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教案模板
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力求更好地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
关键词:运用学习 动机理论 激发学习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但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等。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他们就一定能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下面就以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
2 学习动机理论
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导致人们对学习动机作用的解释也多种多样,由此派生出多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加利福尼亚大学韦纳教授认为,对学习动机的解释,就如在心理学中许多其他重要概念一样,也可以把它主要归到两个类别中:认知学派的观点和行为派的观点。当然还有广泛流行的人本主义观点。不管这三种观点有多少分歧,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他们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不同意有所谓没有动机的学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强化概念来解释学习的动机问题,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例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所以强调动机的内部和内在因素,如自主的需要、发展能力、实现潜能等。这种观点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特别是在他的自我实现观念中十分突出。简言之,在人本主义看来,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学习等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动机作用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韦纳的归因理论。
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之外,还有成就目标理论、自我价值理论等。
3 各种学习动机理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实际意义
以上对学习动机理论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理论只是强调了不同的侧面。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目的,每一种理论都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具体来说,可以上述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采取以下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将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都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语文老师正要上课,这时空中飞来一架直升机,且高度很低。隆隆的响声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学生们涌到门口、窗口,伸出头往天上看,教室里一片混乱。老师看到这个情景,很生气,本来这堂课准备让学生背课文,现在看来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很难,然而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利导,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飞机的作文呢?于是,他提起嗓子高声说:“同学们请注意,今天我们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是未来的飞机设计师》,你们可以自己想像去设计一种理想中的飞机,看谁设计得最好。”正在喧哗的孩子们一下被这个题目所吸引,很快安静下来。(下转第60页)(上接第37页)课后所有的同学都交了作文。老师批改后惊喜地发现,自己教孩子几年了,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投入地写过作文,许多学生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设想的飞机也五花八门,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意。本来一堂要砸锅的课却成了优质课。
3.2 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成就目标理论的代表人物德维克等人提出,人们对于能力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一种是能力的实体观,一种是能力的增长观。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建立表现目标,从而避免被人看不起。持有能力增长观有学生,更多地设置掌握目标,并寻求那些能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任务。持掌握目标的学生,学习是为了其个人成长,又被称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而具有表现目标的学生更关心的是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被称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持掌握目标的学生。而对于持表现目标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运用赞扬和鼓励来对待这些学生,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先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再一步一步让其走向成功。鼓励学生自己想解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是教师施以援手,也应该循循善诱,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助的位置。学生只要学会了方法,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3.3 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
归因理论对成败的分析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般地说,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他人的帮助、情绪、环境等多个因素。归因理论研究发现,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分析广泛影响着他们后来行为的动机。不同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所产生的效应极不相同。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4 正确运用奖与罚
行为主义方法强调积极和消极的外部强化的重要性。积极的强化能提高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消极的强化则可排除一些不良行为。强化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促使学生对学习情境进行相应的控制。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微笑或皱眉、给高分或低分等,都是强化的例证。一般来说,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施奖励时,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更好;
对于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
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
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来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廖承绶.巧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师道,2005(8).
[3]隋光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心理科学,1991(4).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加强自身对党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当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要加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就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具体到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就是要立足本质工作,埋头苦干;主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我们身边的现实中,同时要注意体现增强责任意识,要忠于职守、要学会主动承担责任,而不能只顾自己,遇事逃脱责任。让位感受最深的就是要端正入党动机,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自觉的遵守党的纪律,才能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像我们当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学习。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和党的利益;
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入党动机,我觉得它是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愿望和目的,正确的入党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有持久不衰的实际行为动力,才能自觉观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同一起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白正党和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始终朝着即定的目标前进。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提高自己,以早日达到党员的标准,成为党的一员。其他的相关入党动机文章推荐:大学生入党动机要怎么说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参考正确的入党动机发言稿】我的入党动机心得汇报
心理学研究专题
题目:
一、请结合所学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1.请结合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不能局限于一种理论,要多种理论相配合来使用。同时还是要着重于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决定。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更适合一些。这是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但是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生对于具象的奖励和惩罚感受比抽象的效能感和成就理论的感受要更为深刻,因此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更适合其学习动机的提高。
同时在实际教育中,由于学生会对各种不同的强化作出反应。有的学生能因在班上受口头表扬而受到激励,但有的学生则不然。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强化物感兴趣。在一个30多人的班级中,可以事先让学生填写一个问卷。如“在课堂里你喜欢干什么或玩什么东西?在课堂上你最喜爱干的三件事是什么?如果你去商店,你将买哪三件喜爱的玩具?”这些问题还可针对不同的年级加以修改。同时,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有些活动如帮助老师、做谜题,对年纪低的学生而言可能是有力的强化物,高年级的学生,和朋友聊天、玩电子游戏、看杂志或听音乐则可能是更合适的强化物。因此,必须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有力的强化刺激和事件。
对于中学生而言成就动机理论更为实用。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为完全的发展,有辨别能力,具有表现欲。
因此具有强烈的成就需求的中学生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更适合运用成就动机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提高自己的竞争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用一些需求层次理论的方法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向同学们宣扬成就理论来实施。
2 具体方法的实施,可以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以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答式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目的是激发学牛主动建构的学习态度,同时用成就动机中的理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和辩论来激发小组的兴趣和成就动机。
在实施互动的同时,避免失败的动机。如果追求成功的动机超过避免失败的动机,则学习者就会奋发向上、积极努力,反之,则表现为焦虑、退缩等消极行为。因此在学习小组的组织中,应该注意任务的难度,避免题目太难使学生的失败动机大于追求成功的动机。
个人对自己是否有信心完成学习活动的自我知觉是影响动机强弱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次成绩的发表,用学生的认真获得的成绩来提高学生的效能感,和学生的信心。这样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每次活动的成长和进步。这样使学生每天都能信心满满,以高昂的斗志去面对每一天的学习,提高其效率和学习的动力。
总的来说,学习动机的提高要以学生的自身情况来定。大致的情况来说,年龄小的学生要以具象的手段为主,青少年要以提高意识的成就需要为主,具象的奖惩手段为辅。
学习动机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摘要:运用心理学上的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分析如何在教育教学上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字;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归因
在当代教育下,初高中部分教师经常会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以及给予更多的机会,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教师会进行批评指责,或是课后联系家长等方式,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然而却导致的相反的结果,这就与心理学上动机理论密切相关,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的学生(例如受到教师与家长的赞扬)将会产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动机,而没有受到的强化的学生将会缺乏学习动机,而对于在学习上受到惩罚的学生很可能会逃避学习,失去信心,更加走向堕落。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几乎不可行的,我们习惯用一把尺子横着来量所有的学生,让学生间 相互比较。要乌龟和兔子赛跑显然不公平,兔子会变得懒惰,自傲,不屑,而乌龟面对胜利无望则会备受打击。在现实教育中无论如何比较,总有在尺子之下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进步,应该将尺子竖起来,即“进步即成功“,这样来评价学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马洛斯曾强调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教育上,基于这一基本理解,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基本需要,使学生感到有安全感和自尊感,当这些基本需要适当满足后,则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天生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关键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所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默里将其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生活中,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没有自信经历失败的学生玩玩会选择捷径或者是逃避。在教学上,根据这一理论,一方面应对不同成就动机水平的个体安排不同的情境和难度不同的任务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力求成功的学生,应对其布置新颖并且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若任务过于简单,则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挑战热情。对于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应对其布置能够使其取得成功的任务,增加他们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由于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为对学生应着重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部分,调动他们的挑战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我认为心理学在教育应用上尤其重要的一部分。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比学习结果的制约发生的更早,起的作用更大。对学生学习而言,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预期,二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预期。无论哪一种预期,一旦被证实都会增加学习动机。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不同的学生,在任务选择、归因方式、努力程度、对待困难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往往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确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目标实现之后又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认为学习结果直接负责的应是自己,而不是其它的任何人或者任何事。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往往选择不切实际的目标,要么非常的难根本无法完成,要么非常的简单,他们面对学习充满焦虑和不自信,面对困难没有努力克服的勇气和自信,往往只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夸大化,而导致的任务在其面前会比实际更加难以完成,而导致无能为力的感觉,最终选择放弃。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就应从如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方面出发。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他的学习策略,使其容易成功,根据行为的成败经验理论,首次成功及不断的成功会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把学习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对学习充满自信,增加了兴趣,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标准过高易受失败和挫折,标准过低,不利于激化其进一步努力的热情,还要让学生进行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起自信,当然教师要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升自我效能感会让学生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学习和挑战更多的问题。
在归因理论方面,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提高成功的期望,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将会打击学生信心,使其陷入“习得无助“。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策略,不同的场合条件给予不同的归因反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这个意义而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是实施各种有效教学措施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成果,就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能力的高自我效能感,在学业上常常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其有信心进入更深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浅析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柯小霞
1辛晖1
江西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摘要:本文在阐述学习动机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最后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提出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归因理论;
民办高校学生;
学习动机
我省民办高校学生的招生批次靠后,生源质量总体上不甚理想。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学习动机不强,如:不少学生旷课、上课睡觉、课堂玩手机、考试作弊等怠慢的学习行为,这些问题已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基于归因理论来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对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有哪些呢?从归因理论的视角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呢?我们通过本文来探讨一下。
1.概念界定
1.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外在的诱因、学习者的认知以及意志和情感等因素。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直接动力,而且制约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
1.2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通常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主要有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
2.归因理论对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等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和归因进行分析。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资料,如:层次、性别、年级、专业、城乡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完整与否七方面信息;
第二部分为学习动机调查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小方面,如:学习动机内容调查(学习动机量表)和学习动机问题调查(学习动机自我诊断测试)。归因调查问卷包括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成功和失败通常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主要有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
调查结果表明,把学习成绩好差归为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内部原因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动机更强;
把把学习成绩好差归为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外部原因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动机不强。
3.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提出激发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根据归因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针对性的提出激发策略,强化学习动机的内部动机,具体策略如下。
3.1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客观标准。一般来说,学生都想通过学习来达到一种心理期待,并希望这种心理期待能如愿以偿,实现预期目标。
学习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远期的总的目标,如希望通过学习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在公司里有好的发展,并且薪水比较高等;
另一种是近期的特定的目标,如希望通过学习期末考试能够考到好的成绩,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等。
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如果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相反,目标明确的学生,就会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奋斗。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3.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通常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兴趣、态度等,外部原因主要有任务难度、外部奖罚及机遇运气等。如学生将成败归因于任务难易程度、机遇运气等,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一般有效地消除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及时发现学生不正确的消极归因,引导其正确归因,正确认识自己。
如有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机遇运气好、老师的帮助而不是主观的能力、努力、态度等,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教育他内外因的辨证关系,让他明白,自己的态度、努力等内因才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
3.3增加学生的归因训练
学习的成败应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积极归因”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因为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时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成功的期望;
第二层含义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能力、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
3.4 教师积极回馈, 激发学生动机 研究发现,教学中教师给予的回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些回馈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教师的正负面回馈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将原因归结为懒散、不够努力,这种回馈其实蕴含着对能力的肯定,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帮助,久之,学生就会把“不努力”作为维护自我形象的惯习。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合理的措施让学生感到愧疚则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因为愧疚是一种激励力量,它会推动学生积极完成任务。如果教师把学习失败归为能力差,并表示同情,即使同情是真诚的,但学生一旦意识到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取得成功的能力,这种同情就会产生危害,导致自卑,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你不比任何人差,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让学生找回自信,结果就大不一样。
4.结论
因此,在民办高校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态度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尽量避免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老师教的不好等外部因素,设法将其归因于努力程度不够,方法不对等内部因素,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1]成晓光.归因论及其教学应用的研究[J].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 (1) [2]廖洪玲.研究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动机[J].教育探索:2003,(6):40 [3]李梅.成就归因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4) : 130~133 [4]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教改项目“基于归因理论的民办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研究——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编号:JY1404)
作者:柯小霞,女,1981.6.18,研究方向:管理学,硕士,电话13517913048,邮寄地址:江西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瑶湖校区)邮编330098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2007-02-03 10:52:11| 分类:
课程与教学论 | 标签:
|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好些学生明知学习重要,但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有的学生似乎很认真,却常常是在自我强迫下进行学习,觉得学习太苦,常有放弃的念头。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道应当学习却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即缺乏学习动机,学业成绩自然不稳定、不理想。这个中有什么深层的心理原因?有何解决的方法吗?本文拟从归因的角度谈谈缺乏学习动机的心理原因,以及个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的方法。
一、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学习动机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与学习结果互为因果。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深深影响学习的结果;
而学习一旦成功,其结果(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则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各种社会需要(如求知、自尊、获得他人的赞扬等),并促使个体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具备一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良好学业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成为激发个体学习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它总是对结果提出为什么,探寻个中原因。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主要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
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
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
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从归因理论中可以发现,归因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期望和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其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出的原因推断,同样会对学习预期产生影响。个体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应付学业上的挑战;
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个体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因此,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其不当的归因方式有关。
二、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动机在个体的学习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动力作用。根据归因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进行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1、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所谓积极归因即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许多同学的厌学情绪就是在失败情境下因不适当的归因而产生的。尤其是女孩子,在完成任务出现困难时,受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因素(女性比男性弱、能力差)的影响,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低下,表现出比男孩子更少的坚持性、导致较差的成绩。
另外,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
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
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比如说,自己平时成绩总在前几名,在某段时间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下滑到二十几名,若这时情绪十分紧张、失望,甚至不知所措,就应作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
并坚信只要更加努力,放松紧张情绪,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很快就能恢复上去。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为什么具有同样智力和技能的人在同一任务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各具不同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获取成功感呢?
首先,要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上。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方面的内驱力(需要)所构成:认知内驱力(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而获得地位和声誉的成就动机)和附属内驱力(为获得赞许、表扬而学习的成就动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增强自尊,则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因此,不管是为着获得知识、能力,或者是为着获得良好的地位、声誉,学习目标定向明确,个体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将更高。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在学习上是缺乏进取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即使获得好成绩,其成功感也不强。不过,不同的学习目标定向,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还是有些差别,在学业成绩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已经研究证实。其一,以获得知识、能力为学习目标的个体在乎的是自己在学习中学会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哪些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不断地尝试以求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学习成绩又得以提高,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会让其有更强烈的愉快体验。其二,而以获得赞许、良好声誉等为学习目标的个体,则更多地选择回避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避免失败或较低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那些自我能力归因较低的个体,当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学习会更加消极。因此,明确而合适的学习目标定向,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其次,可进行“自我竞赛”。即同自己的过去比,从自身进步、变化中认识、发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如果总是与班上的优秀生相比,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同学。其三,为自己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发挥自己的专长与潜能,增强胜任感。譬如,语文、数学成绩都较差,但擅长美术,就可从发扬美术特长人手,增强自信,促进努力攻克语文、数学科目的学习困难。
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同样地,只有当失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把成功感都归因子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不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自我效能高的个体会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认为行为结果完全是由环境控制的,自己无能为力。因此,在对成败进行归因时,还应持积极、客观的态度,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保持持续的动力。
3、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稳定获得。
能力是保证活动获得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能力逐渐被看作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因此,为了使自我在失败或成功的情境下都能进行积极归因,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个体还要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发掘潜力,获得发展的基础。而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以记忆为例,根据艾宾浩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内容要及时复习,在时间间隔上要先密后疏;
因为理解的材料容易记,学习者在记忆知识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无意义的或难理解的材料,还可采用谐音法、表象法、缩句法、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方法。为了使方法的使用更加合宜、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学会管理与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或行为。如通过自我提问以注意自己此刻在做什么,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在难以理解的内容上做记号,同时,分析材料的性质、自我的学习程度,从而确定最佳的记忆方式。
所以,个体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能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助于个体增强自我价值感,稳定地进行积极归因,激发旺盛的学习动力。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启发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用教师嚼烂的知识“喂”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概括出结论,而启发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渴望得到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必须考虑信息量的水平和大小。例如,在讲消费问题是,可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现象设置情境:一些学生攀比消费现象严重,人情消费流行,同学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甚至到饭店中摆酒吃喝,对此人们又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这是礼尚往来,不进行这种“人情消费”,会被同学瞧不起,还容易影响同学感情;
有的同学认为,重视友情是对的,但友谊不是可以用钱买到的,学生不应该背上人情债;
还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家庭条件允许,进行适当的“人情消费”未尝不可。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求的强烈欲望。
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1)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机智地考虑多种强化手段,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允许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以赏代罚矫正学生的不良形为。
(2)教师要把握好奖励与惩罚的分寸。过分的奖励会让学生只追求物质奖励,而把学习目标放在脑后。批评过度,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不良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①奖励与惩罚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产生不良影响;
②重视学生内在动机的强化,因为学生的内在动机更持久、稳定;
③多用奖励,慎用批评。
(3)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表扬要考虑时间、地点、个别差异等。研究发现:男人易受批评的影响,女生易受表扬的影响;
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表扬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负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之处
3、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应是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应全面。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师生的互动,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鞭策和鼓励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有利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有利于老师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起到促进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及早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有利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得到更快地推广;
有利于我们教师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课堂,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要时不时的走下讲台,看看学生的笔记,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整合后反馈给学生,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课后作业要及时反馈。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给学生。教师通过当天批改作业,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在下节课进行指导以及调整今后的教学的方式和进度。学生通过教师及时的反馈,能够及时地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因此教师的课堂上和课后的反馈都要及时,而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积极的反馈。通过反馈,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结果,使课堂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方法、进度。
4、竞争与合作是最常用来激发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通过竞争和合作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本质是利用了学生对上游的追求进行一种刺激。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
5、展示教师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建立恰当的教师期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影响。恰当的教师期待,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从而向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期待过高或过低,则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或停滞不前,或自暴自弃。从而造成学习越来越差。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能动的人,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一个聪明而优秀的教师,会因材施教、因生而异,利用恰当的教师期待,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2)相信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坚信每个孩子都能行,是教师关爱一切学生的基石。它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避免教师对学生形成偏见、成见,减少教师消极情绪的产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激发学生主动亲近教师、体会到教师的期望,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和自信;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心灵的窗户一旦打开,就会与教师倾心相交,就会全力地倾心于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
[摘要]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研究动机应从学生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着手。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化机制,通过对大连市三所高中部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策略感、活动意图、动机气氛、兴趣和努力感的实验研究得出: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明确目标、促进情感内化、营造动机气氛等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
体育学习;
动机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明确指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而学生能否积极参加体育学习,教学能否顺利实施,这些都与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研究动机应从学生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着手。而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它强调人类行为的自我决定程度,涵盖了较多的动机类型,可以有效地评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基于此,本研究主要用自我决定理论来分析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因素。
本实验研究以大连市三所高中高
一、高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获得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为89.5%。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另外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8周的实验研究,其中一个班为任务气氛班(男生31人),另一个班为自我表现气氛班(男生34人),以此来比较不同教学气氛下学生的三个基本心理需妻(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努力和动机水平,并验证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为避免其他体育教学环节的不同所带来的实验误差,本研究在实验对象、调查对象、授课师资和授课计划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考虑和控制,以保证调研和实验的有效性。
一、实验结果分析
(一)关于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被假设为一个统一的连续体,由低到高依次为缺乏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依据自主的程度对动机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其中外部动机主要包含鉴别调节和外部调节。从表1所示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频数统计中可以看出,在对高中生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中,内部动机和外部调节的学生人数明显高于鉴别调节的学生人数,而缺乏动机学生的人数略低于外部调节和内部动机学生的人数。由此可知,很多学生对上体育课还是具有缺乏动机和外部调节的,但仍有一些学生具有鉴别调节,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通过教育和环境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和对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关于体育学习的策略感
用“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原因和表现问卷”对体育学习动机进行调查,其结果为:有84.9%的缺乏动机的学生能够了解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但仍有15.1%的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上体育课;
多数缺乏体育学习动机的学生知道影响体育课改善体能的原因是次数少(67.8%),但仍有22.6%的缺乏动机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持续时间短”是影响体育课改善体能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9.6%的学生认为是由于“体育课的活动强度低”。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学校没能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还缺乏足够认知。多数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全面。除了体育所具有的健康意义外,学生对体育教学实践在审美、合作、坚韧等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还缺乏足够认识,而且学生对体能的了解还不够,教师对这些方面的教学有所忽略。
(三)关于体育学习的活动意图
用“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原因和表现问卷”在对缺乏动机的学生进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意图的调查中发现,92.6%的学生认为“当我离开学校时,我会参加我喜欢的体育活动”,只有7.4%的学生认为“当我离开学校时,我不会参加体育活动”。
实验说明,多数缺乏动机的学生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意图,他们是喜欢体育活动的;
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所提供的体育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少数缺乏动机的学生即使离开学校后也不会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可能是身体、生理有特殊状况或其他原因不适应体育运动而造成的。
(四)关于体育学习的动机气氛
在对实验前后两个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比较中发现,实验前两个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处于同一水平(T内部动机=0.922,p>0.05;
T鉴别调节=0.174,p>0.05;
T外部动机=0.678,p>0.05;
T缺乏动机=0.354,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个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中,内部动机和缺乏动机存在显著性差异(T内部动机=8.403,p<0.01;
T缺乏动机=-5.371,p<0.01),而其他两种动机调节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鉴别调节=-0.691,p>0.05;
T外部动机=0.528,p>0.05),另外,实验后任务气氛班中内部动机的人数明显高于表现气氛班的人数,而缺乏动机的人数又明显低于表现气氛班的人数(内部动机:X任务气氛=17.4516,X表现气氛=12.4118;
缺乏动机:X任务气氛=7.7742,X表现气氛=10.7941)。
实验数据表明,两种教学环境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而不同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不同,任务气氛的教学环境明显优于表现气氛的教学环境。
(五)关于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努力感
在对实验后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研究中,以“目标定向”“自主感”“归属感”和“能力感”为实验处理因子,对实验班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进行4*2*2*2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存在明显的“目标定向”和“能力感”主效应(F目标定向=3.011,p<0.05;
F能力感=6.027,p<0.05)以及“能力感”和“自主感”的交互效应(F能力感*自力感=7.243,p<0.05);
努力感存在着明显的“目标定向”和“能力感”主效应(F目标定向=3.968,p<0.05;
F能力感=7.596,p<0.01)以及“能力感”和“自主感”“目标定向”和“能力感”“归属感”的交互效应(F能力感*自主感=6.525,p<0.05;
F目标定向*能力感*归属感=7.203,p<0.05)。
这些数据说明,目标定向和能力感对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存在着明显的影响。另外,从这些干预因子对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影响的交互效应中不难看出,能力感、自主感和归属感是影响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中介变量。
二、激发体育学习动机的建议
(一)激发兴趣是坚实体育学习的基础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是我们对某种特定对象产生的积极并带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是推动我们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见,兴趣激发是自我决定理论概念内化、提高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不管他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与个人发展需求相适应,并考虑其社会性、认知程度、遗传等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还要整合外部环境条件因素,如季节、天气、场地、器材等,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只有全面考虑这两个层面,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机。
(二)目标定向、提高策略感可以明确体育学习的意义
目标定向和提高策略感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学习的目的、方向及意义。本研究中,部分缺乏动机的学生具有低策略感,这表明该学生对体育目的的理解较差。卡尔森(T B.Carlson)发现学生对体育角色的理解之所以差是由于其感觉体育没意思而对体育的疏远。很显然,这部分学生明显缺乏对健康和体能常识的了解。对此,教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结合实际及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是时代的要求,是他们健康成长及适应未来生活、工作的需要。
(三)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情感内化,使其拥有归属感和能力感
自我决定理论进一步提出,人们有内化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调节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受到归属群体感的促进,也受到能力感的促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能力感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足以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情感线贯穿始终,使尊重与关爱深入学生内心。例如,充分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拥有归属感和能力感的自信与坚强,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自我调节与自我支持,鼓励学生合作和发挥团队精神,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体育学习的动机气氛,试用任务掌握气氛
从“任务气氛的教学环境明显优于表现气氛的教学环境”的结论可知,任务掌握气氛有利于内部动机的提高和缺乏动机的降低以及体育学习兴趣和努力感的提高。在本研究中,任务掌握气氛明显地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并降低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缺乏动机,这一点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一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务掌握的动机气氛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知觉、内部动机,并使其得到满足。高达斯(M.Goudas)和比德尔(S.J.H.Biddle)对学生体育课中动机气氛与内部动机关系的研究表明,高任务掌握定向的体育课气氛是积极的,而高成绩气氛只要伴随着高任务掌握气氛,并不会必然降低学生的内部动机。孙延林就我国初中生体育课中的动机气氛对学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能力知觉和体育课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学习气氛的体育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中采取任务定向,能提高学生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认识;
而成绩气氛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使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但动机气氛对运动成绩没有影响。可见,为了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教师应当在体育课中创设任务掌握气氛,降低成绩气氛。
(五)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知识的更新与丰富,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通过网络等媒介掌握各种体育信息,所以,教师要时常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运用合适的教材、合理的教法来引导学生进行阳光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要善于整合各种知识和资源,并在领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本着终身学习的思想加强教育研究、实践和反思,做到教学发展和知识更新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步,努力营造活泼、民主、融洽的快乐课堂,提高自身对体育课堂的掌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分子动理论预习案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
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方案
2021年X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部队理论学习心得_学习部队理论体会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学习动机理论教案模板》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