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调研报告
邵东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和省市《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活动》的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实地走访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基层农技人员,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座谈等方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实步了解了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些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
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邵阳市东大门,辖18镇4乡3街道办事处1国营林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27个行政村,53个居委会,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133.6万,耕地面积88.7万亩,其中水田62.6万亩,旱土26.1万亩。林地面积66.38万亩。近年来,邵东县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粮食产量连年递增,多年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粮食、中药材、水果、黄花菜等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发展来势喜人。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
二、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农业是第一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三个第一,充分说明了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极端重要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播。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座谈会上,新型经营主体、基层农技人员反映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共性融资难。当前,邵东县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着调整产业结构,是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等重要作用。但同众多小微企业一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主要问题症结在于,合作社的机具、厂房、流转土地等固定资产不能像房产一样抵押贷款,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头号难题。
二是企业转型升级急需加快。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县初加工产业已相对饱和,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单减少、产品不好卖、利润下滑“两头受压”的情况。特别是依拖廉桥药材市场进行加工的企业失去往日风光,小型中药材加工企业大半停产关闭,龙头中药材加工企业也有不少是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陷入“经营困难—产品初化—供过于求—经营困难”的恶性循环。
三是人才保障与经济转型升级需要不相适应。我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也是直接导致远安大部分企业成为家族性企业并且生产产品只是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邵东县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两市塘、魏家桥等部分乡镇部分村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
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优质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成为突出短板。
三、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强化食品安全的能力。
二是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
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实现“抱团抗风险”。
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参与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等活动,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五是坚持以互联网+为平台,创新农业营销模式。目前已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决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力度,为此,作为县一级必须加大县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做好信息咨询服务,加快培育现代农业营销主体,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创新流通方式,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
XXXX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社会化的大市场,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事业化经营的特征和优势,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区农产品的供求变化,农业资源条件,农村体制环境等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农业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方式转变的新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改革的重心。近期我局组织专人对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在自身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区已被省级认定的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XX家,年销售收入达XX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超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家,同比增长10.5%。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近50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近XX亿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转化率80%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
二、地位和作用
1.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日趋凸显。围绕全区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适合本地实际的龙头企业,加速了农业龙头企业向主导产业集聚。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
1 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以XX为龙头的休闲食品加工业;
以XXX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出口贸易业;
以XX为龙头的肉食及速冻食品加工业;
以XX为龙头的奶制品加工业;
以XX为龙头的粉条加工业;
以XX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业;
以XXX为龙头的饮料食品加工业;
以XXX为龙头的花卉生产加工业已成为全区龙头企业供给侧改革的代表。全区已基本形成了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销售网络化、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格局。
2.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作用明显。龙头企业建在农村,因农而兴,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农户,直接推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民素质提高,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中对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向农村辐射延伸,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目前农村要素匮乏的状态,既加快了一产的发展水平,又带动了农村地区
二、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6年,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共签订订单合同15341份,收购农产品50亿元,带动农户15.8万户,人均年收入1.5万元。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1.经营方式转变,利益联结灵活多样。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我区龙头企业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主要形成了以签订产销订单进行契约联结的“企业+农户”模式;
由基地农户提供生产原料的“企业+基地+农户”
2 模式;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中介组织联结企业农户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后直接兴办企业形成的“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等,这些复合多元的联农方式,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我区的亿康工贸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分别XXXXX建立了5800亩芦笋及青豆原料种植基地,又成立了XXXX合作合作社。合作社以土地租赁合同形式与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关系,所有投资均有合作社承担,农户不担任何风险,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芦笋,蔬菜和其他农产品,让农户做到零投入、零风险,充分调动了农户发展芦笋,生产蔬菜的积极性。2016年,该公司带动农户3321户,户均增收3000元,吸纳1500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基地劳作,200余个农民工到公司就业。
2.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产品转型升级。我区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组建研发中心,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产品更新换代,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如我区的XXX有限公司,为提升产品质量监管,投入500万元引进现代化制粉工艺,实现了全封闭、自动化设计,利用流量秤、光电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数据,网络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借鉴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提升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2017年年初,公司为适应现代化小家庭型生活模式,预投入450万元,新建面粉小包装生产线及智能自动仓储系统,投产面粉
3 小包装生产线1条,包装线3条,智能仓储、自动码垛系统1套,日进出货物能力可达到1500吨,主要生产1-10kg小包装面粉、自发粉、预拌粉等。投入近万元构建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直接交流,企业的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直接通过信息平台传递至农户,实现了便农、利农,惠农措施。目前公司已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现有意大利进口磨粉机、清粉机等设备100多台套,检测化验设备30多台套,小麦仓容3.6万吨,配粉仓容量2400吨,成副产品库容量3000吨,建有全自动面粉生产线1条,日加工小麦能力500吨。
3.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产业链的供需创新体系。我区的XXXX主要产品为雪米饼、蛋黄派、饼干等面粉、大米深加工食品,注册商标“XXXX”。企业产品于2000年11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曾荣获“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该公司目前拥有各类产品生产线30条,年生产各类产品达5.5万吨。该公司生产所需原料主要为大米、面粉、土豆、马铃薯等,原料供应主要采用订单农业、发展种植基地等方式进行原料的购进,不仅保障了公司的原料供给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和稳定了周边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市场营销。我区的XXX有限公司开设直营店已XXX式启动,准时发车、准时接货。大大降低了精品果蔬批发商们物流成本和时效难题。通过有效合理的
4 按排发货,收货时间,杜绝了时间浪费在最后一段路程上,费用出在中间路程上,提高了公司基地芦笋鲜销的市场竞争力。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区始终把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龙头企业偏小,综合实力不强;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发展建设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
人员流动较大,高、新技术人才难求;
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
区域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经营环境和扶持政策有待完善,政府角色定位有待改善等问题。其次我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能维持在8%的水平,粮食加工业更是只有4.5%水平,单纯的初级产品加工形成的附加值少,企业利润水平低,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五、建议
1.创新利益联结方式。增加贷款贴息额度,拓展融资渠道。强化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开阔发展思路。整合品牌资源,扩大品牌效应。利用“互联网+农业”进行农业资源整合,让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充分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去改造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水平,管控整个
5 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努力为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扶持,不断宣传推介我区的农产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信息网络、产品检测、物流配送等服务,给我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供空间和平台。
3.创新生产方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涉及生产利益调整,又涉及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表面上看,它只是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结构,而实际上是要改变和创新农业的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经营体系结构。
因此,我区龙头企业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着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解决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投资利用率低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进而来增强企业供给结构改革的灵活性,使企业的供给更加适应消费需要,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企业产品供给体系。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报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理念洗礼更是改革实践创新。浙江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做稳战略产业、做美畜牧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亮新兴产业”的思路,努力实现“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正在推向深入。最近,农业部赴浙江省调查组在结合省情、农情对农业结构改革实践面上了解的基础上,选取浙西山区常山县和杭嘉湖地区桐庐县、德清县、安吉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点纷呈
一、做稳战略产业,切实承担起粮食主销区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
调整农业结构绝不是放松或削弱粮食生产。浙江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916万亩,创近六年来最高,总产保持在75亿公斤以上。早稻单产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2016年深入实施稳面增产和绿色增效行动,粮食生产目标是播种面积1950万亩、总产量80亿公斤。
2010年以来,浙江把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作为稳粮增产的重大举措。2016年要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70万亩,新启动一批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项目,并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部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实行最严格保护,通过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粮食稳产高效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应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
桐庐县是杭州市粮食功能区建设示范样板,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4个、总面积6.98万亩。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县水稻单产提升2%,推广“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8000亩。
二、做美畜牧产业,保生态、保安全、保供给和促增收协调发展
当前浙江畜牧业转型升级已呈破竹之势。2013年以来,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大量养殖场户被“关停并转”,全省调减生猪存栏780万头。整治生猪业的同时,实施湖羊、“两头乌”猪、蜜蜂、兔产业等特色产业振兴计划,全省湖羊存栏量增长11.05%;
蜂王浆、蜂花粉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养蜂产值达11亿元。
浙江省扎实推进美丽生态牧场和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建设。今年要推出200家以上美丽生态牧场,建成12个整建制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十三五”期间培育1000家美丽生态牧场、提升10000家美丽生态牧场、建成20个美丽生态畜牧业示范县。
此外,浙江还加大力度推进农牧对接。桐庐县万强农场是浙江省高效生态牧业典范,建成了经济效益稳固、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的省级万头生猪精品园,为周边地区壮大生猪和水果生产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三、做强特色产业,全面实施区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行动
浙江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优、特、高、深”上下功夫,做大做强做精特色产业。重点实施水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实现品种显著优化、品质大幅提高、品牌趋向高端、产业链全面延伸,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常山县是“中国胡柚之乡”。在全国柑橘总体产能过剩背景下,常山胡柚这些年也出现“卖难”。据调查,胡柚“卖难”有两大主因:一是生产经营体制落后,橘园零散化。二是生产经营主体羸弱,趋于兼业化、老龄化。针对这些问题,常山县积极动员散户流转土地,引导鼓励龙头企业S、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承包、长期转让、入股分红等方式流转胡柚园,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推进胡柚规模化经营。截至今年4月,就有12260亩分散的橘园流转到了大户、合作社进行提升改造。去冬今春,罕见的严寒让全县近七成胡柚受灾减产、三成绝收,滞销、冻害双重危机深刻暴露了产业发展的短板。常山县从供给端入手去过剩产能,全面实施胡柚产业振兴发展行动计划,促进胡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2016年要淘汰“三低”桔园1.2万亩,品种改良及新品种推广1200亩以上。目前已培育胡柚庭农场180多家,发展胡柚专卖店20家。
四、做亮新兴产业,致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浙江大力发展时尚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孕育催生出越来越多“农业+旅游”、“农业+健康”等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业态、新亮点。“十二五”期间,休闲旅游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全省创建省级农家乐重点县11个。2015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2.1亿人次,休闲观光农业产值227亿元。
2005年以来,安吉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11.5∶50.5∶38调整到2015年底的8∶47∶45。德清县是国家级生态县,目前全县拥有不同模式的“农家乐”、“洋家乐”350余家。
浙江还大力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培育超亿元农产品电商企业5家、超千万元农产品电商企业45家,累计建成300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
一是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树立起全国样板。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从根本上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紧箍咒”的制约,探索经济发达地区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全国唯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构筑完善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发展体系,强调落实主体责任,启动农业生态与农村环境污染防控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先后出台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等相关法规30多个,选择40个市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始终坚守生态环保这条底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行畜禽养殖环境准入制度,建立畜禽养殖污染网格化管理和动态巡查机制,畜禽养殖污染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两条“软肋”基本破解。构建政策支持、技术支撑、齐抓共管“三大体系”,不断巩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成果,持续推进农业水、气、土综合治理,到2017年完成“一控两减四基本”目标,到2020年建立全省域范围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是创建并推进农业“两区”建设,“两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创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是浙江在2010年启动的重大举措。以“两区”为主平台,集聚政策、资源、资金、技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着力打造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5年来,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886个、67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18个、516万亩。农业“两区”富了农民钱袋子,也鼓了浙江的米袋子,“两区”产出水平比周边地区平均高出20%。“两区”建设写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
三是走绿色高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绿富美”成为浙江农业“金名片”。浙江省牢牢把握生态优势就是发展的根本优势,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绿富美”成为浙江现代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生态治理不仅治理出“山清水秀”的美景,也治理出了无限商机,“绿水青山”生态资源有效转化为绿色经济生态资本。“十二五”期间,浙江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到2020年浙江将建成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的绿色农业强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是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变“浙江农业”为“浙江人农业”。突出外向发展,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运用好省外乃至国外的资源和市场,着力培育对外合作新格局。鼓励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走出去”,到省外、境外建粮食、生猪、水果、蚕桑等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1200多家农业企业、40多万农户在省外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2400多万亩,等于在省外新建了一个“浙江农业”。
五是重视引入工商资本,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对接,引进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以至外资投资开发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项目,扶强扶大农业龙头企业。2010~2014年,全省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已经超过500亿元。2015年常山县引进了12个亿元以上、9个5000万以上的农业投资项目。浙江天子股份有限公司正筹划建设3万亩常山胡柚标准化园。
六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金融保险服务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据了解,2015年浙江省安排财政资金50亿元建立农业基金,其中的农业产业基金5亿元,加上社会资本等筹资20亿元,藉此撬动金融资本,放大效应可达十倍以上。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对农业金融保险需求强烈,同时地方金融创新十分活跃。调查发现,围绕破解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软肋”,浙江率先在全国创新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促进畜牧业金融保险和社会化服务。2009年创始于常山县的种粮大户粮食订单质押贷款,有效破解了种粮大户融资难问题,被种粮大户称作是是粮农的“及时雨”。
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现实问题
一是在加速解决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同时,生猪养殖大量调减后调入量增加可能带来疫病风险与供给安全问题。浙江属于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重点调整省份,生猪存栏已从历史最高时期2000多万头减少为目前700多万头。在考虑到环境承载量的前提下,应更为科学合理地规划适度规模、无污染的、健康可持续的畜牧业。
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迹象值得重视。从浙西山区到杭嘉湖地区,调查组走访的四个县对工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调查表明,从事粮食生产的几乎没有,主要以附加值高的养殖业和果蔬、花卉种植及加工为主,还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游走于“非农化”的边缘。
三是处理好发展“大众农业”与“精致农业”的关系值得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了精致农业发展和高端农产品供给。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变革创新,发展“大众农业”与“精致农业”要结合好,应该以专业合作社发展“大众农业”确保主体市场供应,同时支持工商资本发展“精致农业”主攻高端消费。
四是在产业融合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程度有待增强。据调查,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农户难以分享更多的
二、三产业利润。要重视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供给侧改革自查报告
XX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供给侧改革工作汇报
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汇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查报告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