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2022
《林海》教学设计
——白泥小学 刘玉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法;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画、感情朗读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参与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11册
16 《林 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像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
激励学生赞美林海;
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
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
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
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
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3、花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
兴安岭在你感觉象什么。
生:一个小姑娘。
生:朗读体会。
师: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什么样子?在做什么? 生:联想。
师:把大兴安岭当作一个俏丽的小姑娘来写,让我们一起带着喜爱赞美的心情读一读。
生:朗读评价并进行再次的体会。
(2)我欣赏的是这样两句话“河岸上两边„„” 有多少野花啊„„”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小野花。
那么你能读出花的多姿多彩吗?
4、生:朗读。
(出示投影:它的千山一碧,万古常青,又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为什么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生:分析朗读,要求亲切、舒服。
师:为什么美的并不空洞? 生:联想举例说明。
师:所以让我们感觉到亲切、舒服。
生:朗读体会。
板书:岭柔、林广、花俏、木丰、
5、(1)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认为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出示投影: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①启发学生“帮忙”。
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
(2)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看来有的同学还很不服气?是吧。说理由。
小结:温柔的岭,浩瀚的林,俏美的花这些都是兴安岭美,但兴安岭的建设作用,对祖国的贡献同样也是她的美。这种外在和内在的美的结合才构成了兴安岭真正的美。可以说人因山而骄傲、自豪,山因人而美丽、妖娆。咱们平局。
板书:人勤
四、总结美
(1)形成板书。(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那么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用你熟悉的关联词语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好吗?
(2)小结: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五、创造美
1、站在大兴安岭感受着美景,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你能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吗?(你能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吗?) (出示投影:大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优美风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倾其真情进入情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轻扬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觉得自己走进优美的画面之中。不是看到了景色,而是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美丽的林海,欣赏这旷世美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此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踊跃发言,并不断陈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涌现出意想不到的鲜活的意象,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 (1)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出示投影:写作赏析,进行一个写作的小练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展示功能,让阅读更好的同写作密切的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
2、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老舍先生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板书:兴国安邦 (回归整体,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师:大兴安岭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所以让老舍先生一次比一次感到亲切与舒服。 (出示投影:
1、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千山一碧,万古常青,又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抓三处“亲切舒服”,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悟到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生:读读感受。
六、憧憬美
总结:我们即将告别美丽的大兴安岭,我们应该感谢老舍爷爷用那生动的文字让我们畅游了大兴安岭。当你们长大的时候争取走进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
作业:读老舍爷爷的游记《内蒙风光》更加全面的了解另人意往神驰的兴安岭、还可以查找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去了解“云横秦岭家何在”的险句。
板书设计:
林海 美
岭 林 花 木 人 柔 广 俏 丰 勤
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实录
一、联想导入,梳理文脉
1、(跟第一个字比较显得好,和写得更好的比较显得不好,这叫对比)
2、师:大家会不会联想?我写一个字,你联想到什么?来讲一讲。(板书:木)
【学生联想一棵树】
师:再写一个字。(板书:林)【联想到一片森林】真好,联想到一片大森林!再写一个字(板书:海)连起来读!这次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我们仿佛来到了大兴安岭,来到了林海边上——你看到了什么?【此处学生静静地想约一分钟,然后回答——联想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一望无际的森林】想到了山岭,想到了森林——有没有谁看到了人?【木材运往四面八方,人们在林中愉快工作歌唱等】
3、师:连绵起伏的山岭,一望无际的森林,运送木材的繁忙景象,森林中愉快的劳动歌声——我们联想到这么多生动的场景!这些内容,在课文中都有所描写,打开书,快速找一找!
【岭——第二段;
林——
三、
四、五段(第五段也可以说为“花”);
木材——第六段;
歌声——第七段】
二、走进林海,感悟美景
1、了解大兴安岭的位置
师:同学们,书上所描写的林海,就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当你乘火车来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的交界处,就会看到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大森林,大兴安岭包含三个县,四个林区,绵延数百里——你们说,厉害不厉害?真的,林海的壮阔是我们没有亲眼见过的人无法想象的!)
2、自由选择读句子或者段落
师:哎,大家读过课文没有?(读过)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美不美?(美)读过课文,一定有些地方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这样,自己选择最喜欢的读得最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大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相机正音指导——
1、读到“岭”——问学生:这一段是描写岭,书上说“大兴安岭和秦岭大不一样”,你知道哪里不一样吗?【a.生不答,师——这样,你低头认真的默读这一段,有哪些地方是写他们不一样的,待会你来讲一讲,好吗?你读得不错,先请坐!
B生:多,温柔。师——好!你不光有好听的声音,还有一双锐利的眼睛!那么你说,这一段怎么读,就能读出多和温柔呢?你来试试!生试读。师——不错,声音轻柔,还有变化,有点意思,你再坐下好好揣摩一下,一会儿还请你读,好吗?】
【我画一幅图,是在说这一段中的三个词,你们猜猜是那几个?画图依次展示“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读到“林”——a.解释“目之所及”—师:目之所及是什么意思?关键我们要弄懂一个字段意思,哪个字?及:到。 “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都是绿的,林海大不大?(大)
b.读好第四段——师:读这一段,你不觉得晃眼吗?看我头干吗?又不是我晃眼?林海里有什么晃眼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好像有白桦树“白浪闪动”】你们看,浪花闪动,是不是晃眼?这一段写静的森林。却有一种什么感觉?(动)待会我们就把这种动的感觉读出来!
c.第五段——师:这一段,我特别想听你读那句话,它写得特别美,特别有趣,哪一句?生读“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师:美吗?(美)哪里美?生:当人写,当小姑娘写。师:对!假如有一个小姑娘站在你面前,青绿色上衣,白裙子,还穿着绣花鞋,怎么样?(对!那么淡雅,那么清丽,美吗?)作者明明是写景,为什么要写小姑娘呢?你们可以好好想想。
读到“材”——这一段写运送木材,有两个词特别好,我想请大家划出来,是哪两个?(画出“千山一碧” “万古长青”—这两个词里都有一个字说“绿”,哪两个?“碧、青”两个词意思有什么区别?一个说绿得广阔,一个说绿得长久) 第七段:也有一个词语很好——兴国安邦。
3、找特点,说感受(想象)
【1】学习“岭”——
师:大家读得真好!大兴安岭真美!作者怎么就写得那么美呢?我们来研究研究。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材(板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岭、林、材呢?我们先看“岭”——
板书:岭很------;
师:这样吧,我们还是再自己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这里如果填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你准备填什么?【学生自读】现在请同学们来填,不能白填,有两个小要求——一是你填的词语要在课文中找到根据,你把它读给大家听;
二是如果你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想象到什么情景,也可以讲给大家听。看谁读得好,讲得好!这叫做“一填、二读、三讲”,一起进行,谁来试试?
以下内容为理解参考:
出示课件:(1)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哎,我问你,读这一段时,你看到什么?(样子很多)对!这句就是写样子,都有什么样子,你指我看!【帮学生用手势比划出“横、顺、高、低、长、短】光会比划还不行,还要会读!你一读,人家就感觉到岭的样子真多!【指导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现多姿多彩,学生读,教师比划指挥】真多!有人说大兴安岭其实也很温柔,谁发现了?(点儿)对了,就温柔在“点儿”上了!我来读给你们听——【用“高的、矮的”和“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对比读,感受温柔】大家读一读! (2)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师:还有写多的,哪一句?我们先做个数学题——假如当时的平均车速是60千米,书上讲的是“疾驶”,是快还是慢?(快)那么假设速度是一小时80千米,几个钟头就算是5个钟头吧,应该是多少千米?(400千米)也就是800里,全都是绿岭,厉害吧?【读这句突出“几个钟头”】 五个看——为什么用五个看?去掉几个行不行?对比“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明白突出了“看”——你坐车一般干什么,会向窗外看几个小时吗?作者为什么几个小时都在看?(美,岭柔,林多,看不厌)(3)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整个过程以读书为主线,朗读、理解和体会表达在一起,最后可以读全段。【2】学习“林”师:几个同学讲的真好!你们看。自己学,有意思吧?就这样——一填,二读,三讲——我们再来看林(板书:林-------),谁来填?(生填:广、绿)
3
以下内容为理解参考:
出示课件:(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师:绿色多不多?(多)哎,我们知道哪些绿颜色?【学生说很多】为什么不把这些颜色一一写下来呢?【太多了,一层层的,只好分成深浅明暗来写。提示读时注意声音高低变化及停顿读出颜色变化及沉醉的情感】学生利用现场演示通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这一段。
(2)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刚才我说了,这一段有点怎样?(晃眼)谁能把它读得很活,很晃眼?【指名读】看来,还没有进到情境里——这样吧,谁来说一说,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闪动的场景?【学生抓住“泛着”“银裙”“边沿”等理解文字描述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再读至“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师打断:浪花在哪儿?指给我看!【学生指着下面读,进入情境】
(3)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学生全体读,进入情境,手舞足蹈表演读】
师:读得这么美?还要思考——作者怎么就写得这么美?【板书“物——人”“静——动”】
5、学习“材”——学生填:良、实等。读句子,讲想像情景——师:我知道很多同学看到了伐木的情景,还听到了歌声?你听到他们在唱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导生活美,林木用处多】
4
三、读书感悟,梳理提升师: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要进行最难的一步,怕不怕?——这样,我们给每一段用四个字概括一下。【看板书勾出——柔岭似浪;
绿林如海;
读材的两段,每段要求两个词——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愉快歌声,兴国安邦。】
四、走近火灾,感悟和谐
1、师:读黑板上的七个词语——1955年,老舍先生看到的是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林和谐的场景,他想到了兴国安邦、国泰民安。他说——“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无边林海莽苍苍,拔地松桦亿万章”人们说——无皑皑长白雪,浩瀚松林海!师:岭积千秋雪,花飞六月霜。然而,1987年5月6日,一场灾难降临到大兴安岭,转瞬间,茫茫林海变成了千里火海——出示课件: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的4个林区发生特大火灾,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大火持续燃烧了21天,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烧毁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粮食650万斤。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193人,受伤22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人民币。师: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今天我们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还能感到千万条火舌吞噬万物的场景。然而,大火发生的原因却这样偶然,甚至有些可笑—— 直接肇事者叫汪玉峰,一个到林场干活刚刚13天的农民。他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割灌机也着了!当时,如果他脱下大衣一捂,火就可能被扑灭,可他却拖着机器跑了!等他叫人来时,火势已变成无法控制!
本来这场特大森林火灾还可以避免。5月7日上午,经过众人一整夜的扑打,这场不太大的火,明火已经熄灭,但人们却没有打净残火余火,结果随着八九级的大风,火焰腾起,脱缰远去,25天里烧过100万公顷土地,焚毁85万立方米存材。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最严 5 重的森林火灾! 师:没有想到吧,灾难的肇事者竟是人类自己!其实,大兴安岭何止发生过这一次火灾——(出示课件:大兴安岭火灾记录)
师:同学们都陷入了沉默,(逐个擦掉板书)就这样,山岭不再温柔,满眼的绿荫变成了烧焦的黄土!林木烧毁了,断枝残叶在无奈的哭泣!曾经的千山一碧——没有了,向往的万古长青——也成了泡影;
广厦良材化为灰烬,愉快的歌声变成了大森林的悲歌!兴安岭,兴安岭还能够兴国安邦吗?也要擦去吗?(不要)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学生交流,相机引导,立意在人和自然的和谐)
2、同学们,历史不是过眼烟云。谁也无法忘记,让大兴安岭火灾定格在我们心里,让我们铭记教训!那么,今天,火灾发生的22年后,林海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看今天林海的兴旺景象(图片),感受人林和谐的美。】【(1)两山之间有清可见底的小河;
(2)一望无际的青翠山岭(3)云雾缭绕在山峰之间;
(4)清晨,阳光照进森林;
(5)草丛中有无数野花;
(6)蓝天白云下的白桦林;
(7)茫茫雪原】这就是大兴安岭今天的景象!尽管,树木还没有那么粗壮,大火烧毁了许多古木,但是我们毕竟看到人们的忏悔和反思,人们在从头开始!那么,50年后,100年后,会是什么情景?我想,只要我们像爱自己一样爱林海,就能再看到——【读】出示课件:柔岭似浪,绿林如海,广厦良材,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愉快歌声,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正文
老舍先生在《林海》一文中用他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共同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写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读课文。
(一)出示前置作业:
1、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岭的特点:多而温柔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首先使我们感受到岭的千姿百态,其次,作者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的特点。)
(2)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了这里的岭不仅多,而且各具特色,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3)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写出了山势平缓,轮廓柔和。) 林的特点:大而绿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色来呢!(树多成海,绿颜色多,表现树木种类多,通过色彩描写,赞美林海绿色之美。运用比喻的写法写出林海之大,树木之多。)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是的,这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作者把落叶松,比作海洋,把白桦比作白色的浪花,写出了白桦树所占范围之大及亮丽的色彩,突出了白桦树多而美的特点“俏丽”流露出作者对白桦的深深喜爱。) 花的特点:多而绚丽 (1)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花的数量多 花的种类多)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兴安岭看作一个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情。)
(3)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花多而美)
(4)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结语:老舍先生把大兴安岭的岭、林、花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以无限享受,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亲切、舒服,充满了人情味和诗意。那这些描写体现了作者哪些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 多而温柔
林海
林 大而绿
(亲切、温柔 )
花 多而绚丽
集体备课记录
备课时间:2012年8月13日 备课地点:会议室 备课年组:五年组 备课人:臧远双
参加人:王光军及本组所有教师
备课内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
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探究新知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
三、
四、
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作用大
讨论意见:
宋福群:本课设计精巧,通过看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弄清写作寓意,激发学生的想像,效果好。
臧远双:本课板书设计合理,简洁而又明了,直观形象。内容设计分配合理,阅读、理解、讨论的时间安排的恰到好处。
ps设计海报教学(共5篇)
烟台海教学设计(共17篇)
哪吒闹海教学设计(共7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共6篇)
白桦林低语教学设计(共16篇)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林海教学设计2022 》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