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调研报告
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下是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我市机械制造、印刷装订、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四大传统产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而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曾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看,从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看,我市四大传统产业竞争优势逐步弱化,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我市科学协调发展,是推进繁荣幸福新**建设的重要课题。为此,市政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具体调研与建议如下:
一、传统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据统计,截止到“十一五”末,全市共有传统产业1153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安置就业人员59736人,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纳税32098万元,占当年全市税收的%。分析“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1153家传统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XX万元以上)仅为47家,占总数的%。这表明传统产业中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较大规模企业少,应适时转型升级。二是纳税贡献不够大。XX—XX年我市传统产业纳税分别为27454万元、26344万元、28948万元、30968万元、32098万元,分别占当年全部税收的%、%、%、%、%。总体看“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纳税贡献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占当年全部税收比例呈逐年递减之势。与高新技术产业相比较而言,以XX年为例,XX年118家高新技术产业纳税52769万元,而1153家传统产业纳税额仅为32098万元,仅占传统产业个数10%的高新技术产业却创造了传统产业倍的税收,这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三是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市四大传统产业遍布城乡,截止XX年底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近60000人,为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可期。我市四大传统产业均属民营性质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应对个性化、多样化、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比较强。加之,四大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市场,相对成熟的经营模式,有了比较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条件。
通过全面分析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投入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我市绝大多数传统产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原始资金不充裕,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热衷于追求短平快效应,盲目将企业发展重点单纯的放在规模扩大和人员增加上,对于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项目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投入和专利技术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的重要性,以致传统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
二是人才短板效应制约传统产业发展。总体上看,传统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在企业管理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以家族成员为主,他们目光不够长远,思想保守,缺乏开拓意识,管理模式陈旧,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重视实用型熟练工人,对技术型、研发型高端人才作用重视不够,四大传统产业中像新宏昌重工集团那样每年聘用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企业寥寥无几,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进而影响了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不同程度存在融资难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存在规模小、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弱、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有些传统产业还存在管理薄弱,信用缺失等问题,加之当前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意识增强,在贷款对象选择上非常严格,对中小企业大多实行“慎贷”策略。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政策支持相对不足。XX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扶持重点传统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地方财源建设基金10%作为重点传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滚存使用。近年来,随着政府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相应对传统产业的扶
持力度有所降低,部分年份未达到预算安排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10%。据统计,XX—XX年,我市共扶持冀东水泥、富士胶版印刷、新宏昌专用车、长城重机等重点传统企业13家,平均每年仅3—4家,扶持企业比例较小,且均属规模以上企业,对于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技术改造补偿奖励力度不够。此外,廊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廊政[XX]133号)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廊政[XX]54号),目前,我市有关部门落实不够。
五是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服务传统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全市“效能**”建设活动动员大会后,各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以“京津冀最好,环渤海一流”为软环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但总体看我市致力于服务传统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为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服务市场不规范。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传统产业经过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同样可以发展成为特色主导产业。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民生的视角,维护稳定的大局看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促传统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是:通过整合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最终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由高污染低效益向高效益低污染转变,由小特色走向大特色,由局部特色走向整体特色,由小产业走向大产业,由小市场走向大市场,由钻市场空隙走向竞争强势。
1、机械制造业。关于矿山机械行业发展:我市矿山机械行业主要集中在新集镇域内。目前,该镇域内共有矿山机械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约8000人,生产设备3000余台/套,规模以上企业5家,其余90%以上的中小加工户都属庭院式、作坊式经营。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营销络遍布全国各地,占国内行业市场60%份额。近年来又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智利、韩国、巴基斯坦等国。但是该镇的矿山机械行业总体规模小,龙头大户较少,没有形成集群效应。为此,建议规划建设特色突出、配套齐全、管理规范的矿山机械产业园区,针对新集镇域内项目用地紧张的现状,具体可以利用新集镇域内废旧砖厂的闲置土地,采取“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工业园,变“小作坊”为“大工厂”,以五家规模以上企业为龙头,通过重组、兼并、合作等方式,整合域内现有“小作坊”的产业、产品技术,提升矿山机械产业结构和水平,形成规模和集群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叫响我市的矿山机械品牌。关于以长城链条、北方冶金为代表的中等规模企业发展:此类企业多属于“老牌”企业,经营较为稳定,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致力于企业高端化发展。一方面向品牌要效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宏昌重工集团自XX年开始创立自卸车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宏昌天马”,XX年11月“宏昌天马”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该企业已由当年汽车配件销售的小微企业,以营业额每年超30%的速度,成长为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员工4000人,年生产各种专用车50000台,年产值40亿元的大型集团企业。新宏昌的发展之路就是“自主品牌赢天下”的成功之路。我市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企业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持久动力。另一方面向技术研发要效益,以专利技术开拓市场。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长城链条和北方冶金机械“十一五”期间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1亿,年均纳税100万左右,即使在XX年金融风暴期间,在行业重新洗牌过程中,仍然依靠专利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牢牢站稳了脚跟。由此可见,专利技术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打开市场销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关鼓励企业技术研发的奖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鼓励企业加大投入,主动研发,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人专我转”,始终走在同行业前列。
2、印刷装订业。一是淘汰落后与扶持“龙头”相结合。“十二五”期间,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和调整等形式,优化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有计划地打造一批产能过亿的龙头企业。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与大力发展包装装潢印刷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印刷协会作用,帮助印刷装订企业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印刷企业退出机制,对严重违法违规生产企业,积极妥善地使其退出印刷领域;建立印刷企业守法诚信档案制度及公告制度,继续推行企业法人法律法规季度培训制度,使其守法诚信经营。同时,大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对规模大、资金雄厚、
技术先进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予以优先审批和大力扶持。三是“一业带多业”与筹建高标准印装产业园相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印刷装订业带动诸如PS版生产企业,折页机、配页机、胶钉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更多的北京大型出版社在我市建立图书储运中心。同时,借密涿高速在杨庄设有出口这一优势,规划建设集设计、制版、印刷、装订、耗材、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印刷园区,做强做大我市文化产业。
3、建筑材料业。一是在福山新区整体规划框架内,以福山新区域内平方公里废弃矿区申报为国土部废矿治理项目为依托,大力实施废弃矿区平整治理,并积极洽谈引进高端建材行业,打造新型建材基地。二是对福山新区域外的商砼站、砌块厂等建材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战略,以福山新区废弃矿区平整后的土地进行置换,以达到建材企业集群建设,减少中间交通运输环节,避免二次扬尘污染,降低道路负担的目的。同时,坚决依法取缔国、省、县道两侧的小粉石厂和小存料场。三是在原材料深加工上做文章,增加建材产品附加值,改善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的粗放型产销方式,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引导在福山新区内建设商砼站、干粉砂浆厂和高端水泥制品等高新技术建材项目。同时,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好XX年8月廊坊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鼓励企业进行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形成“山区环保开采,就地深加工,成品封闭运输”的山区建材产销模式。
4、交通运输业。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大型运输车辆4500余辆,从业人员近XX0人。随着房地产业运行的持续放缓和源头治超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市以运输石料为主的运输车辆已有50%左右停运。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交通运输业转产转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运输企业采取厢式货运和专用车辆的方式,为福山新区域内商砼站、水泥制品厂等高端建材企业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既能解决道路扬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又有利于维护公平竞争,有效保护公路的运力结构和产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北有空港,南有海港,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加之密涿高速和密涿支线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我市道路交通运输优势,建议利用福山新区废旧矿区平整治理的土地和高速沿线村街新民居建设后收储的土地,积极引进大型现代化物流企业入驻我市。同时,鼓励现有运输企业向集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中小物流企业转型,逐步拓展经营范围和运输络,实现由单一结构的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到服务企业货物运输和普通群众民用物品运输的转型升级之路。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先导,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性。按照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发展状况的扶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四个一批”梯队发展战略,即: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一批、小微企业扶持成长一批、招商引资新增优化一批、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一批,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品牌亮、实力强、有特色、辐射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同时,要适当提高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财源建设基金的百分比,扩大政策扶持面。具体可由市发展改革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有关单位,制定完善的考评、筛选办法,每年定期向市政府申报1—2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由市政府严格把关后给予资金扶持。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上级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
二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全力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经走访了解,目前我市部分印装企业因北京郊县的市场环境优于我市,而搬迁到北京市顺义、平谷等地。为此,在软环境方面,要以“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行阳光政务,努力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大力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彻底改善各种审批手续繁琐办事效率低,各种名目检查多为企业服务少,收费罚款多政策法规宣传少的现象。在硬环境方面,按照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科学、高水平地编制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管理到区域定位分工、产业结构调整通盘考虑和协调配套,并预留发展空间,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水、电、路、讯、暖等配套设施。
三是以人才战略为支撑,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发展。一方面,切实加强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建设。要采取
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模式,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XX年8月12日,廊坊日报报道了永清县为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出台了《“十二五”时期人才高端战略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奖励优惠政策》,按其政策规定,企业引进博士生工作年满1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虽然我市非常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和奖励政策不够完善。建议我市制定出台企业高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和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企业人才培训。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XX年第三届管理咨询培训业大会上提出,当前我国企业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拐点,迫切需要加大对企业培训的投入。美国企业的培训经费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0%,欧洲国家占到5%—10%,而我国企业仅占到%,具体到我市传统产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更低。辜胜阻认为,一个企业培训经费若占职工工资总额不足3%,这个企业很难有竞争力。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市大中专院校的教育,广泛开展院企合作,对口培训,全面
提升企业管理层、研发团队和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强企。
四是以破解资金短缺为着力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作用,壮大资本金规模,适当放宽担保条件,拓展担保业务,把扶持传统产业纳入担保体系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安排。二是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主体。河北银行作为我省致力于服务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性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于XX年10月15日在廊坊设立分行,又于XX年5月16日,在廊坊设立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廊坊分中心。我市作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的排头兵,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建议积极洽谈引进河北银行和河北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更好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借鉴刚刚落户燕郊地区的蒙银村镇银行的建设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和有资金实力、经营稳定的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村镇银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三是引导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展票据和授信贷款业务,对传统产业给予优先扶持。鼓励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内有实力、有规模的企业组建行业性担保公司,为行业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四是借鉴重庆市呵护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当信用评价等级高的企业到政府指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时,比国有银行超出部分贷款利息,由市财政补贴,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是以社会服务体系为支点,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绊脚石”。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建立各类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络。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施多领域、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利用减税或资金补贴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技术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重视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依法保护商标和自有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依托社会服务机构,整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站等现有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络,建立**市中小企业信息。逐步完善提升站服务功能,为我市传统产业等中小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并与中小企业信息、中小企业河北、廊坊中小企业互联。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优势,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根据企业需求,以经营战略、市场营销、财税管理等为重点,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诊断、辅导,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协会商会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在自愿的前提下,以产品、产业等为纽带,组建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设立、政府指导、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
优化环境 创新举措 推动我镇童装产业加快升级
——关于“童装产业加快升级年”活动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织里镇党委、政府注重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童装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整个产业在金融危机中逆势上扬,蓬勃发展,童装产业不仅是织里的富民产业,而且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但总的来讲,离现代童装之都的目标差距较大。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优化环境,创新办法,突出重点,做实工作。
一、我镇童装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09年11月30日,织里镇拥有童装类企业11468家,其中生产童装6780家、绣花1615家、印花475家、罗纹212家、敷料836家、面料917家,童装生产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23%。预计09年全年产量4.2亿件,销售额12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和20%。外来生产企业新增约1200家,总户数达到3800多家。各项数据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一)三年来的主要成效:
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产业配套逐步完善。一是两次规模浩大的童装企业创新创强大会向企业表明政府的产业政策,使在织里做童装的企业安心、放心、有信心,创业热情进一步增强。二是投资巨大的织里中国童装城一期工程日渐凸现,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
三是南浔农村合作银行、万邦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行业的扩大,为中小童装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多种融资渠道;
四是联托运市场彻底整顿,降低了流通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
2、品牌建设得到重视,产品质量逐年提升。各级品牌合计已达33个,比07年翻一番。今年新增省著名商标1个(妙萌);
市著名商标3个(小猪嘟嘟、开米洛、石头剪子布);
市名牌产品3个(妙萌、玲珑宝贝、誉尔赛)。正在申报省著名商标的有7个,市著名商标的有8个;
申报省名牌产品的有1个,市名牌产品的有5个。童装质量经过三年整治有明显提高,去年一度泛滥的“黑心棉”现象绝迹;
产品标牌标识的不规范现象得到有效改善;
仿、傍名牌行为彻底根治;
无照无证经营行为基本治理;
对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3、安全生产深入人心,社会责任明显增强。经过3年多的综合治理和一年多的长效监管,童装生产企业的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企业业主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极大提高,消防安全事故大量减少,事故危害程度显著降低,安全生产成果得到巩固。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夫妻房、空调房正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出现,工作时间、工资发放逐步制度化;
依法纳税意识逐渐增强,纳税金额稳步增长。
4、内销市场风生水起,外销市场调整融合。金融危机造成广东、福建大量童装生产企业的破产,给主攻内销市场的织里童装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批发商云集,加速了织里童装产业在国内市场的开疆辟土的进程,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态势。今年新成立的2家外贸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信息优势和渠道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调整,正在探索一条外贸公司和外贸加工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之路。
(二)目前的主要问题
虽然受外部环境的有利推动,织里童装产业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但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问题还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
1、产业结构重心上移的趋势不够明显。经历2006年的集中整治,上下分离解决了安全生产问题,但没有解决家庭作坊的模式,产业仍然维持一种“扁平式”的企业集聚。绝大部分产品定位以面向内陆农村和批发市场为主。就是被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企业,大多数近两年做大、做优、做特、做新的动作不明显,没有快速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上移。
2、品牌推动型的增长优势没有完全形成。织里童装历史上走的是以尽可能的少投入,低成本来抢占低端市场份额的低成本、低价格、低收益为特征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所以量的领先,并没有使织里童装成为我国童装市场的主流。近年来随着硬件设施的投入、税收的增加,低成本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步失去。而品牌推动型的增长优势没有完全形成。
3、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日益严重。近年来,“民工荒”在沿海地区愈演愈烈,下半年全镇至少缺5万民工。原因在于:一是随着中西部的发展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民工留于当地而不愿外出务工;
二是民工源不断减少,后续的年轻工人不太愿意从事服装制造业等高劳动强度的工作;
三是逆势飞扬的织里童装业吸引了许多新的业主加入童装生产领域,迫使原本就不多的民工资源严重跟不上。劳动力是织里的命根子,没有人也就没有了织里。
4、企业主艰苦创业意识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童装企业业主虽然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怕吃苦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敢闯敢冒、做大做强、勇争第一的勇气和决心,很多企业趁目前资金充裕的机会大肆炒房地产或搞其他经营。影响制约着童装企业的做大做强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5、童装企业规范管理任务依然严峻。由于童装产业准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面广量多,文化素质不高,加上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存在着消防安全、产品质量等较多隐患,也带来了治安管理、工商管理、税收征管等诸多困难。存在着管理机制滞后于产业迅速发展的现象,目前都要靠政府“五位一体”办公室负责监管,按照目前的人员数量和监管素质,工作难度很大,需要进一步强化和规范。
二、转型升级是我镇童装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为什么要进行产业升级。
1、产业升级是实现诚信经营,打响区域品牌的要求。织里现有童装类企业一万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40家,大量的小型企业集中于狭小的价格区间拼抢有限的客户资源,质量问题难以保证,信誉问题受到伤害,严重制约了织里童装美誉度的提升。
2、产业升级是实现品牌战略,扩张市场份额的要求。近几年来,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虽然产量逐年增加,但市场占有率基本没有变化;
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国内一线城市基本没有作为,二线城市影响有限,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是织里产品的广阔天地;
从销售渠道上来看,通过批发市场销售还是多年来唯一的选择;
从销售价格来看,还是低端童装的代名词。
3、产业升级是实现税收目标,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目前的税收体制,隐藏着产业提升的一个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大量中小企业以低成本的税收优势,肆意冲击市场秩序,扰乱市场价格,对规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抬高行业准入门槛,公平税负,逐步淘汰小、乱、差的童装生产企业,实现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健康发展。
4、产业升级是创建和谐社会,提升区域形象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根本就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童装产业是织里镇的“富民产业”,这个被称为“百姓经济”的产业使08年织里镇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2%。因此,加快产业升级,可以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和桎栲,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平台,促进童装产业在织里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创建和谐社会夯实经济基础。
(二)产业升级要解决的本质问题。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
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织里童装产业升级就是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创新带来产业结构的改变,使整个产业从目前的中低档结构,升级到高中低均衡的产业结构,大量提高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和数量,核心竞争力的中心上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产业升级的时机选择。
目前,金融危机造成广东、福建童装生产企业的大量破产,使许多原本在广东采购的客商转向织里来采购。织里灵活的补货机制、快速的市场反应等等广东等地企业所没有的优质服务,获得了客户的认同。而新客户的口口相传和广为宣传,进一步提升了织里童装的影响力。如果说,织里童装多年经营积累的集群文化和产业优势是产业升级的内因的话,那么近来客户的螺旋式上升,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外在推动力量,加上政府高效务实的规范管理,我们认为,织里童装产业升级的时机已经成熟。
(四)产业升级的主体。
产业升级的主体是童装生产企业及童装产业链企业,产业升级的引导者和管理者为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宣传者和推广者为全国各地的童装经营企业和煤体,接受者和认同者为最终消费者。
三、我镇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2009年,在织里镇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童装产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产业提升年”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整个童装产业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为2010年织里童装产业的进一步加快升级打好了基础。2010年的对策措施是:
(一)加快完成产业结构布局升级。一是发展几家超大型企业。以今童王为龙头,加速企业的合作,选定3—5家老板素质好、产品质量过硬、市场口碑极佳、设计研发有保障童装企业作为超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各方面政策给予重点倾斜,三年时间使他们迅速成长,成为整个产业的先导和标杆。二是成立一批工贸合作企业。充分利用新童装市场的信息平台鼓励企业成立多种形式的商业机构和商业合作组织,牢牢抓两头促中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代经营模式,形成工贸一体的产业集群新模式。三是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利用织里童装产业集群效应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国际知名童装品牌企业,引导实力不济,经营能力不强从事贴牌加工。四是培育一批外贸企业。以招商为突破口,市场为平台大量引进外贸经营户,由外贸经营户直接下单给企业,从而把外商引到织里,逐步形成通过市场整合产品销往国外的外贸经营体制。现有的外贸企业培养成为外贸中介服务组织。五是升级一批配套企业。引导面料、辅料、砂洗,无纺、印花、绣花、罗纹等相关辅助产业提升产品和服务;
加快物流行业升级、服务质量升级、流通范围升级;
引导银行、电信等部门尽快引进新产品,创新业务,升级服务。使织里里童装产业形成以3--5家超大型企业为龙头、以100家大型企业为先导、以1000家中型企业为骨干、以面广量大的小型企业为补充的新产业布局。
(二)积极促进创业理念升级。一是开展“我做童装”参观活动。组织企业向优秀企业学习,参观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影响力的童装企业,与他们开展交流活动,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面对危机的态度、坚持童装事业的信心。二是开展“我卖童装”调研活动。组织企业调研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批发市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我们的工作;
组织参加中国服饰服装博览会、广交会等面向国内外客户的大型展会,与国内外厂家同台竞技,从而看到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的问题。三是开展“我爱童装”培训活动。组织管理、法律、设计、职业素质等为主题的专项培训;
引导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和有意向从事外贸的企业参加省、市、区各类培训,学习国际贸易中快速适应国际环境,规避贸易摩擦,降低国际经营的风险的基本知识。四是开展“童装与织里”学习活动。广泛宣传政府为推动童装产业升级而制定的政策措施,深刻了解政府为推动童装产业的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细心领会劳动合同法、税收、“三合一”整治、质量整治等措施等工作对织里童装健康发展的长远意义和深刻影响。五是开展“党建与童装”发展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在童装企业中建立更多的支部,培养更多的党员,以思想政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
(三)加速推进产品品质升级。一是加快使用高新技术设备。推动童装企业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以速度更快、功能更全、操作更便捷、质量更稳定的新型电脑缝纫机取代传统的高速缝纫机,鼓励童装企业积极加大对电脑锁眼机、拉布机等新辅助设备投入,召开新设备推荐会,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引导更多企业采用AUTOCAD电脑辅助设计、打版系统等高新技术,提高效率,减少损耗;
鼓励大中型企业配备专门的童装设计人员,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3名设计师以上的童装设计队伍。努力在织里营造尊重知识、促进创新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针对大部分童装企业管理手段单一、管理知识缺乏、管理观念陈旧等实际情况,由相关部门牵头,尽快编制企业管理基本制度汇编,为企业提供一套简单实用的管理办法,帮助企业参考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能力。四是加强产品质量引导。全面推广质量标准化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指导企业参与ISO9000和ISO14000质量体系认证,帮助企业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五是推动品牌建设提升。组织30家以上的企业申报市级品牌,引导市级品牌和省级品牌积极申报更高级别的品牌荣誉,促进织里童装向生产大镇向品牌强镇推进。
(四)加快产品营销渠道升级。一是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在传统的批发市场、专卖店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网络销售、抱团成立童装超市等新型的销售模式。二是加快织里童装城的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和推广的力度,积极引导童装企业进入市场交易,同时启动童装城二期(精品面料市场、物流市场、妇女用品市场)建设。三是做大儿童产业概念。引进与儿童相关联的产业,引导其向生活馆概念、与动漫产业相结合,实现由传统销售童装向以儿童吃、喝、玩、乐一体化的产业形式转变,积极搭建织里童装的立体销售网络。四是加快配套市场建设。规划和启动砂洗印花城建设,使童装产业链上所有行业协同发展。五是大力宣传织里童装形象。充分发掘三年多来“三合一”综合整治、全面童装质量整治、创新创强大会召开等一系列童装产业提升工作取得的成果,整体推进,全面开展宣传工作,营造热烈的环境氛围,创新童博会的形式,开好第三届童博会,重塑织里童装区域形象;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借助电视、报纸、网络、高速公路高炮位等媒体,尽可能大范围、全方位、多角度、宽视野、立体化地宣传织里童装。
(五)大力公共服务平台升级。一是提高质量检测能力。尽快引进1家省级以上的检测中心入户织里,缓解童装质量检测时间紧、任务重、范围窄的矛盾,缩短检测时间,扩大检测范围,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服务质量。二是升级童装博物馆。做好中国童装博物馆和中国织里博物馆的升级搬迁工作,把博物馆办成浓缩中华童装历史、展示织里童装形象的熔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炉的实用性平台。三是完善信息发布功能。充分发挥织里童装城信息充足、来源广泛、相对可靠的优势,配备专门的信息采编人员,尽快把中国童装城网站办成最新最全最快最权威的童装信息发布平台。四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变企业引进、企业使用为平台引进、企业使用,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档案资料库,完善对人才的服务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尽可能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五是创新平台服务水平。针对童装企业产业升级的要求,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上联政府、横联各类高等院校、下达普通企业的优势,加强调研,适时推出各类新型的服务,满足童装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的需要。
(六)强化产业综合管理水平升级。一是抓好消防工作。消防安全重点抓好控源头、重监管、抓整治三个环节,力争童装企业安全无火警,确保不死人。二是理顺税收工作。税收征收重点需要进一步推动促公平、稳增长、理体制三个方面,实现增长先快后慢的增长体制,力争将1000家童装户纳入一般纳税人管理。三是监督童装质量。童装质量监督管理着重突出打劣质、定标准、求长效三项内容,实现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四是解决取缔无证无照企业。要抓好童装企业证照巡查、抽查和督察工作,特别是城郊结合部及农村地区,实现企业经营有序。五是管好外来人口。外来人口管理需要做到严排查、全登记、进网络三个同步,促进社会治安全面好转。从而使五位一体工作更好地为产业升级服务。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练好内功、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做好文章。
2、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战略金属及合金工程(一期)正在建设,将形成年回收再生合金废料7万吨,高合金特殊钢2.5万吨;
完成1.6万吨镍铜废料再生项目,高品质复合合金形成规模能力;
购置30台数控设备、高速钢工具项目投产达效;
投资4600万元,新上8台德国全自动磨床及26台配套设备;
新上数控压机、研磨机床、清洗生产线,年产600万片数控刀具及300吨矿山机械刀具项目投产;
长江增上压力烧结炉、多气氛烧结炉及新型压力机;
亚星新上6台自动压力机,这些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加压烧结工艺为国家发明专利。合金行业开发的数控刀具、复合刀具、镍铜合金、矿山球齿、高速钢等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共引进12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5、商标品牌。获省著名商标,获国家著名商标。
6、管理创新。实行精细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二、主要企业转型升级工作
1.狠抓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我公司为达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采取建立人才培训中心自主培养和委托大专院校定向培养的办法,为公司培养专业化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制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招聘和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壮大研发队伍,增强研发实力。三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研究氛围,设立专门的创新工作奖励基金。公司拿出了1825万元作为技术开发项目经费,从去年的3%的比额增长到5.2%,同比增长60%。为技术研发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国家先进的设备,其中目前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共计120余台套,主要有:美国进口碳氢氧分析仪1台,红外线碳硫仪1台,德国进口X射线荧光分析仪1台,美国进口便携式直读光谱仪2台、德国进口全谱直读光谱仪1台、化学分析仪器4套、超声波清洗线1条、1吨真空冶炼炉、3吨电渣炉1台、3吨中频感应炉2台、6吨净化处理炉1台等,为产品开发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有效的执行力和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公司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和运行效果,2016年,公司自主试制研发了六大新产品项目,其中包括再生高温合金(UNSNo660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761)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800HT)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230)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UNSNo8028)研究及应用,再生高温合金(GH625)研究及应用等再生技术研发项目,部分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优化了新产品的工艺,满足市场的需要,并取得了国家级专利10项。取得了当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35087万元成绩,新产品销售收入为7500万元,占销售收入的20%左右。
2.增投入扩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能力
稀有金属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面对资源环境约束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发展再生利用产业成为增加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稀有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尚处粗放发展阶段,利用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发展空间巨大。为了节能环保,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我公司大力扩大规模,提高稀有金属再生利用的能力。
项目分两期建设,初期为一期建设内容,工程建成后年回收再生高合金废料7万吨、年产高合金特殊钢及钛合金2.54万吨,以满足规划各种再生稀有金属合金年生产能力。
一期工程新厂区位于省经济开发区内,场地东西长度为574.73米,南北宽度为540.80米,建设用地面积310814平方米,约466亩。
二期建设在一期积累技术、生产实践以及市场开拓的基础上,重点是进一步扩大高端合金废料的回收以及再生利用,进一步扩大高温合金、镍基合金再生铸锭生产,发展钛及钛合金冶炼以及高温合金铸造母合金冶炼,锻件、模块生产,以满足中国航空集团下各分子公司、航天及军工等特殊领域的锭坯、锻坯需求。二期工程建设场地拟在一期北侧用地614亩。
3.强力推进回收网络建设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按照先航空再军工到民用的顺序分步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军民融合、购销兼容、双向联动网络体系。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初步的建立了网络体系。
根据网络建设总体目标,将工业、其他军工、民用市场的销售回收网络和报废军事装备拆解网点建设,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系统推进。具体分三步实施:第一步,2016年底完成工业内部购销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重机所属安大、宏远、安吉等单位的网络建设,2016年底完成发动机板块黎明、西航、成发、黎阳、南方动力等公司的推进工作,2016年底在工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立网点30家,回收资源量12万吨,占可利用总量的80%。第二步,在工业取得成熟经验基础上,向其他军工集团扩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航天、兵器、船舶、核电等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到2016年,建立网点40家,建成6大区域中心,回收资源量占可利用总量的30%。第三步,进一步拓展民用市场回收网络建设。到2018年,重点在石油、化工、电子等密集的区域建立50家网点。同时,积极申报报废军事装备拆解定点单位,将按照保密和环保的要求,在沈阳、青岛、成都、兰州、广州等地建立6家拆解定点企业。并积极开展废料进口业务,探索建立国外回收网络的途径。
金属集团是一家以生产多类合金为主的综合性企业,公司始建于1986年,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研人员29人,高级工程师2人。公司主要从事钼铁、钒铁、镍铜合金等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研发,年均产值达7亿余元。集团一贯坚持爱国爱县、诚信经营理念,自改革开放以来,纳税总和居全县民营企业第一名。获得“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发展贡献奖”、“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排头兵企业”、“市五十强企业”、“县经济建设派头兵企业”、四大国有银行“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
集团公司率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与北京首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被首钢评为“优秀供应商”。被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分别授予“优质产品”和“著名商标”。
为促进企业发展升级,集团坚持“科技先行、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强核心产品的技术攻关和研发队伍建设,建立企业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评为“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适应发展需要,公司多方面挖掘优秀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制度建设,此外,积极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化产品结构,改革产品生产流程,逐步形成一支管理过硬的优秀团队和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形势严峻,成本控制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集团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各要素和环节,优化整合资源,寻求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模式;
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销售渠道,不断利用新科技武装自己,实现企业信息化;
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引进技术人才,通过网站等渠道展示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与学校接轨,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减少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
企业在促进转型升级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员工文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
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意识;
健全财务制度和信贷担保体系,寻求有效融资渠道;
加强可持续发展认识,增强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抵抗力。
集团旗下拥有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集团青龙铁合金有限公司、集团特钢有限公司、县苏普曼钢铁炉料有限公司、县海龙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县亚龙金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著名的专业特种工具钢生产厂家,主要经营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铁合金(钒铁、钼铁、钨、氮化钒)等,在国内外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集团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先后获得优秀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二十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发明贡献奖、市五十强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和“重合同守信用”等称誉。
1、在围绕转型升级开展的工作,我公司研发团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采用全磨制,高温挤压模品质好、耐磨度高、韧性好,提高了我国数控刀具市场的质量。磨制工艺的技术特点及优势:设计制造“全磨制”是实现数控五轴生产线的关键,具有操作方便、提高工效、节省能源、成本低。该生产线的研制成功,打破国内某方面的垄断。磨制的工艺是少屑、无屑的高新技术加工工艺,具有省时、省材、省力等特点。满足于机械制造、军工企业、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的需求,提升了产品质量,我单位选用先进的节能型工艺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并且制定合理利用能源及节能的技术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各类能源的消耗。
2、今后开展的工作:由于近年来数控机床生产、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相配套使用的、不可缺少的各种数控刀具需求量的高速增长。企业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产品质量性能,确保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同时也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生产出性价比高的、适应需要的机床刀具,占有更大市场空间。
3、解决的问题:现在需求专业化技术人才扩充研发队伍。
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顺应国际硬质合金切削刀具发展的趋势,以超常的魄力,从瑞士引进2台(套)国际高端全自动数控磨床,从此,打开了产品升级换代、产品结构大调整的序幕。2016年、2016年公司乘势而上又陆续从瑞士、德国引进多台(套)硬质合金数控全自动磨削流水线,该系列高端设备的引进填补了华北地区的空白。自此,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不知名的企业跃升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国际一流加工能力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知名生产厂家。以生产装备提升做后盾,公司近年开发生产了精密超硬合金刀具,该系列刀具能在许多领域可以以车、镗、铣等进行代磨加工工艺,能使被加工零件获得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表面质量,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铁路、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设备升级,产品结构的调整,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2016年公司商标还被评为省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硬质合金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专业从事硬质合金数控机床刀片的制造。公司占地40亩,现完成建设18000平米。
公司下设国内营销部,外贸部,生产管理部,技术部,研发部等5个管理部。下设锌熔回收车间,还原碳化车间(筹建中),混合料车间,压制成型车间,烧结车间,精加工车间,涂层车间及分析检测中心等8个生产实体工段。
公司购置德国三维逆向工程仪,日本沙迪克电火花成型机,瑞士CVD涂层炉及真空炉,多气氛真空一体炉,真空压力烧结炉,全自动湿磨-----喷雾干燥造粒塔、全自动压型机、自动磨面机、全自动湿喷纯化机、全自动超声波清洗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设备总量达100余台(套)。
公司建立了化学分析、物理检测中心,购进了定碳仪、氧氮分析仪、钴磁饱和仪、矫顽磁力仪、金相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设施,检测手段的完善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保障。
公司现以完成投资一亿一千万元,装备已进入国内同行先进行列。涂层硬质合金刀片填补我省乃至长江以北地区的空白。
宣汉林业产业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宣汉是森林资源大县,林业用地面积3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是全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县和第二轮现代林业重点县。2016年,全县林业总产值突破36.00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145元,林业产业为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脱贫攻坚奔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宣汉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基地培育初显规模。
全县整合林业、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等项目资金支持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基地49.8万亩,发展林下种植9.76万亩,林下养殖达到90万头(只、箱)。贫困村林业产业基地达20.7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4.7万亩,林下养殖达到53万头(只、箱)。四川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在全县24个乡镇84个村236个社4869户采取“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民出土地和劳务,产品保护价回收”的订单农业模式,发展丹参、益母草、玄参等草本药材种植1.1万亩,年产值达3252万元,户均可增收4000元;
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带动龙泉乡罗盘村种植木香15000亩,年产量2000余吨,总产值达1400万元,该村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有32户,收入达2万元以上的有44户,全村34户建档贫困户已有28户脱贫,剩余6户也即将步入脱贫行列,木香已成为该村名副其实的“绿
1
色银行”。宣汉县皱皮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龙泉乡大坪村种植中药材木瓜4000亩,年产鲜木瓜400余吨,木瓜干片70余吨,产值200万元,纯收入150万元。
(二)产业链条得以延伸。
坚持产业富民,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干、农村合作组织为枝、贫困农户为叶的\"产业树\"扶贫模式。截止2016年底,全县已经注册涉林专业合作社62个、家庭农场5个、林业产业化企业15个,并培育了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带动了3945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100元以上。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林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推进了家庭、集体、合作经营的共同发展,同时带动了巨额的社会资本融入了现代林业发展,激活了林业发展的各项要素。四川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琦云药业有限公司、四川汉宫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汉县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汉北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宣汉县民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宣汉县圣水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宣汉县皱皮种植专业合作社、宣汉县瓦子山中药材种子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县构建起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四川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已获“四川省第三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该公司中药材加工项目已完成选址、立项等前期工作;
琦云药业有限公司谢生坝加工厂房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农森中药材有限公司、宣汉县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宣汉北山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
2
司、宣汉县瓦子山中药材种子专业合作社等5家企业建成了烘干、切片等初加工设备。
(三)科技支撑取得实效。
一是先后在柳池乡金竹村、厂溪镇井沟村、观山乡修缮村、大成千岭村等贫困村开展核桃、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技术培训25场次,培训林业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3000余人次;
二是积极开展林业科普宣传行动,参加了达州市政协在我县普光镇主办的科普宣传活动,编印林业科普实用技术小册子和科普宣传材料,向林农免费赠送,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5万份;
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科技进村入户行动,林业科技人员先后深入凉风乡徐坪村、龙泉乡罗盘村、三墩乡大窝村、柒碑乡杉木村、五宝乡鹞子村、下八乡古寨、田湾、米岩村蹲点进行林业科技服务,指导林农进行对经济林进行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促进产业增效,林农增收;
四是在三墩、漆树、五宝等乡镇建成宣汉桤木良种栽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1500亩,在老君乡双坪村建成“达林-34”良种油茶栽培示范基地1500亩,起到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发展的积极效应。
(四)品牌效应得以突显。
四川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成功注册“农森”商标,该公司三墩土家族乡大窝村、梨树村中药材中药材基地成功创建“省级中药材森林食品基地”和“林下种植类省级林下经济中药材示范基地”;
宣汉县润洋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注册“甜竹园”商
3
标;
宣汉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木香种植连作法”已获国家专利批号,并正在注册“峰丛罗盘”商标。
(四)新兴业态得以发展
观音山景区、峨城竹海景区和五马归槽景区联合已成功创建了宣汉国家森林公园,并先后建立了洋烈水乡、百里峡AAAA旅游景区、观音山和峨城山AA旅游景区,已经形成了全县森林旅游基本构架,带动发展农家乐、林家乐150余家。
二、宣汉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扶持机制建设滞后,扶持政策不多。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林业产业的投入,这些投入对引导全县林业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发展的客观需要看,由于中央和省级财政政策更多的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林产加工和林产品品牌打造的扶持政策不多,县财政林业专项资金扶持长久机制还没有建成,林业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扶持资金来源。全县林产加工业及休闲林业等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水平不高;林产资源精深加工及市场拓展环节薄弱,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低,以及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如我县上规模的中药材产业,其加工是采取原始晒干或地炕烘干方式,导致中药材产量和质量较低,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制约了群众发展中药材的积极性);
林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这些方面都直接影响到了林业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潜力和作用的充分发挥。鉴于我县中药材和核桃产业发展
4
在脱贫攻坚任务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希望县级财政从支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中加大对发展林业产业的投入。
(二)林业科技人员紧缺和老化,已严重影响了林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
目前,林业系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和现有人员老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很难科学指导林农进行林产业的开发利用,林产业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科研、推广培训工作开展困难,服务支撑功能不足,产业指导深度不够,致使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受到瓶颈制约,希望县上能引进一批林业专业技术人才。
三、宣汉林业产业转型发展努力方向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发展现代林业产业,通过优化林业产业结构,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扩大林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坚持把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林业“民生工程”来抓,努力提高林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一)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林业产业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
继续实施产业提速增效计划,通过内扶外引,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林场。支持企业、专合社、家庭林场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扶持企业、专合社、家庭林场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企业、专合社、家庭林场采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申报
5
国家地理标志、有机林产品认证、绿色林产品认证、森林食品基地认定,树立宣汉林产品牌;
引导企业、专合社、家庭林场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林场,助推企业、专合社、家庭林场提档省级。
(二)注重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建设,实现林业产业基地从低产低效型向高效丰产型转变。
以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林业产业基地示范区。首先抓好林业资源的优质合理开发,合理的组织好林业生产要素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夯实产业基地,调整优化林业种植、培植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后劲,建成了优质高效的速生丰产林基地、经济林基地、竹林培育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为主的森林资源产业化体系;
继续坚持发展林下经济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林药”、“林粮”、“林果”、“林畜”、“林禽”、“林菜”、“林旅”七大模式,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实现林农增收致富。
(三)发展林业多元化经济,实现林业产业经济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围绕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林业综合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林业产业空间。“跳出林业发展林业”,将林业发展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相结合,与动植物养殖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深度挖掘森林、湿地、苗木花卉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景观资源潜力,以宣汉国家森林公园、洋烈水乡、珍稀植物崖柏、村镇绿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崖柏、森林、湿地和乡村等四
6
大旅游品牌,开展赏花、观叶、看鸟、寻蝶、采果、垂钓、品茶、漂流、避暑、科考等十大绿色生态项目,培育森林人家,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四)加强指导和服务,实现林农经营思想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前景,如何指导获得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林农发展林业经济,解决林农经营思想落后问题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林改后林业发展遇到的新机遇,我县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惠民政策,结合林业重点工程,落实林业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基地、大户生产经营发展。以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为契机,建立金融支持林业发展机制,通过林权抵押、小额林农贴息贷款、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实现林业有型资产的转化,丰富林农发展资本,改变过去林业建设由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
7
关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队重点调研了滁州市和池州市的部分企业。在调研全部结束后,5月下旬,在宿州市召开省、市企联会长联谊会,专题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成果梳理汇总如下:
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很多企业界的同志认为,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
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大家主动应对,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新局,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产业门类由“多”到“特”,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做强
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市、一个县,产业门类不能求多求全,十个指头伸开,什么也抓不住。各市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硅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亿。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多个产品规模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方面,大富机电年产35万套微波射频器件,全球领先;
41所电子年产7000台套孵化装备,国内市场占70%以上;
双环电子年产3.5亿只绕线电阻器,占国内市场20%以上。
芜湖市积极围绕奇瑞汽车,重点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八个领域,努力培育打造5000亿的首位产业。
马鞍山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实现了从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62.7%下降到2012年的30%;
非钢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4%,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亳州市一方面继续引导酒和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煤炭、超硬材料等在类的八大产业集群。
池州市结合生态优势和市情特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我省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已成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合肥已成为中国家电整机产业整合、转移中心和中国家电产业的重要制造基地。2012年,家电产量继2011年之后,再次蝉联全国三大家电基地(合肥、顺德、青岛)第一,并拥有了全国25%的市场份额。全国每四台白色家电中,就有一台产自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
3、洗衣机占全国1/4。
滁州市形成以博西华为代表的家电集群,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德力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该市正在加紧培育这三大产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
宿州市以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统筹”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共引进百丽、东艺、康奈、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宿州华夏集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零售业,近些年致力于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宣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主城东部片区布局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逐步建成城东综合物流园区,城北货运仓储园区,城西专业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物流企业300余家,现代物流业渐显雏形。
三是加工链条由短变长,在延伸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
全省各地都注重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由初级农产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已逐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拉动就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预计到 “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500亿元。
蚌埠市依托玻璃设计院、晟光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显示产品,目前已形成自上游超薄电子显示玻璃生产—中游ITO导电膜玻璃制造—下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图书等终端应用产品较全的产业链条。
淮南市围绕培育打造100亿淮化,100亿煤化工、100亿煤制天然气、30亿德邦,加快淮化多孔硝铵、乙二醇、中安煤化甲醇转烯烃、国投煤制天然气、德邦10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
围绕打造200亿元的煤机基地,加快凯盛重工、舜立机械开发区生产基地建设;
加快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延伸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陕汽形成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打造200亿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非煤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结构得到优化。
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将华茂国际工业城打造成全球中高档面料中心,形成竞争优势。环新集团向发动机动力总成系统和配气系统覆盖,实现了模块化生产供货,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客户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质量风险。曙光化工集团紧跟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动态,在实施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中,提升装置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品为龙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阜阳市昊源集团,以化肥转型升级为契机,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借助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化工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6.7亿元。
四是环境由“黑”变“绿”,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对地区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监察,对污染项目进行“限批”、“一票否决”等,倒逼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合肥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完善工业节能激励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能技改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财政资金奖补政策。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和调度,涌现了皖维生产用能系统集成、大江水泥预热发电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节能工程和项目。三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收、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方式,强化对尾矿、工业“三废”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116户24门以下轮窑和10户造纸企业24条生产线破坏性拆除。
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该市对歙县的33家精细化工企业关停并转24户,对另9户企业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统一进入循环经济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铜陵市圣奥化学科技公司处于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发挥与相邻企业的原料互补优势,提高产业链条耦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一年就替代燃煤18000吨,节约资金840万元,节电270万度,同时也为相邻企业创收1400余万元。今年,又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作为橡胶防老剂的原材料,将剩下的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清洁燃料供锅炉和载热体加热使用,不仅挖潜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保护了大气环境。
五是手段由拙变巧,在“两化融合”中实现流程再造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称号。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一是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示范园区为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实施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示范;
二是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等20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培育典型,树立标杆;
三是企业层面,以京东方制造执行系统等69个市级示范项目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
六是从制造到“智造”,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等难点问题,推进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批企业立足于技术超前和拥有专利技术,带动产品升级。
六安市安徽应流集团原是一家从事砂型铸造的企业,近年来,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和开发多种世界先进的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大幅压縮常规产品,承接核电、飞机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尖、中大件产品,产品吨均价成倍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淮北市的龙波电气、滁州市的全柴等企业都把很大精力、很多投资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梯级式发展,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淮北市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从畜禽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生化物质的企业,坚持持续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成为专门从事医药中间体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使之走向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白酒是最传统的产品。阜阳金种子集团与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徽省柔和型白酒酿造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在白酒清洁生产技术、安全品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40多项,产品畅销不衰。淮北的中意胶带、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芜湖市的兆信炉料等企业也都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转型升级就是另起炉灶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更换设备工艺等的观念认识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搞清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技术风险,就盲目转型、贸然投资,等等。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带来了行动上的偏差。
(二)危机意识不强,转型升级的能力弱
不少企业依然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起“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忧患意识。有的地方“创新没有动力,转型没有魄力,升级缺乏能力”,还没有从完全依赖资源和传统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削弱了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升级惧坚畏难,信心不足,认为“动作太大资金不足,动作太小不解决问题”。
(三)产业类同、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全国产业结构类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的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外省企业提供或从国外进口。“安徽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安徽加工”、“安徽组装”。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
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集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我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销蚀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宿州市企联对该市企业的调研,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而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0%左右,与2011年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在10%-20%。
新技术匮乏,装备水平低。在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低,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
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三、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如皖北煤电集团葛家德董事长所说的,观念更新了以后,自然就会出主意、出办法, 就会找到人才,就会开发出新产品。
(二)走出转型升级认识上的误区
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追逐市场,追逐效益,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指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
改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效率也是转型;
一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改变都是转型。但不看市场需求,一味求新求高,转了行未必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产业产品不变,而内核常新,也就是把自己的主业做深、做透,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即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式的转型,而且这是更大量的转型。
(三)优化产业布局,垂直整合,错位发展
所谓垂直整合,就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配套,推动同一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现象,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宿州市制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突出产业重点,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
主导产业要以创造、“智造”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柔性化、复合型服务制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五)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又要积极实施短平快、专特新项目;
既要注重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既要重视龙头基地型项目建设,又要重视扩链强链型项目建设。其中,扩链强链型项目对我省当前发展最具积极意义。
(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组织水平
要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一是改进政策服务。现行政策多是普遍化的,若能够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这样才会使新的增长点尽快的成长起来。二是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建立独立的技术和信息开发中心的能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在克服障碍中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产业转型
[发布日期:
2011-07-13 ] [字号:大、中、小] [关闭窗口]
按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思路,落实“4+8+8”产业发展规 划,即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提升电子、石化、汽车、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广电光伏、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八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加快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招商选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举办了重洽会、紫金山峰会、第三届中国服务外包大会、中央省重点企 业对接会、金秋恳谈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组织开展了赴欧洲、新加坡、台湾地区等一系列对外重大招商活动,中电55所江宁基地、中兴通讯三期项目、华电亿智 能电网基地、OLED项目等相继落户。2010年全市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8%。
以“千企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式推进1000家成长型企业实施“六个升级”,即科技创新能力 升级、企业信息化建设升级、企业规模升级、企业管理升级、品牌质量升级和企业人力资源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2%。
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光伏风电、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进一步聚焦重点,明确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项目。2010年全市风电光伏等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 比重达27%;
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60%,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首家软件名城称号;
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服 务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
产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和难题。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亟待从传统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转型升级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我区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镇作为县的传统的资源重镇和工业强镇,转型升级的任务更艰巨、考验更严峻。本文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实际,就加快推进镇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粗浅认识。
一、镇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镇系县西大门,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重镇之一。镇驻地离县城7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2.26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东径104°52′5′-104°53′50′,北纬28°13′52′-28°19′11′,东西长10.9公里,南北宽9.98公里,海拔高度在550-1456.7米之间,地貌单一,全为低中山区,土壤以黄壤为主,有少量紫色土和水稻土。平均温度14.5℃,常年日照1000.2小时,平均降雨量1840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无霜期可达300天。现全镇辖9个村,58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云龙社区),总人口10800人。
镇东接苗族乡,南连毓秀苗族乡,北靠梅硐镇,西邻县底硐镇,处于县、三县交界处,均与三县形成公路网络,交通便利,地下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以石灰石、煤碳、硫铁矿、高铝矿为主,全镇现有6个煤矿,3个硫铁矿,瓦斯发电厂1个,采石场5个,太平工业园b区、矿业公司、集团落户,镇建“工业大镇、经济强镇”已初具规模。镇内旅游资源丰富且极具特色,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大小溶洞50多个,是石海洞乡风景区之一,且位于蜀南竹海、石林-博望山、县僰人悬棺的中心过渡地带,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2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gdp)65311万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8810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15万元;
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847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40320万元;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4750万元,;
新包装项目3个(漆树、生猪、煤矸石砖厂),新引进项目3个(联友医院、加兴村现代农业基地、新塘村新村建设项目)。
但结合近年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情况,从三次产业看,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工业总体增长乏力、后劲不足;
服务业发展缓慢。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能力不强。综合分析三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所占比例甚小,农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地形、水源、气候条件的影响,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烤烟、蚕桑,种植规模有限,农民增收点不足,受政策调整和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大,农业龙头企业缺乏、带动力不强,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基础较为薄弱。
(二)工业发展总体上传统粗放、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企业入驻以来,的工业就主要是以煤炭采掘业为主,经济发展长期立足于对煤硫资源的开发之上,而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没有;
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尽管镇目前有煤矿6个,还有采石场、瓦斯发电厂等,也有、等大型企业集团落户,但煤矿大多为9万吨、15万吨的高瓦斯矿井,发展规模有限,采掘方式、采掘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技改投入大,再加上近年来煤炭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安全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地质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而其他企业则也同样面临资金不足、市场低迷、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等问题;
三是与传统主导产业配套的项目不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是相同或相近企业,且集中在有限的几个村(社区),难以带动全域经济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服务业增长主要依靠传统商贸、物流等消费性服务业带动,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少。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下,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有限,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缺乏品牌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无法与其他产业发展互促共进,减缓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
二、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途径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而经济转型的核心在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镇而言,就要围绕建设“四个”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转轨发展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
(一)要以优化为主线加快农业转型。一方面,要加快产业类型的提升。20**年,镇实现移栽烤烟3234亩,收购干烟39.6万斤,新栽和嫁接蚕桑520亩,产茧8500公斤,在洛浦、新塘栽种优质核桃1800亩;
在天星村种植桃树和李树共400亩;
新栽植方竹笋1000亩;
在加兴村种植大樱桃300亩,建成年出栏2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一个,建成年出栏1000头和600头的规模养猪场各一个。今后,镇还将继续大力发展烤烟、蚕桑、方竹、桃李等农作物,特别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优势,推进以大樱桃、漆树、金银花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及时总结运用成功种植经验,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为契机,加快土地流转,继续扩大栽种面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产业大户;
同时加快农业功能转型,从追求农业的单一功能向追求多功能农业转型,推动农业向多功能、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注重优势特色产业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开发相结合,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建设农业发展产-供-销体系。另一方面,要以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利用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和提升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要以技改扩能为手段加快工业转型。镇属于传统的工业乡镇,工业经济一直是经济的支柱,但当前煤硫矿山已进入深部开采,受国内外经济形势、资金、政策、人才、技术、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安全生产压力巨大。面对“工业、生态”的发展目标,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必须建立在工业转型的基础上。一是保安全、抓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特别是对煤硫矿山企业的监管,要突出抓好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力量,规范管理,措施得力,重点抓住通风瓦斯、水患、顶板、机电运输等方面管理,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做大做强工业产业,由大企业、大集团引领煤硫产品深度开发;
抓住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契机,努力争取国家资金、项目等政策支持,升级发展矿业经济。深入推进煤炭企业清理整顿和兼并重组,加大提升矿山企业技改规模和进度,高标准稳步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确保所有煤矿二级以上达标,硫铁矿三级以上达标。二是重环保、促发展。要抓实环境治理,加大环保工作执法检查力度,严处破坏环境行为;
规范企业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建立排污处理系统并正常使用;
严格依法关闭重污染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同时,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煤硫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引入新兴工业,并注重与周边地区强势产业的错位互补,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能够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要以产业互补为目标壮大第三产业。一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力争尽快组建1个物流公司,提高产品运载能力;
再建一个中等规模的购物超市;
新建1—2个商务宾馆;
打造2个度假休闲星级农家乐;
提高餐饮服务水平;
规范发展文化娱乐市场。大力实施通信、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全面提升信息网络质量,提高广播电视、宽带普及率。进一步健全完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同时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梳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寻找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加强对文化品牌的策划宣传;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镇域内桃花源、穿山洞、一线天、神龙洞、神烟洞、神风洞等旅游资源独特优势,加强旅游资源潜力开发,立足城乡环境示范村、文明村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镇位于兴长交界处,即位于蜀南竹海、僰人悬棺以及石林的片区旅游中心过渡带的地理位置优势,借助于建设旅游发展城市以及旅游发展政策,再联合九丝王城、融入僰苗文化,凸显旅游集聚效应,将旅游发展与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以乡村旅游带动旅游经济。
三、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注意事项
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一个宏观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微观问题;
既是市场的主体行为,也是政府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必须对产业转型升级要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认识,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激励、项目推动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强化导向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结合镇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态势,强化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并及时调整符合实际的发展空间概念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二是要强化利益导向机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既是市场调节的企业主体行为,也需要来自政府的推动和制度的激励约束,一方面要在用地、融资、服务办证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另一方面要在职权范围内用活上级政策,合理制定本镇产业倾向政策。坚持以利益导向促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为产业转型服好务。
(二)要树立发展信心。作为传统的工业强镇,煤硫资源开发终有枯竭,在当前安全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企业生产成本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必须以产业转型保证可持续发展已是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识,但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也会带来短期内的“阵痛”。以去年煤炭企业停产整顿,政策性关闭大树子煤矿、兴星煤矿为例,其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财政收入的减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和经济的短期萧条。镇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产业转型升级“阵痛”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科学预见、沉着应对,要加强对引导监管,加大对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机制,致力于自主创新,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科学发展的信心。
(三)要找准发展平衡点。当前绩效考核已不再简单地以gdp为唯一指标,这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谁先调整结构谁先吃亏,不调结构也许还得益”的状况,客观上为政府推动产业转型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产业发展更加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益、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对于镇党委、政府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发展内涵,既不能懈怠,也不能操之过急,既要有所侧重,但也不能片面追求。产业转型升级强调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是取缔与根除,这要求既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平衡点,又要注重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
镇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关系到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产业链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依托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了一批产业项目,带动了配套项目,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化,招商引资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土地、信贷、能源等政策日益紧缩,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业升级、转移和聚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以产业链为主导的产业聚集优势开始超越其它因素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要方面。面对经济加速转型、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招商理念,坚持用产业集群统领招商引资工作,把实施产业链招商作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全县经济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
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值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相比传统招商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寻求最佳资源配置,产业开始在全球转移和流动,资本越来越看重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配套越完善,交易成本就越低,资本增值的空间就越大,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就越强。随着各地资源节约利用的需要和招商政策的同质化,在优惠政策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的时候,以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招商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昆山利用本地it产业发展较快的优势,通过以“台”引“台”、以“小”引“大”、以“大”带“小”等产业链招商方式,先后引进多个组团式投入的外资和台资企业,形成了it产业企业集群。因此,综合各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产业链招商是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的优势分析和重点内容
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从区位交通来看,xxxx湖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100公里内涉及鲁苏豫皖33个县市区,1亿多人口。与“长三角”、“京津唐”两个发达地区相连,被鲁南经济圈、淮海经济圈覆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和调蓄水库。“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年通航能力达到2600万吨以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跨湖高速公里横跨xxxx全境。从资源禀赋来看,我县是全国有名的富矿县,底下矿藏种类多,储量大,煤炭探明储量占山东省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稀土储量列国内第二位;境内拥有13家煤矿,年产量达到XX余万吨。xxxx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民俗风情独特,在国内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从产业布局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煤电焦电、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建筑材料、轻工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了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具备了产业链招商的现实基础。从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三年,我县实现争先进位跨越赶超的后发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实施产业链招商的重点,应结合我县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打造各产业上、中、下游产品多样化和专业化为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和引进相应的配套企业,实现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从而有力地促使企业效益、产品质量的显著提升和我县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
三、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一是搞好重点产业定位。从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看,煤炭、船舶、机械、食品、建材、旅游、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是我县产业链招商的主导方向。我县实施产业链招商,应在全国大产业链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功能布局,如船舶制造、渔湖产品加工、稀土深加工、新能源等产业目标应定位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基地。因此,必须加强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同时,把我县的产业集群建设融入到全市的重点产业招商规划和鲁西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产业配套。二是扶持骨干企业膨胀规模。骨干企业是产业链招商的主体。对于上下游链条长骨干企业要重点扶持,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实施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壮大骨干企业,培植产业龙头,为产业链招商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合理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成立由产业主管部门、骨干企业组成的招商项目编报小组,围绕全县现有产业和骨干企业,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抓紧研究和提报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可行性强的项目,建立重点项目数据库,通过参加投资洽谈会、招商会或借助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重点推介。
(二)创新方式,提高产业链招商成效。一是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要突出企业招商主体地位,尤其要发挥骨干企业在品牌、信贷、资产、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迎合外地大企业落户我县寻找安全庇护的心理。重点把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积极引进资金入股参股,开发和延伸产业链产品,膨胀企业规模,加快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促进企业优化升级。二是强化产业链配套招商。要按照完整的产业链条要求,深入挖掘和包装一批上、下游产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寻求合资合作,把相关配套企业引进来,补齐产业链条中的弱势部分,形成上下游相协调、横向互补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充分利用渔湖业资源优势,重点与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在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三是承接产业集群整体转移。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制约日益严重,产业集群亟待向外转移。对我县来说,必须发挥互补优势,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完善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整体入驻,促进各类要素快速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三)发挥优势,构建产业链招商载体。工业园区是产业链延伸的主要场所,是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也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一是切实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路子,大力实施“招强引优”战略,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大项目和外资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同时,要大力抓好文化旅游、专业市场等招商项目,壮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档次。二是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园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利用效率。加大土地增减挂钩、采煤塌陷地治理力度,通过土地置换、项目置换等多种形式,加大土地供给,为产业链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三是打造专业工业园、特色产业园。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搞好各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自身产业特点,对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企业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完善设施配套建设,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加快发展特色产工业园。
(四)优化环境,营造产业链招商洼地。一是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借鉴先进地县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认真研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用足、用活、用好上级政策的同时,搞好政策创新,制定完善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和培强做大骨干企业的扶持政策,努力营造最佳政策环境。要严格兑现政策,凡是约定的、公开的政策必须做到及时足额兑现。二是打造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理念,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严格落实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项目联审制度,全力抓好联审项目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在融资担保、劳动用工、手续审批等方面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三是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城市,为外商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大治乱减负力度,认真落实检查审批和“特别礼遇证”制度,严肃查处“三乱”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工业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工业转型调研报告(共3篇)
全区工业2020年经济转型调研报告
产业转移问题情况调研报告
转型发展调研报告(共15篇)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