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为了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投入,目前开发完成了一套以劳动 99’ 三版软件为原型,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按照荆州实际本地化后,集业务经办、城乡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再就业资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宏观决策支持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即荆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系统,并搭建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软硬件环境和覆盖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网络环境。
一、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摸索起步阶段、稳步推进阶段和不断完善阶段。
1999年,我们按照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要求,开始着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摸索起步阶段。此阶段,全市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约200万元,组建了市直和各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局域网,实现了失业保险待遇审核与发放、职业介绍、下岗失业人员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但因各系统由不同的公司和人员开发,自成体系,未实现信息共享,业务之间的关联靠纸质传递,由人工控制。
2003年4月,按照劳动部劳动力市场“新三化”建设要求,荆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荆州市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荆州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该阶段,全市共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约600多万元,开始筹建全市统一中心机房,市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延伸到了荆州市中心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和部分社区,并在全市范围内为街道(乡镇)和社区配备了微机300多台,全市统一将宜昌劳动 2000’ 系统作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业务软件,实现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再就业服务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在各业务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关联。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管理,由于要等省和市《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出台,相关细则予以明确,我们于2006年年中才开始开展此项业务,同时,新的人力资源市场统一应用软件开发在即,未纳入该系统。
2007年8月,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统一应用软件实施项目启动,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不断完善阶段。该阶段,全市共投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资金1100多万元,中心机房配备了2台小型机和多台PC级服务器,建立了中心数据库,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相关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设备和人员的整合,实行了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管理,资金的统一使用。今年6月6日,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统一应用软件人力资源市场系统在市直成功上线运行,并于 8月15日 进行了验收和向县市区的推广。该软件以国家和省、市金保工程相关建设要求为标准,又具有鲜明地方的特色,是在统一数据资源、统一应用软件、统一工作标准、统一业务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开发的一套覆盖全市、县区、乡镇街道及社区四级就业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各项就业服务业务,即用于支持就业服务各项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又用于就业专项资金的监管、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和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数据之间采取“上级可以查看下级,下级不能查看上级,同级之间通过授权进行查询,公共信息和一个机构内部可以相互查阅但不允许随便修改”的共享机制。同时,为加强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保障全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的正常运行,于今年7月中旬,出台了《荆州市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二、技术框架、业务范围、网络覆盖范围
荆州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系统软件,即荆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系统,其技术框架严格按照部LEAF(劳动业务系统级应用框架)框架进行设计,该软件严格遵循了部、省颁布的相关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采用劳动99三版平台加劳动部标准化软件指标体系方式开发,基于WEB方式展现、WEBLOGIC应用服务器、ORACLE数据库构建三层体系,应用阶段目标和时间控制合理,完成了市本级人力资源市场合同内容和要求,使软件系统既满足本地化业务,又不脱离部、省金保工程要求的指导思想。
其业务功能模块为15个,分别为:基本信息管理、就(失)业管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再就业)服务、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劳动保障事物代理、劳务派遣、基层平台、失业保险待遇审核与发放、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创业促就业管理、统计查询与失业保险数据检测、系统管理,实现了现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业务的全覆盖。
现有网络范围目前已覆盖市级劳动保障部门、部分县市区级劳动保障部门及部分街道、社区和村镇。其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未覆盖,主要由于一是该软件才投入使用,技术人员全部在进行社会保险系统的测试与上线工作,人员无法抽调;二是部分县市区正在建设新的人力资源市场,也有的还在进行资源整合,正在改造或建立统一机房。软件设计包括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未覆盖的,现采取过渡形式,由各级机构先受理,再集中到市级或县市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统一办理的模式进行解决。
三、我市各项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市人力资源市场系统虽然实现了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现有业务的全覆盖,但对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07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综合性服务场所功能手册》所要求的89项具体服务功能,还有12333平台建设、网上求职与招聘的开展、“一卡通”的实现和劳动合同鉴证等未开展,但在我市金保工程二期建设中已予以考虑。
新系统的开发,在需求分析阶段,对现有的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软件测试和试运行阶段,为了进一步简化操作,方便管理,又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基本上达到了既不违反现有政策、又简单实用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在进行业务优化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问题一:实际工作模式中存在两条管理线,一条是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市/区)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市/区)级劳动就业管理局--街道--社区的管理线,另一条是市级劳动就业管理局--县(市/区)级劳动就业管理局--街道--社区的管理线。一是街道、社区在这两条线中出现了管理上的交叉,到底街道、社区归谁管理?实际工作模式中没有理顺。二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市级劳动就业管理局与县(市/区)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实际工作模式中也没有理顺。现有的软件管理体系结构与这种管理模式之间实现起来有很大难度。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一、建立与软件相适应的管理机构体系,对各级机构、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确保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权责分明,避免单一业务多部门管理;二、建立与软件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不相容职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从而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既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内部管理机制,从而建立与软件相适应的管理办法。
问题二:就业服务业务经办的边界模糊,关联不够清晰,无法进行环节控制,从而无法通过系统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系统中,涵盖的业务太广,业务模块也太多,大业务模块之间存在关联,大业务模块内部的关联更多,业务经办的边界很模糊,关联度难以进行充分的考虑。如:就业援助对象的认定,一是认定的时候,涉及到认定对象的就业、失业、求职,甚至家庭成员等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之间到底如何关联,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中,条件太多、逻辑关系过于复杂,不太好通过软件自动判断;二是对于这个认定结果的使用,也存在大量的关联。《就业促进法》第54条提到“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认定之后,在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再就业服务等模块中要使用这个认定结果,并能通过系统对这类人员予以优先考虑,而不仅只是简单的作一个认定,只有这样,才是重点帮助和有针对性的服务。对此,我们的解决办法是:一、在所有业务点增加信息展示与查询窗口,让业务经办人员能快速找到所需信息;二、适当补充和完整业务线,使系统更加完善。
问题三:基础数据的入口控制问题。如何保证数据库中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的唯一性,和与社会保险系统中信息的一致性,要通过软件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控制,要解决好基础数据的入口控制问题。现阶段,在全市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采集未完成时,可以采用基础数据的入口不作控制;但上线一段时间,全市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采集基本完成之后,不能再允许工作人员向系统中随意添加单位和个人基本信息,这个权限只向一个部门开放,但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修改补充完整。为此,我们建议:人力资源系统上线后,进行科室职能调整时,可能要考虑单独成立一个这样的科室,把系统权限的管理与后台相关参数的维护都赋予该科室。如果不这样进行控制,人力资源系统中基础数据的唯一性很难保证,二个系统中基础数据的一致性更无从谈起。
四、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
目前,我市市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信息化手段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有以下七大服务内容、74项服务功能:
(一)、总服务台服务:政策咨询、业务咨询、电子叫号(3项);
(二)、信息发布:电子屏发布、触摸屏发布、内部网络发布、互联网发布(4项);
(三)、职业介绍:招聘登记、求职登记、推荐岗位、现场招聘服务、专场招聘、委托招聘、用工查询、用人推荐、跟踪服务、民工职业介绍服务 、推荐跟踪指导、劳务输入、劳务输出、远程面试、劳务派遣、境外就业(16项);
(四)、职业指导:前台一般指导、个体专门指导、就业困难群体指导、跟踪指导、企业用人指导、在职员工指导、学校职业指导、资源管理咨询服务(8项);
(五)、培训与创业服务:技能培训推介、创业咨询指导 、创业跟踪指导、创业项目征集、创业项目推介展示、核定职业培训补贴、核定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引导性培训、订单培训服务、在岗培训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青年见习推介(12项);
(六)、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政策咨询、代办劳动关系、代办职工录用备案、代办就业登记、代办退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代理、劳动能力鉴定申报、职称评定申报、代理人员档案管理、党团组织关系接转、政审代理、代办调动手续、代办社会保险、户籍代理、代办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鉴定、代办因公因私出国出境等各种证明、代办职业技能鉴定等有关事宜、代办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相关的其他事宜(18项);
(七)、就业和失业管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解聘备案 、录用备案、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认定、核定失业保险待遇 、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再就业优惠证》管理、核定社保补贴、 核定公益性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服务、核定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扶持政策咨询指导(13项)。
近十年来,随着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断转变服务方式,以“为政府排忧、让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努力营造和谐就业服务环境,为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做到主动服务。主动深入基层,送政策到街道、社区、企业,送就业信息、培训信息到户。二是大力提倡情感服务。从首问负责制到各种跟踪服务,从“一站式”服务到大屏招聘与求职信息发布、触摸屏自助式查询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我们以高效、文明的服务温暖了失业人员和办事群众的心。三是积极做好服务创新。通过信息化手段,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延伸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整体形象。
近几年来,全市每年实现7万多人的就业(其中: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近1.5万人次),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近14万人的培训,发放失业保险金近110万人次,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我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的取得,如果没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靠“刀耕火种”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不统一的问题。由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业务面广,涉及到的职能部门繁多,责权划分不清晰,导致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不明确。到目前为止,部只下发了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相关业务流程,其他业务各地都有各地的一个流程,按照现有的财政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由地市级统一起来难度很大,亟待部、省进行统一与规范。二是各地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平衡。虽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纳入了当地财政预算,但有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或相关领导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真正落实到信息化建设上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还有些地方,不按全市统一规划,自行建设,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浪费。三是人才紧缺,尤其是县市区级,不能适应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矛盾十分突出。
六、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
以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服务体系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主要内容包括:1、网络向下延伸,逐步覆盖到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组)所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2、整合资源,将人员、资金、设备、场地等集中,统一调度,并在此基础上统一部署、统一标准与规范、统一网络、统一应用软件;3、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开通12333电话和网上查询、咨询服务平台,开展网上职业介绍、网上招聘,实现“一卡通”,实行各种行政审批的网上申报与审批等。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