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应对
摘要:近年来,由于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干群关系恶化等原因,我国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当前的经济危机更有可能诱发新的群体事件。构建服务型政府,建立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解决就业问题,化解经济危机可能引发的群体事件,是地方政府治理、跨区域的府际合作治理、基层群众自治三者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大治理”模式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群体事件;金融危机;瓮安事件
从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到今年以来,发生了下列多起有代表性的群体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广东三江事件、重庆等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海南3.23东方事件,郑州民办教师集体上访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吉林通钢事件、乌鲁木齐针刺事件。而从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破产也标志着美国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许多层面产生影响,包括群体事件。
一、群体事件的定义及直接诱因
(一)定义
所谓群体性事件就是指群众性矛盾纠纷事件,它的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主要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课、罢市、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据了解,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从1994年的1万多起上升到2004年的7.4万多起。而且,其涉及面广、主体成分多元化,行为方式激烈,有一定的组织化倾向。
(二)针对的问题
城市的群体性事件主要针对:一是部分国企改制、转制未征求职工意见,经营过程中,厂务不公开、不按规定程序操作,国有资产流失,侵害职工民主权利和国家利益;二是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退休金,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不落实;三是下岗职工安置、养老保险等问题未得到妥善处理;四是一些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五是市政建设拆迁,补偿争议大;六是部分企业随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等。
农村的群体性事件主要针对:一是村务不公开、财务管理混乱,干部腐败;二是乱收费使农民负担过重;三是个别基层政权组织软弱涣散,一些乡村基层干部违法乱纪,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四是集资款久拖不还,基金会等非金融机构吸纳的股金不能按期兑付;五是一些地方征地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六是一些地方的山林、土地权属的争执;七是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八是一些地方环境污染。
二、群体事件的深层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忽视时,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不满和对抗情绪往往以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无视职工的民主权利,擅自决定企业破产、出售、转让、兼并等直接涉及企业生存、职工命运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甚至贱卖国有资产;在一些非公企业中,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拥有者、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压低、拖欠和克扣工人工资;普遍重生产轻安全,损害职工安全健康权益;任意延长劳动时间,职工加班加点严重;职工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签订率低。
第三,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一些地区和一些干部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科学发展观,硬性推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项目”;一部分干部蜕化变质,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公正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第四,司法腐败。使人民群众对正常司法程序失去信任。
第五,一些县乡基层干部的工作简单粗暴,特别是滥用警力,造成一些基层政府完全失信于民。
第六,地方黑恶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煽风点火,恶意破坏政府形象。而当前的经济危机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当前经济危机对群体事件产生环境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自2008年11月起出现连续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第4季度经济增长率6.8%,2009年第1季度中国GDP增长只有6.1%,呈现20年来经济增长的低谷。外部环境骤变,经济滑坡,改革和发展的节奏受到干扰,原有可控的社会问题可能难以控制,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
当前群体事件的隐患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的不稳定隐患被经济下滑所激化,包括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阶层利益冲突、城乡差距过大造成的城乡对立、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导致的部分群体生活缺乏保障、政府官员中的腐败等。二是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新的不稳定问题,包括由于个人投资失败、资产缩水、货币贬值引起的恐慌、沿海地区一些企业亏损倒闭或大规模裁员造成的失业农民工和未就业大学生等群体因生活困难而产生不满情绪、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导致对政府的信心不足、政府应对危机不利而造成的民众不满等,从而引发群体事件。
大量人员失业、两极分化加剧,使贫困问题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又一突出问题。截至2007年第3季度,纳入农村低保的困难群众人数达2781万人;2007年9月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人数为2238万人。而据测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仅占应保人群的1/3。
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也是腐败行为的多发期,各种各样的腐败行为动摇着人们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应对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注入的4万亿救市资金,如何预防腐败行为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解决之道
积极扩大消费,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摆脱金融危机,化解导致群体事件的矛盾和诱因。经济增长是缓解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两极分化和贫困等问题的根本,也是提升政府形象的关键。
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基层人民群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由政府主导的公共决策权。经人民群众参与制定、执行、评估的公共政策,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服从,他们才会对主导公共决策的党和政府有着高度的信任。因此,基于政府和人民彼此互信的合作共治,无疑是有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治本之道。基本对策包括: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各阶层利益
1、建立利益协调和利益均衡机制。以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别,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使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党和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机制,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利益表达诉求机制。首先要提高利益表达的理性化程度,完善法律诉求机制建设。政府应当确立群体利益问题解决机制,以司法制度来解决社会矛盾,建立处理群体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要拓宽利益表达的渠道;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功能,加强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表达自由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全过程;完善信访制度;开拓媒体利益表达新途径。
(二)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第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单位和行业部门的分权决策和合作管理制度。
第二,强化领导责任,提高官员素质。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政府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真正使各级党政领导担负起化解矛盾纠纷的政治责任。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降低政府运行和管理社会的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群体事件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
第四,加强对政府的社会监督,公正司法。倡导政府的公开透明与群众的积极监督。
第五,依法、民主处理群体事件。在具体的处置技术上要注重信息的公开和及时披露,掌握主流话语权;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对群众就行心理疏导,消解其不满情绪;一方面,坚决反对和防止用压服的办法、强迫的命令来处理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依法管理和依法解决。对那些蓄意制造事端和幕后策划的组织者和在群体事件冲突中实施犯罪的活动者要区别对待,依法处理,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在社会层面上,培育社会的自我整合机制
建立发达、多样的和谐社会组织,为社会的上层和下层提供一个交往和讨论的平台。完善的社会组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自治组织;社团组织;公益组织。
(四)力保8%的经济增长率,创造就业机会,完善社保体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中国的失业、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变得日益紧迫。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失业人群、尤其是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必然需要加强区域间的互动与合作,而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区域合作也要求某种程度上的区域治理一体化。这在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成渝、长株潭等都市圈一体化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探索“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群众自治”三结合的社会治理大格局过程中,应积极构建地方政府治理、跨区域的合作治理、基层群众治理三者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大治理”模式,从而有效应对群体事件。
参考文献:
1、文凤华,杨晓光.情绪主导型群体事件的机理研究[J].求索,2008(6).
2、史云贵.我国现阶段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反思与应对[J].政治学研究,2009(2).
(作者单位:高振峰,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庄毅敏,湖北省广电总台卫视频道)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