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然而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制约,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在此,我结合在东井岭乡上庄村、合观村、东马安村、西马安村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
东井岭乡位于壶关县城东南部,离县城31公里,为山区地带,地势北高南低,气候寒冷,全年干旱少雨,无霜期约125天,一年一作。
调查的四个村目前以农业为主,但是种植的品种、质量一般,缺乏农业生产组织或企业带动,未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村加工企业缺乏,产业链短,受市场制约大,产业效益较底。
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的严重不足造成一些福利事业、公共设施等事业难以为继,也给村干部开展工作带来难度。
基础设施现薄弱:村内主要街道、大街小巷虽大部分硬化,但质量不高;村庄雨水、生活用水的排放为自然排放,99%以上的农户仍使用旱厕,且没有防水处理设施;村内用电基本解决,能够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各户至今未通自来水。上庄村靠院内旱井接纳雨水为生,烧火做饭仍是以烧柴为主;其它三个村靠买水为生,烧火做饭以烧煤为主。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1、人的因素。农民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匮乏。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发展缓慢都属于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陈旧,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这个温饱型状态。主要表现在: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个油盐钱,种田混个肚儿圆”的思想和做法,在农村仍占较大的比重,大部分农户都是男的外出搞副业当小工,女的在家务农、带孩子。他们考虑吃饭过多,考虑发展少,导致发展跟不上,家庭富不起来。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年劳动力中,一部分因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或不愿在学校学习,造成提前辍学;也有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老早就辍学打工,争取收入。现在村里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二是在壮年劳动力中,虽有一部分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都是知之甚少,特别是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加之这部分人早已离开学校,脱离书本,又没有机会到各专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培训和深造,所以目前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上庄村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大部分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人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可是在这些向外输出的人员中,真正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掌握有一技之长的智能型人员却寥寥无几,多数还是靠出卖体力换取收入,收入既不稳定,从业又有很大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三是在老年劳动力中,素质就更低下。绝大多数老年人根本接受不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沿袭的仍是过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在上庄村青壮年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儿童、妇女和老人,所以靠这些人去落实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根本无从谈起。
人力资源匮乏,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贫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的贫困造成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本身的进步,知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山区农村由于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很多人无法接受正常地教育,从而导致知识资源极度欠缺,而人力资本的匮乏,也导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尤其是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相当缺乏。
2、地理因素。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发展现代农业存在较多的制约。
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耕地作业面积不成规模,而且大部分田地没有机耕道,不适合推广大型农业机械。但市场上适应山区旱地、小丘块作业的农机产品却非常少见。再加之村里没有任何水利设施,种地只能是靠天吃饭。
3、信息因素。缺乏新的科技和致富信息,一些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
依靠科技实现原有土地上的增收,靠科技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和产出率已成为一个共识,同时也一些有想法农民想通过经营效益好的养殖种植项目来发家致富。但是,由于山区农村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没有电脑网络,信息闭塞。导致这些农民只能养养猪、养养鸡,小打小闹,维系生活。
一些惠农政策宣传不到位。比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把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作为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载体、农村节能创卫的新途径,并把实施沼气入户工程视为新时期农村一场伟大的革命”,而且要给予沼气入户的农户一些财政补贴,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户并不了解这样的政策。
4、资金因素。自主创业上项目,缺乏资金,贷款难。
信贷投资结构失衡。社会资金和农村地区的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农业和农民贷款十分困难,尤其在家庭分散经营条件下的农民经济实力薄弱,资金匮乏,还贷能力很不稳定,商业银行不愿将贷款投放给农民。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难以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所应有的作用。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尚未向农民开放。
贷款方式不符合农村信贷实际。目前,在贷款方式上,农村信用社的规定是逐步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份额,压缩保证担保贷款规模,逐步取消信用贷款。这项政策的出台对防范信贷风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农村具体情况考虑,设置过高的信贷准入条件,会将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农村工商业者挡在信贷服务之外,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延续春放秋收的传统信贷思维,贷款期限大多以短期为主,未根据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加剧了清收和管理工作难度,助长了高利贷行为,加大了农户贷款成本。
5、保障因素。农民自主创业上项目,缺乏必要的保障。
调查中,有的农户想圈山生态养鸡或兔子,估计需要十几万的投资,但思来想去,担心万一项目失败,没有偿还的能力。而现在的保险公司又放弃不做农业保险这方面的业务,造成许多农户害怕创业的心理。
对降低农业风险有着直接和重要意义的农业保险系统在我过还相当脆弱。有调查表明,近21年来,农业保险累计报费收入仅83亿元,而赔款支出就达70.4亿元。农险市场的供求格局一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一边是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下降,另一边则是迫切需要保险的农户无处投保。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政府要增加对山区农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迅速普及科技知识,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治穷治愚思想,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减少或降低新生文盲率。大力推行科教结合,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广泛开展“送科技、送资金、送信息”活动,实行网上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开展农业技术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山区各类人才的内在素质。加大对山区科技的投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山区技术市场和技术中介机构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扶持山区重大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2、改善基础设施。通过兴修水利、道路,增加供水能力,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生存条件,提高农民抵抗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加大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针对山区尚有一部分人口处于受教育水平差,没有机会和能力利用报纸、图书、电话、网络等得到和交流信息的情况,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加大对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3、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的建设。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农民,以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民的风险和损失。与信息服务相联系的有一些必要的通讯产业,如农村电话业、新闻媒介业等,政府要在山区发展这些产业。 同时可以给大学生村官配备电脑、连接网络,利用大学生村官懂电脑的优势,帮助农民了解种植养殖科技、最新的致富信息和国家一些新出台的惠农政策。
4、借鉴先进经验,改进生产经营方式。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学习山区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资本联合,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变小生产为大生产。要按照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山区农村的家庭作坊式工厂,进行改造、重组、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从而有利于规模效益的产生。同时要改善农产品贸易条件,制定相对合理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对优质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的政策。政府对农民生产和出售优质农产品予以适当补贴,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一方面,目光要瞄准国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当地的资源实际,如土壤、气候、温度、生产技术等,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种植、养殖业,如茶叶种植和野生动物养殖等,并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放眼于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按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标准要求,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同时要创新产业结构,由于山区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必须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应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扩张第二产业,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企业品牌。树立大农业、大综合、大循环的观点,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山区地域广大,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山多沟多,宜林宜牧,要综合利用这些优势,在山区资源开发上做农民增收的大文章,对市场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大力发展茶、林、果名优特产、名贵药材、畜牧产业,实现富民稳农帮农增收的战略选择。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6、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首先要明确农村信用社合作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革,把农村基层信用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其次,应明确信用社财产的归属,即所有制性质,其资金财产是农民个人所有基础上的农民集体所有制。信用社社员的股金属于农民社员个人所有,集体使用。今年邮政储蓄开通了支农的小额贷款业务,只要三户联合贷款,不需要担保,这大大增强了农民创业的激情。
将农村发展银行办成真正面向“三农”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过去主要面向国有农产品购销企业,基本不是向农业和农民开放,业务范围狭窄,支农作用不大。改革的重点应大力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使之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性银行,大力拓宽业务范围,从原来单纯的对购销企业发放农产品收购资金贷款转向整个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个人的政策性金融服务。
7、美国南方保险基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中国有关部门应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国际上一些现行做法可资借鉴。比如,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负责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这样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又使农作物保险公司的赢利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还提出通过期货市场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而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发现市场价格,促进全国统一价格的形成,为市场提供避险渠道。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位,棉花、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品种还没有引入期货市场。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加上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民期货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新的契机。
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山区全部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山林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