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十六篇
金融新自由主义的“通往奴役之路”
金融新自由主义的“通往奴役之路”--新自由主义的嬗变及与金融霸权的逻辑关联A- A+
作者:祁洞之 禹钟华 时间:2016-05-04 所在专题
分享到:
【摘要】我们首先需要清楚辨识哈耶克的理论起点、理论诉求和从起点达之于诉求的论证逻辑工具。显然,哈耶克兼具自由主义和人类主义两种情怀:如果没有个体充分的自由,就社会而言无疑是“通往奴役之路”,因此,基本的个体自由是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反之,站在人类共命运体的整体性角度而言,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一个和谐的良序结构,那么将罔谈什么个体自由,人类将共同走向“通往死亡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牙买加体系的嬗替,根本性地重塑了国际金融的运行基础、机构与规则,在美元霸权体系版本升级的同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浪潮交相呼应、并驾齐驱、愈演愈烈。作为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也于这一时期兴起,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而成为西方世界普世原理,并逐渐形成全球化观念传播的“文化殖民之思想标本”。这一波“理论与实践”于2008年方开始由盛转衰,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后来的美债、欧债危机迫引发了人们最广泛和深切的反思,有对金融霸权体系运行机理及金融霸权本质的揭示,有对新自由主义就事论事的批判,有对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和意识形态剖析等等。然而,少有研究能够深入到新自由主义从理论发生及演化到形成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契合的意识形态、直至脱变为金融霸权新自由主义的全过程。我们需秉持这一全景视角解析其学术理性、学术倾向、逻辑继承和逻辑偷换的理论节点,唯如此方能对其进行公允的解析和批判,方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国际金融领域的残酷现实。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诉求
哈耶克以逻辑学家的清晰理路,把一个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人与人类合理的协调方式以什么途径才能有效获得”这一现实形态的社会综合问题,通过秩序发生与演化,特别是通过对“自组织发生与自组织秩序生成可能性”的逻辑期待,将之转化归结为“‘个体的自由之满足’与‘整体的良序结构之获得’这一两元理论诉求究竟在何种逻辑前提下才能互为满足”这样一个衍化逻辑的核心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清楚辨识哈耶克的理论起点、理论诉求和从起点达之于诉求的论证逻辑工具。显然,哈耶克兼具自由主义和人类主义两种情怀:如果没有个体充分的自由,就社会而言无疑是“通往奴役之路”,因此,基本的个体自由是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反之,站在人类共命运体的整体性角度而言,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一个和谐的良序结构,那么将罔谈什么个体自由,人类将共同走向“通往死亡之路”。因此,一个于衍化中保障个体自由的良序(或制度)结构,是新自由主义不可或缺的、几乎唯一的理论诉求。在此基础上,哈耶克的理论研究宗旨是从反(破)正(立)两方面论证“马克思自由主义”之失以及“新自由主义”之立。
于反或破的方面论,哈耶克的检讨对象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哈耶克并不纯然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他所关注的恰恰是马克思的理论起点、理论诉求和从起点达之于诉求的论证逻辑理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对哈耶克的批评注定是浅薄的,因为这将忽略哈耶克理论的学术正当性。正是因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结构勾勒的无比清晰,才深刻地凸显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自由的扼杀:通过资本对无产阶级个体剩余价值的榨取“褫夺了作为社会个体的无产者的自由”;通过资本的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的社会性的矛盾不可破解性“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本有的良序结构”。这里展现了哈耶克与马克思理论前提和理论诉求的相同部分:都是对个体自由及社会良序结构的尊崇与向往。所不同的是,哈耶克通过将“希特勒的纳粹体系”、“斯大林的苏联制度”与马克思理论的穿凿与混淆,认定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注定走向理论“前提”和“诉求”的反面,即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实践意欲实现的“自由主义”,实则“通往奴役之路”。
中晚年的哈耶克则全身心着意于“通往新自由主义之路”的“立”。其理论诉求与理论前提没有改变,只不过是不断完成论证方式之“逻辑工具论”的体系更新。他执着地坚信于“完全自由的行为个体间组成的自衍化的整体一定能自我生成与个体诉求一致的秩序结构及制度”。尤其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和协同学学科体系(哈肯)以及相应的自组织理论逻辑理论(科学)及思潮(哲学)的活跃,哈耶克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认为自衍化的工具必定能够达成宏微观共轭的良序整合体。[1]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哈耶克对马克思的整体批判立场,导致他一方面过分渲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另一方面对马克思深刻揭示的现实主题“资本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但是我们万万不要忘记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和理论诉求的刚性关联:个体自由之路与良序社会结构两者的不可或缺。这意味着哈耶克的个体自由之路绝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鼓吹者所扭曲的资本或金融的绝对自由之路;社会良序结构也绝非金融或资本霸权操控全球经济与社会命脉的宰制“良序”。因为显见,资本和金融霸权一旦形成对社会个体自由的宰制,个体连“旧的自由”(基本人权)都无从获得,那还妄谈什么“尊重个体理性选择的自由”的“新的自由”。
哈耶克的学术正当性是应该获得理论尊重的,作为一个思想家级别之学者的哈耶克是在寻求制度与演化、个体自由与宏观良序、人性绽放和人类和谐之间“恰到好处地共存”可能呈现的种种逻辑道路。因此,识别所谓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者如何篡改、否定、背叛了哈耶克的学术精神和理论要义,是一件不可或缺的有待完成的理论工作。
二、“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偷梁换柱与模型转换
我们笼统地把后哈耶克新时代,以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称为“金融新自由主义”,因为其理论主要关注于金融领域,而且被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定为直接引起美、欧金融灾难的罪魁祸首。
(一)偷梁换柱:用“资本自由”置换“个体自由”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的国际金融历史实践证明,真实的西方政治领域(意识形态)和学术领域(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创新)高举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大旗,绝不是在哈耶克意义上的“真”新自由主义,而是把哈耶克“个体自由”的理论起点移花接木地改换成“资本与金融的绝对自由”。这种有意误导的“个体”和“资本持有个体”间的概念偷换,致使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完全变了口味,仅只是谋求西方垄断资本的单向自由。在这一旗帜下构建着的金融自由与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了西方金融寡头通过国际金融体系严密控制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霸权机制,一旦这个机制系统性地构建完成,将直接埋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真实理想——社会每个个体的充分自由,而使整个人类面临被资本彻底奴役的命运。打着哈耶克旗号的所谓后哈耶克主义者以移花接木的方式,谈笑间将哈耶克的学术正当性涂抹的满目狰狞。里根主义与体现为99%对1%的反抗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之间的因果关联便是典型的例证。
金融创新加之通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形成了以西方资本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超导网络,这一虚拟的超导网络通过原生金融产品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并强行站到社会经济系统之上,夺取整个经济系统的定价权。同时谋求打碎一切组织、打碎社会的一切有机联系,使“散户”碎片化地、分散地、孤立地面对这一万能的超导网络,从而完成超导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控制。这个系统显然是为资本开着后门的,资本对其具有最大程度的操控力,进而人为制造可控的繁荣与危机。我们视这一操控力为超导系统中资本自由的本质体现,只有在资本能够制造一种可控的危机的时候它的效益才是最大的,而这些就不在它的系统安全性讨论范围之内,因为金融新自由主义的风险分析都是基于微观视角的。如此的超导网络就形成了一个资本对人类社会的牢笼式的控制,在这个层面上,哈耶克和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逻辑矛盾是本质对立的,这种对立也是马克思《资本论》所讲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的延伸。
显然这一超导网络具有反人性和反人类性的属性,反人性体现于其剥夺了个体的自由,反人类性体现于——我们可以证明:按照它的非道德效率原则,一定得适时制造定向爆破式的金融危机。
如此看来,打着哈耶克旗号兴资本或金融新自由主义之实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完全不能与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和理论诉求同日而语,而走上了另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二)模型转换:用“庄家—散户” 模型替代“供给—需求” 模型
在金融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语境当中,传统的充满自由选择的供求关系体系不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讨论话语,“供求曲线”所赖以存在的坐标系被另一种新的坐标系所取代,名之为“造市者”和“场外客户”。据莫顿·米勒和圣福·格罗斯曼(2002)的阐述,场外客户是急于把自己拥有的资产在未遇到恰当买主时卖出去这一“直接需求”(demand for immediacy)支配下将未卖出去之前的等待价格风险转嫁给造市者;而造市者“向直接抛售者提供一个稳定的价格后,造市者自己承担了价格风险,因此他要向抛售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总的来讲,这笔费用比抛售者推迟抛售所涉及的费用要低。……这种为维持市场交易连续性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在模型中被当成固定成本)在决定直接供给(the supply immediacy)和提供造市服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可见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毫不隐晦其理论范式从“供给-需求”模式向“直接供给-直接需求”模式的转变,这既深刻地标示出市场功能的转变——等价交换的市场功能蜕变为风险交换的市场功能;又本质地标示出市场结构的转变——由平等交易方互探价格的市场结构蜕变为风险价格定价权由“造市者”独家垄断的、赌局式的“庄家-散户”两行市场结构。通过这种偷天换日,把本质上是庄家对散户的掠夺模式描绘成平等的、自组织式的供给需求模式,进而混淆视听、瞒天过海。这些理论构造者还不忘粉饰一下垄断价格形成的“公正性”:“但总的来讲,这笔费用比抛售者推迟抛售所涉及的费用要低。当然,推迟抛售其间所预期的价格上升就成了造市者在扣除提供服务的成本之前的毛收入。”(米勒莫顿·米勒,2002)这种庄家—赌徒之间的定价“公正性”,在任何一个赌场中都不陌生。庄家1:N的实际计利公式背后运行着“庄家盈利逻辑”,但在教科书中的“金融新自由主义”的“交换公平”却是在庄家与散户1:1的供给需求交换公式下完成的。稍有理智和良知的人都能够在个中一窥金融新自由主义论证逻辑的一斑:以宏观结构的态函数与微观结构关系函数(或相反)进行概念偷换是他们的基本理论伎俩。[2]以这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涵盖全球的金融超导网络更像一个庄家通吃的大赌场。这说明,后哈耶克主义的金融自由主义创新实践的理论起点,逆行哈耶克理论起点十万八千里。
(三)金融创新的动力与条件
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条件问题更值得精心研究一番。据莫顿·米勒勾勒出来的逻辑,金融创新的动力来自于“摆脱税收和管制”及其一切交易障碍,直接谋取最大“效益”(以庄家效益与社会总效益混同的逻辑起点论);而金融创新的条件恰恰是金融运行过程独立开真实经济运行系统能够自成一体地、有效地“虚拟符号化运行”。
关于金融创新的动力莫顿·米勒(2002)在曾明确指出:“现代金融理论告诉我们,证券能使一种形式的收入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收入,特别是可以将高税率的收入转变成低税收的收入。……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为了挫败纳税人设计出的一些成功的创新活动,政府(或者更恰当地讲是那些希望保护和好处的各种利益集团)往往更愿意不断地改变税率结构,从而造成了国内各种税率之间差异被改变,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机会。……尽管我强调了税收的改变会引发金融创新活动,但是,实际上政府在金融领域对各种有利可图的交易的限制以及最近实施的利率上限的措施都会给创新以强大的动力;而且,正如我们最近看到的,即使那些所谓的金融自由化措施所造成的变化结果往往都是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
综观这些论述,我们清晰地了解了新自由主义金融创新与真实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由于真实经济系统是带有社会化集体行为的类经济行为——可以从狭义到广义遍及企业组织行为、利益共同体行为、国家行为乃至人类行为,如果以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理解,经济秩序是需要以整体理性的再组织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税收和管理无疑是这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行为体现。如果丧失了这两条,社会将进入完全无控的自组织状态。
金融创新的毫不隐讳的口号就是以效率优先为借口摆脱政府的控制及避税,新金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没有避税的问题就没有金融发展(创新)。这样金融创新有两个敌人:国家利益和整体性,简而言之组织就是它的敌人,它要超越政府管理,以损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直接把社会经济成果与金融超导系统相连接,因此,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口头禅就是:小政府大社会。同时各种组织体也被视为阻碍,因此强调市民社会,使松散的市民社会直接面对强大的超导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运行阻力。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撒切尔夫人在1987年接受专访时的那句名言:“根本不存在社会这种东西,有的只是单个的男人和女人以及家庭。” 金融新自由主义虽然貌似抱有与哈耶克同样的诉求,但其出发点绝非如此。因其誓与税收和管理对抗的实践动力并非否定税收管理乃至国家的正义性,而是打着“交易成本最优化”的幌子,利用“对策”相对于“政策”逻辑后应性的优势,消解与解除政府的控制,达到庄家资本凌驾于政府乃至人类利益行为之上的“庄家通吃”目的。
如果把金融创新上述分析背景扩大到全球范畴,则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所引起的国际货币的符号化、虚拟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汇率自由浮动机制成为金融创新得以展开的必要前提,金融创新这一紧紧围绕着国际货币展开并以汇率差异的利用和管理壁垒的突破为动力源泉的程序操作,离开金融全球化是难以完成的。因为金融自由化创新的终极使命就是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体系差异和体系间壁的突破垒,制造波动、博取价差同时消除交易成本,谋取“庄家体系”财富的最大化。
庄家体系盈利的前提的海量散户的存在,诚如米勒(2002)所说,“任何现存的、成功的创新都必须能够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扩大市场容量。…… 一种创新要想称得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活动的话,它不仅自身要显得重要,而且还必须能够激发大量的其他创新活动。拿目前的情况打个比方,那就是它必须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才真正是问题的结症和核心。如果庄家林立而不能引来赌客如云,并能通过“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赌客进入庄家所设计的游戏系统,那么金融创新就必然失效而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遗憾的是庄家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散户资源却相对稀缺,而且散户在频发的金融危机中不断获得启蒙而开始逐渐认清这一超导网络的食物链结构。
三、新金融自由主义与金融霸权的高度契合性
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金融创新的动力描述成在微观层面上的规避税收和管理而谋求效率的努力,进而使其看似一种常规的经济活动而呈现为所谓直接供给和直接需求的形态,如前文所述,在这一表象下其理论范式在本质上已经完成了向赌局式的“庄家-散户”模型的蜕变,因此,理论上解释金融创新的微观供给需求模型已经成为欺骗世人的幌子,在金融全球化的前提下,金融创新注定是基于全球范畴的货币模型,绝非基于微观的规避税收、管理的模型。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在汇率的起伏中,庄家和散户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主动与从动的货币关系便凸显出来了,形成霸权货币与附庸货币的两分,而温情脉脉的供给与需求模型仅只是教科书中的绝唱,残酷的现实是金融霸权与金融控制的不断升级。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真正自主浮动的货币仅只限于欧美,或者勉强加上日元,而多数国家都如附于骥尾之蝇,不得不调整自身经济结构、政策而被动地适应汇率不断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庄家—散户模型在理论上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论模型,因此与西方资本的金融霸权谋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成为其事实霸权的工具论的逻辑基础。
以两行逻辑展开的观点看,按照新自由主义金融创新的终极理想,是要构造这样的全球化局面:
——所有基于组织、集体、国家、国际的“类共同体诉求”的对金融资本的干涉或不自觉阻碍,都成为金融新自由主义利用并冲破的对象。在金融创新的新自由主义操作逻辑视域下,全球化的、与“货币或商品”逻辑关联的一切(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准场外客户群”这一完备逻辑视域。
——金融新自由主义将“交易成本的最低化”演变成“造市者”利益的不尽源泉,等同于在真实的全球经济生活之上构造一个虚拟的“超导利益沟通网络”。如果把该系统网络之外形成的任何阻力(类税收、管理或交易成本者)都统一化成“入网阻力”,那么,这个“金融新自由主义超导网络”就是要实现消除一切阻力,并且把网络触角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我们经常不严格称之为“金融霸权”的东西,正是这个网络延伸所形成的感性后果。
——这个金融霸权的“金融超导网络”于真实全球经济的意义内涵,其实就是以“可符号化控制操作”的“庄家运行逻辑”来垄断指定真实经济系统内一切商品与活动的“虚拟但本质的定价权”。这样,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就被“金融超导网络”的“可符号化控制操作”的“虚拟系统”伴随起舞地被操控了。如果不能辨识和破译“操控系统”的“庄家母程序”,则在子系统中再高超的“局部施展”,也只能像米勒所说的“税收和管理”一样,成为这套母系统的“逻辑展开依托”,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自由主义自我愿望的达成。
——事实上,金融新自由主义与哈耶克人类学新自由主义之间,只是暧昧地完成了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偷换或范畴转换,“宏观达之于微观的逻辑节点”,譬如价值、效用、效率、风险、信用、供给、需求、系统稳定性等等,莫不以微观叠加代替整体态函数;又莫不以将整体态函数分解为微观关系变量,特别地分解为单一的关系变量。只要进行宏微观之间的视角切割转换,包括哈耶克在内的新自由主义者都会陷入逻辑迷茫——误以两行逻辑问题可以籍一行逻辑分析讨论解决。如果说哈耶克在逻辑上犯方法论或技术性错误,那么不论金融新自由主义者们是否承继了先人逻辑错误的惯性,有一点必须指出,他们宁可以最低级的错误误导世人,如将“庄家-散户”模型蜕化为“散户a-散户b”模型。不惟不知,实惟瞒天过海,挟普世原理之名,施理论欺骗之实。
四、现实与应对
中国历经几十年的自身社会改革和国际化的金融改革与实践。其间,新自由主义思潮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以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内容对中国的知识界、教育界、经济界乃至政治界轮番轰炸,或为思想、意识形态与哲学上的新自由主义,以哈耶克为代表;或为教科书意义上的、传播“普世原理”的金融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等一批诺奖获得者为代表;或为国际关系上的新自由主义,推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金融新自由主义,以撒切尔夫人、里根、大小布什、克林顿等政治家为代表。至于高举新自由主义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貌似公正的超主权的国际组织对中国有悖良知的综合施压,则逐渐让国人警醒:即便在同一面“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所倡导的“自由”原来内涵如此丰富。
今天,金融霸权已经近乎不需要“新自由主义”这面招牌了,随着中国将于2016在“世贸组织”这个平台上真正获得“自由”,以及俄罗斯正式踏进“世贸组织”,“新自由主义”则以“版本升级”(如TPP等新的“造市者”版本)操作使“世贸组织”这个自由平台盛装谢幕,从而再一次对中国社会及其所有“南方世界”进行一次启蒙教育。
“战争是应对战争最好的教材”,最起码在“逻辑路径”层面上“金融新自由主义”已渐现原形,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哈耶克的思想与金融霸权混为一谈了。如果寻找应对国际金融霸权的解决之道,我们不妨还是回到哈耶克原始意义上、尤其是回到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自由解放观念上(对狩猎文明的反思),以及回到中国文明中“人类共命运体”(礼乐文明的诉求)的逻辑前提意义上,用实体经济所赖所依的“名正言顺而非虚拟飘渺”金融运行,逆向构造与金融霸权体系异质的“国际金融”价值共享之路,并在真实的全球经济与金融衍化中,检验这“虚”与“实”博弈交锋的力度。
作为实体经济联盟的金砖国家、上合组织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也建立了体自身为主导的区域金融机构——亚投行,因此上述理想已经在现实层面得以践行,这一举措同时也是结束美元霸权的必由手段——多极化的实质进展,中国作为这一历史潮流的主要推手,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准备,努力构建国际金融的民主与正义。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现在终结萧条[M].中信出版社,2012 年 [2]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年 [3]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文选[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哈里·马克威茨.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莫顿·米勒.金融创新与市场波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祁洞之.两行逻辑论初稿[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7]禹钟华,祁洞之.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背景——兼论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 全球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2(9):4-10 [8]禹钟华,祁洞之.对全球金融监管的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3):41-48
[1] 哈耶克在自组织衍化逻辑研究中奉行的“一行逻辑论”是有明显缺陷的。鉴于此结论的论证结构过于庞大、逻辑专业性强,且与本文研究宏旨之间关联度较弱,故而在此略而不谈。
[2] 我们在《对全球金融监管的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发表于《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第3期)一文中对此问题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计算机01 刘肖飞 10055015
阅读遍数: 1 阅读时间: 3天
一、《通向奴役之路》
——哈耶克
在电脑屏幕前读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太有启发了。哈耶克,这位活了差不多完整的一个20世纪(1899——1992)的智者(经济学家,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44年出版的这本小册子虽然不长,但足以涤荡心尘,与心灵对话。胡适说过:一个自由和民主的国家是一群奴隶所不能建立的。的确,奴隶意识是和民主观念水火不容的,而正因为如此,胡适当看到苏联的斯大林集权专制的时候,才觉得权利过分集中地共产党必然最后走向专制统治之路。书中很多关于自由、集体、民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又是那么地深邃,当我读到: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想试图想把其变成天堂。这句话的洞察力和深刻力不可谓不大,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仍可为普遍适用的准则。是啊,回想起新中国的60年,那个时候我们搞过大跃进,搞过人民公社,搞过“文化大革命”,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生活在幸福的天堂里,人人平等而自由,可是结果呢,事与愿违,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几近崩溃的边缘。
文中对社会主义的批判和对其本质的揭露在我看来有些是相当深刻的,而有些则是显得莫名其妙。哈耶克认为社会主义过分集权和“计划”体制必然会导致最后的专制和经济上的“不自由”,一旦经济上“不自由”必会导致政治上的不自由,这一点在我国已有血的教训。然而说“社会主义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创造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了为利润而工作的企业家。”这在当时的苏联和中国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现在则不同了,中国不仅开放了市场经济,恢复了私有制,而且取消了“计划”,我想如果哈耶克先生能够活到现在的话,他大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这本书了。历史证明,“计划”在没有足够高的生产力的前提下是一条死胡同,因而在此基础上修建的各种宏伟建筑都将付之一炬,而这一点哈耶克先生看得很透彻。
社会主义究竟代表了什么?是一种理想,一种目标,亦或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制度,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手段?之所以称之为“新”,是因为它把社会中的各种大小事务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集中管理,这是很区别于西方的分权和竞争的自由式管理模式的。而集中管理很容易导致权力的过分集中,政治资源的上下不流通,少数人就会依靠已经取得的政治地位,竭尽全力保住它,封妻荫子,造福自己的下一代;
如此一来,底层民众就很难有翻身之日,久而久之,与“奴隶”何异?最后我们梦幻般的社会主义天国就会蜕变为集权的、专制的地狱。但是我想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一个良性的社会就是人性的逐步解放和人权的充分尊重,,这是一切努力所必要也是最后必须达到的终极目标,如果社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2013/4/12
灵魂的愈加压抑,那它再怎么鼓吹美好的生活蓝图,一切都是幻影。
哈耶克先生的《通向奴役之路》对我有这样的启发:在忽视人自身的自由和深灰本身必有得民主氛围下,过分地一栏人类天真版的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幻想来管理和组织社会,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实践者”和“被管理者”都会被这幻想碾得粉碎;
一旦这种美好目标缺乏科学地指导,“其活动受着不负责任的人们的奇思异想的左右”,结果必将是悲剧性的后果。我国一直引以为傲的“三峡工程”,这不是什么可值得自豪的,把川渝地区变成千里泽国,无数人被迫迁徙,集中管理下的国民显得如此狼狈,像是奴隶一下被任意的驱赶,到处流浪。这不是什么幸事,国人依旧在梦中。
二、《自由选择》
—弗里德曼
阅读遍数: 1 阅读时间: 5天
自由市场、自由主义、自由权利„„都冠之以自由。而是什么才是真正地自由呢?而弗里德曼的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拥有选择之自由才是真正之自由。此自由不受政府权威的任何非法干预,不受任何邪恶势力的威胁,不受任何专家学者无厘头“建议”的左右。它完全是个人按照自身条件去经营,生活,恋爱„„而这些是不允许有公权力的私自强加干预的。这是本书给我的触动,也是我自身所追求的。“政府是总裁者,而不是当事人。”,可是现今我们的政府不仅仅是充当当事人,有时竟完全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使用着大政府的权威,强制拆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弗里德曼,以为自由主义经济大师,在此书中他详细说明了各种主张、原因及运用,大体上是可资参考的。而他在此书中阐述的美国的发展动因时指出“一个复杂的,有组织的,顺利运行的制度为什么会在没有中央指导的情况下获得发展并繁荣兴旺?”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决定想做做的事和拒绝不想做的事,但一经选择自己便要为其负责,承担一切可能的后果。为此,弗里德曼先生则说,正因为我们自己的选择,所以人们才去努力地开发,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结合给英美带来了黄金时代。
弗里德曼先生给我们展示的美国的自由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着实很诱人,但我个人认为真正之自由必须具有真正之道德,没有道德的自由便是流氓式的无赖行径,自然大家的行为就无法形成系统的合力,我想这正是弗里德曼先生所讲的自由的基础吧。
另外,我国若想在21世纪实现腾飞,也应借鉴英美早起的自由发展模式,而此模式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时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是创造出一种文中给出的“机会均等”的社会氛围——每个人都有权在社会生活中谋得与自己才能和素质相称的一席地位,其他诸如出身、民族、肤色、信仰等因素均不应妨碍人尽其才,曹操懂得这,所以他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袁绍则不行。反观我国现状,官二代、富二代讲社会机会挤榨殆尽,真正留给社会精英们的施展空间少之又少;
久而久之,大量人才外流,我们花钱为别人培育英才,这在我看来着实是一件可悲的事。试想一下,我们连自由经营、生活、言论等最基本的人权都没有的话,在一个相当沉闷与闭塞的社会空间里苦苦寻求着,在这样的环境
下,怎么可能产生诺贝尔奖,怎么会有创造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确开放了市场,使人民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很多人表面上热情高涨,但其实已经歇斯底里;
我想这其中的缘由便在于我们所谓的自由不是真正地自由政治上又无民主可言(但是搞不懂为什么官方整天把自由民主挂在嘴边)。中国的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自由选择》是很值得借鉴的,尤其是书中的“自由竞争”思想。
前面我已经提及,要有真正之自由,必须具备真正之道德。要想在中国真正实行“自由竞争”,必须要使全民的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然而在现今教育不发达的中国,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不管古代中国是多么重视读书修身,不管官方如何宣称重视教育,但现实是我们的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反观下日本,二战后的日本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照搬美国的,但它为什么会在如此短暂的二三十年内一跃超过英国跃居第二呢?看看它对教育的投入,对全民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的国度才敢实行自由竞争。
注:本文中的斜体字均是引自所读文章。
我选择的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和通往奴役之路,还有娱乐至死。之所以选择这三本书,第一,都是可以看到的。第二,娱乐至死是批判现在的文化,日渐娱乐化,和我对于这个社会从底层到高层,从内层到外层越来越失去了一种严肃的信仰的看法是一致的。共产党宣言和通往奴役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非常重要的两本著作,通过比较着来读,应该能够对于彼此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于人类近几百年的政治经济思想主流能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并且比较着来读,也能够客观的看待彼此,我自己并不是任何一派的忠实信徒。
娱乐至死:一遍,10天时间。
共产党宣言:一遍,一周时间。
通往奴役之路:一遍,半个月。
感觉只读这三本书,很难对于这三本书所反映的思想有所评价,尤其是后两本书,内容涉及方面广,对于涉世不深,才疏学浅的我来说,只能说是自己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悟,有什么思想变化。
娱乐至死是相对容易理解的。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电视文化的看法就是,他越来越多的夺取了我的时间,很多事情,我不再是去通过书本或者交流去了解,很多时间,也不再是靠与他人一块或者以亲近自然的形式去娱乐放松,我只是在接受它的东西,我乐于接受它的东西,并且看过所谓的一些精品节目,我还感觉我没有虚度光阴。但是,渐渐的我在远离他,并且在学校时没有电视的时光总感觉那么宽裕,当看书或者参加了现场的讲座或者是与同学交流时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有成就感,不会感觉到在家看电视时的那种颓废,无聊,当看到弟弟妹妹们还在疯狂地守在湖南台前,就忍不住的想要呵斥,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既然电视现在这么普及,这么受到欢迎,那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纠结的源头从没有想清楚过。
但是看过娱乐至死后,就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电视已经脱离了书本,讲座等等这些传播信息途径的严肃性,而是以娱乐化为主,他的目的更多的是抓住观众眼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繁忙的社会,大家当然愿意有一个充当生活调味剂的又容易活动的事物,电视就自然而然的登堂入室了。而他又不能简单的露出其娱乐的本质,必须假借信息传播的面具,将一切可以传播的信息进行包装,转换成自己特色的信息,使大家既不会感到只因娱乐而感到浪费了时间又不会因严肃的话题而感到索然无味。
但是观众如此的追捧电视,使得他们相信电视的面具是真的,就如把百家讲坛看做是实实在在的学术圣地,学者们可以肆意宣扬自己奇形怪状的言论而不怕被喷,而且这有助于他们出名,观众要的就是这种“大众化”,再如某某名人的电视演讲,调动了多少人的热血与眼泪,外表与表演是最重要的,实实在在的办事过程往往被隐匿了,大家也没兴趣关心。正如文中所说,林肯如果活在现在,估计参议院都做不了,外表丑陋,表情严肃,没有什么俏皮话去挑逗大家的心扉,没有什么信誓旦旦的发誓去博得大家信任。当看到现在美国总统上任后,做的那番激情洋溢的就职演说,那么具有激情,用了那么多排比增强气势,再加上下方观众不吝的赔上激动的眼泪,就觉得一阵恶心。过了今天,他该干嘛还干嘛,他昨天说的不过是某些人替他写的文采很好的演讲罢了。电视中的很多节目不也如此。
可是我们会因此而“至死”吗?我觉得不会。我们的世界不光是电视,他的出现并没有替代书本等,只是供大家多了一种选择的途径,对于一般不学术的人来说,电视的信息已经足够了,而你如果觉得不够,完全可以回归书本。正如很多人染上网瘾,但我们不能说互联网就是毒品,正确的使用它,才能利用它,自古以来,对于人类有用的东西,莫过于此。至于被淘汰的,我们只能表示惋惜。这就是进步和竞争。
被它欺骗的,要不是就是甘愿被骗的,要不就是没有能力逃脱的。至于真正想要研究学术的,对娱乐不感兴趣的,受不了电视的做作的,完全可以摆脱,它不是这个时代的独裁者。
所以说,现在看待电视就很淡然了,因为不再把它看得那么神秘,那么重要,他如同很多新
出现的事物是一样的,认识清楚就好了。
至于共产党宣言与通往奴役之路这两本书,感觉看了之后自己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了很多问题。
首先,这是第一次对于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有了一个比较确切的了解,跟自己之前想象的很不同。
之前的了解都是党的宣传,以及网上的只言片语。对于社会主义认识就是它是能营造一个公平社会的理念,他对于大部分人都是有好处的,他的初衷不是独裁,而自由主义就是利己主义,国家一盘散沙,人人不服从他人观点,最后必然导致又一个领导组织的出现来制止这种行为。
但是读后,才明白,他们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运作模式,即是靠竞争来配置资源还是国家的计划。然后才由此牵扯到政治的问题。
1关于作者
李笑,是连续跨界创业者,做过销售、英语老师、留学机构合伙人。
目前是区块链专家,专注于区块链的投资。著有《把时间当作朋友》、《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等书。
2关于专栏
本次与此前的书有所区别,这是一个专栏,并且是用一年的时间打磨出的作品,订阅者同样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了一年的学习、成长与进步。
关于专栏,与其说是实现财富自由,不如说是关于财富观念的升级,即\\\"财商\\\"
因为作者认为财富这个东西,最为核心的是对其观念的升级,若是没有升级观念,那么人无法做出准确的思考,也无法做出正确的行动。
作者列举了2个看似与财富毫无相关、实则息息相关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念与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往往是相反的,也会让人感觉到不适,因为它是反认知。
书中的两点摘要
通读专栏,我发现作者主要围绕以下两点开展:
第一,什么是财富自由?
第二,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第三,为此,你需要做些什么?
1)什么是财富自由?
我们一看\\\"财富自由\\\"一词,自然会联想到有一天再也不用为钱发愁,有钱想干就干嘛。
这很正常,但实则对此的片面理解。
作者给出的定义是:有一天你再也不用为金钱出售自己的时间。
怎么看?
我们去工作赚钱,就需要付出我们的时间,一天8个小时,那么企业就是购买我们的时间。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需要为金钱出售自己的时间,那就意味着你有能力、有实力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换言之,你已经有了足够钱,用购买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且用钱购买他人的时间。
2)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作者给出的颠覆认知的2个观念,比如选择、成长率、鼓励、抱怨、学习能力、写作能力……
同时作者认为如果读者不主动升级自己的观念,不去思考与行动,那么永远只停留在知道2个观念而已。
其实,实现财富自由之路的最重要途径是思考与行动。
对作者提供的观点,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学习、辨别、实践、反思,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观点进行批判、修订、增补、升级等。
更为重要的是要实践作者的观点,先不管正确与否,尝试去做着,在行动中的思考永远是最有效的。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作者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
由于这本书所涉及的都是观念层面上,因此所提供的方法也是这个层面上。
3你需要做什么?
作者认为有以下三个点:
第一,你需要只字不差地阅读这个专栏。
第二,你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与行动。
怎么看呢?
看第一点,作者认为这个专栏不是随随便便阅读是可以的,(fsir)而是要一个字不差地阅读,因为这是作者二十多年才捣鼓出的东西。
从时间价值上看,十分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知识都是与现实流行的知识相反,甚至让人感到不适,若是没有仔细阅读,便容易断取义。
第二点的话,作者认为所有的改变都自思考与行动,只有你深入思考了,你才能去行动。
如果你连思考都不清楚,怎么可能去行动呢。而如果你只是思考,但不行动,也是毫无改变。
4小结
这个专栏我字版阅读了两遍,音频版听了两遍,每次重复都有所收获。
一个很重要的体验:每当我重复时,总会发现之前遗漏或者没有重视的地方,然后这次阅读就发现了,就立马查漏补缺。
读这个专栏,需要耐心,这是最大的阅读感悟!
阅读之路,幸福之路
—加强课内阅读的一点浅见
摘要: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初中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指出,要注意语感培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说、会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议了阅读的重要性。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主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文本中的填补“空白”。
关键词:阅读内容,语言,主旨,人物形象,填补“空白”。
人生是一个读的过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境界。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初中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现代语文教学必须走出按照章节条分缕析,肢解课文的老路,要注意语感培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会说、会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是我发现许多老师为了赶课,忽视了这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更严峻的问题是中学生对课内阅读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大多数学生阅读不深入,一篇文章往往只粗略的读一两遍,甚至有的学生因为作业过多,一遍课文都不读,缺乏对文学作品深读的热情。有时,老师花好几节课把作品讲解分析完了,有的学生居然连文本都没有完整地细读过一遍。有学生说:“我已经完全不会读书了,一拿到课文或其他什么文章,就是寻觅其中有无考点,别的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的干脆不读课文也不听老师的讲解分析,而是看他们自己喜欢的青春偶像作品。中学生“不会读”、“不愿读”、“拒绝读”经典文学选文,他们阅读的内容趋向低俗化,阅读过程趋向粗浅化。这意味着部分中学生文学作品的课内阅读在逐步偏离“语文状态 。”
如何在课内实现这一目标呢?现在的初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教学要求,且讲读课文每课都有学习重点,课内自读课文每课都有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这些要求、重点、提示规定了教学任务,给教与学提供了方便。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自读时是分单元按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进行的。在开始单元教学之前,我先要学生看“要求”、“重点”、“提示”,再把该单元的文体、教学安排和学习方法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文体进行自学。每篇课文一般要求学生依次按下列问题进行
初读:(1)标题是什么;
(2)作者是谁,写作日期和文章出处;
(3)应掌握的字词;
(4)文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6)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7)哪些语段是文章的重点语段;
(8)文章有什么新思想;
(9)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主要特色;
(10)记住一些佳句等。指导学生的课内阅读我重点从以下这些方面切入:文本内容,文本语言,文本主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文本中的填补“空白”。
一:抓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羚羊木雕》,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大人的重财轻义;
”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
”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做每件事时应三思而后行等等。”
二:抓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
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
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从这句话里你能解读出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揣摩可以读出,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
有的学生
读出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有学生还读出了世界上每个人都爱自己国家的语言,都认为自己国家的语言是最美丽的。还有《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三:抓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
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又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
(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
(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四:抓人物形象。
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好,文本中的人物也好,每个学生都会读出他们心中的独有的那个人。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有的学生认为他是封建礼教毒害下的殉葬品,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善良可爱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一个不爱劳动但又看不起劳动人民的人。这些观点学生们都可以从文中的找到根据。再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学生仔细阅读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他不断的“变色”过程中反映了当时俄国沙皇统治下的腐朽黑暗。
五:填补文本“空白”。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记承天寺夜游》时我提问学生为什么散步的地点选择寺庙?寺庙一般栽的是菩提树,而这里却选择“竹柏”?散步的陪伴是张怀明,却不是其他人?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再参考课文注解,结合老师介绍的课文背景。可以填补出这些“空白”。选择寺庙是因为寺庙是清净之地,适合谈心赏月;
“竹柏”的选择是竹柏在中华文化中它们象征着坚贞不屈,作者隐喻自己就具有“竹柏”的品格;
选择张怀明时因为当时张怀明也和他一样被贬职,两人同病相怜,会有共同的语言。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今天有许多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可我认为这是一天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教学方法怎样改变,多读书肯定是错不了的!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具有我读书,我快乐!我读书,我幸福!
参考书目:
【1】《语文天地》
【2】 《中学教学参考》
【3】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学参考
《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读后感
陈志武先生的这本著作是继《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国强民》一书之后的又一力作,我是饶有兴趣的读完了整本书,在读的过程也产生了很多对金融的思考,收获颇丰。
《金融的逻辑2》这本书,主题仍然是探究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住政府之手,更多的发挥市场的作用。另外,相对于《金融的逻辑1》,这本书则更关注金融与自由之间的联系,指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读全书,少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少有生硬的说教陈词,多是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平实道理,使得这本书通俗易懂。信手拈来的事例,有理有据的观点,都显示了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对“自由”“民富”的浓墨重彩,都显示了作者真挚的人文主义情怀。
有人将《金融的逻辑2》对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我看来,它更像是经济界的《人权宣言》。
金融是什么?在许多人眼里,金融就是“华尔街”们,它代表着资本主义,是富人对穷人进行剥削的工具,是“帝国主义”剥削落后国家的工具,它从一出生就带着洗不掉的罪恶,因此许多人对金融嗤之以鼻,对从事金融业的人侧目而视。想起高中毕业时候的我,那时候我也是抱着金融无用的想法,认为金融是虚拟经济,不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当初放弃金融专业而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现在看来,这种对金融的看法是多大的偏见啊!金融,其实,正如作者而言,作为人手里的工具,本身并不能主动伤害社会、伤害人。“问题起源于人的行为,而不是自身无主动性的金融工具。”
某种意义上,金融可以说是人类发明出来用以管理财富、管控风险的一种工具,是人类的文明成果。正如作者所说的,如果当初有完备的金融市场,买卖妻子的行为也许就会大减,女性就会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利。女性之所以被物化成交易工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所在家庭缺乏替代性的非人格化金融工具,比如贷款、保险,因此为了生存,他们别无选择。金融是跨时期、跨地域的价值交换,通过金融工具,人们可以把当期的财富在保值甚至增值的基础上延续到未来时期,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养老保险,把年轻时的财富保存到老年时期,实现了老有所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金融在当下越来越重要,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一定要认清这个时势,摆正心态,抓住机遇。
经济如何发展?市场和政府分别应该扮演何种角色?通过作者的论述,我对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深信不疑。事实上,政策层面的反应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从而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愈自由,愈发展。我们国家的政策走向从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中可见一斑: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两字之差,却代表着政策走向、政策倾斜度的巨大转变。不过,也许是惯性使然,现在的实际政策操作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偏差,政府仍然管不住自己的手,什么都想管一管,股市熔断机制的仓促出台和退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监管机构闭门造车,想当然的推出不合时宜的政策,结果闹了个大笑话。其实我想,这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政府以及很多政府官员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管理者而非人民的公仆自居,当然会出现很多不合民意、不符民利的政策。任重而道远!
经济发展到底为了什么?金融监管如何才能利国利民?怎样利用金融驱动创新?《金融的逻辑2》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些问题,从民权到经济,从政府到市场,不一而足。
“人一旦停止了独立思考,一旦不再质疑,就会成为别人手中的玩偶。” 再一次向大家推荐陈志武先生的《金融的逻辑》系列!
对于财政学,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一个仅为**财政部门培养人才的专业,或者把它与财务会计联系在一起,其实这都是不恰当的。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对口方向应该是——税收规划方向。
就业点之 税务筹划
职业状况:朱镕基总理曾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为“不做假账”,原因很简单,很多企业会计人员为了能逃避国家税而做假账。坊间甚至一度流传着“不会做假账的会计不是好会计”的说法。如今,中国加入WTO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会计和财务准则、法规越来越规范缜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做假账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代价越来越大,因此,通过税务规划进行合法避税是很多公司的必然选择,另外,一些个人也将选择目前国外流行的聘请咨询师税务规划的方式来合法减少税务支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几年里,税务规划方面的职位将在需求和薪酬方面有大幅度的攀升。
薪酬现状: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助理大概月收入在1200-2000元之间,像普华永道这样的外资大所,试用期待遇都在6000元左右。
专家建议:如果想在毕业后入行,比较好的选择就是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助理。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就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重点放在《税法》(专业课: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等)和《审计》(专业课:审计学、财税审计等)以及《会计学》(专业课:会计学等)三科的通过上——当然,如果能全部通过那更好。这将成为你毕业后入行的一个重要筹码,而且,注册会计师考试的从考试难度到指定教材都是一流的,通过一门基本上能确保你在该科目的理论基础打扎实。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税务规划认证为“注册税务师”,但对在校学生来说,这项考试被设定了一个门槛:“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必须拥有四年以上经济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
大企业也同样会聘请税收规划方面的人才,如果能配备《会计证》或助理会计师资格,加上你的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了好几门,对毕业时成功切入税收规划方面的工作也大有好处。至于想进普华永道之类的公司,我想地球人都知道,外语沟通流利、相信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能坚持每天加班到半夜等条件必不可少吧?再有,就是他们那花样百出的几道面试关,也是需要花点时间去准备的。
就业点之 对外贸易
职业状况:外贸在沿海一带大小城市发展都非常快,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而且,浙江、江苏一带民营企业也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开始大量招聘有学历的新手,是毕业生们入行的好机会。缺点是有些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做得比较差,很多不给员工缴纳“三金”什么的。主要职位设置包括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等。
薪酬现状:举个例子,笔者有位朋友,也不是外贸科班出身,2003年毕业后进入浙江一家民营外贸公司,2008年年薪超过了4万元。有经验的外贸人员走到什么地方都能拿到最少这个数。实际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做上手了,拥有了客户名单之后都是自己“单飞”。
专家建议:很多学校的财政学专业都会开设海关管理与报关实务课程,大家可以结合这门课程去参加报关员和外销员考试。这两门考试的通过率比较低。还有一个跟单员的资格认证,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拿一个,最少你在和跟你一样的同学竞争时,要多一点点筹码。
想要从事外贸业务的同学对英语学习一定要重视,六级八级先不说,最少得跟你的外国客户“沟通无限”吧?另外,可以提前确定要进入的行业(主要根据目前流行的外贸产品,例如五金等),然后找到相关行业协会的外贸网站或购买一些相关专业的英语工具书,将行业英语知识补充一下。
最后,一定要利用好能够争取的实习机会,主要任务是熟悉单证操作流程、报关流程等,还有跟外贸企业的老员工学习与寻找新客户的渠道以及维护与老客户关系的技巧,同时带
个笔记本,认真记下外贸员们工作中的细节和处理各种麻烦的方法。其实,这些就是多数企业招聘员工时要求的,也是毕业生们最痛恨的——经验。前面说到争取实习机会,大家可以在假期来临之前,找到一些外贸企业的电话,打过去要求实习,甚至免费都行,一般总会有企业愿意接纳你的,再说了,这也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啊……
就业点之 公务员
职业状况:公务员受到毕业生大规模青睐的理由大家都很清楚:稳定、工作压力小、薪酬待遇中上……但上岗竞争空前激烈,经常出现几百人竞争一个职位的场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职位大都在财政局和税务局的税收规划、审计、资产管理等方面。
薪酬状况:比上不足,比下绝对有余。特别是财政局和税务局等单位的福利待遇更让人眼红。
专家建议:提前准备公务员考试,及早利用起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社会关系),无忧考证网()上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信息和考试资料都很充足,大家可以去看看,心里对形势和考试本身提前有个底。
另外,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校园招聘名额,对条件优秀的本专业毕业生来说,相对其他专业的竞争对手有一定的优势,建议有此倾向的同学平时多关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官方网站和历年的校园招聘要求,做到在素质培养上有的放矢。
就业点之 其他
其他就业点包括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职业学校或大学教师、客户服务等等,那些职位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经济类专业的就业方向范畴,但都不能说是财政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如果确实想转行从事这些职位也无不可,在其他期本版的对各专业的就业方向介绍和注意点的文章中都有提及,同学们可以找来参照
04级财政学研究生的就业
我所在的04级财政学共有10个同学,就业情况如下:读博2人,江西省保监会,江中集团财务部,平安保险江西分公司、江西省建设银行,江西大成资产管理公司,广西移动 南宁分公司财务部,浙江东方中汇会计事务所,宁波商业银行。
从04级找找工作的情况看,财政学硕士,在考公务员方面比较有优势(可惜我这届一个也没考上财税);
高校需求很少;
去企业的话,一般是做会计和税筹。
但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在招人的时候,不会限定小专业,所以进去的机会也很大。
《通往权利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们说,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建造在沙子上的,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不幸都转瞬即逝。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更不用说决定未来。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能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让我们的孩子们能享有更美好的前景,但是要由他们在此前景上继续有所作为。同样,作为首相,当时我渴望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给予我的继任者一个更美好的国家„„这是撒切尔夫人开篇引语,从中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与雄心。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年轻时代加入保守党,1975年成为该党领袖。1979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任女首相,开启三度蝉联首相、连续执政11年(1979~1991)的传奇经历。是当代世界政治中最卓越的权力女性之一,并以其强硬、干练的领导风格被称为政坛“铁娘子”。本书是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作为撤切尔夫人的第二本自传,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位生来与政治结缘,以强硬干练著称的政坛“铁娘子”,在入主唐宁街10号之前五十余年的人生中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不但为“撒切尔时代”英国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的走向。它还带领我们走进撒切尔夫人的内心世界,讲述“女人统治世界”的精彩故事,感受“铁娘子”光芒四射、激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受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她的父亲——一位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保守派人士)的影响,对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1943年进牛津大学她学习化学专业,对于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她到这里不久就参加了这里的保守党协会并成为主席,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她大学毕业后虽在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她经常在周末乘车到伦敦或别的地方去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她把工作挣来的钱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经费,对此毫不吝啬。后来,在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代表牛津毕业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她被米勒提名为大特福选区的议员代表。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玛格利特·玛嘉烈·希尔达·罗伯茨,出选一向为工党所占有的达特福德选区,在当时成为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党活动中的活跃参与,使她结识了丹尼士·撒切尔·戴卓尔,两人后来坠入爱河,于1951年结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资助她投考律师公会,而她亦成功于1953年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同年,夫妇俩又诞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分别取名为卡洛儿和马克。
她在1951年结婚后攻读法律,是因为竞选议员时通晓法律是很重要的。1953年她就取得了当律师的资格。在作为在野党影子内阁人士时,她为了反驳对手,不断的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以无法反驳的语言击败对手。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期间,她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早上7点起床,忙到次日凌晨
2、3点才就寝。
1959年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议员。1975年竞选保守党领袖获胜,成为英国政党史上第一位女领袖。同年5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经历工党与保守党之间经年累月的权力争夺和保守党内部领导权的斗争,最终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开启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首相历程。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讲撒切尔在边陲小镇度过的童年时光。“家里的人常说我小时候很乖。这一点我的政敌恐怕很难相信。但是我并没有出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家庭。”我始终坚信那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撒切尔身上再次验证了这段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受不了苦的人怎么会成功,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也不会成功。她的父亲曾说过: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些正直的品质在撒切尔的少年时期就灌输进了她的头脑。所以可见她父母亲对她以后政坛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撒切尔家人的基本情况,并强调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她以后的影响。
在以后的几章至十二章中主要介绍了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的状况,学的是的化学专业,但是她对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高,她的化学专业为她以后的政治道路提供经济基础。我们对自己的梦想爱好应该像撒切尔一样执着,在大学里尽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一点很重要,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是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现如今的大学生能有几个像撒切尔一样度过自己的大声生活。我不愿如行尸走肉般的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行动起来了。接着撒切尔走向了婚姻的殿堂,成家立业,走向议会。在成为保守党的议员后她采取外围圈子,初试立法等措施。再者就是影子世界,议会讲坛,掌管教育,屡起**,内阁参政,教训无穷。这一时期为撒切尔当选首相奠定了基础,她的才干在这一时期得以展现,大展拳脚。她与财政大臣作对,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绝不退让,纵然他是财政大臣。就是因为她的这种魄力与才华让大部分党内人慢慢的肯定她、认可她,不再带有色眼镜看待撒切尔,要做到这一点在当时从没女子进过内阁的环境下是多么的艰难,但是撒切尔做到了。在已经牢固的党内地位下,撒切尔抓住机遇,敢领风骚,竞选保守党领袖。组织影子内阁,崎岖征程,任反对党领袖。在当选为党的领袖后撒切尔做了共同市场东方西方,准备掌权,率党获胜,对外政策和出访等事情。
撒切尔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来了,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抓住机遇,出任首相,开始了她长达11年的首相之路。她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反对派帮助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换届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1984年,她侥幸逃生,当爱尔兰共和军种植在布莱顿的保守党大会的炸弹。在外交事务上,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的密切的政治和个人关系,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共同的不信任,与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相结合。撒切尔夫人被戏称为英国的“铁娘子”。她热烈欢迎改革派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崛起。在1987年大选,撒切尔夫人在办公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任期。但争议性的政策,包括人头税和她反对任何与欧洲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保守党内部分裂,从而导致一个领导力的挑战。1990年11月,她同意辞职,继任保守党魁、首相为约翰·梅杰。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这就是撒切尔轰轰烈烈的一生。“你可以随时改变立场,如果你想那样做的话,但我决不妥协。”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与众不同就人云亦云,不要怕不同。就我所看到的现象,现在的人不敢与众不同,怕事,怕自己的不同,努力使自己和别人相同,有不同的意见不敢发表,在别人都一致的意见下,怀疑自己的想法,最终自己的想法沉入大海。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年轻人该有冲劲,有胆量。“我没有注意到我是个女人,我只当自己是个首相。”撒切尔那颗坚毅的内心,女人怎么了,难道女人天生就不如男人吗?在撒切尔看来自己和男人一样,男人能做的她也能做,男人不能做的她也能做。“ 我不会关心我的下属们说了什么,只要他们能按我说的去做。”当之无愧的“铁娘子”。“ 政治上,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去找男人,假如你想有所作为,去找女人。”极其难得的魄力。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学习心得
一、市场分析
如果这个市场中的交易商和分析员已经逾期这个报道会显示大豆15%的减产,那么价格对这个“看涨”报道的反应可能就是剧烈的下降。在你能够分析一个看涨或者看跌报到之前,你必须知道预期是怎样的,并将这个报道与预期介乎起来理解。
市场也会因为工银短缺而上涨,单你会发现有供应短缺桂东的价格回升往往都是短暂的,对这些供应短缺市场的长期价格预测一般都会高估。寻找由需求驱动的市场来交易。
永远不要在行情跌落时买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它事很便宜,但是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抛售它。这种争相抛售的局面将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其价值今天被低估了,并不意味着在2-3个月后,它不会被低估得更厉害。
牛市往往开始于股息率较高的时候,而熊市往往开始于股息率较低的时候。在通货膨胀比较低和比较平稳时,股市会将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支撑到20甚至更高,但是在通货膨胀开始严重或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时,市盈率就会骤然下降,而且在长期熊市结束之际,市盈率通常都是在一位数的范围内。最差的投资时间是在市盈率很高而通货膨胀相对较平稳时。
如果你投了钱而它只是因为政策的规定才值得这么做,那么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策略。
成功的交易商和投资者通常都会一直等到市场移动开始时才进入市场。
二、技巧 1.选股
研究似乎表明40-100多天的突破点使用起来仍然相当有效,包含较少天数的突破点就没有那么有效了,除非你是在做空头,因为熊市一般都会出现迅速的、剧烈的移动,它们可能需要一个迅速得多的入市信号。
如果价格信息预示一个明显的趋势,那么这一趋势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可能性很大。
在价格超过一年移动平均时买进股票和在价格低于该平均值时卖出股票的策略要远远胜过买进和持有股票的策略。
在市场显示它将再次以先前趋势的方向移动时,按照这一方向进入市场。
入市的关键部分是在持续7周至15个月的盘整之后出现了价格突破。入市的另外一个关键是突破必须伴有成交量的大幅上涨。
2.买入
3.止损
止损停价准则包括:①假如你的入市技巧并不比碰运气好多少,那么就降你的停价置于市场噪声之上②找出你所有盈利交易的最大的不利偏移量(MAE是在整个交易期间你有可能会碰到的不利于头寸的最坏的一日内的价格移动),并以这个值的一定比率作为停价标准③使用一个紧密的停价,可以给你带来具有较高的R乘数的交易④基于你的入市理念使用一个合理的停价。
初始停价是最坏情形下的风险,也就是R单位。你的大多数损失也许都小于1R,因为随着市场的移动和时间的推移,你退出市场的点也会上移。
盈利交易的MAE很少低于某一个值,换句话说,好的交易很少背离我们太远。如果
MAE在交易中出现较早,那么MAE可以大于你的最终损失。
紧密的停价范围可以用于某些条件下,比如当我们预测到市场要发生一次大的移动而市场也开始证实了这一预测时,在考察较短时间框架内得数据时也可以使用紧密的停价。
欧奈尔的7%-8%的价格折回理论认为永远不要让一只股票背离你7%甚至8&以上。既然欧奈尔建议你在市场突破底部时进入市场,那么在市场回到底部是,或者至少在它回到底部的谷底时,你也许就应该退出了。另外一种可能的退出的策略是如果移动背离了你每日价格平均波动的3倍(倍数自己确定),你就该中止头寸了。
4.止盈
大多数系统需要几个退出策略来适当地完成获利退出任务!!! 4.1会带来损失,但会降低初始风险的退出策略
(1)定时停价:如果你获得了一个右意义的额入市信号,那么一个潜在的有用的退出策略应该在无利可图的一段时间之后,让你退出市场。
(2)跟踪停价:根据某种数学运算法则在周期性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停价。关于跟踪停价最重要的一点是,退出法则会不断做出调整以使退出的移动对你有利。这种移动也许是无利可图的,但是它将降低你潜在的亏损。
4.2使利润最大化的退出策略
(1)跟踪停价:波动跟踪停价应该是2.7-3.4之间的一耳光数乘以最近10天的平均真实波幅。如果你使用每周波动,那么用0.7-2之间的某个数乘以每周的波动量。
美元跟踪停价是设定盈利目标金额 管道突破跟踪停价:在价格以对你有利的方向变动时,这个数字也总是会做出对你有利的调整的
移动平均跟踪停价:每次市场穿越一个盘整模式时,原来的盘整模式就可以成为新的停价的基础。
(2)利润折回停价:使用利润折回停价的前提是必须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利润。因为按照一个固定的百分比计算得出的实际美元金额是随着利润的增长而增长的,所以你就需要随着利润的变大而改变百分比。例如,你可以以30%的折回开始,在利润是3R时将其降为25%,在4R时降为20%。你可以继续将百分比降低,知道7R时只允许5%的折回,或者一旦达到4R,你也可以让该百分比保持在20%的水平。
4.3防止利润返还市场太多的退出策略 (1)利润折回退出策略 4.4心理退出策略
有些时候你在市场中赔钱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不论市场表现如何。包括你由于健康状况或者精神方面出现问题而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在承受的压力很大时、在你经历离婚时、在你刚刚生了一个小孩时、当你正在搬家时等等。在这些状态期间,可能会因为做了什么而导致你在市场中赔钱的概率大大增加。另外一个使用心理退出策略的好时机是你因为生意或度假而不能在市场中交易的时候,这些时候也不宜留在市场中。
通往优秀设计师之路的路标
设计原则是设计师们在设计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它们能够给设计师们提供较好的指导工作。
界面的存在,促进交互作用
界面的存在,使得用户和我们的世界互动性加强。他们可以帮助用户清晰、阐明、启用等显示关系,它不仅让我们做事有效率,还可以管理我们的应用程序并访问相关的服务。设计界面的行为不是艺术,而是有规则可寻的。优良的设计界面可以激发、唤起和加强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清晰度是项很重要的工作
清晰度是界面设计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要想你设计的界面有效并被人喜欢,你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界面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会使用它?要清楚界面对用户的交互作用,比如当用户使用时,能够预料到发生什么,并成功的与它交互。有的界面设计的不是太清晰虽然能够满足用户一时的需求,但放眼看它混淆的界面是没未来的。清晰的界面能够激起人们信息,并促使人们进一步使用。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用户的注意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断的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有许多事物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得我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安静地阅读。因此能够吸引注意力是很关键的。所以千万不要将你重要应用周围设计的乱七八糟分散人的注意力„„记得屏幕整洁能够吸引注意力的重要性。如果你非要显示广告,那么请你在用户阅读之前显示完。保护和尊重用户的注意力,不仅让用户更快乐,还使得你的广告效果更好。因此要想设计好的界面,保护用户的注意力是先决条件。
保证用户的控制能力
人类往往都对可以掌控自己以及他们环境而感到开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软件夺走用户的控制力,迫使用户不得不进入计划外的交互,不仅让用户很不舒服,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后果。保证用户的控制能力,让用户自己决定系统状态,稍加引导,我想你会达到你希望
的目标。
直接操作是最好的
当我们能够直接操作我们世界的物理对象时,最好的界面设计是什么都没有。但这并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在界面设计时,我们增加的图标往往并不是必须的。比如我们过多的使用按钮、图形、选项、附件等等其他繁琐的东西以便我们最终操纵UI元素而不是重要的事情。而最初的目标呢?就是希望简化而能够直接操纵„„,因此界面设计,我们要尽可能的少点界面封装,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人类自然手势。理想情况下,界面设计要简洁,让用户有一个直接操作的感觉。
每个屏幕上都要有个主题
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画面都应该有单一的主题,这样不仅能够让用户使用到它真正的价值,也使得它更容易学习,使用也更方便,更容易在必要的时候添加或修改。屏幕,如果支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会变得很混乱。像撰写的文章,应该有一个单一的主题以及强大的论点,我们的界面设计也应该如此,这是其存在的理由。
保持二次行动
屏幕与单一的主要行动可以有多个二次行动,但它们需要保持二次!您的文章存在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在Twitter等上面分享它„„,因此很多事物的存在,是为了人们阅读和理解它。因此保持次要操作能够使得视觉得到改善,以及帮助主要的行动实现。
自然过渡
很少有交互能够持久,所以深思熟虑的设计要考虑到交互的下一步。考虑到下一步的交互是怎样的,并且用设计支持它。这有点儿像对话,要为深入交谈提供话由。当用户已经完成该做的步骤,不要让他们不知所措。给他们自然而然继续下去的方法,以达成目标。
名副其实
人对符合期望的行为最感舒适。他人、动物、事物或者软件的行为始终符合我们的期望时,我们会感到与之关系良好。这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设计应该做到的。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用户应该可以预测交互元素如何表现而不用多加思索。如果看上去像个按钮,就应该表现得
像个按钮。设计师不应该在基本的交互问题上耍小聪明,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创造力。
区分重点
接上条,如果视觉元素的行为不一样,那它们的表现也理应不同。反之,如果行为相同,则表现相同。这两点同样总要。为了保持一致性,初级设计师常常对应该区分重点的元素,用相同的视觉效果(往往重用代码),而其实区别对待才是合适的。
明确层级
视觉元素如果有清楚的浏览次序,那么应该明确它们的层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用户每次都按照同样的顺序浏览同样的东西,不清晰的层级,没法告诉他那里才是重点,最终会显得杂乱,使人困惑。在不断变更设计的情况下,很难保持明确的层级关系,因为所有的元素的关系都是相对的。如果所有都被强调,那么相当没有被强调。如果要添加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设计师可能要考虑重设每一个元素,以再次达到明晰的层级。多数人不会注意视觉层级,但这是增强设计的最简单的方法。
恰当组织
正如John Maeda在其著作《Simplicity》中所言,恰当地组织视觉元素能够化繁为简,帮助他人更便捷地理解你的表达,比如内容上的包含关系。用方位和方向上的组织可以自然地表现元素间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组织内容可以省去很多用户思考,他不必着琢磨元素间的关系,因为你已经表现出来了。不要迫使用户做出分辨,而是设计者用组织表现出来。
慎用色彩
物理世界的色彩会随光线改变而改变。艳阳高照与夕阳西沉时,我们看到的景物有很大不同。色彩很容易被环境改变。因此,设计中色彩不应作为决定性因素。色彩可以醒目,作为引导,但不应该是做区别的唯一元素。在长篇阅读或者长时间面对电脑的情况下,除了要强调的内容,应采用朴素或喑暗的背景色。当然,视读者而定,也可采用明亮的色彩。
循序展现
每屏只展现必须的内容。如果用户需要作出决定,则展现足够的信息供其选择,他们会到在下一屏找到所需细节。避免过度阐释或把所有一次展现的倾向。如可能,将选择放在下
一屏以有步骤地展示信息。这会使交互更加清晰。
内嵌“帮助”
在理想的用户界面,帮助是不必要出现的,因为用户界面能够有效地指引用户学习。类似“下一步”实际上就是在上下文情境中内嵌的“帮助”,并且只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适当的位置。
设计者的任务不是在用户有需要的地方建立一个帮助系统,把发现用户需要的义务推诿给用户,让用户去在帮助系统中寻找他们问题的答案。而是应该确保用户知道如何使用你提供的界面,让用户在界面中得到指导并学习。
关键时刻:零状态
用户对一个界面的首次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常常被设计师忽略。为了更好的帮助用户快速适应我们的设计,设计应该处于零状态,也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状态。但这个状态不是一块空白的画布,它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方向和指导,以此来帮助用户快速适应设计。在初始状态下的互动过程中会存在一些摩擦,一旦用户了解了各种规则,那将会由很高的机会获得成功。
宝贵的现有问题
人们追求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不是潜在的问题或者未来的问题。因为,不要为假设的问题设计界面,观测现有的行为和设计,解决现存的问题。这确实不是令人很兴奋的事情,但却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因为用户正在使用你的界面。
被忽视的伟大设计
伟大的设计有个奇怪的属性,那就是这个设计通常会被它的用户所忽略。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个设计非常成功,以至于它的用户专注于完成自己的目标而忽略了自己面对的界面。最后,他们完美达成自己的目标,从而不需要去反应什么情况。作为一个设计师,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当我们的设计很优秀的时候,我们不会受到很多阿谀奉承。伟大的设计师,会用优秀的设计丰富自己,因为满意的用户往往都是沉默的。
多领域设计
视觉、平面设计、排版、文案、信息结构以及可视化,所有的这些知识领域都应该是设计应该包含的部分。设计师对这些知识都应该有所涉及甚至专门进行学习。不要看不起这些知识,要从中获取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以此来提高你的工作能力。设计师的眼光要长远,要能从看似无关的东西中学习,比如:出版、编程、装订、滑板、消防甚至空手道。
设计的存在必须有所用途
在大多数设计领域,界面设计成功的要素就是有用户正在使用它。就像一把漂亮的椅子,虽然精美但坐着不舒服,那么用户不会使用它,它也就是失败的设计。因此,界面设计不仅仅是设计一个使用环境,还需要是创造一个值得使用的艺术品。界面设计仅仅能够满足其设计者的虚荣心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有用!
我渴望通往理想之路的阶梯
大海,因为宁静而有人向往。春天,因为和谐而有人追求。理想,因为伟大而有人向往。对于理想是高不可攀的峰岩,是无法轻易走到的彼岸,确有成千上万的人向往,向往理想,又是实现人生的目标。
向往理想,并不是一件坏事,有人曾经说过:“现实是山,理想是海,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则是飞跃一切的翅膀。”为了唤醒这对翅膀,必须向着理想大门飞进。
渴望,并不是等待,只是对美好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是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冲刺,是给思维上一个活跃的表现。
行动,并不是一个愚蠢的决定,是唤醒心灵的翅膀,是划向彼岸的双浆,是一连接未来的桥梁,是可以飞跃重山的支撑。
风雨,尽管风雨可以阻挡住我们的去路,确阻挡不了我们的决心,对理想充满追求的决心,风雨可以使面对挫折的我们,失去这个信念,可以使我们放弃这个追求。但是,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哪怕是一个重重地打击,也会被自己的信念压垮。这时,你就会看见,你身后的彩虹,为你敞开未来之路。
我渴望迎来那一天,追求美好的理想。但是,我明白,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考验。可是,我是不是也能像我所想的那样,坚持的面对呢?此时,我的脑海中满是疑团。这时,我会痴疑地望着天空,想象理想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的某一个角度,而自己就在那天空中到处寻找。可到后来,我才发现,其实是我自己在迷茫之中。
不管我在什么地方,我发现,在知识的海洋里,可以任凭自己遨游,而且,这是理想之路的第一步,只有迈入这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许,这也是一个十足的方法,只有迈入这一步,才能一步一步地踏上这个阶梯,走向成功。
我不知我是否已经踏上了这个旅程,如果没有的话,我会重新开始,即使已经迈进,那我需要更加的努力,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方向。
湖南省平江县城关镇新城学校七年级 曾冬妮
细节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
读罢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不禁击节叫好。这本书以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以朴实深刻的语言,道出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剔除浮躁、踏实工作,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永远是获取成功的重要基石。
虽然这本书主要是为管理人士而作,但是注重细节、做好小事,对我们做人、做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做好本职工作意义尤为深远。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人不屑于做小事,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最终却一事无成。其实,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那些高级领导人员所做的英明战略决策,绝非拍脑袋的发明,而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然后反复比较、优化选择得出来的,不关注具体细节的所谓战略决策,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大事的机会并不多,脚踏实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实做细,是工作岗位的客观要求,而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也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基石。细节是一种创造,创新存在于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
细节是一种功力,可以培训出良好的素质;
细节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不经意间就受到大众的尊敬;
细节体现出高超的艺术,精雕细琢的工作引人赞叹;
细节之中蕴藏着机会,有时弹指之间就能转变命运;
细节之中内涵着效益,往往精耕细作方能获取赞誉。
掩卷暇思,这本书对我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税机关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全部能量奉献给党、把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是我庄严的使命。为此,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改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纷杂的社会,以高度的责任心、敬业心面对自己的工作。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对工作负有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书中列举了一个十分恰当的例子,对于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我震动很大:一个班50位大四学生,每人模拟填写一份增值税发票,结果填写完全正确的只有2人。作为学生,一张票据十几个栏目填写错了一两个栏目,老师还会给个70、80分,但作为企业或机关的职员,发票填错一栏,整张票就作废,那就是0分。而如果填写错了没有被及时发现,那就麻烦大了,就不只是0分的问题。纳税评估工作,大量的都是处理基础的、繁杂的、细小的、重复的事务。这些事做好了、做到位,短时期也许不见得有多大成就;
而一旦做不好、做得不到位,就会影响日常税收征管工作或是损害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作为评估人员,我一定要克服身上还存在的浮躁心理,潜心工作,培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错过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疑点,力争做到零差错,为分局整体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另一方面,对于我们税务人员来讲,做到对细节的关心,其实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真诚之心。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群众利益当成大事,并把这件大事寓于我们税务人员热情服务、周到细致的每一件小事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局的行风建设作出贡献。
其次,要把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敬业心体现到具体工作中,把严谨的工作态度贯穿于生活和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勤奋工作,把日常各项工作和领导安排的一切事务真正做到位,出效率、出效益、出精品。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提出的理念,使我深深感到:再精妙的组织设计,再完美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人去执行,或者执行不好,那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作为一名普通的税务工作人员,我要将单位规章制度的每一个细节,贯彻到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牢记国家税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力求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完善,更圆满。
“海不拒小流,方能成其大;
山不拒细壤,故能就其高。”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
甘于平淡、淡于细节,认真做好每件小事,伟大却不期而至。我虽不求伟大,但力争优秀。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后感
今天,我读美国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的一篇文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这个故事讲的是作者从父亲的教导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一天,父亲把作者带上教堂的塔顶,让作者看下面数不清的道路,最后对作者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作者长大后,是一个服装设计师。在工作中,她也有了“产量太少,”“员工罢工”等等麻烦的问题,但她时刻记住了父亲说的话,沉着应对困难,采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使她把公司做得越来越好。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应从多种角度思考,不能使劲从一个角度考虑,要是这样,就很难办成事的。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许多年前,中国全境水灾,当时的首领让大禹爸爸去治水,结果他爸爸用堵的方法,想把水用来浇庄家。但直到死都没完成。于是首领让大禹去治水。大禹从多种角度思考,采用疏通的方法,让水流入大海,最后终于成功了。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中父亲用了举例的手法,通过写通向广场的路,告诉了作者要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我相信,通往“广场”的“路”真的不止一“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后感
今天我在学校读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感受。
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在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是父亲对“我”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句话给我感受最深,作者借父亲之口写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通往广场的咱不止一条。如果没有父亲的话,或许作者也不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就,虽然父亲看似是个次要的人物,但他的份量最重,如果父亲没有告诉女儿那句话,作者只有失败告终,如果没有父亲的话,作者也不可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父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父亲是伟大的,他没有手把手地去教女儿,而是告诉女儿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女儿不再对父母产生依赖,而是自己动脑子,自己去克服困难,父亲的做法,父亲的一句话使女儿能成为强者。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呢,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学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
有一次,我在做奥数,“天啊,好难的题。”我惊叫起来,接着便埋头苦算了起来,但我就是解不出。我用求助的眼神望向妈妈,可妈妈似乎并不想帮我,我只好靠自己了,换了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道难题,费了好大的劲,最后我居然破天荒地算出了2种解法。
“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中,我们如果遇上了困难,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新天地。成功往往属于那些言不放弃的人。
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感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孩子的父亲带着她爬上教堂塔顶告诉了她一个道理:“通往广场的路有许多,生活也是这样。如果你发现这条道路不能够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再走另一条路试试看!”之后,这位女孩一直把父亲告诫她的话记在心间。
在父亲的引导下,她成功地走出了人生中的两次困境,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事例。当我们用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可以再用另一种方法试试看。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天,我正坐在书桌前,仔细地做家庭作业,那时时针已指向九点了,可我还在为那道百思不解的数学题而头痛。我试用了加法和减法,还是行不通。这可怎么办呢?唉,明天数学课上,老师肯定会批评我不动脑筋的,可能还要在同学面前出丑的。正当我烦躁时,妈妈走了过来,和蔼地对我说:“你再好好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你没有想到?”我重新思考,想了原没想的方法。这时,我好像发现新大陆,激动地对妈妈说:“我会做了,应该用乘法解决。”妈妈笑着对我说:“对了,你很聪明。”我高高兴兴地把正确的答案写了上去。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是一种尺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
功就离你越来越近,顽强意志可以让你克服困难,当经历了苦难后,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后感
在书的陪伴下我知道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的是作者的父亲教育孩子:“孩子,生活就是这样,假如一条路到达不了目的地的话就可以换一条路试试,生活也是这样。”
阅读这个故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人做事都要坚持不懈,如果一条路不能走就可以新开创一条路,读后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读后感》。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一件这样的事。
一次数学考试,求梯形面积,我怎么也做不出来,特别烦,尤其是老师说:“没做完的抓紧时间,做完的快检查,时间不多了。”的时候,我更是心急如焚,骂道:快想啊!死脑子!我把笔一甩,靠在椅子上,把头仰起来想清醒一下大脑,突然,我混沌黑暗的脑子像有了一个灯泡,把乌云赶走了,只留下一个灿烂无比太阳。我把试卷倒过来,反着看,“高、上底、下底、长度”就都展现在我眼前了,我轻轻松松的根据信息做了出来,这时时间也到了。老师一声令下,我们把试卷交了上去。
生活也是这样,荆棘的山中本没有路,走一次就有印记,走的人多了,这块山上就有了路。
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也会留一扇窗给你,只要你能从窗里爬出去,那么就能找到灿烂阳光。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读后感
读了《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后我深受启发。在危难来临之时必定会有希望,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有千百条路可以走。然而一但放弃就没有任何路可以再让你去走了。
在失败面前我们应该自信,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勇于思考,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摆脱困境。就像作者在为四十件毛衣根本无法做出去而担心的时候想到了这句话,时装展开不了时想到了这句话。才使她有这样成就。“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达到你的目的地的话,就可以换一条路试试!”如果当初父亲并没有和女儿说这句话,可想而知,未来的作者会变成什么样。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这个课题“指使”我将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是长辈,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肯定比我们要深得多,说不定还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启迪呢!我相信在一千年以后,甚至一万年,这篇课文依然被教育出版社印在语文书上。
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条条通往罗马广场的大路是人建造出来的,那成功之路也是用“思考”去开辟出来的呀!
阻挡在我们前进道路上“困难”,表面似乎很强悍,其实只是纸老虎一个!因为通往成功的路不只一条,因为没有怕困难的人只有怕人的困难。我们为何去畏惧它呢?
没有一个穷苦的人会不是因“它”才富起来的,也没有一个富裕人会富裕得根本不需要“它”,同样,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人会不需要“它”。你们肯定觉得“它”很昂贵吧,不!并不!“它”廉价到不花你一分钱,只需要将那些火热的文字记在心间: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读后感
读完了《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后我深受启发。在危难来临之时必定会有希望,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有千百条路可以走。然而一但放弃就没有任何路可以再让你去走了。
在失败面前我们应该自信,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勇于思考,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摆脱困境。就像作者在为四十件毛衣根本无法做出去而担心的时候想到了这句话,时装展开不了时想到了这句话。才使她有这样成就。“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达到你的目的地的话,就可以换一条路试一试!”如果当初父亲并没有和女儿说这句话,可想而知,未来的作者会变成什么样。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这个课题“指使”我将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是长辈,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肯定比我们要深得多,说不定还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启迪呢!
困难往往就在成功来临的时候伴随,但成功也往往在困难的后面相伴。我相信在一千年以后,甚至一万年,这篇课文依然被教育出版社印在语文书上。
南湖小学五年级:岚***
大鱼之道读后感(共16篇)
空之读后感(共18篇)
筑路读后感(共20篇)
山路读后感(共5篇)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十六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