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鉴定评语2022

发布时间:2022-04-22 13:24:04 | 来源:网友投稿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宝国吐中学张利梅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实验室制取O

2、CO2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通过活动和探究,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比较,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玻璃导管、橡皮塞、集气瓶、玻片、稀盐酸、石灰石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我们通过下面三个对比实验进行探亲究,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并分析原因,然后填写下表

实验1: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现象

分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碳酸和氯化钙

CaCO3+2HCl=CaCl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H2O+CO2↑

总反应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2: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

现象

分析

结论

实验3 :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未反应

现象

分析

结论

问题与问题讨论

1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

2 通过前面的探究实验及上述讨论,你认为实验室应该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二、怎样设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气体收集装置

排空法(向上排空法或向下排空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或不与水反应)

问题与讨论

1、实验室常用哪两种方法制取氧气?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对比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

2、分析制取装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二氧化碳和氧气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小是否与水反应

2、想一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否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为什么?

讨论

1、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怎样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讨论并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在实验室中用碱石灰和乙酸钠两种固体混合加热来制取。

(1)在上述文字中用“————”画出甲烷的物理性质

(2)在上述文字中用“-----------”画出甲烷的化学性质

(3)写出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室制取甲烷应该选用怎样的装置?怎样收集甲烷?

(5)想一想,甲烷有什么用途?

六、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探究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下吉一中苏俊红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却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角思考,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二.案例描述

1、教学思路与设计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来,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3、教学设计流程

一、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22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怎么粗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

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6、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7、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8、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是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差?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板书】空气的成分

猜想、讨论

记录:体积分数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课后延伸】你还能设计什么的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思考

将课堂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围绕空气组成的测定来设计的,其中有学生最早涉及的定量化学实验内容,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基本的科学思想,这节课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合理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实验设计及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商讨和交流,共同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合作交流能取得的收获。在师生共同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住了测定空气的组成基本方法,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把握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1、强调学习过程: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的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力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的情境。本节课中,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中,学生通过回忆已知的知识与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了新课程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上学生一直兴高采烈、其乐融融,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信心也使越来越强。

3、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主宰者,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课堂中总是单线条的传输,即使是互动,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预先设计的,这样很难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本节课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融洽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共识。

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无法将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以后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

【教学案例】

溶液的形成教学案例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

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

间。

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酸、碱、盐的复习》教学案例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

2、Fe(2)CaCO

3、CuSO4(3)BaCl

2、CuSO4(4)Na2CO3(5)BaCl

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

2、Ca(OH)2(10)CO

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

(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

(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

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 (6)CO

2、酚酞溶液(7)CO

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

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

3、BaCl2(4)石蕊溶液(5)AgNO

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

2、石蕊溶液(8)Na2CO

3、CuSO4

(9)NH4NO

3、BaCl2(10)BaCl

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
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实验分组太少,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溶解度》教学案例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二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大学生班级鉴定评语 精选200例

大学生班级鉴定评语

教学实践鉴定评语(共7篇)

大学生思想鉴定评语

幼儿园教学鉴定评语(共16篇)

推荐访问:评语 九年级 鉴定 教学案例 化学

本文标题: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鉴定评语2022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422/126925.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鉴定评语2022 》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