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4-05 15:19:44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看到,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和谐说到底是人的和谐。只有实现人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国跨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面对严峻挑战,通过创新机制、拉动内需等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才能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出现徘徊不前的现象。因此,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只有保持经济和谐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所谓的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富裕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2009年GDP虽然已经突破33万亿,但人均仍排在世界108位。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坚持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不能只重数量而不顾质量,只要速度而不讲效益。没有质量和效益的保证,再多的数量、再快的速度也不能实现经济和谐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要实现统筹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国际空间的拓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更好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的社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推近经济健康地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社会不和谐,人们就会产生不满情绪,机会出现不安定的因素,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因为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物质财富匮乏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由于社会生产的剩余产品数量极少,根本满足不了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那些拥有经济特权和政治特权的剥削者就要侵吞被剥削者的生活必需品,相互争夺剩余产品。而被剥削阶级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就要与剩余产品的占有者展开殊死的斗争,于是社会处在严重的对抗和冲突之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时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构建和谐社会。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要防止离开生产力发展抽象谈论和谐社会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消除经济发展不和谐因素,解决各种矛盾,平衡利益关系,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
 
    经济是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还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刻意求新,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
 
    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上取得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经济总量增加,由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经济发展从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给,转向更大程度地满足需求,着力于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从社会基础来看,由于个人财富的增加和私人财产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护,以财产为基础的社会诉求更倾向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和谐。要真正实现和谐,必须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只有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能确保经济发展健康稳步推进。
 
    (一)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而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在自然经济社会,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是家庭,这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经济组织,是为消费目的而进行的简单再生产;而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生产最基本的细胞是企业,这是突破血缘关系限制而靠资本、技术、人才等组成的经济组织,是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扩大再生产。
 
    目前,我国虽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不规范,市场经济体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还没能建立起来,地方垄断盛行使市场竞争难以做到公平导致产品供需严重失衡,拉大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利益差距。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开放,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扩大,带来经营的机会增多,风险也更多,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理性。这样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求企业要有更加开阔的经营视野,更高的经营智慧以及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系统,同时要求企业实现企业文化的全面创新。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首先,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使各地区的市场主体在公平的环境下充分自由的竞争,以发展本地区经济,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其次,培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基因,如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敢于竞争和承担经营风险,强化质量、服务、效率意识,积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依法经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格依法程序,才能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重中之重的任务。加快经济发展,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加强农业基础,重视解决好“三农”间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低碳产业为先导、绿色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其对经济整体发展的领军作用;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品牌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再次是通过资产重组,采取跨行业,跨区域的强强联合,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定合理地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制度保证。为此,十七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要求,并明确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首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不断完善,有利于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的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格局。但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中等收入者数量较少,在全社会比重过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是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人们劳动付出的多少、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技术的先进程度、管理的优劣等,能够根据统一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益分配。
 
    其次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规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续工作。”要加强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再者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灰色收入,严厉打击非法收入。”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的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掠夺和侵占。对一些借助于权力、垄断和不平等竞争手段获取高收入的行业,有必要引进并完善竞争机制,对过高收入的人员进行有效调节,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现税负公平,才能逐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
 
    (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我国的传统行业大部分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的产业,不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为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以低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能源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有利于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生产率,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有利于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努力创造一个安定有序、法制健全、管理规范、秩序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扬炳忠.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N].广西日报,2008-01-24.
    2、何卫东,陈赛.和谐社会的持续型经济发展模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烟草专卖局)
   

推荐访问:浅谈 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

本文标题: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05/118671.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