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2022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 品味文本语言,感悟至爱亲情。
教学过程 1 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若仍不能解决,从文中划出,待课上教师解答。
(2)把重点实词、常用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2 导入。
大屏幕展示:苏轼曾说过: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 》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学生填空。
明确:出师表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展一问:这句话说明了三篇文章的主题情感各是什么? 明确:忠君 孝顺 友爱
导入一问:为什么读《陈情表》不下泪,其人不孝呢?这篇课文为什么会如此打动人?我们来学习《陈情表》。
3 梳理词句。
(1)针对课前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2)利用投影仪投影一位学生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作补充。
4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断句。
②教师示范朗读。
③学生配乐朗读。
(2)一句话概括: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向晋武帝上表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终养祖母的衷情。
5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欲征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李密作《陈情表》时,正处在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蜀魏两国旧臣中不少人为了保全名节不愿同司马氏合作,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就是例子阮籍整天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常常醉醺醺的,曲折地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
嵇康则公开表示不合作,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最终被司马集团所杀。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李密到洛阳任职。
6 语言艺术赏析。
在对作者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孝情只不过是一个借口,那这个李密的语言艺术何其高超,竟使得晋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并且“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能打动晋武帝的地方,并阐述理由。
明确:
一、祖母舐犊之情和我奉养祖母之情(第一段)
二、陛下的知遇之恩和我的两难境地(第二段)
三、晋国的治国思想和我尽孝行为的一致(第三段)
四、表明忠心,打消对方疑虑(第三段)
五、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第四段)
六、态度谦恭,言辞恳切,语气委婉。(全文) 7 文本细节赏析。
如果没有真感情,只是靠语言文字的技巧来打动对方是很难的。鲁迅先生说过:“能憎能爱才能文。”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也说:“情为文之经。”只有注入感情,文章才能打动人,才能以流传。你认为《陈情表》是李密的真情流露吗?他流露出了哪些真情?
(1)概括有哪些真情。
明确:至孝之情 至忠之情 两难之情 (2)体会孝情。
①至孝之情体现在哪里?
明确:文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中的部分语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这两部分描写虽语言简洁,但却给我们勾勒出了两幅图:祖母抚孤图和孙儿尽孝图。对于这两幅图作者用了大写意的手法,并没有精描细刻,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选择其中的一幅,细细描绘出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写完展示交流。
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部分。
(3)体会忠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逮奉圣朝……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和第三段(且臣少仕伪朝……有所希冀。)
②将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③提问:你认为这份感情是真的吗?
明确:这句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真的,但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上来说,也可能是为了使晋武帝放过自己。
(4)体会两难之情 ①找出相关部分。
明确:第二段(臣具以表闻……实为狼狈。)
②写作训练:或模拟皇帝写诏书上的话,或模拟郡县写逼迫的话,或模拟州司写催促的话。
8 深层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人说“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出自真情。1.李密所说句句属实,奉养祖母无人可替。古人认为“孝”有二层含义:孝养和孝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只“养”不“敬”,不算“孝”。所以李密肯请
晋武帝准其终养刘氏,确非“不愿出仕”的假托之词,诚为骨子中的“孝情”。2.《古文观止》评价此文“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出自真情之语才可以打动别人。
他也确实是不愿出仕。1.他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认为汉主刘禅是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蜀灭汉心中不服。2.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今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总而言之,对祖母尽孝是他拒绝晋武帝最根本的因素,绝不是借口。
9 结束语。
《陈情表》以动人之笔述动人之情。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关注的往往是友情,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容易忽略的常常是孝情。读了李密的《亲情表》我们感动,我们自责,然后我们应该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我们最真诚的回报。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
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
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 》,
二、文题解说
陈:陈述;
情:事实、情理;
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不同名称,刘勰《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三、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通过正确地诵读方法感受本文真挚感人的情感;
诵读指导: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教师要求:
1、注意某些字的读音:鲜、期、强、洗、有、更等;
2、请学生谈本文情感特点。
四、整体感知课文: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 1
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五、品味课文
(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六、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七、作业
有感情、流利地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
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
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
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品味课文
(二)
(一)学生齐读第二段。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条投影)
2、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3、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
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二)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4、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三)教师范读第四段
1、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2、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
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
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路;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
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5、小结: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三、作品拓展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四、写作艺术鉴赏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五、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六、口语训练
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
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七、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八、结束语
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革。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九、作业。
写一篇联想亲情的文章。
【板书】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关于教材:
本文选自《文选》,是魏晋时期的名流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
而李密做为亡国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既怕晋帝猜疑,又不愿就职。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
当时,晋武帝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拢络人心,一方面又对坚决不从者采取高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一味不应,只能招致更大的灾祸。所以李密写此表,既要打动晋武帝,不让晋武帝猜疑;
又要为自己的不就职找出充足的理由。因而李密就抓住“以孝治天下”大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曾有人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这是一篇抒情之作的典范。
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学习如何表达感情,打动别人。
教学设计:
运用诵读、点拨和训练的方法,以了解文体特征、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构思艺术、体味语言特色和积累文言知识为重点;
突破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构思艺术、积累文言知识的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抒情和借情说理的方法,体会怎样抒情才能打动人心的手段。学会鉴赏古代优秀作品。
本课安排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侧重于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课时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特色的梳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
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用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2、技能目标:
培养阅读文言文时能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的能力。
培养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叙事说理,言辞恳切的情感。
批判地对待封建时代的忠孝思想。树立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
1、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
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露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感;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感情。
3、赏析文章文思缜密,脉络分明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
2、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
3、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训练法。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认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介绍背景: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拢络人心,一方面又对坚决不从者采取高压政策。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而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这是因为李密做为亡国之臣,尚心存疑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既怕晋帝猜疑,又不愿就职。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一味不应,只能招致更大的灾祸,所以李密既要打动晋武帝,不让晋武帝猜疑;
又要为自己的不就职找出充足的理由。于是他就抓住“以孝治天下”大做文章,并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3、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文心雕龙》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说出了几种奏章的用途。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有以下三个含义:
1、情况;
2、衷情;
3、情理。课文的题目应该是兼而有之。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范读后进行正音:(括号内的数字为声调) 险衅(xin4) 闵(min3)凶 期(ji1)功 茕(qiong2)茕孑(jie2)立 洗(xian3)马 逋(bu1)慢 日笃(du3) 拔擢(zhuo2) 优渥(wo4) 矜悯(jin1 min3)
2、指导学生朗读。
在上面正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小声读,力求读准字音。然后集体朗读。
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如: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最后指名朗读。
在学生朗读后,教师根据朗读情况作具体评点和指导。
三、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尝试翻译课文。 要求:在疑难地方做标记,以备提出问题。
2、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让学生在全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点拨,帮助解决。
(课文翻译 略)
3、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
更相为命;
不能废远;
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4、梳理结构:(板书)
祖孙相濡之情
陈情于事 奉诏两难之情 悲恻动人
当效微命之情
乌鸟反哺之情
5、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一直流传至今。
四、字词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 常在床蓐(“蓐”通“褥”) 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
至于成立 告诉不许 臣之辛苦
(三)重点词语:
见,(1)看见。(2)及解,见识。――敢陈愚见。(3)表被动。――信而见疑。(4)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
除,(1)清除,去掉。――为民除害。(2)任命官职。――除臣洗马。
息,(1)呼吸。――得复喘息。(2)停止。――车不停而马不息。(3)子女。
――晚有儿息。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夙遭闵凶(忧患凶丧之事) 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 矜悯愚诚(愚笨的诚心)
2、使动用法:
具以表闻(使――闻) 无以终余年(使――结束) 保卒余年(使――终了)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
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本文行文的构思艺术;
把握主题。
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一、检查作业:
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后视完成情况略作总结,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具体研究、讨论课文:
(一)诵读第1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哪一句话是作者陈述的中心?作者究竟有哪些“闵凶”?
明确:夙遭闵凶。“闵凶”之一:父丧母嫁。
“闵凶”之二:孤苦多病。
“闵凶”之三:门衰祚薄。
“闵凶”之四:夙婴疾病。
2、哪些语句写祖孙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出其凄苦?作用是什么? 明确:(1)相依为命:零丁孤苦――只靠祖母抚养。
刘夙婴疾病――得靠孙子侍汤药。
(2)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3)作用:生动地表现其身世的悲苦,令人读而生悲
3、开头以“险衅”、“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达主题蓄势。
(二)诵读第2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逮奉圣朝”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叙朝廷征召的殷切;
第二层(从“臣具以表闻”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为什么李密的官职递增而他却“辞不赴命”?
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而他推辞的理由是“臣以供养无主”、“则刘病日笃”。即以祖母病重,应该由他尽孝为由。
3、第二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意思? 明确:(1)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表明了事态的严重和紧迫。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表明了处境的狼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诉说自己“辞不就职”时的矛盾心理。(3)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子称颂朝廷,并表达感恩之情,表明自己“辞不就职”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别无他意。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了。
(三)诵读第3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
2、什么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孝情”?什么地方写“忠情”?
明确:(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思考讨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
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明确:(1)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说自己理应得到同情。(2)自陈在蜀国做官的经历,李密深知这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的心迹: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打消晋武帝的疑虑。(3)称颂君恩,感谢圣朝对自己的器重,表明他“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求得谅解。(4)以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深深打动晋武帝,让晋武帝明白他“辞不就职”就是因为祖母病重,别无他意,趁势提出了“不能废远”的请求。
5、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解除晋武帝的猜疑之心。(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以孝治天下”,“孝”涉及于一般,就更应该延及于特殊了。这样,显得理由充足而且冠冕堂皇了。
(四)、诵读第4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1)“愿乞终养” (2)“尽节”、“报养”――欲忠孝两全。
2、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作者以祖孙二人的岁数作对比,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言之切:“愿乞终养”、“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3)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五)全文综合理解:
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提示: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亲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是少有的,因而也是可贵的。
2、李密“陈情”的方法是什么?
(1)陈情于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突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恳切而真挚的感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真诚地表达了对晋武帝宠遇的感激之情、尽忠尽节之心,以消除武帝对自己的疑心。言辞恳切,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使提出的请求合情又合理,难怪武帝也为之动情了。
(2)阵情于智。李密面对“诏书切峻”、“郡县逼迫”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仿佛面对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
3、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提示:抓住如下两点:(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三、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引导: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陈情表》的语言无疑是好的,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1)本文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母孙二人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
(2)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的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答应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
四、总结:
这篇表文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细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感情真挚醇厚,令人感动。构思巧妙。对此我们应该认真体会。
五、布置作业:
1、仿照本文入情入理地述说的方法,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写一段话,诉说自己的心情。(要求: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写;
400――500字)
2、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后记:
《陈情表》教学设计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刘晓爱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鉴赏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精粹的语言艺术。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作者所陈之情,以及陈情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让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教学难点: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
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教案、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后人补:读《报任安书》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以“孝”著称的《陈情表》。
二、课文诵读:
●学生活动:对照注释,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学生活动:听范读。校正字音,并注意语言特点。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说服力强。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
题目解读:
“陈”:陈述、禀报。
“情”:情况、情理、隐情、苦衷。
“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1 ●学生活动:教师结合“表”的特征设问,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大体内容。
1、谁在陈情?(知人)
2、向谁陈情?(论世)
3、陈什么情?(主旨)
4、怎样陈情?(手法)
(一)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辩才,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又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上表陈情,婉言辞谢。晋武帝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准如所请。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本文写于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
(二)了解写作背景:
晋武帝,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靠杀戮废帝自立,建立西晋王朝,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他为笼络人心,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上表陈情,以侍奉祖母为由,辞不就职。
(三)明确所陈之情: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自主完成) (2)梳理结构,把握主旨。(小组合作)
教师点拨:全文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共分四段。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家庭的困境。感情基调:凄苦,悲凉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诏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感情基调:感激,恳切 第三段:进一步阐明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委婉表达自己辞不赴命并非为了保全名节。感情基调:真挚,诚恳
第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恳请武帝批准终养祖母的要求)感情基调:恳切,期待 关键词句:“夙遭闵凶”;
“更相为命”;
“不能废远”;
“愿乞终养”。
明确主旨:李密借《陈情表》主要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请求辞官终养祖母。言辞恳切,感人至深,又言之成理,才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附同步板书:
(一)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基调:凄苦,悲凉)
(二)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基调:感激,恳切)
(三)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基调:真挚,诚恳)
(四)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基调:恳切,期待)
(四)明确陈情手法:
(1)以情动人。
2 作者抓住“孝”字大做文章,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常言道,君命不可违,更何况李密是蜀汉降臣,拒绝帝王的征诏,本身是非常危险的,因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必须用言辞打动君王。文中反复出现祖孙相依为命的内容,祖母对他的照顾,祖母病笃,祖母时日无多,让人看到作者对祖母深切而真挚的情感。尽管作者没有着意抒发感情,但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2)布局巧妙。
本意是辞官,奉养祖母,但文章直到第三段才道出真意,试想如果一开始便点明主题,势必引起武帝不满。作者思及此,从回顾自己悲惨的童年开始,婉转叙述,极尽铺陈,为后文主题思想的提出作了情感铺垫,也成了辞不赴命的强而有力的依据。
课堂小结:本文以情动人,朴素细腻,语句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作者紧扣“孝”字表明自己要奉养祖母,辞不就职,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言辞恳切委婉,感人至深。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全文,赏析作者所陈之情及陈情的艺术。
课后作业:
1、研读全文,理解作者所陈之情以及陈情的艺术。
3、背诵课文
一、二段。
★附课前预习知识点归纳练习题:(见学案)
提示:自主学习,积累古汉语知识及文化常识。要求结合注释,圈点勾画,整理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包括以下7个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出自本文的成语及相关文化常识。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其它词语整理在空白处。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③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④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⑤而刘夙婴疾病
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⑦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⑧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⑩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⑾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⑿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⒀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⒃谨拜表以闻 ....⒄无以至今日
⒅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③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蓐:通“褥”,草席子
④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3、辨析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①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至于:到;
另提一事。
成立:成人自立;
(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②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优秀人才;
科举中最低级者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述;
诉说让别人知道。
..
3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谦言私爱;
数量少。
⑤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不行:不能走路;
不可以。
⑥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
4、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名词,可忧患的事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③臣具以表闻.
使动,使皇上闻 ④则以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⑤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微贱的身份 ⑥历职.郎署
名词活用为动词,任职 ⑦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年老之人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 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⑩谨拜表以闻.
使动,使皇上闻
5、写出下列各字的不同义项。
门衰祚薄
犹蒙矜育 (1)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
(2)矜
不矜名节
厚古薄今
愿陛下矜悯愚诚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臣具以表闻
得复见将军于此
臣以供养无主 (3)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以
谨拜表以闻
急于星火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吾祖死于是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余船以次俱进
6、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①臣具以表闻(省略句)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③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
④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省略句)
⑥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后置。这样看来,我给陛下尽职的时间还很长)
7、出自本文的成语:
零丁孤苦:即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人命危浅: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相关文学常识:
孝廉、秀才、拜、除、拔擢、太子、洗马、功服、刺史、太守(具体略))
★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一)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基调:凄苦,悲凉)
(二)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基调:感激,恳切)
(三)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基调:真挚,诚恳)
(四)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基调:恳切,期待)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
一、二段背诵。 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略)
四、研读赏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中心问题:违背圣旨,拒不受命,在封建社会,是“抗旨不遵”,罪当杀头;
况且李密乃“降臣”,更多一份风险,他的拒绝,会被认为是“不愿意侍奉新朝”,具有反叛性质。然而,李密一封《陈情表》,不仅没有被杀头,而且令晋武帝十分感动,赏赐有加。试分析课文,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
回答以下小问题:
1、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一句在全段起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提示:总摄作用。以下分述他人生的四大不幸:
第一:父丧母嫁。(或: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多病零丁。(或: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第三:门衰祚薄。(或: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夙婴疾病。(或: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写本人的孤苦经历。
横的方面:(外、内)写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突出“孤弱”二字) 写祖孙相依为命的:“零丁孤苦”——靠祖母怜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直接写凄苦的:“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表现其孤苦之状,令人读而生悲。
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
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现在祖母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和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照顾祖母,不忍离开,也不能离开。这些都是他不仕的事实依据。描写凄楚哀婉,感人肺腑,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故不能“废远”、“愿乞终养”做铺垫(伏笔)。
◆学生试背第一段。
过渡: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是,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那么,李密是怎样陈述的呢?我们再看第二段。
2、第二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两层,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1)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以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他却“辞不就职”呢?
明确:时间顺序: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5 作用:先郡,再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2)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这样说的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
“欲奉诏奔驰”,但“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目的: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
“奉”“沐浴”则在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语言得体机智) 小结: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难题:“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他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即祖孙之情与君臣之义的矛盾,尽忠与尽孝的矛盾。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祖母情深似海(“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段侧重写君臣之义——圣上恩重如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学生试背第二段。
过渡: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
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3、(第三段)李密面对尽忠与尽孝的矛盾时,他是如何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李密从“孝”的角度展开说理,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提出不仕的理由,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分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圣朝“以孝治天下”。)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明白自己的忠心。(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C、正面陈述祖母病重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理由。“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晋武,让他明白自己克尽孝道,合情合理)
小结:本段语言委婉流畅,真挚诚恳,多用四字句,反复表明心迹,凄恻婉转,感人至深,而且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就职。
◆学生试背第三段。
过渡: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
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4、(第四段)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提出先尽孝后尽忠。以理喻人,明确提出陈情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主旨句)。
李密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重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作者以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办法,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二者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这一请求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所以他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本段足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在于: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矝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6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思考:能否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序,先讲理后讲情?
提示:不能。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再示之以忠。
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
其次,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
再次,抬出“孝治天下”大旗,恳求准许,并表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先尽孝后尽忠。
前四个问题小结: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陈情于事,寓理于情,自始至终都围绕一个“孝”字大做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逻辑力量。所陈之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产生的忧惧之情;
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之情;
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顺之情。而且对以往之情、现今之情和日后之情都做了陈述:
陈以往之情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现今之情
进退狼狈,不能废远
简洁朴实,真挚感人 陈日后之情
愿乞终养,死当结草 晋武帝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一是为了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二是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附同步板书:
孝情
孤苦祖母抚养
祖母情深似海
祖母病笃
忠心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孝治天下
——揭示矛盾——(情) 尽孝日短,尽忠日长
——分析矛盾——(理)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学生试背第四段。
小结:综合全文看,作者在“孝”这个字上大做文章,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也是可贵的。
五、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情,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
观点1:不同意。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2:同意。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就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而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篇“以孝感人”的“至文”了。当时,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李密的“孝”就是“忠”,“孝”敬祖母就是“忠君爱国”,“忠”是一种大孝。所以有人认为,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也不无道理。
2、结合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说说作为子女的我们将如何为父母行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7 提示:
古人关于“孝”的故事:舜、曾参、汉文帝刘恒、仲由、郯子、老莱子、董永等人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毕淑敏《孝心无价》)
六、巩固练习:
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生动,富有现表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古代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节”,“舅夺母志”的“母志”就是指母亲守节抚孤的志愿。
B.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亲属。
C.太守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孝廉”即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秀才”即优秀人才。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参考:
1、B
不是开篇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2、C 在晋朝时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忠孝两全”被看作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之一。阅读课后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孝道的看法。
要求:书面作业,500字左右。
★附课后材料: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 纪孝行章第十》
8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陈情表
李密
孝情
孤苦祖母抚养
祖母情深似海
祖母病笃
忠心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孝治天下
——揭示矛盾——(情) 尽孝日短,尽忠日长
——分析矛盾——(理) 先尽孝后尽忠
—— 解决矛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附课后作业参考翻译:
(一)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
(二)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
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尽其和乐之心;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敬。
★附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
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
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 9 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6、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7、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8、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教学设计表(共4篇)
教学情境设计(共11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共4篇)
情景体验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4篇)
教学情境设计化学(共12篇)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陈情表教学设计2022 》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