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速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机遇期。为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实现XX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对“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XX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XX市工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工作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优势产业支撑,投资、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园区聚集”的发展思路,以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为切入点,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强化协调服务为手段,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总量提高、存量做优、科技提升、结构改善、规模扩张与集约发展并重的特点:
(一)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到2009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79.18亿元,05到09年期间年均递增19.41%;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1.04亿元,05到09年期间年均递增16.19%;预计2010年可完成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比2009年增长21.83%,“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19.86%;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0.94%提高到2009年的23.16%,提高了2.22个百分点;工业上交税金从2005年的4.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28亿元,年均递增10.5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2009年因增值税转型及结构性减税两个因素的影响,占比下降到37.4%。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立足优势资源,按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电矿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扩大投资提高增量,依靠科技提升存量,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本改变了XX一业支撑、一糖独秀的产业状况,形成了制糖、水电、矿产、酒及饮料、制茶五个产业共同支撑,非公企业群体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37:30:33调整为2009年的36:33:31。轻、重工比重从2005年的46:54调整为2009年43:57。支撑XX工业的五大产业(制糖、水电、矿产、酒及饮料、制茶)的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31:48:5:13:3调整为2009年的29:38:18:8:5,蔗糖产业得到提升,电矿产业快速壮大、酒及饮料逐步提高、茶叶产业得到巩固。
(三)传统骨干产业逐步做强
我市传统产业通过招商开发、引资嫁接、改革整合、改造提升等措施,逐步实现了做大、做强、做优的发展目标。
蔗糖产业。蔗糖产业通过引进广西南华集团、广西阳光公司两大集团,对制糖行业实行改革、整合、改造和延伸,从2003年的15座糖厂整合为目前XX南华糖业公司、凤糖集团、永糖集团三大集团公司,制糖企业的资产总额达到了22.6亿元,资产负债率从114%优化为70.77%,制糖生产从15座糖厂优化为14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从3万吨提高到4.3万吨,蔗糖产量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同时,糖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建成了9.5万吨蔗渣浆纸生产线、有机肥年生产能力19.4万吨,木糖年生产能力4800吨,产品结构由单一的食糖、酒精向有机肥、木糖、药用酵母、活性炭、蔗渣浆纸等多元化发展,成为全市拉动力最强、产业链最长、吸纳就业最多、惠农最广的工业支柱产业〔产业覆盖全市8县(区),涉及10多万户蔗农和5000多个产业工人〕。蔗糖产业实现了由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低效竞争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2009年入榨甘蔗521.8万吨,是2005年258.6万吨的2.02倍,年均递增19.18%;生产食糖66.65万吨,是2005年35.84万吨的1.86倍,年均递增16.78%;生产酒精4.18万吨,是2005年2.85万吨的1.47倍,年均递增10%;完成增加值8.01亿元,是2005年4.22亿元的1.898倍,年均递增17.4%。
电力产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发、供电企业15户(其中:发电企业6户,供电企业9户),澜沧江流域的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电站均在我市境内,总装机达705万千瓦,同时,地方小水电站总装机也达到了40万千瓦,现已形成云南省最大的水电基地;同时,全市已形成以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线路为主的电网格局,初步完成云南电网公司为主的“一张网”整合。2009年,电力行业完成发电量68亿千瓦时(含漫湾电站),完成增加值10.73亿元,是2005年7.66亿元的1.4倍,年均增长8.79%。
矿产行业:近年来,全市按照“矿电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引进优势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整合,使矿业行业迅速成长为全市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15户矿业采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户。现有工业硅生产线10条,设计年生产能力5万吨;电锌生产线2条,设计年生产能力6万吨;铜精矿生产线1条,年生产能力5000吨;水泥生产线8条,年生产能力85万吨。2009年电锌产量1.6万吨,工业硅产量2.4万吨,水泥产量54万吨,二氧化锗、锗锭、单晶锗等锗类产品产量25.6吨,原煤产量15万吨。2009年,矿产行业完成增加值5.02亿元,为2005年1.07亿元的4.69倍,年均增长47.17%。
酒及饮料行业:通过近年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着力培养中小企业,促进了我市酒及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有酒及饮料生产企业(含个体工商户)160家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户,主要产品以白酒、啤酒、果酒、果汁饮料为主,其中:白酒年生产能力13万吨,啤酒年生产能力2万吨,木瓜发酵酒年生产能力1万吨,茶饮料年生产能力10万吨,果汁年生产能力4.5万吨。这些企业中,澜沧江集团已发展为全省跨区域发展的最大啤酒、白酒生产企业,茅粮集团凭借木瓜发酵酒在省内外具备了较高知名度,“澜沧江”、“司岗里”名牌影响力渐显。2009年酒饮料产量4.41万吨,是2005年3.48万吨的1.27倍,年均递增6.1%;完成增加值2.14亿元,是2005年1.3亿元的1.65倍,年均递增13.27%。
制茶行业:茶叶产业是我市关系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传统骨干产业,是“兴工富民”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达125.7万亩,茶叶农业产量4.71万吨,精制茶年生产能力7万吨;全市经QS认证的精制茶加工企业有13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户(其中:9户企业通过ISO9OO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户企业通过HACCP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认证)。2007年,由于“普洱茶”风波影响,导致全市大部分茶叶骨干企业库存积压(仅滇红集团、勐库茶叶公司、澜沧江啤酒集团茶叶公司就积压精制茶3000余吨,占压资金约2.2亿元),资金短缺,造成原料收购难、产品结构调整难,严重影响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全市各级的积极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下,茶叶产业仍然取得了较大发展,2009年精制茶产量2.57万吨,是2005年1.83万吨的1.4倍,年均递增8.86%;完成增加值1.31亿元,为2005年0.49亿元的2.67倍,年均递增27.87%。
林纸产业:造纸行业是我市历史较久的产业之一,但传统老企业多为污染大、能耗高、效益差,被列入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淘汰的范围,先后被关停淘汰。目前,全市仅存一户造纸企业,即:双江南华纸业有限公司(原双江纸厂),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7万吨。2010年5月,在XX南华纸业公司9.5万吨蔗渣浆纸生产线建成投入运营后,全市浆纸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林纸产业步入了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阶段,为XX林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全市的浆纸产量为6548吨,是2005年3937吨的1.66倍,年均递增13.56%,实现工业增加值1484万元,是2005年1059万元的1.4倍,年均递增8.8%; 2010年,南华纸业计划生产纸浆6万吨,预计实现产值2.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0.59亿元。
畜产品加工业:澳华食品有限公司10万吨冰鲜肉建设项目的建成投产,使畜牧产业的发展迈出了可贵的一步。目前,企业年屠宰规模(设计能力)达100万头生猪,加工冰鲜肉10万吨。项目在2009年投产以来,实际屠宰生猪3.8万头,共生产销售鲜肉、冰鲜肉61品系2500吨,实现产值0.32亿元;2010年计划加工生猪150000头,生产冰鲜肉15000吨,实现产值2.25亿元,实现增加值0.5亿元。
核桃深加工、食用油生产行业:目前,全市核桃深加工及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主要有3户,其中:菜籽、茶籽加工生产企业一户(佳源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植物油能力2000吨。核桃深加工企业两户,即:智汇源食品公司核桃油年生产能力10000吨;巨达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核桃仁(设计能力)2000吨、核桃油2000吨、核桃粉1600吨。其中:智慧源食品公司一期工程计划于2009年6月投入生产;巨达食品有限公司由于市场拓展、资金保障及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产能一直没有得到释放。
生物制药行业:目前,我市通过GMP生产许可资格认证的制药企业有2户,即:云南广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勐永药业公司,其中:云南广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34个国药生产许可药号,8条生产线,生产规模达年产酊剂2050万支、片剂5亿片、块剂250万盒(500吨)、散剂2500万袋、丸剂1500万袋、胶囊剂2500万粒;勐永药业公司以蔗糖副产物为原料,生产酵母、药用辅料乙醇、药用辅料蔗糖、麦角固醇等系列产品,拥有三条生产线,药用辅料乙醇达日产20吨,日产酵母达4吨,日产麦角固醇30千克。
(四)工业投入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经济基础薄弱,资本、技术、人才匮乏的实际,提出了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投资集团,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思路,全面整合资源,着力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通过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招商工作力度;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切入点,通过产权转让、资产并购、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先后引进广西南华集团、广西阳光公司、会泽东兴公司、祥云飞龙集团、云矿集团、鸿竣公司、汇华公司、西地公司、昆钢集团、云天化、澳华公司、拉法基、世纪金源集团等省内外实力较强的企业到我市进行投资开发,实施了一批批重大项目,拉动了地方投资,促进了技术进步,提高了管理水平,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糖、茶、有色金属、水泥、畜禽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向大、强、优、精方向发展。通过引资开发,全市11条制糖生产线改造及糖业循环经济链建设、茅粮集团司岗里木瓜酒、澜沧江啤酒集团生绿茶饮料等一批生物加工建设项目得以实施,推动了制糖、制茶、酒饮料等老产业扩能升级和产业链延伸,行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镇康马鞍山电站、沧源新芽河电站、云县盘河电站、鑫圆锗业公司区熔锗和单晶锗、云县江天矿冶公司铜精矿采选、沧源金腊云矿锌业公司电解锌、镇康鸿峻公司电解锌、东鸿公司电解锌、双江西地公司工业硅、镇康汇华公司工业硅、天鸿公司玻纤高岭土等一大批矿电项目的实施,使电矿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市新的经济支柱;澳华食品公司冰鲜肉、南华纸业公司蔗渣浆纸、佳源公司菜籽油加工、智汇源公司核桃深加工等一批项目的实施,使畜禽加工、浆纸、绿色食品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增长点逐步形成。与此同时,市内传统骨干企业以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工作力度,着力打造“名牌名标”,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截止2009年,XX南华糖业公司、鑫圆锗业公司、凤庆滇红集团公司、双江勐库茶叶有限公司4户企业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锗单晶、锗元器件、玻纤高岭土、竹浆粕、生绿茶饮料、木瓜发酵干酒等一批“专、精、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相关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凤牌”红茶等7个产品获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澜沧江”牌原生绿茶等5个产品获得云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王子冠”商标、“晶菱”商标等23件商标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特别是XX鑫圆锗业股份公司,该企业通过投资1亿元实施矿山改造、锗产品生产线技改、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同时积极开展锗系列高端产品自主研发,取得7项专利,获得3项科技进步奖,制定了12项锗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形成了以自有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由初级锗加工企业向集锗矿采选、提纯、区熔精炼、红外锗单晶及光学器件、太阳能锗单晶及晶片生产及研发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型。2005-2009年,全市已经实施非电工业项目193个(累计),完成投资48.3亿元,已竣工项目113个,竣工项目完成投资21.4亿元。
(五)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市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政策环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企业培育和成长工程,发展了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行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培养了一批优秀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能人才,使非公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健康、快速发展。2005-2009年,全市非公经济总量由2.9万户发展到3.74万户,年均增长6.6%;从业人员由6.8万人增加到10.51万人,年均增长11.5%;注册资金由25.3亿元增加到55.24亿元,年均增长21.6%;非公企业由944户发展到2274户,年均增长24.6%;从业人员由2.7万人增加到4.72万人,年均增长15%;注册资金由20.7亿元增长到46.72亿元,年均增长22.6%;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由29.6亿元增长到65.3亿元,年均增长21.9%,占全市GDP比重由30.7%提高到36.9%;上缴税金由1.53亿元增长到4.23亿元,年均增长28.9%,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6%提高到25%。
2005—2009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由11.37亿元增长到25.77亿元,年均增长22.7%,其中:工业增加值由5.21亿元增长到15.38亿元,年均增长31.1%;上交税金由1.68亿元增长到3.84亿元,年均增长23%;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产值51.49亿元,比2008年增长19.2%。
(六)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XX工业园区通过以园招商、以商建园等模式,不断创新投资方式,并以昆交会、泛珠会、各类项目推介会为媒介,认真谋划推介项目,推进促进招商;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推进园区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使工业园区建设全面提速。截止2009年,XX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29亿元,入园企业59户,入园企业完成投资15.77亿元。在推动XX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我市引导产业基础较好、资源要素相对集中的县(区)建设特色工业小区,积极推动镇康县矿电工业小区、沧源县勐省工业小区、临翔区博尚高岭土加工小区的规划编修工作,努力促进县域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
(七)节能减排强势推进
截止2009年,全市单位GDP综合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下降10.80%,其中2009年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下降49.7%,其中2009年下降28.05%;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3万吨、铁合金生产能力8600KVA,造纸生产能力1万吨;46户工业企业通过市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三大糖业集团利用蔗渣生产纸浆、木糖、活性炭,利用糖蜜生产酒精、药用酵母和麦角固醇,利用酒精废醪液生产液态、固态有机肥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成功实施,其中XX南华纸业公司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已进入试车,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
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
(一)存在的问题
从纵向看,“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实施第一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以后,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翻番目标,2005-2007年首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成功实施,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2.3亿元,为2002年的2.56倍,实现工业上交税金6.7亿元,为2002年的2.51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20.94%提高到了2007年的23.79%;工业上缴税金从2005年的4.2亿元提高到了2007年的6.7亿元,年均递增26.3%,工业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在第二轮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市工业经济遭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发展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速度基本接近20%的水平,一些重点领域的投资开发取得突破,传统产业较大提升,五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工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但是,从横向对比,我市的工业发展无论总量还是质量都明显落后于周边州市和全省发展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在11位;工业经济规模小、发展粗放、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2088亿元的1.96%,全部工业增加值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第10位。
二是工业投入偏低,重大项目较少。2009年,全市完成城镇非电工业投资16亿元,仅占全省非电工业投资819亿元的1.95%,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11 位;全市实施的71个工业项目,仅有9.5万吨蔗渣浆纸项目列入全省重点督查的22个重大工业建设项目,拉动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较少,加之区位、体制、经济基础等多因素影响,投资环境还不够好,招商引资优势不明显,工业项目引进难、落地难、发展难的问题仍较突出。
三是发展方式粗放,工业结构欠优。目前,我市基本处于工业化初期,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初加工行业比重高,高新技术行业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县域工业布局趋同,区域特色不明显,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聚集效应还不明显。工业发展对要素投入的惯性依赖较重,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较快,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突出。
四是企业量小质弱,竞争能力不强。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78户,其中产值上亿元7户,上10亿元的仅有 1 户;规模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亿元,总资产收益率仅为7%。全市工业企业呈现量少质弱、产业集中度低、信息化程度不高、带动作用不强,支撑能力较弱等不足。
五是融资渠道单一,发展资金不足。我市金融体系不完善,担保、租赁、证券、信托等行业发展滞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信贷支持,但我市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经营业绩不稳定、管理机制不健全、有效担保不足,难以达到银行风险控制要求,融资瓶颈较难突破,资金短缺长期制约企业发展。
六是基础设施滞后,发展成本较高。我市属欠发达地区,铁路、公路、航空等支撑大工业发展的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而以初级原料为主的工业产品多以工业发达地区为目标市场,运距长、中转多、企业物流成本较高;同时,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信息流通阻滞,企业难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把握交易先机,机会成本较高。
七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资源优势未充分聚集。我市以资源禀赋为导向构建产业体系,目前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生物、水能、矿产三大资源。生物资源开发方面,因多种因素制约,农林牧渔产业化程度不高,除甘蔗、茶叶、橡胶已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外,烤烟、核桃、澳洲坚果、咖啡、桑蚕、畜禽等尚处于培育阶段,规模小、布局乱、质量差等问题突出,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利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由于勘探工作滞后,矿产储量、地质结构和可开发利用情况不明,投资风险较大,制约矿产业开发的推进,致使金属、非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产业发展不足,本地煤炭资源开发滞后于工业用煤的需求;水能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电力运行机制制约,在云南电网公司“一张网”格局下,小水电上网难,上网电价低,同时,电力与矿产业的发展衔接度不够,以矿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发展不足,丰水期小水电企业富余电量销售困难,水电投资者顾虑较多。
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我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企业发展层次较低,区位缺乏优势,职工待遇偏低,造成人才队伍引进难、留住难、发展难,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形成了人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引进与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面临的机遇
我市工业发展在面对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同样也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后发优势明显。我市生物、矿藏、水能等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工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首先,我市矿藏资源丰富,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巨大。我市地处“三江成矿带”南端,有独特的成矿地质条件,2009年,全市共发现矿产36种,大小产地350余处,主要矿种有锗、高岭土、硅藻土、铅、锌、煤、铜、锡、锑及地热、非金属建材等,在发现的矿种中,已部分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5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10种、非金属矿产4种;全市共有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123处;目前,在已发现的36个矿种中,已开发利用22种,占发现矿种的61%,但矿业开发起步较晚,大规模发展是在2005年以后,企业规模小、精加工少,产业链短,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2009年,全市的矿业增加值仅5亿元,开发潜力非常大。其次,轻工产品基地建设基础良好,产业化水平不高,整合提升空间较大。从茶叶产业看,全市现有茶园125.7万亩,农业产量达4.71万吨,精制茶产量2.5万吨,但由于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市经QS认证的精制茶加工企业就达130户,品牌杂乱,市场混乱,内耗严重,产业价值难以发挥,造成了大产业低效益的局面,2009年整个产业贡献的增加值仅1.3亿;从核桃产业看,2009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621万亩,产量3.28万吨,形成了支撑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但工业加工滞后,目前虽已建成核桃深加工生产线2万吨、1万吨各一条,但2009年仅加工核桃仁60多吨,生产精制核桃原粉18.52吨,核桃油7.08吨,实现销售收入164万元,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产品,一旦打开市场,发展潜力将非常大。第三,我市水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有强劲的电力后盾。澜沧江在我市境内流程232公里,除澜沧江和怒江干流外,还有水资源总量23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33万千瓦,适宜地方近期开发利用的有113万千瓦。目前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电站总装机达705万千瓦,已建成地方小水电站总装机40万千瓦,已经形成了云南省最大的水电基地,这已经成为支撑XX工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二是发展环境有利。首先,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必将为我市的优势资源开发带来良好的政策机遇; 其次,我省即将组织实施“桥头堡”战略,而我市地处“桥头堡”的前沿,全市的发展环境必将极大改善;第三,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全市各级、各部门把工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干工业、抓项目、促发展的热潮,为全市工业大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第四,市委、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软环境建设工作力度,必将为我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优势资源,坚持重工强市、轻工富民的原则,按照主导产业支撑,投资、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工业园区聚集的发展思路,以规模扩展、技术提升、信息化推进三轮驱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推动“工业兴市”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四、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建议
总体发展目标:到 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长35%;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35%;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户,其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户,新增上市企业3户。
产业优化升级指标: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2%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2万元以上;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5 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户,建设8个县(区)特色工业园区,2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2005年基础上,至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至1.10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0%,年均下降2.1%;2015年工业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2010年达到60%以上,2015年达到70%以上。
人力资源利用目标:2015年工业从业人员达到5.5万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2%;企业经营管理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达到80%以上。
工业投入目标:以2010年工业投资总量为基数,到2015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幅度保持在30%以上。
五、“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重点
(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巩固提升蔗糖产业:巩固蔗区面积,优化生产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甘蔗生产提产提质。一是进一步加大“蔗水”“蔗路”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科学灌溉技术,把有效灌溉率从目前的28%,提高到80%;二是推广良种良法,稳定蔗园面积在120万亩左右,实现单产5吨以上,年提供入榨甘蔗600万吨以上;三是配套蔗梢养殖和沼气应用,全面提升蔗区综合效益;四是加快应用信息化工艺装备、生物工程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制糖业,大力延伸产业链,发展精制糖、低聚果糖等深加工,推进蔗渣浆纸、糖蜜酒精、PSB光合菌肥为主的循环经济链建设,促进制糖产业链扩展为制糖为主,蔗渣浆纸、生物肥、生物医药多业关联发展的新型生物产业群。到2015年,力争全市产糖量达到80万吨,酒精6万吨,光合菌肥12万吨,力争工业增加值突破18亿元。
整合提升制茶产业:实施“科技提高品质、文化提升价值、品牌开拓市场、消费拉动生产”的茶叶产业发展战略。一是加快市场整合。针对我市茶叶企业遍地开花、品牌杂乱、市场混乱、内耗严重、抗风险能力极弱的实际,以滇红集团、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公司、澜沧江茶业公司为基础,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合作伙伴,以资本为纽带,整合XX茶叶市场,通过市场整合,形成拳头、消除内耗、提高效益;二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支持、鼓励企业集团建立优质原料基地、控制农残、提高单产、提升品质;三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品质为基础、文化为载体,着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扩大XX茶叶影响面,提高市场份额;四是支持、指导企业集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改善市场营销手段,提高销售水平。通过努力,到2015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7万吨以上,其中:产精制茶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
发展壮大酒及饮料产业:在酒业发展上,以“澜沧江”、“司岗里”品牌为纽带,加快引联重组步伐,形成澜沧江啤酒集团、茅粮酒业集团为核心,中小酒厂分工协作、集群发展的格局;在软饮料发展上,以永德玉丹公司、澜沧江啤酒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扩大芒果、柯子、生绿茶系列等具有地方特色饮料的生产。通过支持行业技术创新,引进应用食品加工新技术、新装备,提升产品品质,以天然绿色、健康、营养为方向,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生产,进一步开拓省内外及东南亚市场,释放产能。到2015年,力争啤酒产量达到20万吨、白酒产量达到10万吨、木瓜发酵酒2万吨、罐装矿泉水10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电力产业:依托我市水力资源优势,按照电矿结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水电项目招商工作力度,加速水能资源开发,扩大地方小水电装机容量。在“一张网”的基础上,理顺小水电上网通道,协调建立发、供、用三方共赢的电价形成机制,促进电、矿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推进风力发电项目。力争2015年我市小水电装机达到100万千瓦,总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以上(含漫湾电站),总供电量达到60亿千瓦时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50亿元以上(含大朝山、小湾电站)。
加速发展矿产业:一是抓住云南省新3年地质找矿重大行动计划的机遇,加大芦子园—耿马大兴—云县幸福高井槽成矿带探矿投入,迅速探明储量。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工作力度,努力寻求国内外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对我市矿业实施整合、开发,推动矿业向探、采、冶、深加工一体化发展。三是大力推进铅锌、铜、铁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锗、硅、高岭土行业嵌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化、高新化转型,抓住鑫圆锗业公司成功上市及云县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的机遇,加快锗单晶、锗元器件、单晶硅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四是推动煤炭行业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沿边优势,加强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提高煤炭产能,增强工业用煤的保障能力。通过努力,使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在矿业发展上取得大突破,到2015年,力争工业硅产量达到10万吨,单晶硅产量0.3万吨,多晶硅产量0.4万吨,铜精矿产量5万吨、电解锌15万吨,红外锗单晶20吨,太阳能锗单晶10吨,高效率太阳能锗单晶片30万片,高岭土玻纤成品30万吨,还原铁50万吨,使矿产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
加快发展建材业:以满足内需、辐射邻边为原则规划水泥生产力布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 4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空心砖、混凝土多孔砖、轻钢复合板等新型墙材和竹木板等建筑装饰材料。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日产2000吨水泥生产线4条,水泥产量300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7亿元。
(三)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着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结合中低产林改造和全省竹藤基地项目建设,以广西南华糖业集团公司为龙头,建设150万亩以速生丰产林竹为主的原料林基地,加快桨纸生产线技改扩建,“十二五”期间形成年产40万吨桨、纸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竹浆柏、中高档纸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林(竹)浆纸、蔗渣浆纸齐头并进的产业链,使其尽快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福建南安市泛华投资公司等企业,培育木材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200万亩用材林基地,结合境外优质木材资源,“十二五”期间形成30万立方米人造板生产能力,建设木材深加工生产线,重点发展实木家具、实木地板、板式家具、复合木地板,集成板等木材深加工产品;积极扶持林化工产业,鼓励企业扩大紫胶、松香、松节油、桉叶油等适度生产规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开发竹炭、核桃活性炭,提升林产业综合利用水平。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
积极推进轻纺工业发展:引进深圳卡蒙特轻纺服装公司等企业,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轻纺、服装、鞋帽加工业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3亿元。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围绕县域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泡核桃、澳洲坚果、咖啡、香蕉等特色农业基地。引进、扶持、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植物油料、核桃系列食品、地方特色果品、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绿色食品加工,逐步形成“专、精、特、深”的产业群,促进农业产业向工业化延伸。“十二五”期间实现年产1.4万吨核桃油、7000吨核桃粉、8000吨香蕉精粉、4000吨速溶咖啡、2000吨澳洲坚果生产能力,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
着力扶持畜禽加工产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和引进猪、牛、鸡畜禽加工龙头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建立和完善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机制,推进畜禽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镇发展,有效建立优质原料基地,破解原料发展瓶颈问题,扩大产业规模;推动实施特色品牌开发战略,强化市场开拓,拓展产品市场;以科技为手段,大力扶持企业实施产品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到“十二五”末实现年产肉类产品20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
努力推进生物制药产业:以云南广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34个国药准字号为基础,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施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的全面整合,配套发展中草药基地,推进我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重点开发地方特色生物药、中成药及系列保健品。以勐永药业公司药用酵母系列产品为基础,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构建“蔗糖、酒精、药用酵母”多产品联产互动的产业格局。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增加值1亿元。
加快发展烤烟产业:统筹规划,择优布局,加强烟水、烟路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扩展基本烟田,建设全省重要的新型、特色、优质新烟区;加快烤房建设、改造,提高初烤规模、质量;加强与国内外卷烟生产企业的合作,努力将XX建成以卷烟生产企业为核心的优质原料烟加工基地,为在XX建设复烤厂创造有利条件。到2015年,全市高稳产农(烟)田(地)达60万亩,烟叶收购总量达到150万担,力争建成复烤能力100万担/年的打叶复烤厂,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
稳步发展橡胶产业:推广应用先进的割胶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快发展橡胶种植面积。鼓励企业利用沿边优势开发境外橡胶资源。巩固提升初级加工,灵活调整标胶、烟胶、高氨浓缩乳胶等初级产品结构,支持发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脱蛋白橡胶等新产品;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发展橡胶木材、橡胶籽油等深加工、综合利用产品。2015年,全市橡胶种植面积达80万亩,年产干胶4万吨,实现增加值2亿元。
六、加快XX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建立“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开发机制,以项目的持续投入支撑工业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和产业发展定位,从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产品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挖掘、筛选、论证、培育一批储备项目。加强项目跟踪协调服务,着力化解项目审批、用地、资金、环保等“瓶颈”制约,推动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思路,强化外引内联,组织实施一批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带动一批专业化配套及上下游延伸项目,逐步拓展形成产业群。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一批锗、硅、铅、锌、铜等资源型深度开发、精度加工的重大项目,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提升重点项目,引进一批外向型加工项目,支撑工业经济大发展。
(二)构建工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聚集
按照地方化、特色化、差异化的要求,加快全市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促进产业聚集、集中、集约发展。一是要加快XX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园区融资和建设方式,提高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配套建设水平,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强化园区招商工作,优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劳动密集型的项目、企业入园,打造浆纸、绿色食品加工、矿电、畜禽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服务等特色园中园,力争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技术创新的试验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兴区。二是支持、引导县(区)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发展潜力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加快县(区)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形成一县一园区的格局,当前,重点推进镇康县矿电工业园区、勐省工业园区、临翔区博尚高岭土工业园区、凤庆县滇红茶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平台。
(三)着力优化工业布局,提高综合效率
强化开放意识,突破县域经济“小而全”和自求平衡、重复布局、浪费资源、过度竞争的产业格局,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特点及产业基础,临翔区重点布局以锗、高岭土为主的矿产业、畜禽加工产业;云县重点布局水电产业、以酒及生绿茶饮为主的饮料加工业、以铜为主的矿产业;凤庆重点布局以泡核桃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滇红茶为主的茶产业、桑蚕加工业;镇康重点布局以矿电结合为方向发展小水电产业、以铅锌、硅为主的矿产业;永德重点布局蔗糖产业、燃料乙醇产业;耿马重点布局蔗糖产业、林浆纸和蔗渣浆纸产业、以蒸酶为主的茶产业、橡胶加工产业;沧源重点布局燃料乙醇产业、以铅锌为主的矿产业;双江重点布局蔗糖产业、林(竹)浆纸及林化工产业、以普洱茶为主的茶产业;孟定片区管委会重点布局石材加工产业、香蕉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橡胶加工产业。
(四)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确立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增强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实施科研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名优产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广泛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改造传统管理模式,全面强化质量、统计、财务、成本、营销、安全、生产现场等基础管理,提高组织运行和企业管理效率。以技术、产品、标准创新为基础,深入推动品牌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品牌产品。
以生产自动化、管理平台化、营销网络化为目标,有侧重的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自动化程度高,人才队伍强的重点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投入、财政支持的投入机制,稳步推进我市工业信息化程度。“十二五”期间,重点在茶叶产业、矿业深加工、特色食品加工等行业进行试点、推广和运用。
(五)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工业竞争主体
加快重点企业技改扩建、重组联合,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做好“央企入滇、省企入临”工作,努力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本地企业重组,整合内外部资金、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优势,嫁接改造提升本地企业实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带动性强的企业集团。实行“非禁即入、非禁即放”的市场准入政策,拓宽非公资本的投资领域,放手发展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体,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非公企业群体。着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成长性好、有竞争优势、管理规范、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在300-500万元的中小企业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实施重组联合、加强企业管理,促进规模、水平、效益同步提升。
(六)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
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构筑起以物流园区为依托,以物流平台为支撑,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尽快形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实施“148”工程,即:建成1个物流园区、4个物流中心,8个县级物流节点,初步建成现代物流体系,有效降低工业产品流通成本。
(七)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
建立和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严把建设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关,加快淘汰水泥、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强化造纸、矿产、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的节能管理;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工艺技术。以水能资源梯级利用、燃煤锅炉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电、工业用水循环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改造工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以制糖业循环链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内部的循环链建设。积极开展以矿产、建材行业“三废”回收利用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形成资源循环开发、综合利用的集约开发模式。建立鼓励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长效机制,加强清洁生产审核,提高清洁生产质量,逐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通过审核验收,努力培养一批清洁生产合格单位。
(八)强化措施保障,支撑工业发展
建立和完善工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大项目快速推进、龙头企业快上台阶、中小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从全市工业上交税金增量中安排预算5000万元,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工业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重点项目贴息补助、工业经济相关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等。县(区)政府也要参照安排预算资金支持工业发展。
建立工业园区发展扶持机制。一是对各县(区)完成特色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组建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经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工业园区的,由市政府一次性分别给予20万元软环境建设费;二是对各类投资主体在XX工业园区和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标准厂房,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由市政府按100元/平方米标准一次性分别给予资金补助。
建立国有资本投资机制。以国投公司为主体,加强国有资产资本化运作,通过市场手段实施对重点产业、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发挥国有资本在重点行业整合、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调控、引导、杠杆作用。以白糖、有色金属、茶等主要工业品为对象,建立重要工业品收储机制,发挥政府收储在调节企业库存、调剂资金周转等方面的作用。
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完善银政企联席机制,深化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适应XX工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信贷抵押担保方式,加大信贷对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融资担保体系,按照国有控股、企业参股或国有独资的方式,加紧落实投资主体及资本金,尽快完成市级国有融资担保公司的组建工作并积极开展担保业务;落实民营融资担保公司税费优惠政策,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民营担保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壮大。加强企业上市培育,推动企业加快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公开、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发展小额贷款银行、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业。
优先保障工业用地。加强项目用地申报,积极争取新增建设用地;加快土地置换和流转,努力盘活存量土地。在控制总量的原则下,优先保障工业用地,确保每年新增建设用地5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新增工业用地向工业园区倾斜。工业项目用地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供地。工业企业采取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实行土地年租制,逐年缴纳租金。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按国家规定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出让底价。
建立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企业上台阶、小企业达规、市级工业十强企业的考核、评选、奖励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着力培养、引进人才,提供智力保障。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体系,加大对工业经济部门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以经济类和复合型人才为重点,拓宽工业经济管理人员选人用人渠道,加大现有工业经济人才的选调力度,充实经济系统工业人才管理队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开放型、创业型、创新型企业家,以人为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九)加快软环境建设,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优化政务环境。以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活动为切入点,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整肃机关作风,强化政务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推行并联审批制、全程代理代办制,创造“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环境。积极推进政务公开,落实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处罚预告制度、检查报批制度、持证执法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行政违纪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制度,完善行政行为约束机制。
优化经营环境。全面推进企业减负工作,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属国家、省规定的收费项目,实行目录管理,向社会公布收费标准和收费部门,提高透明度;收费标准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属市、县(区)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按程序予以取消;任何部门不得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收费和收费标准之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全面治理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假冒伪劣等各类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加强诚信宣传教育,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加强企业周边环境及社会治安治理力度,维护企业、投资者人身财产安全。
(十)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市政协主席、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XX市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新型工业化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经委,负责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县(区)政府也要相应设立领导机构。
完善协调服务机制。一是建立新型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部门行政资源,合力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领导挂钩联系制,对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和投资企业,由市、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挂钩联系,负责一对一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严格工业发展绩效考核。完善新型工业化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责任落实, 2011年起,以当年工业发展目标为依据,按一年一定责任书、一年一检查的方式,建立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和XX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工业经济发展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对当年分别完成责任目标任务100%的责任单位,市政府分别一次性奖励12万元,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把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责任单位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某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调研报告》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