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

发布时间:2022-04-13 15:15:11 |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近些年来,德育实效性低下,却是困扰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德育方面的因素。社会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改变的,但学校德育自身的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学校德育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些都无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选择怎样的德育内容以及如何组织和编制这些内容,对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我们一直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等职业人才为己任,并不断尝试探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方法、新途径。一、实施背景当代职校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虽然不少学生思想行为习惯和文化学习都不尽人意,但成绩不好并不见得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学生具备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宠爱的结果是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劳动观念淡薄,合作意识缺乏。一些学生往往由于自控能力不强而拖沓散漫,做事不认真,不愿在细处下功夫,自我要求低。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对于个人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既缺乏家庭责任感又缺少社会责任感,更没有远大志向。近几年,随着行业技能人才的短缺,职校生就业形势看好,然而衣食无忧的职校生,由于在校期间从思想上只注重技能学习,而忽视各方面素养的提高,以致走上工作岗位后,在角色由学生向员工转变的过程中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因为学校提供的工作岗位充足,反而不珍惜,随意辞掉工作,自己还感觉很潇洒,之后由于个人素质并不过硬,多次不能找到如意的工作,反而失去了好的工作机会,落得个悔恨交加。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规章制度的约束,难以与工人师傅等群体融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弃岗或离岗,失去了就业和走向成功的大好时机。我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发现,学生之所以不能在企业站住脚,其“做人、做事”上的种种缺欠无疑是症结所在。以往的学校德育一味地强调德育的超越性,而忽视其适应性,强调社会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正当利益,强调教条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现实经济的发展要求,所以学生的接受情况很不理想。就职校生而言,就学阶段不仅是他们积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职校生,对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准职业人的关键。二、实施操作经过广泛搜集资料,比较分析,我们决定采用“结合学生个体需求,结合学生家庭需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为主线的,符合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结合”德育工作思路。现代教育的改革趋势之一是积极提升人才质量,强化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显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提供了开展生涯教育的机遇。所谓“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源于西方教育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问题,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的观念。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在大学阶段进行,但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 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1、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对职业的憧憬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入学后的首要任务。学习的内部动机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较持久稳定的。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学生能自觉自愿愉快地进行学习,是“我要学”、“我想学”,而非“要我学”。 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就是一种内在动机。它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职校生在报考时,所填的专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自己所选专业,他们并不了解。因此,当真正接触专业时,他们才发现专业学习比较枯燥,逐渐丧失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我们通过多种办法,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增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为切入点,从了解进展为热爱,从而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此,我们采用了很多办法。一是对班主任进行系统培训,使其熟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的步骤、方法、要求和内涵,并要求其广泛搜集资料,尽可能深入了解本班学生所学专业的全面信息,尤其是本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令其成为“专业教育通”。二是聘请在该专业领域中有权威的专家、教师、企业的技术权威,通过他们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明确的认识,使学生知道本专业是干什么的,需要怎样的知识框架,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在社会上的就业形势或就业潜力如何,等等。可以说,首次专业介绍的成功,是激发学生对未来专业产生学习兴趣和美好憧憬的良好开端。三是在专家讲解的基础上,班主任联手学校就业处和企业人事主管,进一步利用专题班会等形式,面向本班学生解读知识框架,解析专业素养要求,进行职业导入,并召开家长会,就本专业就业前景、行业特点和社会要求作详尽阐述,使学生和家长认同所选择的专业,乐于配合学校教育,同时对专业和前景形成初步认识。 2、广泛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行业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二步,也是引导学生了解行业需求标准的重要环节。社会生活对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影响,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德育既没有了德育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而参与社会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正如罗杰斯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任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组织职校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通过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在活动中感受社会对职业的要求,时刻鞭策自己,弥补不足。 我们组织了由全体在校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并精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活动内容:一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时间、地点、方式由班级自定,活动次数每月不少于两次,参与人数不少于班级人数的一半,目的在于强化道德观念。活动结束后,在集体讨论、召开专题班会的基础上撰写活动总结。二是各专业同学自由结组,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对人才市场,企业、事业、商业部门的走访,调查、了解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和综合素质要求。目的是为创业、就业准备一线的数据和材料。活动结束集体完成一篇数据详实的调查报告。三是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利用节假日积极参与工作实践,勤工俭学,以专业对口为最佳,强化专业操作技能,认识劳动内涵,培养正确的创业、就业观。要撰写一篇心得体会,班内交流。一个半月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结束后,我们搜集了各班的活动总结、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评比表彰,举行了巡回报告和文字资料展出。通过道德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既看到了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美好的一面,也看到了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并对一些丑恶现象产生了强烈感触,增强了是非观念,提高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市场调查,学生们搜集了市场对所学专业的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参与分析汇总,进一步了解职业前景,明晰个人职业目标,也发现自身的差距,为制定达成职业理想的计划提供详实依据。通过劳动工作实践,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内涵,意识到父母的艰辛,也认识到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自己劳动能力的强烈渴求。 3、制定符合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的个体和集体发展目标及推进计划,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三步,也是明确个人职业理想和班级奋斗方向的环节。生涯教育的起点设计既要解决共性化的问题,也要解决个性化的问题。生涯教育既要强调教育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需要,又要关注生涯发展者的自身需要,帮助个人在适应社会的前提下实现充分自由发展和创造性地发挥。既然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在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我们在推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即坚持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一,因学生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第二,因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从人格与职业匹配角度讲,其适宜的工作类型各不相同;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在具体的生涯教育活动中,生涯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和关注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需求。在生涯设计时,要学会对社会环境、行业发展、组织机构、工作岗位和人才素质要求进行基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加之在前一段的引导教育中,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个人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与社会和职业的人才需求存在的差距,并已产生了进步渴求,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引导学生形成个体和集体发展目标及制定推进计划这一环节。此环节内容包括自我规划(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制定职业发展道路计划)、自我管理(明确需要进行的自我学习,提升准备和行动计划)自我实现(反馈评估,修正完善)三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引导各班同学把企业和教师所做的培训内容跟学生自己调查汇总出的信息相融合,通过讨论,初步形成各专业班级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期的分解目标,细化到月;进而讨论制定达成班级总体目标和分解目标的实施计划。计划中包括专业素养和公共素养两方面内容,然后是班级目标和计划上墙,使班级形成了浓郁的凸显专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和隐性文化建设氛围,还起到了提醒学生时刻落实计划,不断进取的作用。二是依照班级目标和计划,让学生结合个人意愿、家庭需求和职业理想,同时参照我们出台的《保定二职中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分析自身差距,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形成初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但组织、引导学生按照《保定二职中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标准》进行认真的自评、互评,还要求班主任协同任课教师对本班的每一名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接受信息,明了自身现状与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差距,为其制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不但如此,我们还对学生和班主任进行了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和分期培训,使学生在这一步不但能科学地进行自身职业定位、确定职业目标,还能够全面地分析自身条件、客观认识自我,而且能制定出详尽的、切实可行的达成计划。为了使学生修正自身的愿望得以具体的落实,也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准职业人的意识,我们还借鉴企业先进的5S管理模式,制定了保定二职中《5S管理方案》,对教室、宿舍公物和学生个人物品的摆放进行了统一规定,让学生经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几个过程,实行教室、宿舍5S管理,要求学生对于规定了的事情,都按要求去执行,使学生从细节的养成入手,逐步养成做事细致、认真、规范、负责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生活有条不紊,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更轻松高效,掌握更多的技能,具备更高的修养,逐步迈向成功。三是班主任联合专业任课教师,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多些理解,多些关怀,多些辅导,多些创新,帮助学生修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以使学生的计划、规划更适应社会需求,更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和进步。同时,督促学生实施其计划,并帮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身、提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向理想目标的靠近。然后再通过每学期对学生进行1—2次综合测评和对测评结果的汇总、分析,修订班集体和学生个体计划,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经过个体努力和班主任的督促,进一步向目标挺进。经过这样的循环,最后促使目标达成。事实证明,这种目标层层分解达成法,很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会自觉自愿的朝着目标不断去努力,达到一个个成功的彼岸。三、实施效果一年多的职业生涯引导教育探索和尝试,使我们看到了不同于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喜人成效。 1、职业生涯引导教育,唤醒了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使其关注社会发展要求与个人实际需求。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中,预热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自我检省;专家、教师的培训、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借鉴,指引了方向;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学生自己的体验报告会、实践交流会等,通过生动的实例、通俗的语言、切身的感悟,彼此感染,相互促进、提高;阶段性的综合素质评估,通过品德、学习、健康、实践四方面的自评、互评、师评,使每名学生不断修正自我认知。学生们正确认识了自己,逐步走向了成熟,为迈向成功打下基础。在我们的对照测评中,发现学生中过于自卑和过于自大的人数比例在不断下降。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由狂妄不切实际型、绝望型、漠然型向客观现实型转化。学生的自我认识从主观片面型向客观全面型转变。 2、随着5S管理的实施和不断推进,使学生明白了成功人生有赖于良好习惯。学生按照教室、宿舍物品摆放规定,经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几个过程,不但使教室和宿舍环境大为改观,呈现出整洁、规范、统一的面貌,而且也使学生逐步养成了随手整理自己的桌椅、床铺、书籍、衣物等的良好习惯,并且养成了学生做事有条不紊、认真细致、踏实负责的品格,这些品格正在逐步推广到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及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的整体面貌正在发生着由散漫型向规范型的转变。 3、由于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学生为本”,始终将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首位,使学生乐于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要求,产生了自我修正、主动提高的主观意愿。加之各种教育要求均向社会需求靠拢,贴紧企业模式,使学生将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视为有利于自己就业的必备素养,改变了以往学校德育常规养成教育“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不得已接纳”的尴尬状况,代之为“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主动配合”的喜人局面。学校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批“常规自治班”,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督促。学生因不服从管理而顶撞教师的现象明显减少,主动与教师交流、探讨个人和班级发展的显著增加。作为德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产生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此外,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增强了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能力;磨练了意志品质,学会了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在加强。在07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校首次参赛,就有十名同学获奖;在暑期组织的学生顶岗实习中,我校同学受到了北京龙泉山庄等单位的高度赞誉……

推荐访问:实效 中等职业 学校德育 职业生涯规划 途径

本文标题: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13/12351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的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育》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