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概念、内容与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2-04-05 15:21:3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学生一直是课程实施研究的盲区,目前国内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研究还相当少,人们更多地是把目光放在教师身上。文章从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观出发,着重探讨了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概念、内容以及影响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因素等基本理论问题。
 
    关键词:学生参与;课程实施
 
    一、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概念界定
 
    一直以来,课程实施中极少专门研究学生,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是课程实施研究的盲区。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少,而且并没有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进行界定。对此,笔者从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观和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前提下,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所谓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是指把既定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在组成部分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在这里,“课程实施”即“实施课程计划”,其含义是将既定的课程推向学生,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内在组成部分的过程。
 
    总之,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是以课程实施和新课程所共同倡导的学生的发展为具体的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给学生以极大的“参与”空间,通过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课程的准备、实施和评价,学生的潜力被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
 
    二、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内容
 
    真正有活力、有实效、有教育性的课程实施,一定要给学生以极大的“参与”空间。这里的“参与”意识,应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即心理上参与和行为上参与。其中,心理上参与,即学生要有参与的意向、参与的兴趣和要求;行为上参与包括学生参与课程的准备,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
 
    (一)学生从心理上参与课程实施
 
    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应先从心理上参与进来,即学生有参与的意识。主要包括学生情感、思维、心理的趋同与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被调动起来,获得种种有益的情感体验,高效率、高质量的参与课程实施;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学生思维的参与意识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加入到课程实施当中;师生之间只有心理相通,才能情感相通,才能达到学生的心理趋同及参与意识。如果学生将这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那么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从行为上参与课程实施
 
    学生行为上的参与主要包括:学生参与课程的准备、实践和评价。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不但在课堂上参与,课前、课后也要参与。
 
    1、学生参与课程的准备。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课程的准备工作主要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确定教学手段。课前,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备课、准备教学材料,有针对性的预习、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为教学的进行做好准备。这样,学生在课前有了充足的准备,从而在教学中与教师保持一致的步调。
 
    2、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即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需要操作的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参与操作,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
 
    (2)参与观察、分析。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了解事物的表象,而分析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参与观察、分析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和分析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事物加深认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参与讨论、研讨和归纳。即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和研讨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成员共同归纳、总结得出一致的意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得到锻炼的机会,又学会了如何学习,论辩思维也得到发展。学生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4)参与调查研究。在既定的主题和范围内,学生参与调查研究,把已经掌握和收集到的资料应用于学习活动及实践当中,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到参与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5)参与竞争。学生都有自我表现欲和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类似于小型竞赛活动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激发学生个人的努力,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6)变换角色。即在尊重课程计划、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变换角色,给学生创造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的“介入”课程实施,通过自己思考,学生可以有一些适当的自发活动,充分享有参与的权利。
 
    3、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评价活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或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还可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更高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准备。而让学生之间通过议论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有利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主要是在学校层面,所以影响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包括: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自身和课程实施的环境。
 
    1、课程实施主体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影响。一是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中,教师只有具备鲜明的课程意识,才会以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育理解为根据,结合教育对象、环境变化以及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不断进行调试和“再生产”,即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拓展,对课程内容的进程及时间进行微调和改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二是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教师的课程实施取向将导致明显不同的各种实施行为,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如果教师采取忠实取向的课程观,那么就会忠实的执行,按部就班或被动“消费”预定课程计划,而不考虑学生因素;如果教师采取相互调适取向的课程观,那么就会主动地“消费”预定的课程计划,并根据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改进。三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知识、能力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教师的知识如教师的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进行课程实施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解与解释的前提,它决定着教师对课程的不同解读方式、影响着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对话的进行。就能力而言,教师应具有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价与选择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等。教师的能力决定着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否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适时调节课堂教学和结构;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能否运用多样化方法和手段来组织教学、实施评价等。四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影响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重要观念因素。当学生被放在客体的位置时,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课程及其教材,教师只关心如何有效地、可控制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当教师把学生看成课程的主体时,就会视学生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中就会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重视发挥学生对课程的评判能力和建构能力,并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再课程实施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2)学生自身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影响。信息科技时代,作为学习主体,学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导致师生角色换位。因此,学生不应只扮演课程实施的“接受者”的角色,他们应该与教师一起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一是学生情感。学生的情感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意志等。从学习态度来说,学生应该做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分配自己的活动时间;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方面的习惯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意志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坚强的学习一直是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所必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学习一直可以是学生善于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二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也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学生发现、分析、探索问题能力和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不同。如果学生的相关经验丰富,那么就容易参与其中;如果学生缺少相关经验,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程度。
 
    2、课程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影响。新课改强调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目前,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家赋予地方、学校以更多的权利,目的是使课程更符合各地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以期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因此,国家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为师生留有再开发与创新空间,具有一定弹性。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要从学生喜欢的内容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3、课程实施的环境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影响。课程实施的环境主要包括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图书馆、教育网络资源中心、课堂环境属于校内环境,学校周边的自然资源等属于校外环境。校内环境是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主要环境,其中,课堂环境是学生或教师对所处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众多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的知觉对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很可观的作用,课堂环境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学生背景特点的作用。西方研究者研究发现,当课堂是有凝聚力的、令人满意的、有目标、有组织和少冲突时,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指标上的得分会比较高。
 
    总之,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自身和课程实施的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来。
 
    参考文献:
 
    1、刘启迪.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2、辜伟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主体[J].校长•教师•学生,2005(3).
    3、钟旭怀,廖宝莲.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J].教育导刊,1994(1).
    4、蒋思彬.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课堂活力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1999(1).
    (作者单位: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因素 概念 参与 课程 实施

本文标题: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概念、内容与影响因素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05/11869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概念、内容与影响因素》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