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22-04-03 16:34:40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现代社会是知识密集的信息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选择、收集、判断和综合利用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在分析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层面,并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等环节阐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媒介素养;培养模式
 
    媒介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媒介的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也使得教育界不断面临着新的课题。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模仿性大,由于对媒体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他们容易把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及商业动因的媒体信息等同于社会实际,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被好奇的他们全盘吸收,从而引起思维简单化、平面化,自我封闭,对外界不信任,缺乏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虽然有部分高校已尝试开设媒介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普及相关媒介知识,但是在现行的大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与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会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外,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几乎都未涉及到大众传播文化的教育,造成大学生媒介文化的缺乏,从而不能科学充分地运用媒介提升自我、推动工作、造福社会。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媒介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在介绍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对策及建议,期望为我国媒介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媒介素养,又可称为媒体素养,媒体素质等,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指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媒介素养的内涵较为广泛,一般的认为其内容包括早期的屏幕教育、图像素养、电视素养,以及后来的视觉传播、视觉意识与批判性观看技能。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也包括其中。1992年在美国召开的“媒体素养领袖会议”曾就媒介素养做出了统一的定义:公众使用、分析、评估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该定义包括三个层面,即获取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能力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媒介素养的培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因此,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可分解为四个层面: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大众传媒;在媒体制作等媒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媒介的传播本性决定了媒介素养教育天然地具有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素质的特殊作用。第一、二个层面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训练对媒介传达的信息的批判思维能力。媒介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会因媒介的使用而被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
 
    (一)训练逻辑思维
 
    媒介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弥补其在学习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方面的不足,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者在传授关于媒体和媒体系统的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媒体使用能力,即运用媒体、操作媒体的能力,包括单方面接受媒体的使用能力和与媒体互动的使用能力。经过这种系统化地学习和训练,大学生掌握了新的媒介手段,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更多了,有助于自身知识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本课题的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除了接受学校安排的课程,课余时间均有利用网络等媒体自学的经历。如有的学生成为校报通讯员,大学四年从事新闻记者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较高的媒体制作技能。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一名艺术类毕业生,通过电视、网络搜集相关教材和信息,自学了管理学、营销学和一些软件使用,自己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为同年毕业的校友提供工作岗位。这说明大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媒介,使得自身素质紧跟社会的需要。
 
    (二)培养批判思维
 
    媒介以各种形式承载和传播着社会发展的信息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其无所不包的特性,使得媒介环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媒介素养教育就是使媒介环境清晰可见,从而让学习者能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媒介、研究媒介和使用媒介。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电视、网络、手机的娱乐功能,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不理解媒介,而被其娱乐功能所蒙蔽。通过媒介素养教育,青年学子就会了解媒介发展的历程和内部运行规则,媒介的经济、社会、文化意义,并结合具体的媒体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媒介教育的首要内容,媒介素养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可以说,媒介素养是批判性思维与媒介文本解读的结合,即通过对媒介文本的分析实现批判性解读,这种能力无疑将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媒体社会。
 
    (三)启迪创新思维
 
    不断地创作新的信息产品,是媒介的生存法则。媒体创作能力是媒体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是指媒体使用者对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或者内容増改的能力。它包括两种不同的创作形式:一是对媒体内容的革新能力,这些能力是指根据已有程序,在已设定的媒体运作程序中、或者在已有的媒体系统中对媒体内容的革新;二是创造性革新媒体的能力,这一能力与美学有关,这一能力完全可以越过媒体交流系统之外,可以创作新的媒体形式。显然,大学生在丰富的媒体实践活动中,其创新思维素质会得到切实锻炼和提高。
 
    在本次调查的学生当中,凡是参与过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体实践的同学,他们在新闻采写,编辑制作过程中,对媒介都有切身的感受,认识到创新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创新是基于对行业或专业的充分理解,创新是一次次失败过后的彩虹,唯有创新才有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使得他们在考研、考公务员、应聘企业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四)锻炼沟通与交流素质
 
    媒介的出现在于人们有交流的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实质上是人的沟通与交流。新媒体诞生后,媒体的即时互动功能不断增强,沟通与交流的特性更加凸显。在媒介教育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媒体批判意识的培养,还是媒体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交流。
 
    在媒体知识的传授中,学生了解了媒介的传播功能,自然会树立沟通交流的意识。在技能的培训、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自然地要学会团队合作。例如,报纸、电视节目、网络新闻等,从发现新闻、采写稿件、编辑、校对到发布,这是一个系统的流程。任何参与其中的个体,都会接触到其他的人,这就必然需要学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准确地理解他人,积极地与人合作,如此学生的沟通交流素质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锻炼。在媒体批判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媒体的生产和传播特点、媒体与社会各方面是如何沟通与交流的。经过一系列的培养与锻炼,帮助学生克服与人交流的障碍,使其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与他人进行平等有效的对话。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及实践
 
    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具有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性质,因此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如何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的竞争力,就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应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所有环节中去。
 
    (一)教学方法环节——让大学课堂成为开放性的互动教学
 
    多媒体技术早已经进入了大学课堂,但是媒体意识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媒体的本性是交流和沟通,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封闭模式,教师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媒体某种意义上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板书。这是因为我们教育中的知识观没有更新,依然固守知识传承、积累的观点,追求着永恒的客观的知识,而忽视了知识的不断更新,一切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文化的、社会的原因和背景。老师应树立新的知识观,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文化性等特点,发挥媒体的交流功能,适时让学生与老师互动起来,让大学的课堂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知识和思想的交流的景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
 
    (二)课程设置环节——全方面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第一层面,即跟进技术进步,及时教给学生所需的基本媒体知识和技能。媒体制作、媒体批判、媒体创新等层面并没有全方位的教育普及。这是不利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开设媒体素养公共课,让非新闻专业的学生接受媒体素养的系统教育,同时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丰富的媒体实践的机会。例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媒体的制作,或者参与校外媒体的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扬州大学成立大学生新闻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这个新闻社吸收了10多名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和近300名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规模比较大。学校邀请媒体从业人员给他们开讲座,集体授课讲课。以校园媒体为基础,涉及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接洽,从而给这群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较为开阔的媒体实践的平台。
 
    (三)考核方式环节——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受传统的知识观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依然主要是凭借一张试卷评分。学生的成绩事实上不能满足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学习潜能、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并不能通过学校给予的分数看出来。而一些教师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会给予较高的分数,这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市场的人才选拔。以考试评价大学生的方式亟需改变。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即以学校评价为主,社会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例如,一名学生在某家媒体参与了半年的实践,他的评价项目应包括在校期间的课业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次数和时间,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别对学生进行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分类素质考核,最后一项是学生自评,应以报告的方式详细记录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这样一份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也给大学生以鞭策,让他们早早认识到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三、结束语
 
    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对于高校教育界来说还是较新的课题,媒介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值得我们对其深入研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迅速的国家来说,媒介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关乎到信息时代和媒体时代的国民素质。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探讨理论、摸索方法、总结经验,来大力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此外,媒介教育的实施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还需要整个国家教育大气候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2、董云飞.媒介教育——当代大学教育的新课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3、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
    4、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5、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属扬州大学教改课题。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推荐访问:素养 媒介 培养模式 探讨 大学生

本文标题: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模式探讨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03/11748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模式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