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社区的异化——全球化视野下的社区转变

发布时间:2022-04-06 15:08:44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对于社区发展及其变迁的研究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向,若要对这种变迁获得深刻的认识,需要构造出社区的日常生活,给予社区空间丰富的意义。文章着眼于“异化”的视角,探究理性化的隐喻,以现代社区的转变为例,把握社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变迁的具体动向。在肯定全球化带来推动力的同时,也阐述了对社区及其内在文化趋向异化的担忧,旨在关注整个变迁的涵义与功能,力求对我国广大社区的变迁进程有所启示。
 
    关键词:社区;异化;全球化;理性
 
    一、引言
 
    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往往共享许多标准,并彼此期望坚持它们,如果他们这么做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将是有序的”。在现今瞬息万变的时代,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可以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社会学的独特性可被理解为是对各种传统趋势的偏离,但它的前景也许仍要通过这些趋势来理解”,关于社区的研究亦是如此,对传统理论的领悟与现象预测的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全球化与社区转变
 
    全球化可定义为“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引致世界一体化的过程”,它似一股狂潮席卷了世界各地,促使了制度、价值、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与思考,社区的转变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在这种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区的转变可引申为全球社会变迁的一个分支,这其中涵盖了诸如人口转型、结构分化、功能重新整合等课题。在这个全球化勃兴的时代,预测变迁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在社区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线索与契机。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思考并结合各种理论观点,我们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社区不仅在现代西方社会已然失落,在我国亦是难觅踪迹。而这种转型后的新社区在结构与功能方面呈现出一种异化的态势,并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波及到整个世界,“理性”、“制度化”、“趋同”是其关键词。
 
    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应从“社区”的概念入手,但人们对于“社区”概念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据美国社会学家Hillery在1955年的研究和统计,“社区”的定义有94种;截至1981年,美国的华人学者杨庆中发现,有关“社区”的定义已经增加到了140多种。我们现在普遍认同的“社区”概念起源于1887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社区与社会》,按照滕尼斯的观点,“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人类共同体。它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因素造成的,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而“社会”则总是和劳动分工以及法理性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其外延包括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群体。(援引滕尼斯《社区与社会》)也就是说,社区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最大的特征是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社区之间的差异明显;而一旦受到社会分工的影响,社区内部的成员渐趋理性、更崇尚法律,传统社区的概念便动摇了,开始转变为一个个差异并不明显(或称大同小异)、死气沉沉的“现代社会”。原本这种转变是缓慢的、并不显著的,但由于全球化的勃兴,导致制度、文化的飞速传播,传统社区如雪崩一般瓦解了。社区概念的异化指社区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丧失了其原意,而走向其对立面,并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整合的基层单元。值得关注的是,社区异化的趋势是更理性、更有序,也更千篇一律。
 
    三、关于“异化”的视角——社区变迁的隐忧
 
    那什么是异化呢?异化在德文中用“Entfremdung”表示,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在英文中用“alienation”表示,译作“主客异位现象”或“反客为主现象”。在费尔巴哈看来,异化被赋予了哲学的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由此可见,异化是与进化相反的概念,推演到“社区转变”这个层面,社区的异化可以理解为社区发展不自由与去个性化。
 
    正如人随着自身的不断完善与渐趋理性而变得不自由一样,在社区发展过程中,社区概念也逐渐异化。无论是马克思的“异化”学说还是20世纪中叶的“福特流水线”理论,都致力于解析个人情感的消减与不自由,人们正一步步沦为“标准零件”——千篇一律、去个性化。社区是由个人组成的,其演变趋势也必然遵循着人的发展轨迹,人在异化则社区亦“在劫难逃”。全球化虽然作为一个外部的推动力量,却促使着社区的这种转变更迅速、更剧烈。正如乔治•瑞泽尔所言,“从美国发展出来的快餐店文化渐渐支配着全球许多社会的各个层面,麦当劳化使得不同的文化变得愈来愈接近,因此,我们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看到很多的相似点”。全球化过程的推进打破了区域之间的封闭态势,增加了人口、资本、文化的流动性,如此巨大的社会变迁确实“对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及其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分工的程度,这种分工促使着经济领域中人对人的依赖加强,但在生活与个性发展方面却是异化的根源。以城市社区为例,随着与全球化并驾齐驱的城市化趋势的深入,城市所具有的人口众多、密度高、异质性强的特征“会使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个人对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疏离与弱化,而且逐渐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这种态势是与人的进化相背离的,由于经济竞争和社会分工大行其道,人们不得不分别投入一个个没有联系的组织和群体。这样,传统的存在于家庭、邻里、朋友这些基本社会群体之间的团结与相互支持便弱化了,以理性、功利为基础的现代社区难免走向异化的道路,其个性化也无从谈起。由于大多数传统社区只是因偶然的原因才出现的,即社区通常受到了各种难以预期和控制的力量的影响,而非有完备计划的地方发展的产物。一旦具备了合理的计划和法律的基础,传统社区便朝向现代的功利社会组织异化,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新“社区”的个性已荡然无存。
 
    四、社区异化的维度
 
    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区、族群文化的多元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封闭社区的统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或提高了社区文化的适应性”,这种观点得到了肯定。但是,全球化若真的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甘甜的美酒,我们就不必耳闻目睹那么多的抗议和抵制活动了。总体来看,对于全球化的态度,民间的批判声音不绝于耳,可见全球化并不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纵然这种进程所引发的波及各领域的外在推动力是绝不应忽视的。“全世界的人都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价值,但在农村又往往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于是便涌入大城市,想要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而绝大多数人想要争取通常超出他们力所能及的东西,却在贫穷、拥挤和疾病流行的贫民窟里过日子”,这种状况是很常见的。隐藏在全球化观念中的核心概念,就是较富裕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做文化上的支配——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失去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并且开始对富裕国家产生认同,“他们可能会摒弃或是忽略自己的语言,并试着学习大众市场中娱乐界与时尚界的偶像穿着”。全球化将强势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弱势文化不堪冲击必然解体,其实所谓的文化改良并非是一种进化,而是一种失去原有个性而更倾向强势文化的、异化了的“文化”。社区亦是如此,当理性、功利、制度摧毁了传统社区的灵魂——情感、血缘、权威,每个社区都走向了趋同的命运,新的社区不再有个性,人们不再相互支持、亲密无间,似乎每个社区的性格都是一样的,仿佛每个社区里都住着相同的人。
 
    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流动性增加是社区失落的重要因素,而全球化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动力。当人口空间移动频率增加、社会竞争性加剧时,社区中的邻里关系便难以平衡,“即使邻里之间能够维持某种相互关系,也未必能从中产生出促使社区居民团结的情感和行为动力”。再者,这种由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流动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而空间距离的增加导致了社会距离增加,削弱了社会互动的可能性,人们“对新规范的无所适从,于是导致冲突,随之造成社会里的竞争,甚或解组”。从网络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互联网的世界性普及导致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找到了另一个自我——非人格化的自我,这种虚拟世界的感知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在网络里完成一切工作,必然会大幅减少在现实世界里的社会互动,社区原有的交流、支持功能被极大削弱了。总而言之,社区的基础——人的异化导致了社区不由自主地走向相同的命运。
 
    曼纽尔•卡斯特曾说,“古典都市社会学是围绕着芝加哥学派组织起来的,过去(现在亦然)比较关心社会整合的问题,而不是社会变迁,他们基本上把后者当成干扰建置道德秩序的来源”。笔者认为,针对社区的变迁仍可遵循功能分析的范式,探究其正反两功能,只不过这种变迁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自然无法忽视这样一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全球化”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固然为社区及其文化变迁带来了动力与新的模式,但在这种文化隐喻下的异化与弊端,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社区发展的进程中,社区概念的本义逐渐变化,社区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具有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共同归属感的传统性的人类共同体,而是有理性地为了一定的构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工业社会整合的基层单元。在此进程中,新整合的单元被去个性化,社区的概念逐渐异化。当一个社会太过追求秩序和理性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是不自由的。
 
    参考文献:
 
    1、(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M].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5.
    2、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美)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兴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5、蔡文辉,李绍嵘.社会学概要(第三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美)曼纽尔•卡斯特著;陈志梧译.一个跨文化的都市社会变迁理论[J].国际城市规划,2006(5).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法政学院)
   

推荐访问:异化 社区 全球化 视野

本文标题:社区的异化——全球化视野下的社区转变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06/11909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社区的异化——全球化视野下的社区转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