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发展迅速。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社会危机、社会事件的发生,人们关注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出现问题,政府公信力正在弱化。文章介绍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概况及其地位,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社会公众两方面分析了可能导致政府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改善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信任;信任关系
一、政府公信力及其地位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它反映了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它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体现。一方面,政府制定公共决策、执行公共政策等方面将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并由社会公众对其进行评价;另外一方面,公众对于政府的评价将影响政府的影响力及号召力,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与组织人员之间形成一定的信任关系。信任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方面的关键因素。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与整个社会公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表现,同时也引导着整个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普遍信任关系。良好的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稳定快速发展的核心。
(一)政府公信力可以增强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政治的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对其行使公共权力的认可程度。政府为管理人民的公共事务和服务人民而产生,人民赋予其公共权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行使公权力时应该诚实守信、遵宪守法、践行承诺。同时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任能够增强双方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群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提升可以增强政府存在的合法性。
(二)政府公信力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行
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中发现,这种信任关系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维护市场规则和秩序、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和维持必然自然有助于市场经济中普遍信任的建立,从而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政府公信力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们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的说法,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公众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和优良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发展。
(四)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由于政府可以做到取信于民,那么必然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带来良好的社会秩序。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同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然而如果政府失信,那么社会成员则会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感和个人归属感,进而引发诸多的因保护自身权利而与他人及政府部门抗争而引起的社会性动乱事件,进而增加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概况
自1988年国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提议以来,我国政府从管制型政府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广大社会群众在享受到切实利益的同时,政府形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群众民主法律意识的提高、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都对政府的公信力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子刊《小康》杂志中,公布了2008-2009年度中国信用小康的指数为61.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政府公信力指数虽然微弱上扬,但仅刚刚及格。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掺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比例是79.3%。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失信问题相当严峻。
三、政府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从政府自身来分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
1、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的误差。理念是一种向导,他具有指导性,正确的理念自然会引导恰当的行为,恰当的行为自然会增加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感。政府应该将公共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至上的理念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中应该包括诚信观念、责任观念、职业道德观念等,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理念实际运用到群众当中。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失信于民的行为导致社会事件频发;责任意识淡化导致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影响导致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
2、政府行政行为的不规范。政府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应该科学、民主、事实就是;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应当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政府进行行政行为应当公平公正、依法办事。然而在实际的行政过程中徇私舞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的现象大量存在。
3、政府行政制度的不健全。制度是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核心,用制度保障政府公信力最为可靠。信息公开、开放行政程序、责任机制、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等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执法监督力不够、行政效率不高、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还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分析导致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公众需求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物质文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在自身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产生了对政治参与、生活环境质量、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多方面的追求使得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多方面的期望,当政府作为不能满足这些期望时,便会使政府和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从而导致人民对政府的评价下降,进而到影响政府公信力。
2、部分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了解程度有限。社会公众往往关注的是自身利益满足的程度,所以当面对社会危机和社会事件的时候,如果政府不能迅速地应对,一部分社会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对政府行为做出负面评价,而忽略了政府的正面行为。
四、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和建议
多方面的原因带给我国政府种种艰巨的考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仅要依赖完善政府的各项职能和行政行为,而且要在政府与广大社会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共同努力来提升我国政府的公信力。
(一)行政管理理念的纠正
由于我国政府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样一个转型时期,政府要把服务于民的行政管理理念彻底贯彻到整个组织内部。一是要加强诚信理念。人民群众将公共权力授予政府、相信政府,政府不能辜负广大人民的期望,应当与人民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才能顺利的执行各项公共职能。二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观。政府有了人民授予的权力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要始终勤政为民,要始终担负起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三是要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要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必须清除政府中所存在的“官本位”思想,以服务于人民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各项行为,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增长、关注社会稳定、文明和进步。
(二)行政行为的规范
政府的行政行为时政府接触社会群众时最为具体的行为表现。政府行政行为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水平的高低。
首先,强调依法行政。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指导我国政府行政行为的一项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准则。只有政府严格的依法行政,不徇私舞弊才能向广大人民证明我国政府的公平公正性所在,才能让人民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
其次,政府应当加强处理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的能力。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公共危机事件和社会性事件的发生已不是偶然。在面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政府要冷静地做出判断并对社会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这样才能让社会群众坚信政府的行政行为是有效和及时的。而隐瞒欺骗、弄虚作假,不但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而且会使得政府本身形象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引起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最后,政府行政人员应当加强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也决定了其行政能力的强弱,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从容地面对各种社会情况,使得社会群众认为政府以及政府的行政人员,认为其是可信的,是有能力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对政府信任度的增加必须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水平。
(三)行政制度的健全
由于政府的主体地位和行政职权的特殊性,想要使得政府公信力得到提升仅仅依靠理念的指导和行为的自律是很难实现的。一个完善的制度框架的建立对于维系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监督制度要充分落实。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曾强调说不受制约和监视的权力将导致腐败。要保证人民赋予权力的正确行使,使权力置于法律和制度的范围之内,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一是强调政府内部监督,包括政府内部各个主体之间和上下级以及不同部门之间进行的相互监督,如此一来,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个体之间的合作,使得政府内部更加民主化。二是结合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即将政府置于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信访等方式的监督之下。
第二,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政府工作缺乏公开性、透明度,这是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政府正在逐步实行政务公开、各种与群众有关的收费款项公开以及公务员的收入公开等都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但相应地,国家应当增加相应的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制定确保信息来源准确性的保障制度,这样才能使得政府所公开、公布的各项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得到保障。从来增加社会群众对政府信任度的提高。
(四)实现充分的民主
由于人民需求多元化的发展,政府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要成立可以方便采纳人民意见的沟通渠道。自下而上地沟通,使得社会群众更加了解政府的各种作为。二是建立一套利益表达的机构和制度。通过此项制度和专门机构来了解人民的期望方向和变化要求等,从而使得社会群众的需求可以及时表达,以便政府工作顺利展开,政府公信力也随之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2、王策.诚信政府建构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6).
3、邹东升.地方政府行政诚信检视:传统、失范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5(8).
4、陈潮升等.政府信用的评价标准、现状及对策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1).
5、吴威威.良好的公信力:责任政府的必然追求[J].兰州学刊,2003(6).
6、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6(7).
7、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行政与法,2006(3).
8、龚培兴等.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以“非典型性肺炎”防治为例[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3).
9、唐铁汉.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5(3).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版权声明: 本栏目阅读排行栏目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