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的理性思考
摘要:当前,江苏劳动力市场为买方市场,劳动力仍供大于求,而且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促进社会实现充分就业,能够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稳定生活并逐步改善其生活质量,能够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根据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结合江苏的实际,提出以下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路径:建立政策扶持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固第二产业就业;把促进服务业吸纳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加快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关键词:劳动就业;充分就业;社会事业;长效机制;就业服务
随着江苏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当前,江苏劳动力市场为买方市场,劳动力仍供大于求,而且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十一五”期间,江苏的就业将面临三个高峰期: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高峰期;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入快速期;新增失业人员的高峰期。“十一五”期间,江苏每年新增失业人员加上结转失业人员都在34万人以上,劳动力供求仍有较大缺口。第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从需求方面看,江苏主要需要部分中级技能人才和大部分高级熟练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需要。但是,目前江苏技能人才总量不少,但是结构不尽合理,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占城乡就业人数比例不足1/3,进城务工及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中技能人才构成更低。因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其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就业难度愈来愈大;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第三,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难度增大。当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协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企业克扣和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加班加点工资支付不规范、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不到位等现象比较严重;地区间、行业间、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较大,工资收入的“金字塔”型结构仍未改变;劳资矛盾时有发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往往遭受就业歧视和不法侵害;国有企业改革初期的遗留问题,如劳动合同变更、经济补偿费用支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增添了难度。
一、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重大意义
促进劳动就业,实现充分就业,对于促进江苏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意义。
(一)充分就业能够使社会成员稳定生活并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就业是就业者及其亲属基本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就业者及其亲属能够正常地生活。当经济总实力不算十分落后的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和过大的贫富差距现象,则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现阶段,由于江苏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江苏的发展起步时间较短,社会成员的财富积累十分有限,我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尤其高。现阶段,解决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增加就业机会。
(二)充分就业能够促进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全面发展
当社会成员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则会面临自身发展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社会成员对于其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兴趣而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其个性化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当社会成员有志于为社会作贡献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成为这种抱负和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如此之重要,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必定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包括失业者及其子女的自身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因而谈不上自身的发展问题,甚至一些社会成员已有的劳动技能也会逐渐丧失。
(三)充分就业能够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才有可能普遍地得以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对自身处境形成较好的评价,才有可能普遍认同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只有实现了充分就业,社会成员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因素,并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是,则有助于增进社会合作,提高社会资源的整合程度,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那么,必定会削弱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如果严重的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就难以形成,社会的整合程度将会下降,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保证,进而会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实现途径
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他认为充分就业的具体意义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不能通过市场作用的自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他要求实现的目标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含义是生产资源(人力、物力)得到充分利用。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净化剂的政策主张,即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凯恩斯的这一理论观点,对于我们创新就业思路、促进社会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根据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结合江苏的劳动就业需要,现就促进江苏社会充分就业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与探索。
建立政策扶持长期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率、经济增长率、通胀率和国际收支历来是各个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尤其是就业率,它事关国家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立。因而,坚持“三个优先”(把就业再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优先地位,所需资金作为公共财政优先安排),建立就业的长效机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抓的紧迫工作。建立普惠性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劳动者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利用创业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基地等鼓励创业的政策,拓宽创业渠道,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者的地位;建立就业与失业评价监测体系,完善城乡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对就业中出现的突发性、趋势性的情况适时监测跟踪;对失业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进行调控,缩短失业周期,合理分散失业压力,防止失业过于集中,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固第二产业就业。就城市经济而言,第二产业是基础,第二产业稳步并富有成效地发展和进步,不仅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此,江苏各省辖市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发挥骨干企业和龙头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核心项目与配套产业的引进和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积极建设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确保现有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不降低。
把促进服务业吸纳就业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宽就业渠道。第三产业行业多、门类广,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有特殊优势。通过对就业弹性和产业偏离度的分析发现,江苏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很大,应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新的就业增长点。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沿江、沿海发展战略部署,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创意、会展、中介等新兴服务业、促进高端就业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要构建立体化的培训体系。通过政府规划指导和政策推动,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职业培训新格局;形成以技师学院为龙头,技工学校、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技能劳动者培养体系;推动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和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扩大技能劳动者培养规模。要培育整体人力资源体系。既要高度重视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又要高度重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础实用型人才,既要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型复合人才,也要大力培养工业、农业、服务业传统优势人才,形成合理化的人才结构,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水平。
加快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转移。要制定严谨、科学的劳动力转移规划,让农村剩余劳力合规、合理、合法有序的向城镇第二、三产业流动。要修订土地政策,允许耕地市场化流动,促进耕地规模化经营。允许转让土地和住宅,使之获得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对不愿离开农村的种田能手,允许按市场价格获得土地和大型机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经营。要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在短时间内尽快拆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藩篱,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市场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要通过发展精细农业,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及劳动密集程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林果业、渔业等改善大农业结构,同时吸纳消化部分劳动力。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是沟通供需双方的纽带。“十一五”期间,政府应致力构建覆盖城镇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录用备案、就业登记办法,建立就业(失业)登记与就业服务有机衔接的工作流程,加强对就业(失业)和社会保险参保人员的动态管理。提高街道、社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素质,以适应对劳动就业事务进行动态管理和服务的需要。以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为依托,建设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窗口,提升社区基层管理平台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之在就业、医疗、养老等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整合现有各业务系统的公共服务资源,建立一体化、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劳动者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就业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国强.关于促进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N].青岛财经日报,2009-07-23.
2、吴忠民.论就业的社会意义[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1).
3、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