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凌先进事迹
枞阳县钱桥镇农民创业带头人邹士桃事迹材料
邹士桃,枞阳县钱桥镇邹姚村总支书记,现年 岁。几年来,邹士桃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勤劳致富,自己也是钱桥镇有名的种田和养殖能手。
200 年承包经营了近 亩,种植优质粳稻和太湖糯,产粮 多吨,经营收入 多万元,获直接经济效益 多万元。我镇邹姚村地处白荡湖末梢,水网密布,该同志共投资 万元,开发闲置水面面积 亩,从事水产养殖,主要品种青鱼、草鱼、桂鱼、湾丫丁,鲫鱼等,年生产量 多吨,年营业额 万元。同时,带领本村及周边群众2000多户,通过承包圩田和反聘农民工,使他们人均收入达到3000余元,超过了当年全镇平均水平560元。几年来,他致富不忘乡邻,投资 万元,用于机耕路和桥梁建设、土地复垦和底产田改造及捐资助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农民创业带头人。
一、致富谱新篇,开创新成果
在钱桥镇大家一致认为邹士桃是个种田养殖的好手,是农村致富带头人,更是大伙的贴心人。
邹士桃看到周边还有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过上富裕的生活,经济来路不宽,村民们还依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经营着,生活水平低下,如何找到共同致富的途径,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瞄上了离家不远的平条圩抛荒圩田,这些田对村民而言路途遥远,管理难度大,耕作成本高,加上稻价低,导致大面积抛荒。这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主动与这些农户所在的村联系,要求承包经营圩田,交纳一定的承包金。村民对这些种划不来,丢又可惜的圩田,正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经营方式,看他主动要求承包,便非常乐意的将圩田承包给他经营。一来可以抵消水费,二来也避免抛荒现象的发生,三来大家都有利,真是一举多得。
年签订承包 多亩的合同,当年收益 万元。经过多年发展,到 年承包经营了近 亩。
年种植优质粳稻和太湖糯,产粮 多吨,经营收入 多万元,获直接经济效益 多万元。同时带领本村及周边群众 多户,通过承包圩田和反聘农民工,使他们人均收入达到 余元。
年,他在承包经营过程中诚实守信,这几年,他与各组村签订了承包近 亩的合同,仅此给受益农户达2000户。200 在邹士桃的影响下,2003-2007年涌现了许多种植承包大户,全乡共计承包农田2万余亩,圩田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使钱桥镇圩区农民直接获得经济收入人均增加300元。
我镇地处白荡湖末梢,2007年邹士桃同志看到麻溪河叉大面积闲置水面,水质优良,面积达 余亩,就进行水面开发,从事水产养殖,实施鱼种混养,种草灭螺,综合养殖,建设 亩规模水产苗种繁殖基地,采取散放、精养相结合,能做随用随取,鲜活使用。它凭借天然的养殖优势,参照外地先进的垂钓中心的模式,集垂钓、娱乐、休闲于一体。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养殖基地采取先进的经营方式,正不断朝着规模化和正规化方向迈进,年生产量 多吨,年营业额 万元;
同时,还带动周边 多户群众共同参与,人均收人增加 万元以上。
几年来,他深深地认识到,没有农技知识种田不行。便自费从书店买回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专业书籍,坚持自学,同时报名参加了农业广播学校函授班,主攻水稻种植技术的学习,在县、乡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很快的掌握了科学种田基础知识。积极致力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将多项新技术配套实施,做到科学管理、优化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施用环保生态有机复合肥,植保方面,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期,施用对路农药,运用新型卧式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喷雾均匀,防治效果好,施药人员安全,杜绝生产性农药中毒和死亡事故发生。降低了农药成本,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发挥科技与良种效益,从而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他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7年又拓宽新思路,和枞阳县大帆公司签定了蔬菜种植合同,实行一稻一菜的种植模式,明年辐射周边农户,将会给周边农户带更大的收益。
邹士桃同志参加安徽省农垦厅在华阳湖农场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刻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他一方面注重水产养殖理论学习,认真听讲,详细记录专家授课笔记,大量阅读水产养殖科技书籍;
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熟练养殖技巧,提高养殖技能,加之其经常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进行数据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水产养殖理论水平,丰富了养殖经验,得到厅领导的好评,也为其以后从事水产大规模养殖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经送宝 共同富裕
“自己富了怎算富,村民们富了才算富”,这是邹士桃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忘记乡邻乡亲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
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养殖基地劳动,按每天6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8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25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种植、养殖热潮迅速掀起。每遇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他总是先为乡亲们巩固好大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受到一点损失。有许多乡亲了先后从事种植,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有的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有的以饲养猪、鸡等家禽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伍千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真心奉献,致富不忘乡邻,
2005年邹士桃被选为邹姚村总支书记,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扶贫部门求援,共争取资金 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两条宽阔的水泥马路和每条通组沙石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治穷先治愚。村小学的危房也一直是邹士桃的一块心病。他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建校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交给群众讨论,大家都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何况咱们已脱贫致富。会上,他首先捐资4万元,群众自发投工献料,他又积极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终于使小学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如今,孩子们已告别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04年,借助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援,他积极争取又给村小学安装了自来水,完缮村小学围墙封闭工程和安装大铁门,总投资8000元。最近他捐资12000元把多年失修的村小学厕所给重新修建。这些都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教与学的环境。一个村干一面旗,村干群众心连心。姚艮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村里三户孤寡老人无人照料,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送去粮食和衣被;
家乡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捐了5万元解决了特困户子女的学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邹士桃,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邹士桃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
邹士桃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邹士桃以他的进取之心和挚诚之爱,注释着他的人生价值观。随着国家农村政策不断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致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周边共同致富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等待他的将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一个普通的村党总支书记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共产员独有的胆识与魄力,团结带领支部一班人,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的贫困村带上了致富路,他就是雨冲乡鹏营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权。几年来,村党组织次被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党总支等,王永权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鹏营村位于雨冲乡西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20.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00亩,荒山草地1.5万余亩,公校一所(坡头小学),坡头小学学生296人、在职教师6人、代课教师7人、村组干部5人。辖12个村民组,有农户669户(其中种植户342户,养殖户口179户,其它148户)。急需发展种植户45户,发展养殖户90户。全村有总人口2267人,有党员22人,干部4人,科技示范户25户,中心播放户24户。全村居住着汉、彝、苗、白等民族,境内地处高寒,山高坡陡,住户分散,交通不便,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下,科技知识落后,贫困面积较大。2007年,该村人平均纯收1125元,人均粮食248公斤,年末剩余绝对贫困人口252人,低收入贫困人口448人,属于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
王永权同志任支部书记以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过去鹏营村比较贫穷落后,社会风气不好,赌博、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鉴于这种情况,王永权同志在上任后多方征求意见,多次召开党员大会进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要想搞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必须先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光有钱是不行的,要树立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要有新的精神面貌,为使村民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村支部积极组织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研究致富路子,利用党员电教片组织科技培训,全村现有1个蓝球场地,为村民在农闲时节都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赵书记主持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每名党员负责一个服务区,最少包10户,负责本区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展,以致富能人和专业大户为骨干,由专一的粮食生产向个体私营经济和林果业、养殖业生产模式发展,由党员帮带向有能力的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党员的特长,自选帮带对象,自定帮带目标,措施和年度完成情况,支部进行把关。对任务完成不好的党员不能评为优秀党员,支部根据现有党员的情况,建立了各类责任制度。通过制度和任务的落实,充分发挥了党员的积极性,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王永权同志响应市乡党组织的号召率先开展“增、联、创”主题教育,组建党员与农民致富联合体,全村22名党员,实行了“一带十”活动,使全村669户农户全部由党员进行了帮带,并建立了1个党员联合体。各贫困户在联合体帮助下形成了养、种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他带领支部和全体党员走家进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单一经营变多种经营,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
目前,赵书记正在根据本村情况,带领广大村民朝着既定目标大步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鹏营村将会由名符其实的贫困村变成“小康村”。
农民创业的领头雁——记雨坛乡合响村张信玉同志带领农民创业的先进事迹
张信玉,男,45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枞阳县雨坛乡合响村人。该同志从事水产养殖和开发工作已达二十多年,现任合响村委会副主任、雨坛乡人大代表、枞阳县水产协会会员。
1989年张信玉同志参加安徽省农垦厅在华阳湖农场举办的水产养殖培训班,刻苦学习水产养殖技术,他一方面注重水产养殖理论学习,认真听讲,详细记录专家授课笔记,大量阅读水产养殖科技书籍;
另一方面大胆实践,熟练养殖技巧,提高养殖技能,加之其经常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进行数据分析,逐步提高自己的水产养殖理论水平,丰富了养殖经验,得到厅领导的好评,也为其以后从事水产大规模养殖和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信玉同志就开始承包了合响圩进行水产养殖。合响圩地处菜籽湖东部,面积达4000余亩,水质优良,过去承包者主要靠人放天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自从该同志承包后,实施鱼蟹混养,种草灭螺,综合养殖,建设50亩规模水产苗种繁殖基地,进行蟹苗繁殖,年育苗200公斤,鱼苗数千斤。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逐步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走了致富之路。
新世纪之初,张信玉同志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在继续承包合响圩的基础上,带领一批有志于水产养殖之士,承包了车富大圩至今。车富圩地处菜籽湖东部,面积达1.5万亩,水草茂盛,水质优良。过去由于承包者管理不力,技术不到位,效益低下。“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良好的效益”,张信玉同志深知这一点,他实施科学经营管理、标准化生产。他深知“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国内外农业发展实践充分表明,推进农业标准化,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重要基础;
是农业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经济组织改造的重要结合点;
是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他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得养殖农户懂得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及怎样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及时有效指导养殖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集体养殖水平,增加生产经营效益。由于圩内历经多年养蟹,水草资源锐减,水质退化,他一方面到沿海水产业发达的地方购进草种(如伊东藻、轮叶黑藻、金龟藻、苦草、睡莲草和黄丝藻等),进行人工种植,丰富水草资源。通过秋冬枯水期曝晒消毒圩滩,培育具有颗粒结构的肥沃土壤,促使水生植物生长。每到夏季投放适量生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促使河蟹蜕壳、生长发育,并适时增加动物性铒料,合理控制水中的氨态氮,增加钙、磷的水中含量,形成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的优良水质生态环境,培养出的河蟹个大、质优。另一方面,他积极从沿海地区购进优质的中华绒螯蟹种苗,并派专业技术人员现场鉴定蟹种品质,以防假苗、弱苗流入,影响养殖效益。通过科学养殖,精心管理,今年蟹体均达200克以上,蟹产值400万元,加之混养甲鱼、黑鱼、鳜鱼、青鲲、河虾、黄白鲢等以及禽鸭养殖,创利润400万元,带动了周边一大批农户共同致富。
他富了以后,不忘群众。合响村一农民李元一家四口,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夫妻二人身体都不好,张信玉同志一方面带他搞水产养殖另一方面给予经济资助,有一天李元突然阑尾炎发作,张信玉同志知道后,立即雇车将其送往医院医疗,并一次给他3000元作医疗费,李元在他的帮助下,身体得以康复,家庭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张信玉同志每年慰问退役老军人、五保老人,给他们送去过年的鱼和肉等食品,他先后捐资建校、修路和敬老院。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上学数万元。给派出所购车,他一次捐资5000元,以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当然,这些只是他先进事迹中的一部分。
2007年,张信玉同志积极探索全乡水产业的发展之路,同张文才等同志一起筹备创办雨坛乡水产协会,该同志邀请市、县水产专家现场为协会会员,企业员工及养殖农户讲授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龙虾稻田养殖技术及市场营销专题讲座,推广普及池塘模式化养殖、稻田养殖、大中水面生态养殖等技术,促成150户农户掌握一门水产实用技术。
他还制定出专项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和标准,以大窑圩、车富圩为示范点,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目前“菜籽湖”牌螃蟹的一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正在送达相关部门审批。
张信玉同志通过各类农产品展览会和项目招商机会,实施品牌战略,统一包装上市,使水产品市场价格高达平常的10—20%,在他的带领下,全乡水产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带动2000户约7000人发展水产业,农户人均增长500元,超过当地其他农户人均纯收入35%以上,全面发展了4.6万亩的雨坛水产养殖业。
吴军录同志是颍上县西三十铺镇邢庄村党总支书记,颍上县鑫禾源鲜薯精粉厂厂长。自2003年创办鲜薯精粉厂以来,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吴军录同志带领全厂员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艰苦创业,2006年实现年产值504万元,创利72万元。在艰苦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
坚实的一步。
一、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目标锁定三粉加工产业
红芋栽培一直处于西三十铺镇农业种植业的主导地位,三粉加工是该镇的传统产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种植结构和产业的调整,党的富民政策的逐步落实,三粉经济一直支撑着全镇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吴军录所在的邢庄村,人口、耕地均居全镇10个村(居)委会之首。粉丝、粉皮生产加工在邢庄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全村3460口人,4285亩耕地,年栽插红芋达3500亩,占各类作物面积的80%以上,年产鲜薯8700多吨,加工淀粉2175吨,农民群众以红芋淀粉为原料,从事三粉深加工,实现了增值增收。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三粉生产方式,加工方法已明显落后,停留在粗放型经营水平上的三粉加工,成本高,质量差,产品附加值低,直接制约着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农民的收入。这个问题成了困惑农民群众的一大难题。如何突破,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作为村总支书记吴军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如果能在三粉精加工上打开一年缺口,实现新的突破,以新技术取代传统的三粉加工,以深加工求发展,向精加工要效益,实现三粉加工增值增效,把三粉生产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就可以带领全村农民群众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选准这个目标,拿定了主意,他马上付诸于行动,开始实施。
二、努力争取上级支持,积极上精粉加工项目
吴军录把建精粉加工厂的想法,向西三十铺镇党委、政府作了汇报,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领导的支持和鼓励给了他精神力量。办一个精粉厂,经初步预算,需投资120万元。对吴军录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钱从何来?他没有被这个数字吓倒,更没有在困难面前退却。他默默地下了这样的决心:看准了事情,就要立即干,对农民群众有益的事情,就要干好。于是,他开始跑
资金,跟信息,跑项目。
作为村总支书记,村里的工作要总揽全局,通盘考虑,即要学会弹钢琴,对村支两委分工,用好人,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中心工作,更要在村两委班子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了正确处理好日常工作与跑项目的矛盾,对村里的各项工作任务均超前谋划,抓主动,主动抓,甚至加班加点地干,在做好工作,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挤时间外出跑资金、跑项目。从2003年开始,他通过西三十铺镇镇党委、政府的推荐,先后到县有关部门和单位不下20次,累计行程达700多公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精神、他的行动、他的事业心一次次感动了县有关部门领导,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经考察、评估,经县政府同意,县财政等有关部门决定给予立项扶持。
一个总投资120万元的项目,立项扶持80万元,还有40万元的缺口怎么办?这部分资金需个人自筹,为了使项目尽快上马,运营投资,吴军录变卖了自己的冷库及家当,出租了自己的房屋,但这还不够,他又走亲串友,四处转借,筹措资金。项目资金解决了,紧接着就是引进技术、设备。他自费到山东、河南考察、学习,分别从山东梁山引进红芋淀粉加工流水线成套设备,和粉丝加工机械设备。鲜薯经机械自动清洗、磨碎、过滤、净化、烘干后,无泥沙、无杂质、无污染、清白纯净。粉丝精细、纯白,不用任何添加剂,完好地保持了原滋原味绿色食品质地。产品投入市场,倍受消费者看好,价格上扬,销路走俏,与粗放生产的粉
丝相比,价格翻了一倍。
三、发展定单农业,繁荣地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吴军录创办的鑫禾源鲜薯粉厂于2003年9月正式投产后,先后吸纳了本村及领村的1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就业人员中,通过自学和培训,有20多人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除了在厂里从事三粉加工,还可以挤出业余时间干一些家务及农活,个人所得报酬和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在100多名职工中,有6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元。
精粉项目投产后,吴军录又在思考一个问题,要带动农民群众致富,仅靠厂里吸纳的100多名职工是不够的,要把精粉加工做成一个产业,连续农户、建立基地,从红芋的种植栽培到淀粉粉丝的精深加工、销售,形成一个紧密的产业链,就可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经过周官的思考、酝酿,一个新的举措出炉了——联系千家万户、发展订单农业。以鲜薯精粉加工为龙头,带动红芋生产基地建设。2006年春,他与本村的460户农民签订了红芋订单生产合同,即由吴军录提供红芋栽培生产保障资金,作为农户购买红芋种苗支出,秋季厂方以高于市场价格回收鲜薯。这样,签订合同的农户既减少了生产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节约时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订单农业,首先受益的农户,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对这种生产形式倍加拥护和赞成。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签订订单合同的460户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新增社会效益全村1840000元。
在农户得利受益的基础上,吴军录的鑫禾源鲜薯精粉厂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6年共收购鲜薯4000吨,生产淀粉1000吨,加工销售粉丝1000吨,创产值504万元。小包装和精包装的粉丝产品成为市场抢手货,成为城乡居民馈
赠亲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礼品。
吴军录创办的精粉加工厂,为全村、全镇,乃至全县的三粉开发,为农村经
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枞阳县农民创业带头人姚艮祥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姚艮祥,男,1967年3 月生,汉族,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邹姚村牌楼组农民,枞阳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法人。几十年来,他扎根农村,情系家乡,在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摸索了一条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近五年来,他让家乡这片热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事蔬菜、苗木、花卉等种植、养殖业。而今,当你走进邹姚村,满山遍野披绿装,村道两旁立高楼,移动电话家家响,摩托穿梭大小巷,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这一系列的奇迹都凝聚着姚艮祥的智慧和汗水,乡亲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
一、勤学苦练
艰苦创业
姚艮祥同志出身于农民家庭,父母亲都非常忠厚,对子女要求严,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他一颗纯真、朴实、忠厚的心和正直、上进、坦城的性格。读书时他学习非常刻苦,1983年6月,姚艮祥以优异的成绩从钱塘初中毕业,顺利地考入了高一级学校。可是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他便主动地放弃了深造的机会,回乡务农,为家庭减轻一点负担。务农时他勤勤恳恳,起早摸黑跟着父亲劳动,谦虚地向有经验的老农民请教,同时也不断自学种植、养殖技术。由于邹姚村是枞阳县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资源稀少,交通不便,光靠种田致富很难快速脱掉贫困的帽子。于是,他和众多的青年一样,告别父母,出门打工。打工时他一方面辛苦挣钱,另一方面勤奋学习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几年的打工生涯让他的思想逐渐成熟起来,也使他深深地感到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几年的磨练、长期的摸索,他学会了食品加工的多种工艺。怀揣着打工积攒下来的钱,1989年,姚艮祥回乡承包了原姚湾村加工厂,他重新对厂房进行了合理调整,增添了新的加工设备,更重要的是加大经营管理力度,很快地使面临倒闭的加工厂,又红火起来了。加工厂经营碾米、榨油、制面和轧花等业务,当年收入5万元以上,收回了全部投资。加工厂的的收入逐年增加,目前年收入达20万元。
掘起了第一桶金后,姚艮祥没有满足于现状、没有停下创业的步伐,反而信心大增,扩大经营范围,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多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他兴办了养殖业,利用加工厂的饲料养有猪、鸡、鸭、鹅;
还种植良种西瓜,建有葡萄园,培植食用菌等,以信息和技术为依托,以有效的管理为保证,经济效益逐年递增,为今后的创业积累了大量资金和宝贵的经验。他深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999年9月至2001年6月,他自费参加了中国农民大学畜禽饲养管理专业贰年制函授班学习,并顺利毕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他的事业可谓是蒸蒸日上,适逢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我县也适时地掀起了农业建设热潮,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意识到这是他二次创业的大好时机,于是开始走上了发展生态绿色农业产业的道路。
针对钱桥镇地理环境偏僻,蔬菜市场供应匮乏的现象,早在1997年姚艮祥就开始探索发展高效农业路子,积极开拓农业生产经济渠道,种植大棚蔬菜和反季节蔬菜,而今又增添了名、优、特品种,有日本南瓜、樱桃蕃茄、意大利结球生菜等,尤其是反季节蔬菜莴笋、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优良品种长势好、价格高、收益大。目前承包有40亩田地,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由于他懂技术、善经营,出现产销两旺的可喜景象,年亩产收入达2万元。
自2001年以来,他又投资500万元,承包荒山荒地950亩,经营苗木花卉种植,目前品种有:大香樟20200棵、红枫19120棵、桂花20300棵、黑松52000棵、紫薇15300棵、龙柏16680棵、刺柏15400棵、海棠12960棵,还有夏鹃、毛鹃、大小叶寒笑、梅花、紫梅、绿梅、大小罗汉生等约16500棵。这些苗木花卉长势喜人,预计5年后纯收入可达9000万余元。
2001年4月,“中艮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正式挂牌运营,2007年8月注册成立了“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花卉苗木、盆景、大棚蔬菜,同时以沼气为纽带,兼顾精养渔池、土鸡套养,发展立体养殖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形成猪粪—沼气—蔬菜循环生物链。为把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姚艮祥多方筹资,吸纳资金,争取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与。为切实提高科技含量,使基地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苗木品种选择,他都立足高起点、高规格,多次到合肥、浙江、江苏、上海等地考察,并且重点考察了常熟市日本人投资的现代化大型生态园。同时在栽培、养护技术上,除自己潜心钻研外,他还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指导,遇到技术问题,或电话联系,或登门请教。在花卉盆景方面,他特别聘请了国内知名度高的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杨台民大师,对园林进行规划指导。目前,他的栽培、养护技术在国内外都是一流的,如香樟树以惊人的速度两年内长到8—10厘米,令许多专家、教授都叹为观止。上海、苏州、无锡多家绿化公司也慕名而来主动联系业务。谈到下一步的发展愿景,姚艮祥胸有成竹地说,他准备通过股东增资、民间融资和争取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进一步滚动发展、扩大规模,通过土地流转,再租赁荒地500亩,力争达到1500多亩,把基地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综合性生态园。
二、传经送宝 共同富裕
“自己富了怎算富,村民们富了才算富”,这是姚艮祥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没有忘记乡邻乡亲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
刚开始,他想的是要解决家乡邻近
八、九个村民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就主动聘请他们前来基地劳动,按每天20元计算,仅此一项,每天支出800元,近两年来,每年为当地群众发放了25万元的劳务工资,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群众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为稳定当地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
很快,他发现要彻底解决当地群众渴盼致富的根本问题,就必须真正引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向当地群众无偿传授种植、养殖技术,低价提供种苗,尤其是将那些市场行情销路好,效益高的种苗优先提供给农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依托“中艮蔬菜苗木花卉基地”和“枞阳县祥龙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以“公司+农户+基地”为模式,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百姓种植、养殖热潮迅速掀起。每遇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他总是先为乡亲们巩固好大棚,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受到一点损失。有许多乡亲了先后种植苗木花卉盆景,邹姚村王伟同志也跟着种植桂花、龙柏、茶花等达5亩,五年后可上市出售,估计获利达40万元。周边100多户群众都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致富的小康路,有的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有的以种植花卉苗木为主,有的以饲养猪、鸡等家禽为主等等。如今是产、销两旺,人均年收入达伍千元以上,被带动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农户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三、真心奉献,时代楷模
“爱人者人恒爱之”。姚艮祥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当地政府领导和乡邻乡亲。2000年3月,他被选为原姚湾村科技副主任,2002年被选为原姚湾村委会主任,在全村人的信任和企盼下,开始了带领全村人民走上改变贫困面貌、改善生存环境的发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他上任为百姓干的第一件事。要把通村的羊肠小道变为能通车的公路,历任村干想干而终未干成,难度可想而知。他没有退缩,一年修不通,两年修或三年修,在他的号召下,一方面群众集资、投工投劳,另一方面他跑项目,向上级扶贫部门求援,共争取资金15万元,共同修建。在他的带领下,一条宽阔的沙石马路迎着朝阳,沐浴春风呈现在乡亲们的眼前,大伙儿无不露出舒心的微笑。
治穷先治愚。村小学的危房也一直是姚艮祥的一块心病。他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把建校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交给群众讨论,大家都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何况咱们已脱贫致富。会上,他首先捐资4万元,群众自发投工献料,他又积极争取扶持资金5万元,终于使小学新建工程顺利开工。如今,孩子们已告别危房,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2004年,借助组织部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援,他积极争取又给村小学安装了自来水,完缮村小学围墙封闭工程和安装大铁门,总投资8000元。最近他捐资12000元把多年失修的村小学厕所给重新修建。这些都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教与学的环境。一个村干一面旗,村干群众心连心。姚艮祥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村里三户孤寡老人无人照料,逢年过节,他都亲自送去粮食和衣被;
家乡的学子考上了大学,他先后捐了5万元解决了特困户子女的学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乡亲们一提起姚艮祥,人人称赞、敬佩,都说他是一个好农民、好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值得我们人人向他学习。姚艮祥本人也多次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多次当选为钱桥镇人大代表。
姚艮祥同志致富不忘乡亲,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无私奉献。他把智慧用在了发展家乡的经济上,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新农民的开拓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姚艮祥,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是扎根农村,艰苦创业的真正时代楷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锋。
姚艮祥以他的进取之心和挚诚之爱,注释着他的人生价值观。——愿这朵田野之花开的更加绚丽多彩。
凌建同志基本情况
凌建,男,汉族,中共党员,如皋市农业委员会,主任科员,正科。
凌建先进事迹材料
凌建,男,汉族,中共党员,如皋市农业委员会主任科员,正科级。分管畜牧业近20年来,该同志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悉心钻研技术,狠抓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举措,为如皋畜牧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先后荣获江苏省动物疫病防控先进个人、如皋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如皋畜牧业产值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2012年,全市生猪、家禽、山羊饲养量分别为210万头、3500万羽、85万只 ,规模养殖占分别比为81%、95%、60%。全市共有万头猪场18个,年上市30万羽以上有肉禽场15个,万羽以上蛋禽场17个,年上市万只以上的山羊场9个。该市先后建成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江苏省生猪产业大县,多次获江苏省动物疫病监测及信息报送工作先进单位、动物防疫规范达标示范创建指导先进单位、动物防疫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善于统筹,力促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既是该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又是该市作为重点推进的高效富民产业。面对畜牧业发展形势和机遇,从2005年开始,该同志带领一帮人认真思考、悉心研究,主导了全市新一轮的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一是推动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在他推动下如皋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就出台实施了《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现代畜牧园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园区建设标准和扶持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如皋现代畜牧园区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新增现代畜牧园区213家,地方政府累计扶持奖励资金近3000万元。建成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4家,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49家、畜禽良种示范场7家、动物防疫规范达标示范场29家,认定数省内领先,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如皋黄鸡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他充分发挥自己人脉优势,先后到上海等地组织招商,同时,鼓励市内民资投资畜牧业,先后有南通华多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等50多个现代畜牧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落实如皋,累计引进资金2亿多元。三是强化技术服务。近年来,在现代畜牧园区建设过程中,他均能做到超前服务和保姆式服务,参与了新增园区90%以上选址、认证、规划设计、土地流转、技术人员的优选等工作,为如皋现代畜牧园区健康发展尽责尽力。四是推动企业联合。他及时把握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势,发挥我市畜产品加工流动企业门类全、品牌多、加工能力强等优势,通过产加联合、企业向上、下延长产业链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等形式,极力推动畜牧业产大联合,取得了实效。到目前为止,如皋畜牧产业订单生产率达到90%以上。
二、锐意改革,大力推进兽医队伍建设。基层畜牧兽医队伍是畜牧事业的基础和核心,理顺关系,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一直是他关注和研究员课题之一。从2010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着手进行以“管理与服务分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畜牧兽医体系改革,组建了管理型的畜牧兽医站和服务型的动物医院。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全部纳入财政拨款,三权归市(县)。动物医院为公益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自主管理独立核算,动物防疫由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对畜牧兽医站及动物医院的管理制度。同时,他积极推进 “五有”基层兽医站建设,不断加大对基层兽医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打造出一支人员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运转畅通、保障有力、适应当前新时期畜牧业发展需要的动物防疫队伍,形成了“人尽其才,管理规范,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三、率先垂范,积极提升行业管理规范化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人们对畜牧兽医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规范行业管理是他工作追求之一。多年来,他能率先垂范,公正执法,要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98年琏球茵、2003年的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期间均在第一现场,虽然家与工作单位不足千米,最多时40多天没有回家。在动物防疫监督执法中,他总是冲在前面,面对各种威袭,从不退缩,坚决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我市畜牧兽医队伍管理、规模养殖监管、动物防疫综合执法、畜产品安全监管等行业工作的规范化。与此同时,该同志狠抓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建设,深入落实动物防疫岗位责任制,制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市形成了市政府与各镇政府、市农委与各镇畜牧兽医站、镇政府与各村及镇兽医站、镇兽医站与村级动物防疫员及规模养殖场(户)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四级监管网络,实行了全市各镇、村、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全覆盖。近10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畜产品安全事故。
四、不断创新,探索出无害化处理新模式。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是困绕生猪产业发展的又一难题,“黄浦江事件”是这一难题的集中暴露。围绕“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目标,他通过多方调研,探索出“定点收集、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建立“行政化监管+企业化运作”的运行机制,已形成“户申报、站受理、镇集中、场处理、所监管、市补助”的“六步法”运行流程。并构建分片兽医核查、镇级监管人员集中核实登记等“五级”可追溯监管机制。形成如皋特有的病死猪集中无害化处理运行新模式。2012年,全市集中无害化处理养殖环节病死猪8.4万头。我市的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运行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先后有浙江、山西、辽宁、安徽、广东、山东等20多个省、市地区来我市考察学习。今年4月中旬,中央七台《聚焦三农》栏目组专题进行深度调查和宣传报道。
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来袁坊加油站在分公司领导的亲切关心和大力帮助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重点,以提高积极效益为中心,确保加油站安全生产无隐患为目的。半年来在分公司各位同仁的帮助下,以省公司6.30计划为契机,在袁坊加油站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下,加油站在站容站貌、规范服务、以及员工素质都有了较大改善,内部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半年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经营情况 加强加油站数质量管理,密度统一执行,严把数质量关,给加油站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也树立了中石油质优量足品牌形象。半年完成销量627吨,其中柴油420吨,汽油 207 吨,柴汽比2:1 。半年来共完成发卡量239张,非油完成139376 元。
在公司提供数质量保证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开拓市场中,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客户,拓展市场。根据袁坊加油站周边特点,无大型工矿企业,主要客户为农业用油和砖厂沙厂打桶客户,根据该情况我们在3月分开展了针对农业用油的“迎春耕 送优惠 中石油与你同行”促销活动。并大力开发砖厂沙场打桶客户,4月份由分公司鄢经理带队在周边客户进行拜访,稳定老客户,并开发了新溪装载机客户,该客户月均用油量为20吨左右。
针对今年非油任务重,我走访了附近村庄跟临近的沪瑞高速罗坊高速路口,了解购买需求,并根据其需求增加货品种类,现便利店货
品种类由以前的十几种增加到了现在的一百多种,扩大了客户的选择
性,便利店销售额也有大幅的提升。
二.内部管理:
一个加油站的管理水平不仅仅体现在销售量上,应该反映在多
方面、多层次。根据省公司6。30要求,袁坊加油站以此为契机对加
油站各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自查自改,努力做好加油站定置化管理,
卫生管理,台帐管理,从细节入手,确实抓好加油站的规范运营,并
成功通过了省公司的6.30验收。
袁坊加油站是新余唯一高速入口加油站,备受省公司领导和分
公司领导的关注。今年江西公司的高层领导多次来加油站参观指导工
作,并亲切地询问加油站的内部管理情况、销售量情况以及员工收入
情况。高管领导在肯定加油站工作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的不
足之处。袁坊加油站就存在的问题也一一进行整改。
为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加油站员工过生日,加油站会给员工买生日
蛋糕,集体会餐。在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了员工之间
的友谊之情。
三.安全管理:
1.今年加油站一直执行管理人员带班制度,带班人员除了要打扫所
属的卫生片区外,还要给员工做饭,加油高峰时帮助加油员加油,晚
上遇到来油时卸油,并处理一些紧急情况。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落实加油站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3.抓好员工的劳动纪律、消防安全、安全知识的教育。并根据年初
制定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进行演练。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现在晚上就一员工在楼下休息,为了员工安全考虑,将便利店
增加了防盗卷闸门。
5.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安全责任制,经营作业的安全管理、设施、
设备的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做到“以防为主,防消结合”。
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加油站未完成分公司下达的销售指标,其主要原因是;
1).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
2)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2.精细化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好,各种帐本填写不够及时和完整。
3.员工队伍不稳定,给服务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4.卫生责任制落实监督不到位,卫生情况差。
五.下半年年的工作思路:(河下)
1.加强市场开发力度,积极开发新客户,努力提高销售量。
2.增强员工现场服务教育,提高员工现场服务能力。
4.制定站级考核制度,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员工身上,提高员工工
作积极性。
5.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养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加强设施、设备的管理,定期对加油站的设施、设备进行保养和
维护。
邹凌杰 2011-7-17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做党和人民的好公仆
邹碧华,生于1967年1月18日。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1988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法院经济庭工作。1993年至1999年期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获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学位和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之2012年间,先后担任上海市高院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上海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和上海市长宁区法院院长。2012年11月,就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赴上海市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邹碧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人民法官的誓言做了最好的诠释。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邹碧华同志满怀为法律献身的精神,不管是当书记员,还是当庭长,还是升任上海高院副院长,他都尽心尽职,爱岗敬业,他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给人民法院的改革与审判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2014年,司法改革的大幕拉开,邹碧华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带领着司改团队,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开会、加班、汇报成为常态。他认为,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每次能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因此面对改革中的反复磋商、针锋相对、妥协共识,他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面对争议和质疑,他坚定的
表示,背着“黑锅”前行,是改革者必须经历的修行。“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9日上午,高院党组会议;
下午,司法改革座谈会。“邹碧华从下午2点一直讲到5点。”张新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上海成为司法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相关改革方案全国瞩目。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何为全国司改担当探路先锋,邹碧华深感重任在肩、时不我待。谈到司法改革,邹碧华总是充满激情。周日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论坛、半个月前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他积极介绍上海司改进程,谈司法公开,谈审判流程信息化„„“他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改革布道者,”张新说:“他确实累了,调整了作息,晚上1点就睡下,比平时提前了一小时。”当年在长宁区,邹碧华做了件“前卫”的事儿——压缩会议室,给每个法官一间独立办公室,为了“维护法官的职业尊荣”。长宁区法院曾俊怡法官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法官分类管理,他那时已有思考。”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指引。他简直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推动法院的改革。如果不是亲自到他工作的现场看看,是无法体会以邹碧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他真的是用生命为法院的改革前行助力加油。改革这份事业那么艰苦,他47岁的黄金年龄去世,他为法院、为司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他是法院的英雄、法官的骄傲。他在以一种强有力的正能量,感动中国!邹碧华同志是审判业务行家,
管理专家,授课导师学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著书写诗,样样精彩。邹碧华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依然在我们心头传诵,激励广大法官为中国的审判事业和改革之路奉献出更多的热情与力量。
学习邹碧华,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忠于我们的事业。做好自己的事,并把这点事做到极致、尽心尽力。做管理工作的,就是要考虑如何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把上级的精神和指标落实好,做基层工作的,就是如何办好每一件事,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所以,学习邹碧华,主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和改革先锋的情怀。就是要立足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5年3月10日
邹清莲先进事迹材料
邹清莲,广东省财政厅会计管理处处长、广东会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会计函授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广东珠算协会副会长。1985年7月进入广东省财政厅工作,曾先后任预算处主任科员、国库处副处长、国库支付中心主任(正处级),她见证了广东经济的起步、腾飞、跨越式发展,也亲身实践着财政工作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
作为广东省会计工作的“管家”,邹清莲深知所肩负的重任。自1991年至2009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连续十九年排名全国第一,这无疑对维护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广东省会计持证人员数量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生数量均为全国最多,2009年,全省共有会计从业人员153.7万人,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人数为14.5万人,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强;
拥有会计师事务所738家,居全国第一,执业注册会计师7820人,居全国第二,业务收入超37亿元,居全国第三。面对如此庞大的会计队伍,广东省会计管理工作任务的繁重可想而知。另外,广东省背靠珠三角,面向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广东必须承担起作为大陆与港澳台发展经济合作窗口的使命,近三年来,在邹清莲的努力下,会计已然作为先行先试的一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任职三年多来,邹清莲同志深知要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起“大服务”的理念,即服务经济社会、服务财政大局、服务基层工作和服务会计人员。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邹清莲同志以深厚的业务功底、创新的工作思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在会计管理处处长的岗位上,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多次荣获广东省财政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5年荣获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农村税费改革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在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CEPA专项工作中获嘉奖,2009年荣获“广东省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主持完成的调研报告《广东省县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践与成效分析》2009年荣获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全力以赴贯彻准则制度 做会计信息质量的维护人
会计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会计秩序。2006年2月15日是每一位会计人应铭记的日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这一天颁发。2007年1月1日,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中国的上市公司率先施行新准则,其他大中型企业从2009年开始执行。
初来乍到的邹清莲,上任伊始,恰逢宣传贯彻新准则的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即将举办,为提升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邹清莲在第一时间组织成立了广东省会计知识大赛领导小组,请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昆同志担任组长做总体指导,组织制定了《关于参加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工作方案》,并召开全省动员大会,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网等媒体上广泛宣传大赛的有关信息。同时,向社会发出近10万份倡议书,通过积极宣传、层层发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习新会计准则和会计知识的热潮,全省参赛人数达78万余人,名列全国第一。
为确保准则制度贯彻落实好,在邹清莲的策划与推动下,省财政厅与省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建立起联合贯彻机制和专家学者指导制度,并明确广东大中型企业从2009至2010年分期执行新准则。同时,在全省范围选择部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建立起企业联系点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执行准则情况,总结和摸索经验,为财政部制定《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和进一步完善有关准则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中国“萨班斯法案”的建立健全。作为广东会计管理的当家人,如何联合相关部门贯彻实施好中国“萨班斯法案”,成为邹清莲思考的重点问题和接下来的工作方向。
锐意进取深化信息化建设 作会计管理创新的开拓人
在会计管理处工作以后,邹清莲敏锐地意识到会计管理作为各级财政部门对外服务的窗口,涉众广泛,工作繁杂。要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贯彻大服务的理念必须建设和完善全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管理手段,拓展会计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广东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邹清莲与会计处的各位同志深入交谈,认真讨论,仔细梳理各项工作流程、规范各项管理制度。深入全省各市县(区)调研,摸清全省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确立“利用数据大集中技术,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的管理体系,打造政府对内管理与对外服务紧密结合的新模式”的建设理念和“两个中心一个门户”综合平台的建设目标。“两个中心”即无纸化考试中心和会计管理中心,“一个门户”即综合外网服务。
邹清莲进一步提出:信息化建设必须力求打造出一套对内管理功能全面、规范,对外服务功能便捷、高效,管理和服务紧密结合并可相互转换的高标准信息化系统。这个系统工程庞大,邹清莲带领会计处的同志,与研发人员一道,从项目启动、系统规划、功能拓展,测试运行,每一个环节都付出艰辛的工作,流下辛勤的汗水。
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在全省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中得到充分体现。广东省不仅会计从业人员最多,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也是全国最多,每年高达30万人。为了探索出适合广东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模式,邹清莲下基层、访专家、认真听取广大会计人员的心声,经过研究确定方案后,第一时间投入到此项工作的开展中。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会计处就先后完成了题库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部署及调试、试运行等工作,2009年6月14日在省直考场第一次进行试点。随后,在广州、佛山、东莞、惠州、江门、汕头、阳江等地铺开试点。经过对系统的不断完善,2010年上半年,省属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率先全部采用无纸化模式进行,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
与此同时,邹清莲还组织召开试点地市考试现场观摩会及座谈会。2010年4月,广东省财政厅会计处举办了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知识无纸化考试系统培训班,培训全省各市会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90多人。截至2010年7月,广东省有10个地级市已开展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工作。某市一位会计科长在开展此项工作后欣喜地表示,以往要抽调财政局70%人力集中一个月去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会计科两名工作人员一个月就可以轻松地完成。
正是因为在系统建设和完善中做了大量工作,广东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推广使用后,获得了一致好评。系统可同时在互联网(外网)、财政专网(内网)两个不同网络运行,既可使财政内网最大程度保障系统稳定和数据安全,又可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公众的互动;
同时,系统通过对会计人员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综合统计,还可充分发挥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充分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倾力打造“会计服务大厅”平台
做广大会计人员的贴心人
广东省财政厅会计服务大厅创建于2006年9月,是负责省直及中央驻穗单位9万多名会计持证人员日常管理、承担每年近10万名会计从业资格考生考试、发证等工作的服务窗口。为了切实提高服务质量,邹清莲同志提出了“创建无等候服务”的目标,从会计服务大厅的诸多细节,如网上预约时间、取号领证、多个窗口分类同时办公等,我们不难看出,邹清莲同志内心深处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一而贯之的坚持与固守。
会计服务大厅开办初期,受工作经验、设备、场地等因素的制约,在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邹清莲对此非常重视,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分析研究,采取了多项改进措施:一是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完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用非税缴费系统,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流程,考生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进行报名申请,打印相关表格和准考证,到会计服务大厅现场一次性确认资料和缴费即可办理成功,以往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要来回跑四次,现在只需现场确认一次即可;
以往要办两天的事情,现在半天就可以完成。二是开通“会计信息咨询热线”,解决会计人员拨打咨询电话难的问题。通过中国电信114声讯台话务员在第一线接听群众咨询,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跟踪特殊咨询,同时汇总分析群众咨询热线并及时更新业务知识的工作模式。使咨询电话的接通率从原来的4%提高到96%,2009年共接听群众咨询电话117,165次。三是增加考场,切实解决会计电算化考试轮候时间长的问题。通过接入光纤专线的方法在省委党校设立分考场,使电算化考试一次考试容量从66人提升到166人,使原考试时间安排至2010年6月份的10,919名考生提前在2009年6月份至8月份考试。从2009年6月份开始,无论是通过个人或团体形式报名的考试,均可实现当月报名,当月或次月考试。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会计服务大厅人力、场地、资源不足,大幅度提高了服务效能,体现了“公开、规范、便民、高效”的服务理念,树立了财政部门良好的窗口服务形象,实现了政府部门、企业、会计人员三赢。
深入探索农村财务“广东模式”
做基层财务管理的引路人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的农民,每逢月初都会收到上个月村财务收支状况的短信,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视频点播、网络公开、拨打114等手段查询到更为详细的村财务明细。作为广东探索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先行先试的一个点,德庆县仅是广东村级财务管理成果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中不规范的做法特别是“白头单”等突出问题,邹清莲多次率队深入村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并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制度加以规范。2009年初,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广东实际,广东省财政厅制定并印发《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规范有关代理做法。
目前,广东省已形成了镇会计服务中心代理记账与中介组织代理记账两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因村镇财务管理问题所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并在许多村镇取得了连续5年以上“零投诉”的良好局面。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村镇财务管理工作,按照财政部有关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要求和部署,邹清莲率领会计处和函授学校,联合厅预算处、农业处、农管处、工贸处、教科文处和社保处成立了广东省财政厅农村财会人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全省20个地级市(不含深圳市)、115个县(市、区)截至目前培训农村财会人员54198人。农村财会人员培训促进了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进一步规范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培训成效,让农村报账员对培训内容“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邹清莲组织省财政厅会计处、会计函授学校的业务骨干,主动承担了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村报账员业务培训教学方案及课件》研究课题,探索农村财会人员培训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教学方法。2010年4月,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举办了“2010年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师资培训班”,课题组向财政部领导和全国各地的学员作了汇报和演示,得到了部领导、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红薇同志在看完演示后,走上讲台与授课教师亲切握手,并高兴地说道:你们的课讲得很好、课件做得很好、课件开发团队很好!2010年6月,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2009年度培训课题评审会上,该课件得到专家评委的高度评价,以高票通过评审验收。
积极引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大做强
做维护会计秩序的守夜人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注册会计师素有“经济卫士”的美誉,为了带好这支队伍,切实发挥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升全省会计信息质量、维护良好会计秩序的作用,邹清莲认为,首先要把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关。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完善行业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时常萦绕在这位会计管理处处长的脑海中。为此,她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参与有关政策制定工作;
规范审批程序,完善服务标准,使审批工作公开透明;
建立了与新设立会计师事务所股东、合伙人谈话制度,对会计师事务所存续条件的追踪检查制度,初步建立了广东会计师事务所退出机制。
虽然广东会计师事务所在数量、注册会计师人数、行业总收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与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仍面临着事务所整体规模偏小、行业综合实力偏弱等问题。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56号),邹清莲敏锐地认识到,这对于广东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将是新的契机。为此,她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0年3月,由省财政厅、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成立文件起草组,研究制定广东省对国办发56号文件的贯彻实施意见。期间,邹清莲全程参与组织了2场由审计、税务、工商、国资委、证监局等相关省直主管部门参加的调研座谈会、会计行业联席会议、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参加的座谈会,并赴广州、深圳等地深入事务所一线开展调研,向有关部门及全省会计师事务所了广泛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邹清莲牵头深入研究、认真推敲、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发展广东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意见》,在多次征求各地财政部门、省直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的意见,加以修改完善后报请省政府印发。该《意见》的出台,将对促进广东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做大做强,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切实推进会计队伍建设 做人才培养的护航人
人才,是一个集体、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衰亡与兴盛的最核心因素,“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会计这样的智力密集型行业来说,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更是至关重要。最近,中央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更是将人才培养摆上了显著位置。
邹清莲认为,必须将会计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以培养高级会计人才为先锋,引领会计跨越式发展;
以培养广大会计从业人员为重点,夯实会计发展的基础;
以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为后盾,保证会计后备力量不断壮大。
在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上,邹清莲多次发起倡议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如2008年,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了广东省会计管理骨干高级培训班;
2009年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了学会单位会员财务人员培训班;
2010年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3期2010年度广东省中、高级会计人员培训班,共40多个单位会员270多名会计人员参加了培训学习。另外,邹清莲非常重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选拔推荐工作,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向财政部推荐了多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后备人选。目前,广东有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40多人,是会计领军(后备)人才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
作为广东省高级会计师资格第一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邹清莲经常亲自组织评审工作,力求进一步规范评审程序、完善评审方法,在她的努力下,评审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评审结果也更加客观、公平、公正,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邹清莲的工作使广东高级会计师评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评审申报人数和通过人数均大幅增加,截至2009年底,广东高级会计师总人数达4,000人,其中正高级会计师46人。
为了充分发挥高端会计人才的作用,邹清莲同志整合全省会计专家力量,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广东省会计专家库,截至2009年,广东省会计专家库已有165人,初步形成了会计研究和业务指导的长效机制,为推广新会计审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政策决策咨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邹清莲非常重视广大会计人员的培训,2007至2009年的3年期间,广东省财政厅组织各级财政部门对全省会计人员开展以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人数累计近400万人次,为贯彻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夯实了人才基础。同时,邹清莲牵头建立了全省基层会计管理骨干及师资定期培训制度。2008年至2010年,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方式对全省市、县、区财政部门会计管理骨干及其师资开展培训,共举办9期培训班,合计培训人数1200多人。经过培训,广东省财政部门会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增强,促进在会计领域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为广东财政及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倾力服务粤港澳经济交流 做三地会计合作的推动人
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粤港澳服务业合作专责小组暨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编的《粤港澳服务业合作法规导引》正式出版发行,这引起了刚刚任职会计管理处处长邹清莲的重视。
粤港澳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粤港两地,内地港资企业百分之八十在广东,制造业、服务业几乎连为一体。邹清莲敏锐地意识到,会计服务于经济工作,广东会计在促进粤港澳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中大有可为。在会计领域实施粤港澳合作,争取在广东实行会计对港澳扩大开放政策,不仅能促进港澳两地经济的繁荣发展,保持稳定,也能让广东增添活力,实现三地共赢、互惠、互利。
为此,邹清莲亲自组织人员对粤港会计服务业合作的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全面梳理,提出“在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办理香港居民报考内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各项事宜并设置专门考场,考试合格者由广东省颁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建议。该项建议经省政府向中央争取,得到批准,写入CEPA补充协议五中,作为会计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
邹清莲在积极落实会计服务业对香港扩大开放在广东先行先试政策的同时,致力于推动粤港澳会计界加强交流和合作。2009年、2010年,她两度赴港,参加粤港落实CEPA服务业合作专责小组第八次、第九次工作会议,多次在广州与香港立法会会计界别议员陈茂波先生率领的香港青年会计师珠三角访问团进行座谈,与香港会计师公会、香港华人会计师公会进行交流。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粤港两地会计业界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加强合作。邹清莲的工作成效得到香港会计界人士的赞赏。
邹清莲十分重视粤港澳会计界对相互加强合作的呼声和诉求。2009年,邹清莲组织专门力量,对内地及香港会计界人士就粤港会计业合作与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粤港会计业合作与发展调研报告》报送省政府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制定粤港澳及珠三角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及有关合作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经过几年的努力,粤港两地会计业界之间已经基本建立起较为稳定、顺畅的工作互访、信息沟通、学术交流、师资互派、专业培训等交流合作机制,有效地帮助广东会计业界学习及借鉴港澳会计同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进三地会计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互相之间的合作机会,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了三地会计事业的共同发展。
怀一颗感恩之心 做会计服务社会的热心人
坦诚待人、富有爱心、平易近人,是很多与邹清莲同志打过交道的人对她的共同印象。多年来,她始终以服务者自居,怀着感恩之心,竭尽所能回馈社会。每当有灾情发生或举办慈善活动,她总是带头捐款捐物。在自己奉献爱心的同时,还带动周围同志和广东会计业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2009年,邹清莲积极响应广东省扶贫开发的号召,单独对口帮扶五华县大沙村1户贫困户。2007年,她带领会计处党支部到惠州市惠东县百花镇长塘村,为贫困学生家庭捐赠钱物,奉献爱心。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邹清莲除积极主动带头捐款、交纳特殊党费外,还组织广东会计界举办义讲活动,由会计学会与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联合举办了广东省高级会计人员培训班,并将培训收入56.8万元,全部捐赠给了四川灾区。2009年,在开展城乡党支部“一帮一”结对共建工作时,邹清莲同志了解到共建对象——惠东县百花镇联进村由于缺乏资金进行村道硬底化建设,村民常年走在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7公里村道上时,心情非常焦急,她亲自带领党支部同志到省、市、县的交通、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终于在2009年年底落实了村道硬底化建设资金120多万元。目前,村道硬底化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有望在近期得到解决。
邹清莲同志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她的带领下,广东省会计管理工作捷报频传。2008年广东省会计管理工作在全国会计管理工作考核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荣获一等奖,并被评为“2009年全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优秀单位”。广东省会计学会2009年荣获“纪念中国会计学会成立30周年评选表彰活动先进会计学会”称号。广东省会计函授学校连续多年被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评为“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珠算协会2007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级学会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荣获“中国珠心算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广东省财政厅会计服务大厅在2008年被评为省直机关“优质服务排头兵”和“三八红旗集体”;
在转变作风抓落实主题实践活动中,被省直机关工委树立为服务窗口建设的5名典型之一,由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刘昆厅长亲自作经验介绍;
在2009年省监察厅、省纠风办、省文明办举办的窗口之星评选活动中荣获2009年度系统“窗口之星”(集体)称号。
各种荣誉加身,却始终没有改变过邹清莲勇于开拓、勤恳务实的风格。身兼会计处长、会计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会计函校校长、珠算协会副会长等数职的邹清莲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够为广东的会计工作者建造一个“会计人之家”。
“我希望我们的‘会计人之家’可以是广大会计工作者充电的课堂、坚实的后盾、避风的港湾,我希望这里不仅有我们共同的事业,还有我们的生活和理想。”邹清莲如是说。
邹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君,女,汉族,1972年9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现任机械及自动化系系办公室主任,兼任学院第五党总支宣传委员、支部组织委员。作为一名在教学管理岗位上的普通干部,她始终将“热情、高效地为教学服好务”摆在第一位,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办公业务、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遍好评。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她深刻知道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部分或全部的影响到身边同志的工作激情。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和中,她坚持不断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用党的一系列理论来丰富自己的政治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她处处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党的观念,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的光荣称号,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折射镜,树立自我的人格魅力,无论
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力求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把党组织的温暖通过自己传输给每位同事;
她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特别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时,她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她获悉消息后,不等学院号召,第一时间就将自己些许的爱心寄到四川灾区。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闪耀发光。
二、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学院各项改革与发展 她担任机械及自动化系办公室主任多年,这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她不仅负责办公室日常业务,还负责全系各类培训考证、专升本自考的组织报名等工作。同时,还兼任各部门安排到系里的档案员、通讯员、信息员、财务代办员、联络员、女工委员。大到参与学院的重点建设项目、申办示范院校、人才评估迎评工作的材料整理、拟写工作,小到各行政处室的通知和活动都由系办传达到每位老师。工作量大,事务繁多。但她没有向困难低头,凭着一颗赤诚的奉献精神,顽强地追求着自已的事业。在工作中,她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满腔的热忱为教学、教师服好务。树立系办公室窗口形象,以优质服务做到领导、教师、学生三满意。她主抓系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的组织、报名、考务等工作,八年来,学生考证人数成倍增加,考证项目逐年增加,是全院学生考证批次最多、人数最多、考证项目最多的系部。考证通过率达到98%以上。2008年,学院申请“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项目”。对学院下达的92项创示范所需要的各种材
料,她逐一进行拟写或收集、整理,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完善、补充,难度大,工作任务重,为此她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学院及相关部门要求的各类材料,我系因此成为最早将完成的材料交到创建办的系部。她本人也由此获得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项目三等奖。2008-2010年,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工作,机械系的开设专业、教师、学生人数都是最多的。每次数据采集的任务大,时间紧,她作为信息员,一是及时地对教师们进行填报数据的培训;
二是主动地加班加点完成填表任务。每次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庞大的数据采集工作。
三、积极参与总支、支部组织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她在做好本职业务工作,努力体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把创先争优工作贯穿于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调动好本部门职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引导每一位职工积极参与学院的改革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投身学院发展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作为学院第五党总支宣传委员、第18支部组织委员,她积极参与党总支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迎接学院党建评估,主持整理了历年的机械系党总支和教工支部的党务资料,为学院顺利通过党建评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积极按时地收缴总支党费,经常与党内外同志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帮助年轻教师早日加入到共产党员的队伍中来。她一直关心第五党总支学生支部的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学生支部的组织发展工
作,经常与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2008年,她的《关于高职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状况的分析及其对策》获得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成果三等奖。
2009年,她顺利通过高级政工师的职称评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她都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她知道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自己所做的这些努力,离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还远远不够,为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坚信她会更进一步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时刻牢记党的教导,继续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水平,为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不懈努力奋斗。
2010年10月26日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篇1: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
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
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
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
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
视化技术方案;
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12368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
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
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
篇2: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
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率先、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
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
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的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实讲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
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
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
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12368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
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在国内外法院算最先进实用的,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
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每个周末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
篇3: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1]
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走了,可华夏大地回响着他厚厚实实、铿锵有力的步履声。
邹碧华用心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47个春秋璀璨夺目。“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生前最爱说的一句话!凡接触过邹碧华的人都听到过,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也都听到了??如今,一浪高过一浪的追念里,更声声回荡着这句生命誓言!
上海的夜空不会忘记邹碧华办公室经常亮着的灯光。作为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深深地明白不仅要带领好自己的团队,更重要的是要肩负起时代先驱者的使命,所以他有做不完的工作。众所周知,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法治建设、司法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上海法院的信息化如何引领、支撑司法改革,如何在新技术云涌的时代与时俱进??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做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好学、善用――才能改变世界
邹碧华生前主管法院的信息化工作。这是一项既没有先例可循,又必须履新适时、知难创新的开拓性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法院系统的司法改革、审判执行、法院管理,以及司法为民、司法公开等方方面面。
邹碧华是杰出的,经过呕心沥血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耕耘,终于在他生命的事业中绽放出6朵光彩夺目的绚丽之花:“司法改革科学化”,“审判执行过程可视化”,“司法为民便捷化”,“司法公开常态化”,“法官办案智能化”,
“审判管理精细化”―――璀璨耀眼!这被大家一致认可的6项全国法院系统首创成果,迎来了2014年全国各地兄弟法院信息化参观团近80批,众口交誉。邹碧华曾说:“法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头脑,也需要现代化的办案手段和智能化辅助工具。”他还提出“要依托信息科技打造公正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为了这些目标,邹碧华日日夜夜为之努力着、奋斗着。
还在长宁法院当院长时,作为一名正牌文科生的邹碧华对信息科技接触并不多,甚至对许多信息化术语都是陌生的。邹碧华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化法院院长,首先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并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可视化,从而以信息化的综合运用引领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邹碧华常说:“信息化的大趋势,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扑面而来,深深改变着我们身处的时代。作为一名现代法官,不懂得应用信息化手段办案是落伍的,作为大都市的法院,不开发或没有能力应用最新科技服务进行审判实践,将无法与世界接轨。”怎么办?不懂就学!这是邹碧华一贯的人生和事业态度。那以后,他如饥似渴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最新信息技术。上下班途中,邹碧华的公文包里常常放着沉甸甸的书籍;
休假的时候,他更是集中时间研究平时积累下的“信息化难题”,前前后后仅大数据专题,他就啃完了近50本书籍。记得有次出差到北京,因天气原因飞机晚点5个多小时,其他同志都带着焦虑和不耐烦的心情,或聊天或打牌喝茶消磨时间。可邹碧华却有滋有味地阅读着有关互联网的书。由于聚精会神,后来航班起飞时他还差点误了登机。还有,邹碧华的“快学”捷径就是虚心向各方面专家请教。这里有交大和IT公司的大数据领域专家,有华为公司云计算技术能人,以及电信公司IT智能化方面的主管等;他潜心学习、认真研讨,并常常与上海高院信息处的同志一起切磋、商讨到深夜??
学以致用,在邹碧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常常现学现用。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软件时,他专心研究大数据技术和案例,同时请来通信运营商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医院电子病历大数据分析专家,以及银行客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专家等来高院讲述案例、传授经验,并要求信息处的相关同志一起参加学习讨论,研究法院如何运用大数据为法院办案服务;
开发干警“一键通”办公软件时,他率领大家细心研讨出一整套广受欢迎的可视化技术方案;
搞三年规划预算时,更提出了“专门研究云技术构架与法院审判业务应用”的大构想。因为好学、善学,邹碧华很快从门外汉成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领导。
每次兄弟法院来学习交流信息化工作,他都当作是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总会精心准备好PPT内容,小到每一张图表都会亲自设计。他能将管理学理论与法院
信息化建设完美融合并充分展现出来,他对法院信息化的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总是赢得来宾们热烈掌声,称赞声不绝于耳,最常听到的评价是“叹为观止”、“依靠信息化手段对审判业务管理精细化到如此地步实在是让人折服”,“这真的踩到了管理的要害上,是真正的信息化对审判业务的管理”。经常有来宾在他演讲结束后,悄悄地问:你们邹院长是学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吧?当得知他是法学出身,是一名法学博士的时候,提问者惊讶的表情溢于言表。除了自己学习,他特别强调要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习惯,还抽出专门时间给信息处同志培训,指导大家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开展信息化项目的科学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层次与水平。
创新、完美――才能改变世界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邹碧华同志的座右铭。他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前瞻性的思维,热衷于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解决法院工作和管理中的现实难题,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审判程序和审判体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传统办案模式,打造出公正高效廉洁为民的现代化法院。
为解决司法公开难题,他亲自指导了上海高院互联网站改版,网站版面设计前后修改12次,并在最高法院三大司法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构建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12368诉讼服务、律师服务等“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打造出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司法公开与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开了65个方面830个信息项,并通过12368短信主动向案件相关当事人推送53个重要节点信息。他还亲自主导推出了“互联网上律师服务平台”。他认为,法官与律师尽管职责分工不同,但双方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化解社会矛盾、追求公平正义和维护法律尊严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这就是他要求建立律师服务平台的动因。该平台提供5大类24项服务功能,在全国法院首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立案、庭审排期自动避让、关联案件和审判业务文件主动推送等功能。以往全国大多数法院推出的网上立案基本停留在“立案审查”阶段,当事人或律师必须前往法院领取案号和缴纳费用,而利用该平台,律师可以在网上进行材料提交、缴纳诉讼费、获取案号等“一条龙”服务,实现立案全程网上操作。因为平台改变了法院传统的窗口立案模式,也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为了在体制内寻求突破,他多次在银行、律协、法院内部之间调协,召开多次座谈会,强调平台建设的意义。他说上海律师每年要参与20万件案件诉讼,如果每个案件让办案律师减少一次跑法院的劳顿,就要节省近60万小时工作时间、10万次车辆往返。就在他逝世前一天,上海法院律师服
务平台刚刚上线试运行,他在转发这条消息的同时也留下他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句话:“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他进医院抢救前留下的最后一条微信是发给信息技术人员的,要求做好律师服务平台调试,为宣传报道做好演示准备。
他主导开发的“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在国内法院首次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裁判文书进行智能评查,将法官办案的最后一道工序―――撰写判决书―――再智能化检查一遍,看是否存在人工不易查出的逻辑推理及论述严谨性问题,看是否存在如诉讼请求和判决主文等“六个不一致”的问题,对案件裁判文书质量把关、辅助法官结案的论述说理等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深受办案法官的欢迎。
他主导推进“法官业绩数字化评价”,在晋升条件中加大工作实绩的权重,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同志提供了舞台。他还将案件大数据、案件权重测算法与工作量可视化展示等方法与手段运用到了司法改革之中,并被人称为“法律系统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他研究的“案件权重计算理论”彻底破解了长期困扰人民法院对不同案由、不同类型案件审理难易程度与科学评估法官办案工作量的难题,将案件权重系数分为对一般案件的一般权重系数、特殊典型案件的固定权重系数和案件特殊因素的浮动权重系数,为科学评价办案工作量,法院司法改革科学确定人员分类员额、岗位配比、法官人力资源办案占比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导“信息中心设计”时,仅信息中心装饰设计方案,就修改了不下11稿,该中心的家具方案、位置安排、颜色搭配、灯光类型、电脑屏式样等,他都亲自把关,认真研究,并要求看实物样品、作对比分析等。这些足以感受到他的细微、严谨与完美。
勤奋、敬业――才能改变世界
“勤奋是可以感动人和带动人的”,他以身作则,爱岗敬业。他的日历里几乎没有节假日,他说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工作制”。因为白天要开会或出差,研究信息化工作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始终坚持标准,注重细节,按照法院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他说:“在互联网时代,不尊重用户体验,不突出个性化服务,没有粘合度,这样的软件是没有市场的”。他要求上海高院开发的每一个软件都要具备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特征。为搞好软件系统开发,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每个信息化系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大到软件的界面是否人性化、系统构造是否合理、用户体验是否良
好等内容他都亲自把关,小到文本框的字体用什么颜色,下拉列表的内容是否对齐等细节他都能注意到,一个信息系统从开发到发布往往要修改10多次。一次到基层法院调研,大家突然找不到邹院长了,仔细一找,他正趴在某法官的办公桌上体验新开发的系统,随身带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上面记录着基层法官提出的种种改进意见。他曾说“群众的投诉是我们的黄金资源”,为此,他特别重视信息化沟通平台上每一条意见建议,要求信息技术部门及时处理并反馈情况。高院信息指挥中心改造时,他亲自把关,设计图纸前后修改11稿,施工时,为考查施工质量,他亲自爬上楼梯确定通风口及各种管道设施是否按设计施工,他的敬业程度让施工人员都大吃一惊。他还结合自己深厚的法学功底和扎实的管理能力对信息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一次他晚饭后散步时迸发出灵感,想到用一张思维导图把“办公办案一键通”软件的功能与各部分之间相互的关联清晰地表述出来,他立刻将想法付诸实践,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在办公室把图做了出来,使软件开发人员茅塞顿开,极大地推进了软件开发进程。开发裁判文书智能分析系统时,专业技术人员不懂法律理解不了他说的很多思路框架和专业术语,他就利用周末空余时间为他们讲解系统涉及到的法律知识,这样的讲解沟通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在系统开发的8个月里,只要没有公务安排他准是一头扎进该项目中。正如他家属所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给了司法系统。
邹凌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邹德凤先进事迹
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
邹永松先进事迹(共7篇)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