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立足基本市情 科学谋划未来 推动XX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XX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XX经济社会承前启后、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XX发展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XX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是当前全市上下亟需探讨和认真破解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认真回顾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和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XX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关键和极不平凡的时期,我们既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多种自然灾害影响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迎来了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关中—XX经济区、支持甘肃发展、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对这样的背景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团结拼搏,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口径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4项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其余各项指标也将于今年全面完成。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夯实。“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1%。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7.8%;人均生产总值为7585元,比“十五”末增长81%;大口径财政收入35.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2倍,年均增长21.6%。“工业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启动了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坚持“引大引强”,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仪表、轻工纺织、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畜牧、林果、蔬菜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商贸流通业规模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1%;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管理,加大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贡献率逐年提高。
以国有企业改制为契机,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2%。二是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2.9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倍,年均增长35.7%,近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7.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7倍。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宝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天平铁路、天定高速公路、宝天高速公路城区过境段加快建设,宝兰铁路客运专线、天(水)平(凉)、十(堰)天(水)高速公路项目即将开工,天(水)陇(南)铁路、XX军民合用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地方交通道路等级标准明显提高。城市主干道建设、旧城开发改造和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城乡电网改造、电话数据通信网络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三城联创”工作全面推进,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五县县城面貌明显改观,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户用沼气、农田水利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加快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市区南北两山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我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十一五”前四年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773项,总投资304亿元,到位资金111亿元。三是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关中—XX经济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我市被列为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经济区城市联手打造西部内陆开放开发高地,合作交流广泛深入开展。积极参与陇海兰新、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等区域合作组织活动,多次组团参加兰洽会、西洽会、西交会、西博会等国内重大节会,每年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走出去、请进来,开放搞活步伐明显加快。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8.9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乡镇职能转变等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序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和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招行引资成效显著,信贷资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四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教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我市第5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创新工作连续6年名列全省第一。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地域特色文化开发力度加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有新的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广播电视、体育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控制指标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劳务输出已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以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为重点,农村贫困面较大幅度下降。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32元,比“十五”末增长42.7%,年均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4元,比“十五”末增长55.1%,年均增长11.9%。总之,“十一五”时期,是XX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既为我们今后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一是必须牢固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要增强抢抓机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确看待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善于捕捉机遇和利用机遇,坚持把中央和省上的政策与我市实际紧密结合,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能快则快,在坚持好字当头的同时,竭力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以抢抓机遇推动跨越式发展。二是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投资,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多途径加大投入,以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要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创新体制机制,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四是必须坚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要坚持远近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既要克服当前发展中的现实困难,解决好突出矛盾,实现好近期发展目标,又要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五是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统一。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维护公平正义,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六是必须坚持优化发展环境。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也是生产力”,“人人事关发展环境、代表发展形象”的思想,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市场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努力争创发展新优势,增强发展竞争力。
二、正确分析判断“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关键性五年,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
综合分析,进入“十二五”,我市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中—XX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甘肃发展的意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跨越式科学发展要求和推进“1135”区域发展战略,融入大关中、联结陇东南,打造西部发展开放开发战略高地,需要集中破解一些关键性发展难题。一是要着力破解结构不合理的难题。从当前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看,存在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发展不快的问题;从工业化进程看,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而我市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从城乡结构看,我市农业人口多、农村贫困面大,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结构看,我市外贸出口总额太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乎其微,而消费水平不高、拓展空间有限,投资拉动型仍然是XX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从投资结构看,我市对国家和省上投资的依赖程度大,特别是国有投资占比在50%以上,比发达地区高出20多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的能力还较弱,社会投资能力不足。二是要着力破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难题。从市场主体来看,我市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缺乏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传统流通向现代新型流通业态转变缓慢,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要着力破解与区域间发展差距过大的难题。我市经济总量较小,整体实力不强,与国内、省内特别是关中—XX经济区和辐射区发展较快的市区相比,目前还有较大差距,县域经济差距更大。融入大关中,实现陇东南组团发展、整体推进,还面临基础条件薄弱、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四是要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难题。近年来,尽管我市基础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交通通而不畅、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城镇化发育水平较低、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缓慢等问题依然突出。推进跨越式科学发展必须从基础条件入手,集中力量突破薄弱和关键环节。五是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难题。目前发展中各种利益矛盾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更加复杂,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稳定的压力较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发展环境不优、服务效率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破解诸如此类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十二五”时期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从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大变革、大调整,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活跃。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但并没有中断和改变我国本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们仍将面临一个国际国内加快发展的宏观环境。其次,从我国发展战略来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有利于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中—XX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使我市迎来建国以来最大发展机遇期,对于推动XX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并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投入力度,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国家和省上重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我们延伸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了难得机遇。第三,从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来看,XX是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关中—XX经济区次核心城市,担负着我省联结大关中、组团陇东南的东部“桥头堡”重任;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关中—XX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XX建成西部重要经济强市和文化旅游大市,并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支持政策;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把XX作为“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这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四,从我市当前基础和未来发展走向看,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生产要素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为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135”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市今后时期的发展明确了思路和目标。
只要我们科学分析、准确判断、有效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决不甘落后的坚韧气魄和更加坚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经过“十二五”乃至较长时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把XX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中—XX经济区西端重要增长极,大大推进富裕文明和谐新XX的建设进程。
三、进一步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和重点
综合分析XX发展基础和发展优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应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关中—XX经济区建设、支持甘肃发展等政策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和我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发挥七大优势(交通区位、制造加工业、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着力建设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一枢纽(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大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打造五大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奋力推动XX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在这一思路基础上,与《关中—XX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全省发展战略相衔接,按照跨越式科学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XX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则应是: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明显高于“十一五”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位次不断靠前,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农业和文化旅游等区域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交通条件继续好转,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十二五”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方面的重点:
1、优化经济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按照《关中—XX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和全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加快中心城市、县级城镇和重点镇建设,积极构筑以轴线为纽带、以走廊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的“一核、二轴、四互动”的区域经济布局,经过一个不太长的发展时期,努力把XX建成关中—XX经济区西端重要增长极和大西北重要的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大市。
2、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按照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围绕“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三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国家振兴十大产业和省上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大机遇,以XX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平台,深入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以培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重点,依托星火、海林、风动、锻压、213电器、华天、长城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我市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普通机械装备、输变电装备、基础装备、电子及数字化仪器仪表等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深入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在确保粮食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果品、蔬菜、畜牧三大特色农业品牌。加快XX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发挥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服务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大关中旅游圈,把XX建成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尽快形成联接周边地区的放射状大物流格局,将XX打造为陇东南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不断提升软实力,将XX建成中国西部特色文化大市。
3、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加快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和全国十大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完善清洁生产机制,积极构建火电减排、节能建筑、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力抓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特色林果基地、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XX创建为国家森林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体制创新、环境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孵化园,积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支持企业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努力提高企业、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竞争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加快推进XX与陇东南各市及关中地区的联结互动,打通城际间的快速通道,构筑起由高速公路、铁路组成的东西快速、南北畅通的双“十”字型交通主骨架和集高速公路、铁路、民航为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陇东南立体交通网,构建陇东南交通枢纽。加强地方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所有市(县、区)通高速公路、通铁路,区域内所有国道、省道实现高等级化,通乡、通村公路全部实现三、四级公路水泥或沥青路面。按照全省陇东南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平凉、庆阳、陇南丰富的煤炭及矿产资源,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基础,优化环境,全力推进区域资源整合,提高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把XX建设成为陇东南煤电化工基地,成为西电西气东输、陇东煤炭西南输出重要通道。
5、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总缆,水电路气房等为重点,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组织实施好农村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节水灌溉、小型水利、农村沼气、乡村道路、电网改造、农田基建、小流域治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点项目,推进农村信息化,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培育县级城市,巩固发展小城镇,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构建关中—XX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五级组成的城镇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立足富民强县(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具有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着力解决县域经济总量小、自主发展能力差、综合竞争力不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明显的问题。
6、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抓住国家投入向公共事业倾斜的有利时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施“六大科技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围绕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力度。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促进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7、关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依法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拓展就业渠道,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推进“平安XX”建设,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友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8、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围绕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科技、教育、医药卫生、文化、劳动就业等社会事业改革,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推动我市与关中—XX经济区各城市及东中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构建跨越式科学发展新格局。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某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