    (五)在可持续发展上,后劲不足
 
    渝北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GDP,外贸依存度超过50%,而消费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02亿元、增幅仅为9.8%,自1995年建区以来首次降到两位数以下,2009年一季度甚至降到0.3%,列主城九区倒数第一。传统增长方式的产业发展,又遭遇土地瓶颈。2008年的调查发现,建设用地指标紧张与土地利用率低的现象并存,110户亿元以下企业(不含北部新区)亩平产出仅95万元,部分先期引进项目已交付土地一直闲置未建,而一批优质项目却无地可供,土地资源短缺与未来产业发展土地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对策建议
 
    建设“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际化程度、社会秩序、民生幸福、生态环境、城市形象、文化积淀等多项指标,必须科学决策、总体规划、循序渐进、重点推进。因此,全区上下要形成“打造第一门户,践行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着力实施五大战略。
 
    (一)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战略
 
    渝北区产业发展要着眼长远,科学定位。在产业层位上,要明确产业层位的具体现状,树立产业标杆,大力淘汰低级水平,向中高水平迈进。在产业要素上,要突出“软要素”作用,强化门槛功能,实行就业技能准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力为劳力,进而成为人才资源;实行技术准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加其专有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分量;实行管理认证准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之更规范、更科学。在发展方式上,要突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强化循环发展、集群发展、链式发展,以多种形式、多种产业相跨越联结来实现发展。借助西部国际会展中心,将二产业的研发、制造与产品展示相结合,培育展览品牌,创造会展特色。
 
    (二)实施借力发展战略
 
    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必须借助外力,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
 
    一要充分利用发展优势与发展机遇,提高招商引资门槛,着力招大商、引巨资、聚名牌。提升渝北区现存企业档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而产生溢出效应,辐射带动周边,支撑重庆崛起。
 
    二要全面对接上级部门,争取上级重点支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全面对接,广泛开展战略合作,以大胆的创意和扎实的工作,大力争取市级和中央各部门的重点支持,使之形成“多方合作、共建共赢”新局面。
 
    三要认真研究与保税港区、北部新区、正在筹划中的“两江新区”的对接问题。渝北要实现超常跨越式发展,必须与保税港区、北部新区、“两江新区”全面对接和联动,同时抓好洛碛地区与长寿化工园区的对接与联动。当前,要组织相关专家,研究保税港区和“两江新区”对渝北发展的影响,根据与保税港区、“两江新区”对接、联动的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工作机制,主动承接其发展辐射。
 
    (三)实施环境优化战略
 
    在设置政府机构时,要突出发展开放型经济这一重点。目前渝北区正在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在改革中要充分体现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服务。要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创造宽松的开放环境,取消不利于开放的行政审批,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收费、提升行政效率、强化便捷服务,创造发展的宽松环境。积极搭建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平台,国内和境外融资平台,提供境外法律信息及其他相关服务,指导和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参与国际投资与合作的各类风险。强化考核问责监督,建立开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对各部门、单位的开放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考核评价结果,并作为官员调整的重要依据。
 
    (四)实施文化兴区战略
 
    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从“硬实力”的竞争,扩展到“软实力”的较量。增强“软势力”,需要硬功夫。要大力实施文化兴区战略,以强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要换脑。广泛开展扩大开放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促进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国际通行规则、现代文明礼仪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营造开放的舆论氛围。
 
    二要育人。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有利于人才聚集的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创业和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持保障体系,促进创新和引进技术的产业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投资者以知识产权、创意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参与投资创办企业。
 
    三要造势。加强外宣工作,竭力扩大渝北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给予奖励。同时,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新风尚,营造以人为本的宜居生活环境。
 
    四要松绑。要允许“试错”,对于开放工作中发生的失误,如果程序符合有关规定,没有牟取私利,不存在恶意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以利于开放型经济的创新发展。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是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要“走出去”转变功能。按照企业业务的涉外情况,鼓励现有从事进出口的贸易、物流、加工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扶持目前没有从事涉外业务但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转变功能,参与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等的开发。
 
    二要“走出去”扩大发展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中介组织向区外市外,乃至向国外发展,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工程承包、技术合作和劳务输出,在更为广阔的空间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获得新发展。
 
    三要“走出去”增进文化交流。通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等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推动开放工作;拓展并利用国内友好地区、国际友好城市、国际机构、外国政府领事机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等资源,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政府与民间的交流,提高渝北区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渝北区开放型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培伟.“开放型经济”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N].学习时报,2008-03-26.
 
    2、裴长洪.中国开放型经济建立的经验分析——对外开放30年的总结[J].财经问题研究,2009(2).
 
    *本文为重庆市渝北区人大常委会资助的渝北区“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研究”(课题编号

推荐访问:渝北区 重庆 对外开放 第一门户 思考

本文标题: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战略思考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03/11741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的战略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