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2-06-09 08:06:02 | 来源:网友投稿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 五、作业,把诗改写成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七八里 宽阔 (景) 三四声 静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27 古诗三首 《牧童》教学设计

定州市大渡河小学

鲍晓华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3.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播放《童年》歌曲节选,学生猜测歌曲的名字---《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令人留恋的,童真童趣依然会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古诗,回忆童真。

出示27 古诗三首,讲明学习第一首

(二)出示《所见》图片,回顾引入。

1.出示“牧童骑黄牛”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张图片之后会想到哪句古诗。

2.课件出示《所见》古诗,大家齐读,勾画“牧童”一词,引出今天的讲课内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1.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介绍诗人吕岩。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字词解释 弄:吹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跟“蓑衣”相关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柳宗元的《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卧:睡到,躺或趴

含有“卧”的诗句(学生思考并回答)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分小组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2.品读想象,理解诗意。

(1)小声地静静地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小组交流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场景),同时结合学习。

a.“草铺横野六七里”

①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视觉: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铺: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b.“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结合注解理解“弄”。

听觉: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弄: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低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②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③结合指导朗读。

“六七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知识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旁晚的寂静。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什么? ③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④你的脑海中牧童的形象?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⑤请同学们把四句古诗连起来说一说所描绘的场景。

⑥轻松话主题。

⑦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六、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七、板书设计

牧童

唐.吕岩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牧童》向我们展示了一副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

《牧童》教学设计

赵学珍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7课《古诗三首》之《牧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同时感悟古文化的魅力,并去传承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童趣

师:古诗是一种经典,经典不厌百回读,所以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背诵《村居》《小儿垂钓》)

师:这两首诗是几年级学的?这两首诗都是与什么有关? 童年纯真的岁月里,一切都那么新鲜美好。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记录了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到了六年级我们将再次学习一组这样的诗,为我们的童年画上难忘的一笔。

好,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的乐趣吧!

二、初读,想童趣

1、出示题目《牧童》,齐读。 理解:牧童是什么人?

2、指名读,正音:蓑衣。再自读三遍。

3、出示诗的节奏,指名读,要求字正腔圆,有节奏,有韵味。

4、检查字词及全诗内容的理解:

师:通过预习,这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么?(出示词语) 铺:展开,铺展。

横野:广阔的原野

六七里:虚指,形容原野广阔 弄:逗弄

三四声,虚指,可不翻译,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蓑衣:用棕或草编制成的衣服,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师: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呢?

(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师:是啊,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让我们边读边欣赏这些画面吧!(出示:四幅画面)

师: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连成一段话说给大家听。

这样的景,这样的诗,你喜欢吗?为什么?把你的感觉读给大家听。

三、品读,悟童趣

师:不是不觉,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诗了。歌传情,诗言志,所以,我们不仅要用口读,还要用心读,读出作者所想,读出自己所悟。让我们品一品这首诗,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从那句诗,那个字中体会到的?

预设:

1、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绿草如茵,原野如铺开的巨大绿毯,让人想在上面打几个滚,赛几次跑,尽情嬉戏,尽享大自然静谧而和谐的美景。)

(板书:铺)

2、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与风儿嬉戏的笛声,表现出了牧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传达出了一份野趣。)

(板书:弄)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卧”字写出了牧童的舒适与惬意,以地为床,以天为帐,与清风明月相伴,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笛声婉转,饥来则食,困来则眠,多么悠闲快乐、无牵无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板书:饱、卧) (无忧无虑、悠然自得)

四、拓展,延童趣

1、简介作者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一幅宁静、悠闲地乡村生活,这样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你喜欢吗?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出示作者简介)你能不能说说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2、师:不仅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的吕岩渴望、向往这样的生活,老师也希望再过一次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呢!可惜韶华易逝,童年难再,大人们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情和这样的时间了,所以老师也是抱着羡慕的心情来读这首诗的。而你们,即将离开小学母校,童年的时光也将随着升学而逝去,读了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呢?

3、童年似潺潺小溪时时在心中流淌,童年像朗朗歌谣常常在耳边回绕。追寻儿时的痕迹,那遍地盛开的嫣红小花,就是心中永不改变的——童年情结。抓住童年的尾巴,留下一份温馨美好的回忆,把你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记录下来吧,你会向大家描述的是哪一个镜头呢? (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发言

五、童年生活的酸甜苦辣,童年时代的喜怒哀乐,都等着我们去回忆、去记录。让我们把这多姿多彩的童年,留在日记里,留在照片里,留在我们对诗歌的记忆里。最后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配乐朗诵)

《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意思,体会诗句意境,学会有感情朗读的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记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古诗《所见》,那位同学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啊?

1.嗯 ,背的真好,看来这位同学是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可要向他学习啊。

2.同学们都知道《所见》所写的是一位非常可爱的牧童,那同学们还记得牧童是做什么的吗?(放牛,放羊)

3嗯,非常不错,.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老师板书牧童。

4.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二、读通诗句。

1.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同学介绍啊。(吕岩:唐朝人,中过进士当个县令。黄巢叛乱携家人如终南山隐居。后人遂不知音信,传说修道成仙,是为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三过岳阳楼,八仙过海等等)

2.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厌倦当时的混乱动荡的社会形态,故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3.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4.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啊。其余的同学当评委啊

5.恩,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那现在啊就请同学们把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勾画出来,我们一起的把它解决。(先让学生们互相解释然后老师指点)

.横野:广阔的原野

铺:铺展,铺开

弄:逗弄

蓑衣:用草和棕毛编织而成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卧月明:躺在草地上看升起的月亮。

三、理解诗意。

(一)理解第一句诗意。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聪敏,哪再请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想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2.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3.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啊?(不是)

4.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5.同学们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绿野如茵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好不好啊?(好)

7.哪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二)理解第二句诗。

1.同学们,我们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啊?(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恩,非常好,同学们真是聪明啊。

3.哪吹笛的人又是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同学们要学会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

4.你们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用来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了牧童的天真调皮可爱。)

6.同学们,笛声晚风三四声这真的是三四声吗?(不是)不错,真棒!这三四声啊,和六七里一样不是确切的数字,主要是为了表现乡村傍晚的清静。同学想一想,也只有在清静的环境下才能听得清楚柔和的晚风中传来的三四声笛声吧。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三)理解

三、四句诗。

1.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在广阔的原野上,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

3.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周围环境的清静,明月的皎洁)

5.哪位同学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告诉老师呢?(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

6.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可是要读出感情和节奏哦。

7读的真好,.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8.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9.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哪改成“坐”或者“立”呢?说得真好!)

10.同学们,学习了这两句诗,你们说说你们心目中的牧童都是怎样的形象啊。(天真,可爱,调皮,无忧无虑)

四、强化练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或者你们根据本诗给所描绘的你的画面,自己动手用笔把它画下来。

2.学生动笔。

3让学生们相互.交流。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本首诗给我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绿野如茵的广阔原野,一位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牧童,白天有牛羊为友,晚上又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所以啊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更表达出来对这种自由自在清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六、作业布置。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3.查找有关描写牧童的古诗,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品读。

板书设计:

牧童

吕岩

横野 弄晚风 卧月明

牧童:悠闲

自在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古诗牧童教学设计(共4篇)

童谣 教学设计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推荐访问:牧童 教学设计 五年级

本文标题: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609/14345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