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在山西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07-12 12:48:01 | 来源:网友投稿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民居建筑,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空间设计。

2、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古民居的建筑设计、装饰元素等,以及它的景观规划,通过学习借鉴积累并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当中。

3、如何吸取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构建自己的艺术特质。

4、收集、积累设计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做准备。

二、实习内容

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设计的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所以能够亲身体验山西民居的特色能够帮助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更多的灵感来源,也能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让自己的设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我们更应该去发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艺术,如何去运用去开发对我们以后的设计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借着此次的山西之旅去实地感受山西民居的魅力。

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其晋商建筑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所以作为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到山西考察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山西的民居中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就是平遥古城中的民居建筑,还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因此平遥古城成了我的首选之地。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已有2700年的历史。古城占地2.25平方公里,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布局左右对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古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有3797处,其中400余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民居风貌,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活标本。

在我看到古城的那一刹那,我不仅感慨万分,那是一种饱经岁月洗礼的古老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不仅为古城保存的这么完整感到惊讶更深深的被它的内容吸引。从跨入的那一刻起,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汉民族的城市街道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时光穿梭让我来到了明清盛世。在这里没有任何的现代建筑,全部都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的房屋,立柱横梁,画栋雕栏,飞檐斗拱,石礅木扉,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一切都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古代城市面貌。我在惊讶感慨之余不仅庆幸它没有受到战火的毁坏也没有受到现代气息的侵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杂七杂八的广告牌霓虹灯,有的只是古朴的建筑,弯弯曲曲的街道。

这次调研主要是民居,所以当然要看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平遥民居的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平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和汉民族其它地区的民居一样,在建筑布局形式和规划等级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影响。这些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也有部分为明代遗存,平遥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虽然同属于北方的四合院类型,可是两者在四合院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其地方特色突出表现在四合院房屋的建造上,其中下层砖窑洞、上层木屋合成二层楼建筑较多。平遥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四合院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平遥民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布局与构造丰富多样,细部华丽精美,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平遥古民居中的正房是窑洞式民居建筑,称为锢窑,属于地上拱窑。平遥古城处于黄土高原,当地土层深厚,土质呈竖直节理不易倒塌,地下水位低,雨水少,地表层易保持较干燥的状态,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建造锢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锢窑既保持了一般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同时通风、采光良好,院内排水,克服了土窑洞的缺陷。平遥锢窑的一般做法是,墙体内外各砌一皮砖中间添碎砖石,并用黄土夯实,由于边跨侧墙需抵抗侧推力,其墙体可厚达二三尺。型式正房外檐常加设木结构披檐,披檐下成为过渡空间,同时保证屋内采光。正房锢窑常为三孔或五孔,以五孔居多。锢窑顶部平台可供晾晒或休息之用,平台墁砖至排水口,屋顶上的雨水可通过窑洞两侧楼梯内的暗道经排水空至院内,正房锢窑有时建木构的二层,这在别处很少见到。由于当地盛产烟煤,民居室内都筑有火炕。平遥民居锢窑的拱券制作精良,曲线优美,技术成熟,这种成熟的拱券技术往往在住宅的其它部分多有所见,如常见的拱券大门(图-

1、图-2所示)。

图-1

图-2 在平遥古民居中,都有一些制造精美的建筑附饰物。有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彩塑;
有在门前建有照壁;
有在门洞左右建有土地神龛、门神神龛;
还有的在大门旁筑有石狮子和拴马桩、上下马石、柱础、泰山石敢当等,这些附饰物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均有吉祥图案,每件附饰物无不具有含义丰富的寓意。院落中还有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玉雕等,装饰元素非常精美。(图-3到图-8所示)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平遥四合院宅基多为长方形,一般外墙高大,且对外不开窗,外观封闭,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但内部俊秀,反映了正统的礼制思想。内院平面长宽多为2:1,而且由外院到内院,院落的宽度不断变窄,比例更显狭长。形成这种院落比例关系主要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晋中地区属于黄土高原,风沙较大,为了避免正房被风沙直接吹拂,两厢房向院内靠近,部分遮挡正房;
另外可以节约土地。由于山西植物生长期短,院内一般用方砖铺满地面而较少种植花木,这样一方面使贼人不易攀入院内,增强了安全性;
另一方面不易遮挡狭窄的院落内有限的光线。平遥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形成了多样的组合形式,归结起来一般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串联型就是院落沿轴线纵向联合,以垂花门或过厅串联起几进院落,这一类型的四合院层层递进造成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效果。通过轴线上院落形状、尺度以及建筑形体的变化表达建筑空间的内外主次,区分出建筑的等级,形成由外及内、由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层次过度。平遥四合院落中串联型四合院最为常见。并联型是通过四合院的横向联合,形成多轴线的建筑群体。并联型四合院各院落往往不是并列放置在一起的,而是根据院落尺度、比例以及四合院周围的建筑物形体差异形成某种对比,暗示院落间的主从关系。混合型四合院多出现于大型宅院,群体组合中既有院落的串联,又有院落的并联,空间层次较为丰富,一般为富贾家宅所有。

正房是四合院里最重要的部分,院落与厢房层层递进关系的主要作用是对正房烘托和陪衬,因此正房在院落的最为宏伟,等级也最高。传统风俗讲究的“连升三级(脊)”,即由外院向内院各屋脊逐渐升高,借以表示家族昌荣,后继有人。这种风俗是当地人向往仕途、望子登科心态的集中显示。在正房屋顶有时加建风水楼或风水影壁,以求得神灵保护,反映了平遥民居处处体现“风水”的民俗特色,易学理念在平遥民间建筑中远不是添加物,而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于内院坡顶的厢房与锢窑正房的高度相差无几,使正房威势不足,风水楼与风水壁增加了正房的高度,弥补了内院空间在视觉上的缺憾。

图-9

图-10

平遥四合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图-

9、图-10所示),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品味无穷。平遥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三雕”,也就是木雕、砖雕、石雕,这些精美的雕刻内容多为瑞兽、吉祥花果、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以此寄托种种吉祥的祈盼和祝愿,同时有些雕刻内容对晚辈还有一种警示与教化的作用。这些雕刻遵循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原则,其造型儒雅大方、庄重严谨、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其中大量采用了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将各种吉祥的寓意暗含于雕刻中,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雕刻主要还是北方风格,比较敦厚、比较粗犷,但是有些地方,也显得有南方的纤细,秀丽的地方也有,这也跟主人的修养情趣有关的。古城内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给人厚重结实的感觉。其中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晋派气息。其建筑实用性强,艺术品位高,以北方民居特别是晋中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又兼有江南庭院建筑的风韵,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平遥民居的特色。

实习总结:通过这次民居实地调研让我受益匪浅,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它的建筑形式、装饰元素、组合方式等独有的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院落模式的环境给人安全感强烈的私密性,细节处理的非常讲究,给人美的视觉感受。这次实习让我加深了对我国古民居建筑文化的认识,为我的建筑理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纵然有些许不适应现代建筑的步伐,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当中应该吸收其精华,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应用到当代的建筑和建筑空间设计当中去。

山 西 文 化 调 研 报 告

山西省文化厅

(二00六年十月) 目 录

一、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中的文化事业

——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发挥反哺作用 ——演艺团体在改革中奋进 ——艺术教育取得新进展 ——电影业有待突出重围

——基层文化站遍布三晋大地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改革文化行政管理

(二)蓬勃开展的民办文化 ——农村文化大院热闹非凡 ——民办剧团大受欢迎 ——农民书屋遍地开花 ——民间放映队担当重任 ——文化广场方兴未艾

(三)在整合中提升的艺术事业 ──戏剧舞台艺术百花齐放

──具有山西特色和优势的艺术风鹏正举 ──其它艺术创作亦有上佳表现

(四)正在崛起的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

──文化娱乐业繁荣兴盛,综合执法卓有成效

二、山西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判断及主要问题

(一) 正确判断山西文化发展的趋势

判断之一:山西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局面已经形成 判断之二:挺起山西文化脊梁

判断之三:文化强省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

(二)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山西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思想认识模糊 第二个问题:管理体制不顺 第三个问题:政策法规滞后

第四个问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第五个问题:文化建设人才缺乏

第六个问题:文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第七个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

三、发展山西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第一个对策: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格局

第二个对策:正确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第三个对策:实行跨越式发展战略,推动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 第四个对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机制

1 第五个对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

山西文化调研报告

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省文化厅成立了以厅党组成员为组长的11个文化调研组,下分35个小组,自今年8月以来,分赴全省11个市119个县实地调查,广泛深入了解各地各单位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专门召开会议,对调查结果作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现将山西文化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综合报告如下:

一、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我们就文化行政机构、综合执法、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剧团(含专业与民办)、电影业、艺术教育、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演出剧场、美术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吧、音像市场、文化旅游和娱乐业等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本报告所涉及的分析研究内容。在上述项目中,演艺、娱乐、民办文化、文化旅游和艺术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其他则相对落后,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一)发展中的文化事业

——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发挥反哺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群众的文化与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正是为了适应这种增长的需求而兴建的,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我省目前共有图书馆121个,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6个,县级馆114个,县级图书馆公用房屋建筑总面积7.8万平方米,平均每馆648.2平方米;
群艺馆(文化馆)130个,其中省级馆1个,市级馆11个,县文化馆118个,县级文化馆公用房屋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平均每馆949.1平方米。

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2005年全省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财政拨款6018.9万元,比上年增加1246.5万元,增长26.12%。其中,群众艺术馆财政拨款1964.3万元,比上年增加440.1万元,增长28.87%;
文化馆财政拨款3373.2万元,比上年增加704.3万元,增长26.39%。全省列入中央补助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52个,截止2005年6月,我省累计完成两馆建设57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补助资金185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3690万元。2005年,依托各级图书馆开展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了24个基层站点的安装建设,全省站点达到83个,站点网络基本覆盖全省。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图书阅览、借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反哺作用。

存在的问题:11个市地群艺馆中有3个市( )有馆无址,4个市( )馆舍面积低于3000平米;

118个县级文化馆中有三分之二无事业经费保障。11个市地中除太原市、吕梁地区、阳泉市、大同市、长治市有图书馆外(其中吕梁、大同有馆无址),其余6个市没有图书馆;
市县级图书馆馆藏图书陈旧,缺乏更新,全省人均购书经费低于国家水平。目前全省尚有37个县级图书馆、33个县级文化馆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这些馆大多修建于

五、六十年代,年久失修,设施陈旧,严重制约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演艺团体在改革中奋进。我省素有“戏曲摇篮”的美誉,戏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在体制改革和体制转换中,演艺团体开始走出困境,初步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去年省直5个演出团体自营收入大幅提高,面貌有所改观。目前全省国有、集体戏剧团体共有156个,从业人员8967人,其中歌舞团15个,从业人员1262人;
话剧团3个,从业人员296人。2005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场次18289场,全年收入合计25191万元,其中演出收入6174万元。总体情况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存在的问题:一是戏曲剧团多,市场份额少,156个院团中,戏曲剧团占到129个,为院团总数的83%,生存空间狭小。二是演出场次多,演出收入少,没有更新设备和扩大在生产的能力,影响了剧目的生产和艺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剧目多,精品少,据测算,每年至少有1000个剧目在我省城乡舞台上上演,但其中能代表我省艺术水平与戏剧大省地位相当的精品较少。四是从业人员多,尖子人才相对较少,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人才短缺,话剧、歌舞剧人才匮乏,缺乏新生力量;
同时,人才流失严重。五是承担的任务多,政策措施少,县剧团基本是自负盈亏;
省市团体则是国有性质,只享受国家差额补贴,其余部分全靠演出筹集,同时却担负着党委、政府的指令性演出任务,负担重沉,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缺失或滞后,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制约。

——艺术教育取得新进展。“十五”末,全省有艺术教育机构16个,从业人员1465人,年在校学生10000多人,年收入9665.54万元。全省共有文化部门所属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2所,艺术中专10所,分别设有本科、专科、中专及成人本科、专科等多层次的30余个艺术专业,在校学生占全国同类学校在校生人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戏剧职业学院和艺术职业学院各2000人左右,运城艺校1200人,另有5所艺校500——900人,其余3所艺校400人左右,多数达到和超过全国艺术学校“十五”以来的在校生总数。历届毕业生中,许多人成为省内外各级文艺团体和国家文艺团体骨干,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全国“梅花奖”、“文华奖”得主25位,全国性或地区性比赛频频获奖,在连续五届全国戏曲“小梅花”比赛中,我省艺术院校共有26位学生获奖,其中有“小梅花”金奖(第一)。在我省重大文艺活动和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各艺术院校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管理体制不顺,各学校不能完全享受国家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地方教育附加费,政府贴息贷款等;
缺少针对艺术职业教育行业的特殊政策,师资缺乏;
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投入不足;
艺术教育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现象,不利于艺术事业的发展。

2

——电影业有待突出重围。电影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对提高大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省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和影剧院情况不容乐观。电影发行方面,除省直及民营单位之外,我省现有电影发行单位119个,放映单位110个。自2002年国家推行电影院线制运作以来,电影行业改革减少了作为中间环节的各电影发行公司的利益,原有的电影发行格局被打破,绝大多数发行公司的主营业务处于停顿状态,有的已退出电影市场。譬如省会太原现有太原市电影公司、小店区、尖草坪区、古交市、阳曲县、娄烦县、清徐县电影公司共7个电影发行单位。除清徐县电影公司办公用房仍正常使用外,其余各家都已闲置或出租。我省各级电影发行单位目前主要业务工作是实施国家农村电影“2131工程”,处于惨淡经营,举步维艰的困境。

电影放映方面,全省11个市中 ,只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中5市有院线放映单位,可以和全国大多数城市同步上映首轮影片,其余朔州、忻州、吕梁,临汾、运城,晋城6市成为院线放映单位空白点。由于加入院线的条件限制,我省半数地市所在地和全部的县级放映单位未能进入电影院线,业务经营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生存所迫,纷纷走上出租房产,出让放映阵地的不归之路。近年来,许多地方的影院已先后改做商用,例如吕梁市曾经是我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较好的单位,但现在仅有的五家专业电影院已相继改为超市,只有少数其他影剧院坚持放映。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县级城区的放映场所六成以上已基本丧失放映功能,名存实亡,其他尚能映出电影的场所业务工作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电影公司和影院的收入来自影片的发行与城市电影的放映收入,主要是城市影院的收入。2005年全省影院票房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省会太原占到800万元,表明其他市地一级的城市电影发行放映尚有较大空间。具体情形是太原市名义上有16家影剧院,其中只有太原影都、宽银幕电影院、长风剧场、中北影城于2003年加入了北京新影联院线,可正常排映电影节目(中北影城目前正在重建中)。影都等4个院线放映单位2005年度共放映21,396场,观众392,502人,放映收入5,832,710元;
其余12家处于完全停映状态。

——文化站建设亟待加强。乡镇文化站一直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全省乡镇街办区划1516个,共有乡镇文化站568个,占乡镇总数的37.5%(其中,太原市乡镇区划105个,有乡镇文化站29个;
太同市乡镇区划135个,有乡镇文化站55个;
阳泉市乡镇区划179个,有乡镇文化站14个;
长治市乡镇区划146个,有乡镇文化站40个;
晋城市乡镇区划78个,有乡镇文化站75个;
运城市乡镇区划147个,有乡镇文化站65个;
临汾市乡镇区划171个,有乡镇文化站76个;
忻州市乡镇区划190个,有乡镇文化站90个;
晋中市乡镇区划132个,有乡镇文化站61个;
吕梁市乡镇区划160个,有乡镇文化站25个;
朔州市乡镇区划73个,有乡镇文化站个 。) 。) 568个乡镇文化站中, 56个有牌子无人员,其它乡镇文化站人员多数以兼职为主,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文化站有专职文化站辅导员;
不开展任何活动的乡镇文化站有248个,占现有乡镇文化站总数的43%,其余有活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活动单一,主要以组织开展节日活动为主,基本不开展阵地活

动。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投入少、欠账多,据调查,在全省乡镇文化站中,没有任何经费投入的占到文化站总机构的80%以上。更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站无活动场所、无设施设备、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活动内容,只有一块牌子,一间房子。吕梁市11个县贫困县现有乡镇132个, 93个没有活动场地;
运城市6个贫困县共有乡镇70个,其中仅有6个乡镇有文化活动场地。二是多头建设,资源浪费。由文明办牵头建设的宣传文化站全省共有20多个,与文化站功能重复。三是人员老化、待遇低,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在我省许多地方,文化站辅导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工资低微,生活得不到保障,人才流失严重,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许多文化站文化辅导员每月只有几十元的生活补贴,忻州、长治等地文化辅导员曾几十次上访,要求解决编制和待遇问题。由于待遇低、环境差,难以揽纳人才,目前的队伍状况很难适应文化工作的要求。不少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存在模糊认识,是造成基层文化工作困难的重要原因;
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造成基层文化工作滞后的直接原因。此外,农村文化工作人事制度改革不力、管理体制不顺、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缺乏创新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文化工作落后的局面。

目前,网络已经开始与农村文化站结合,这是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延续、扩展和充实。2007年之前,山西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为全省28000多个行政村提供宽带接入,完成“农村网络文化站”建设。省妇联以为农村妇女创业开辟新渠道为宗旨,依靠基层妇女组织,发展、培训一批农村女性,开展当地“农村网络文化站”及有关站点的运营工作,乡镇文化站注入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积淀异常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繁多,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从调查的情况看,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省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有代表性的项目大致分类列举如下:民间传说类有董永传说、杨家将传说、宋丑子传说等;
地方剧种类有蒲剧、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二黄、孝义碗碗腔、左权小花戏、线腔、任庄扇鼓傩戏等;

民间曲艺类有阳泉迓鼓、高跷走兽艺术、潞安大鼓、太原莲花落、阳泉评说、天塔猩舞、太原徐沟背铁棍等;
民间音乐类有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五台鼓吹、上党八音会、太原锣鼓、岳村觚子、朔州喜乐等;
民间秧歌类有临县伞头秧歌、祁太秧歌、朔州秧歌、稷山高台花鼓、繁峙秧歌等;
社火节庆类有寿阳爱社、寒食节、迎神赛社、河曲河灯会、柳林盘子、晋祠庙会等;
民间体育类有挠羊赛、背冰;
民间工艺美术类有平阳木版年画、定襄面塑、中阳剪纸、平遥推光漆器、上党堆锦艺术等;
民间酿造工艺有汾酒、梨花春酒、老陈醋传统工艺等;
民间地域文化有关公文化、大槐树移民文化、走西口文化、山西面食文化、盐池文化等;
宗教音乐艺术类有五台山佛教艺术、恒山道乐、晋北道情、永济道情等。

目前我省有8类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与广东省并列排名全国第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32个项目涉及传统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文学等8项内容。晋剧等四大梆子全部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突出了山西戏曲大省的优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对于文化资源大省来说,这项事业尤其显得紧迫和重要。近年来,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7年、2002年,省文化厅先后举办了两届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对地方剧种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至2006年,省文化厅连续举办了5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参演节目大多是各地民间艺术的优秀节目,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对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提高;
2004年山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组和专家组成立,确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省级综合试点项目1个、专业 3 试点项目11个;
2005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完成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申报工作;
省政府下发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目前,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市、县级保护名录工作相继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正在形成。

——改革文化行政管理。科学合理的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是有效提高政府对整个文化行业总体规划、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条件。

现有的政府文化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框架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宏观环境制约,还存在一些问题,在2000年机构改革中,全省共有25个县级文化局被调整为事业单位性质的“文化事业中心”( 晋中市11个县市,长治市11个县市,忻州市河曲、保德2个县,大同市新荣区)弱化了政府管理职能,但是仍然承担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职责。省市级文化机构政出多门,造成管理资源浪费等。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优化整合和机构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尚需进一步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改革路子,形成精简、统

一、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格局,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的管理体制。

(二)蓬勃兴起的民办文化

——农村文化大院热闹非凡。长期以来,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看电影难、欣赏文艺演出更难,在这样的情境下,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目前我省共有569个“文化大院”,它们不拘一格,各有特点,红火热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基层群众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视察了山西祁县权勇文化大院,勉励权勇坚持发展、做大产业、市场运作,做民办文化发展的示范,走出一条新时期弘扬农村先进文化与文化致富的好路子。山西祁县权勇文化大院被授予全国先进农民文化大院 ,是我省农村文化大院的典型代表。权勇是昭馀镇丰泽村一位普通的农民,1996年自筹资金8万余元创办“文化活动室”,购置图书5000余册,放映机4部,电影拷贝1500多部,村支部和村委会每年资助2000余元。权勇长年坚持为群众放电影和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平均每年放电影达150多场次,借阅图书、观看电影的读者观众达4万余人。在权勇文化大院的影响下,全县8个乡镇办起了60多个特色各异的文化大院,有30多个镇村大院和10余个社区文化大院常年坚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全省各地农村文化大院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效应,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有鉴于此,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建设农村文化院(文化室)为抓手,将新知识、新文化、新戏剧等送到农民家中。省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每年为农民送新书和新戏的资金投入不低于400万元,并要求各级政府拿出配套资金。同时,每年为农村文化建设投入1亿元以上。最近,省政府出台文件,鼓励农民以“自己投资、自愿组合、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办文化院(文化室),同时启动文化院(文化室)“新内容”工程,给所有的农村文化院(文化室)配发新书,并对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派去文化指导员。在政府帮助下,“科技信息大院”、“网络文化大院”相继出现,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设施,对农民免费开展电脑培训、网络教育等,为文化大院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民办剧团大受欢迎。农民自办文化凭借“短平快”的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了脚跟,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全省现有民办剧团341个,遍布各地市。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远山村,就越是剧团经常演出的地方。民营剧团大团五六十人,小团几人、十几人,道具、布景较为简单,演出队伍可大可小,可统可分,即便是山庄窝铺也请得起,盛得下。在管理上,民办剧团自主、灵活,小剧团成员自由组合,薪酬一般以场计,视情况30元到80元不等。大剧团一般采取一年一聘制,薪酬实行月工资制,一般每50场为一月工资计算单位(如演出正常,一年一般可领到8个月工资),最高者月工资可拿到2000元以上,最低者100元左右,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在我省吕梁地区临县,民办剧团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现有在册民办剧团14个,按正常演出情况,一个民办剧团全年的演出在400场左右,一年可向观众提供5600多场演出。每场戏的观众以600人计算,全年观众可达到330万人次。

“二人台之乡”、“民歌之乡”的河曲县,以家庭为单元组成的“二人台”剧团已发展到20多个,从业人员达500余人。这些家庭“二人台”剧团靠一把二胡、一架扬琴、一支笛子三大件打天下,把民歌当作事业来发展,当作产业来开发,用原汁原味的河曲民歌“二人台”唱出了致富曲,走上了致富路,成为晋、陕、内蒙古三省区几十个县靓丽的风景线。长子县仅鼓书说唱艺人就有600多名,农村八音会从业人员近千人。有夫妻队,有兄妹队,多则一二十人,少则三五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民间剧团的演员大多来自民办艺校,这些民办艺校的办学层次多数以培养普通文艺人才为主,学员多则一百多人,一般在二三十人左右,少数较高层次可达中专和职高水平。民办艺校的发展,为基层民办剧团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

——农民书屋遍地开花。一个农民书屋可以缓解方圆数里范围内农民群众读书看报难的问题,目前全省有农民书屋498个。省文化厅坚持把“送书下乡工程”与扶持农民书屋相结合,2005年共为基层送书87074册,价值120万元,送书面辐射到了全省11个市、60个县、60多个乡和60个农民书屋,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得到农民群众的赞许和欢迎。各级政府积极给以支持鼓励,推动了农民书屋的发展。_素有“耕读”传统的晋南农民兴办了遍布乡镇的“农民书屋”,到“农民书屋”读书看报,已成为当地农民普遍的文化消费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_据运城市文化部门统计:目前运城212个乡镇共建有460家农村基层图书室和农民书屋,其中藏书在1000册以上,流通借阅量在2000册以上的“星级图书室”有108家,并涌现出了一批事迹突出,效益显著的优秀图书室和管理员。例如创建近半个世纪,藏书在10000余册、服务范围达10余个村庄的运城市三路里村图书室;
身残志不残,创办书屋做贡献的姚孟乡岳坦村解新民家庭图书室;
坚持出墙报搞宣传5000期次的绛县卫庄镇任村图书室;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的闻喜县柏林村图书室;
自费购书10000余册,倾其所有搞服务的永济董村乡张坊村杜德建家庭图书室;
离而不休、奉献余热的平陆县西张村吕光有“闲田渔樵图书室”等等,都在当地受到农民称赞,被市文化局命名为“星级农民图书室”。_屋小作用大,农村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绛县任村图书室总结出“学科学治愚、学技术致富、学马列治本、学法律治乱、学医学治病、学文化治愁”的六学六治服务目标;
垣曲县的图书网点建设突出“荒原绿化”主题;
绛县仅睢村一个村目前就有农民图书户30多户,不少人通过读书、看报学科技,掌握了一种或多种养殖、种植技术;

4 东荆下村的农民通过读书看报学知识,普遍栽培了优种桃树,年收入占村民收入60%以上。昔阳县大寨乡胡窝村离休教师李洪一把多年积攒的8万元钱买了书,1986年办起了“春芽书屋”。十几年来,图书室由小到大,发展了8个流动书点,现有藏书10000多册,读者达到50000多人次。临汾安泽县马必乡郎寨 75岁的退休老人宋胤枝把自己多年珍藏的书籍全部拿出来,并将每月300元的退休金全部用于购买新书和订阅报刊杂志,开设了“农民书屋”,藏书达到10000多册,屋门从不上锁,山民们自由出入随时阅览。创办书屋者乐此不疲,读书者大为受益。事实说明,无论是投资主体,抑或是消费主体,农民都在自办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和实惠,生发出成就感和满足感。

——民间放映队担当重任。在我省许多地方,个体放映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个体放映户起到原来一个县电影公司的作用,有的甚至比一个县电影公司作用还大。汾阳市电影公司退休职工李云山,从1994年起先后投资8万余元购买16mm放映机5台、拷贝70余部、幻灯机3部、摩托车3辆,组建了以家庭成员为主的“办喜事放映队”。近年来,李云山的“办喜事放映队”累计为贫困村、部队、福利院放映故事片1500多场,科教片600多场。通过科教片的引导,先后帮助贾家庄村等6个村建起了科技示范点,培养了一批养殖、种植能手。刘传斌是阳城县电影公司一名下岗职工。1996年,成立了家庭个体放映队。最近五年来共放映电影3500余场,观看电影的农民达到10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工人干部25万余人次,总计人数达150余万人次,收入达到40余万元。农村个体放映队紧盯市场做文章,哪里需要到哪里,放映费每场视情况最少50元,最多不超过200元,经营灵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省通过影企联营的方式开拓农村市场,扶持农村放映队,“企业出资,农村放映”,为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截止目前,全省共有1200个农村放映队活跃在基层,从业人员3450名,全年放映影片6.5万场部,观众达到2680万人次。我省民间放映队在不断拓宽电影放映市场的同时,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时代同步、与农民同行的民营电影放映的新路子。

——文化广场方兴未艾。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一大批风格各异规模不等的广场建成使用。仅2000年至2003年,全省就建成文化广场91个,目前不完全统计全省有文化广场236个,被人们称之为集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等特征为一体的“城市客厅”。在文化广场活动中,发掘、展示、容纳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的精华,群众的表演才华得到了展示,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升华。2002年起,省文化厅已经在曲沃、潞城、朔州、太原、晋城举办了5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一年一届的广场文化艺术节融民间性、传统性和群众性为一体,有规模有气势,演职人员来自全省各地的不同行业,参演节目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场文化节不仅促进了全省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城市风貌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专业艺术与群众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各地在广场文化活动中都精心安排了专业文艺队伍的演出,提高了参与广场文化活动节目的质量和水准;
群众演出的节目大多也经过了专业人员的指导和辅导,增加了群众性广场演出的艺术含量。二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富有时代特点,又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在全省各地的广场文化中,既有健身娱乐活动,又有各俱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在已经举办的五场广场文化艺术节中,民间艺术占了很大比重,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民间艺术精品。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着的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对繁荣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服务模式。

(三)艺术事业在整合中提升

——戏剧舞台艺术百花齐放。我省共有52个戏曲品种,其中四大邦子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山西戏曲“杏化奖”评比演出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节之一,迄今已经举办了十届。长治市豫剧团的《裴寂还乡》、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的《赵树理》、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范进中举》、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的《赵氏孤儿》、夏县蒲剧团的《惊蛰》、临汾市眉户剧团的《梨花情》、省晋剧院的《大脚皇后》等,一大批新创、改编和移植剧目先后展现给观众,使我省的戏剧舞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在历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中,山西共有36位演员榜上有名。此外,还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银奖;
首届全国戏剧“红梅奖”演唱大赛红梅大奖、红梅金奖;
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奖”、舞台美术奖、导演奖、表演奖;
第十六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
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服装设计奖、表演奖、唱腔设计奖;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首届“侯宝林杯”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金奖;
长沙“金狮奖”第四届全国小品比赛银奖;
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全国少儿艺术电视大赛”金奖;
文化部“蚁力神杯”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金奖;
“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小梅花状元花、小梅花金花;
晋、冀、鲁、豫、津“山河杯”相声小品大赛金奖;
“李润杰杯”中国快板大赛最佳表演奖;
第二十五届“飞天奖”优秀戏曲电视剧奖;
河南禹州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员奖;
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暨第十二届中、韩、日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等等,我省舞台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具有山西特色和优势的艺术风鹏正举。经过体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山西文化艺术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在全国艺术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2000年至2005年间,我省文艺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形成了“山西现象”的文化效应。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等一批精品力作多次参加全国艺术活动,得到广泛好评,为山西争得了荣誉。在北京、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举行的“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中,在厦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中,在浙江宁波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中,山西艺术作品都作为重要节目进行演出,反响强烈。以“黄河歌舞”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发展潜力,全国市场看好。绛州鼓乐已经立足上海,走向全国,成为大牌礼仪演艺主力。一些民歌手在全国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得“歌王”的称号,展示了山西民歌之乡的实力。

——其它艺术创作亦有上佳表现。美术创作取得新突破,获得新气象。近年来,我省专业画家深入太行、黄河等地,写生采风,举办了《情系太行》、《走进太行》等专题展览,引起全国美术界的关注;
传统的艺术门类推陈出新,赢得了新的市场;
剧本创作取得新成果,近年来共创作剧本70余部,影响较大的剧目有:话剧《立秋》、上党梆子现代戏《赵树理》、儿童剧《我能当班长》、《刘胡兰》、北路梆子现代戏《黄河管子声》、眉户现代戏《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豫剧古装戏《裴寂还乡》、晋剧《边城罢剑》、京剧《走西口》等,创作势头旺盛。

(三)文化产业正在崛起

──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山西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 “文化旅游业”已定位为“山西的新兴支柱产业”。乔家大院“五一”黄金周游客量雄居山西各景点的首位,最高日接待人数高达8.5万;
黄金周期间共接待39.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805万元,一举跻身山西热门景点的前三名。“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的山西旅游形象口号,充分突出了山西的旅游文化特色。

“华夏文明看山西”的系列活动,每年一个主题。从2002年榆次常家庄园的大型文化旅游展览、2003年北京世纪坛历史人物画展,到2004年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上演和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再到2005年展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经济文化艺术周”,已经让山西文化享誉京沪穗、远播港、澳、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西是晋商的故里, 晋商经营的成功已经演绎成一种文化,以晋商为题材的话剧《立秋》已演出200余场,票房实现400余万元;
舞剧《一把酸枣》演出120余场,票房突破500万元。

从2001年开始,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举办5年来,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城与现代摄影艺术结合,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仅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就吸引了近百家新闻媒体的300余名记者采访报道,有来自19个国家的摄影家参加大展,观展人数达12.4万人次,其中外宾达4484人次。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平遥的国际知名度也在节节攀升。与此同时,山西举办的大同云冈国际旅游节、五台山国际佛教文化艺术节、晋中晋商文化节、运城关公国际旅游节等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化旅游业正在向品牌化迈进。

──文化娱乐业繁荣兴盛,综合执法卓有成效。娱乐业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为迅速的文化产业。娱乐业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亿元,主营营业收入5.9亿元,增加值占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5.9% ,全省歌舞娱乐业已经走上了规模效益和集约发展的轨道。全省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建立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长效管理机制,有效封堵违法的网络游戏等互联网文化产品。成功举办了2005年山西省首届网络文化节。贯彻《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加大对盗版影象的打击力度,有效遏制了侵权盗版违法行为。贯彻实施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简政放权,规范、建立地区行业协会,为演出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加强了对歌舞娱乐场所的管理、监督。文化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改善,综合执法取得了显著效果。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0.7亿元,比2000年的39.1亿元增长了1.6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2.4%,高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评价说:“山西文化进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

综如上述,山西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应该看到,我省文化事业改革的步伐不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高,离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还有相当距离。为了达到省委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山西文化建设的基本判断及主要问题

综观国际文化力的竞争潮流和国内文化建设的发展态势,不难看出,我省文化建设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一个极好的战略机遇期。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正确判断和把握山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从而赢得战略上的主动。

(一)正确把握山西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判断之一:山西文化产业推动了经济、社会与文化互动局面的初步形成。文化力在山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越来越突显其推动作用。据统计,2004年末,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23.19万人,全年实现增加值83.36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3.59万元。与2000年相比,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加了44.25亿元,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12亿和11亿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开始显现。倘若把文化产业完整系统中的教育、高新技术、体育、卫生等产业纳入统计体系,整个文化产业领域所创造的产品价值占我省GDP总值的比例更为可观。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日趋加强。由此可见,我省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文化力的贡献和推动息息相关。

判断之二:山西文化必须挺起起脊梁。我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体制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一些纯公益性文化开始向经营性文化过渡,一些具备条件的文化事业单位逐渐向文化企业转型,民营文化企业也不断出现,但总体上改革推进力度不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沿袭原有框架,一直是条块分割,形不成统一的规划、资源配置和统一管理。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改革也不配套,省、市两级没有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机构。文化单位产权体制改革也未有大的改善,国有或公有制单位的比例仍然过高。事业性文化与产业性文化结构改革没有进展,可以改制的文化艺术事业单位几乎都未向文化企业转变,仍然靠财政拨款支撑。山西在中部崛起,必须挺起文化经济脊梁,着力构建完善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调控体系,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事业。

判断之三:文化强省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首先,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局面业已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增加值开始增加;
其次,山西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文化强省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大”和省九届党代会精神,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凡此种种,都为山西推进文化强省战略提供了极好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然而,与先进省、市相比,山西还没有竞争优势。大多数地级市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不到占财政支出的1%的标准。这种情况说明,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目标,我们还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困难和严峻的形势。

6

(二)认真研究和解决制约山西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山西文化建设进程中有值得肯定的成绩和经验,也有令人忧心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审视文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具有现实意义。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山西文化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之一:思想观念陈旧。一是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文化建设主要是一种传统的公益性事业,对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淡薄,实践上未能突破长期形成的事业化体制,难以用文化经济的观念对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产业化运作。二是普遍存在对文化建设的本质、概念、对象、范围的片面认识,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范标准,实践运作中困难重重。三是片面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没有把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资源、把文化企业作为产业群体来对待,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认识模糊,导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落后。

问题之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党政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象较为普遍。事业单位未能真正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化管理难以落实。文化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缺乏统一的文化管理机构,步调不统一;
另一方面管理交叉重复,部门利益、行业现象严重。文化经济政策总体上未跳出“事业性”框架的束缚,忽视了市场杠杆的调控作用。一些法规政策脱离实际,缺乏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问题之三: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偏低。从调查的情况看,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显然偏低,与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差距甚大。一是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偏小,据相关统计,2005年,山西文化产业总产出仅占GDP总量的2.4% ,人均文化产品量仅为263元。二是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三是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我省大多数地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还未建立,缺乏文化资源的整合机制,流通渠道不畅。四是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文化行业增长缓慢。五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统计口径不科学、统计指标无法真实反映发展了的实际情况。

问题之四:文化事业推进程度缓慢。一是文化事业投入少。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中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因经费短缺全年未购一册书的公共图书馆占机构总数的半数以上。二是高档次的公共文化设施和高雅艺术场所严重缺乏,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年久矢修,难以发挥作用。三是缺乏由政府策划和主导的大型标志性文化活动。

问题之五:文化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繁荣关键是人才的涌现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目前,人才紧缺是制约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文化经营人才奇缺。表现在:一是缺乏运筹有方的管理经营人才。二是人才的数量和比例绝对值偏小。三是文化人才的教育培养没有形成体系,山西现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均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专业学科,人才专门化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问题之六:文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对外文化交流2005年770多批、10990人次,与去年相比有所增加,但渠道仍显狭小。目前艺术文化团体对外交流的渠道是:政府交流协定;
外国友好和是华人邀请;
国外演出商包演,所有主动权均在外方。而文化的对外交流演出仍主要宥于华人圈,没能真正进入主流社会。二是吸引外资规模小。“十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数很小,五年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文化项目为零。

问题之七:农村文化建设滞后。我省农村文化站的现状已清楚地表明这一点。受经济状况和地区文化特点的影响,即便是应运而生的民办文化也普遍缺乏资金上的扶持与保障,有些地方的民办文化基本处于空白。民办文化发展较快的地方也不规范,处于自发状态,急需制定农村民办文化的管理、扶持政策等。

三、关于山西文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

综合这次专题调研,根据山西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新思维,调整发展战略,全面系统推进山西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山西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第一个对策: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推进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当今世界,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文化已呈规模化、体系化、建制化发展的情势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性质、功能、地位和发展道路上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来一个革新。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要重视和保护高雅文化产品,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努力把思想健康、品味高尚、形式完美的文化产品奉献给人民群众;
都要大力发展普及性群众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和省九届党代会精神,我们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调动以党和人民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型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战略性调整,建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应机制,使我省文化事业发生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应该提倡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确立全球性视野和战略性思维,在全球化文化产业运动变化中把握其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和扬弃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研究和把握国际文化产业发展链上的新联系、新属性,探索其新本质和新规律,扬长避短,力争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实现中国特色先进文化产业的自主性、独创性和拓展性,开辟发展的新境界。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深化为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促进机制提供了保障,因此,推进我省先进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调整和建立有效的促 7 进机制,时机已经成熟。

第二个对策:建立统一的文化管理格局。一是建立权威高效的省级统一文化管理机构。建设文化强省,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文化管理机构,结束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状。建议合并文化系统(包括科教文体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成立“山西省文化建设委员会”或“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委员会”,与省委宣传部合署办公,两个机构,一套人马。二是要建立全省统一的文化市场。首先要积极发挥行政调控手段,大胆应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开放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坚决打破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其次,利用政策杠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城市支援农村,农村配合城市,实现城乡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最后,建立和形成文化要素市场体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建立与物质市场配套互动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知识产权市场,盘活文化资源存量,加大文化资源增量的有效投入,建立增强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三是建立文化市场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由于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现有的文化生产分属若干部门,难以形成完整一致的发展纲领、产业政策,从而造成分类混乱,统计困难。应建立一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分类标准和统计体系。建议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社科院具体承担,省直有关部门参与,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第三个对策:实行跨越式战略,推动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一是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布局,建立完整系统的文化支柱门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和产业群。在城市中发展一批文化名牌产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和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在农村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文化和民间艺术。二是以产权为纽带,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首先是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比如以省报为主组建大型联合控股新闻集团;
其次是跨行业兼营发展。比如组建省大型多媒体新闻集团,实现广播、电影、电视三位一体,有线无线两台合并,省、市、县三级贯通。第三是实行跨行业托管,比如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将一些文艺演出院团交给传媒托管,或者鼓励文艺演出团体与媒体自愿联合。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实行适度的文化财政支付转移。

第四个对策:建立文化市场发展的若干促进机制。

一是政治导向机制。文化的政治导向,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要完善、规范文化市场的组织形式并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符合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的企业机制,调整、改变现有不平衡的单极化文化经济利益关系,形成政府与市场兼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发挥的文化发展格局。其次,积极稳妥放开文化市场。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应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行投资,包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以及文化企业(项目)的具体经营等;
凡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都应同时允许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进入,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入和经营。最后,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民办文化产业项目统一纳入各地文化发展规划,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相互持股,联合经营。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文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其一,建立健全文化行业协会。在成规模的文化行业内建立协会,以加强行业内各企业的自律和互助。其二,尽快制订出台《山西省文化中介机构管理条例》,发展文化中介组织,比如建立经纪机构、代理机构、仲裁机构等文化中介组织,培养发展经纪人队伍。四是建立和完善扶持文化市场的经济政策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扶持文化产业支柱门类的政策措施。其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化市场的经济政策,保证各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贯彻到位。再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最后,建立和完善调动文化队伍积极性的奖惩机制。

第五个对策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民办文化是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县级重点抓好县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努力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乡镇农村除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文化站或文化中心以外,要大力发展民办文化,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在以乡镇为中心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上,倡导企业化的经营方式,把现有的设施管好、办活,真正发挥传播科学知识、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生活的重要作用;
在以村为中心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上,突出体现“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兴办文化事业,鼓励、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农户创办文化大院、民间剧团、农民电影院、家庭图书室等民办文化机构。同时,发挥基层文化站作用,加强对民办文化的管理。文化站肩负着本乡镇的文化管理与活动组织辅导职责,要解决好现有人员的待遇问题,理顺劳动关系,使其确实担负起对农民自办文化的管理职责。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长期的教育与培训机制,把对农民自办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纳入常规性工作当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与文化素养,造就一批优秀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建立调控农村民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引导机制,鼓励、支持民办文化的发展,设立专门奖励、扶持基金,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并推动农民自办文化发展。通过建立农村文艺创作奖励机制,对农民自办文化组织或个人创作的文艺作品,依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资助,鼓励创作。通过建立农民自办文艺团体演出奖励机制,鼓励农民自办的文艺团体多闯市场,多演出,对完成一定演出任务额后的超出场次实行补贴与奖励,推动文艺团体发展壮大。同时,通过调演、表彰、命名等形式树立一批农民自办文化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建立低息或免息的信用贷款制度,为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出台优惠扶持、资助和鼓励性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自办文化中来,增强农民自办文化组织的实力和竞争力。

艺术表演场所全年演(映)出6万场,其中艺术演出0.8万场,总收入9289万元。根据本次调研情况,针对目前我省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大城市影院新建改建力度,促进全省院线制电影经营的发展,保证主流影片能及时进入我省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8 电影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重要文化娱乐形式,从建国起几十年间,为提高大众的思想道德情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电影对政策宣传、文化普及的重要性,在计划经济时期,倍受各级政府部门重视。近年来,电影院线制开始运行,我省的许多传统影院,由于软硬件设施陈旧,人员负担重,已无力进一步更新改造,大有被新建影院淘汰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全国的其他城市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当前,全国电影院线经营领先的放映单位,是清一色的新型影院,多影厅、软座椅、立体声效果,影片放映与影城内其他文化娱乐消费形式相结合,吸引了各地电影市场的主流观影人群。我省的电影发行放映行业要想有生存的空间,不被外资或外省渗入的其他经营形式彻底取代,要想保住我们自己的放映阵地,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本行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建设具有现代化规模与设施的新型影城。高品质放映场所的建立,既可成为本地文化活动的一个窗口,又能将电影的艺术形式、教育功能被更多的大众所接受,同时也可起到示范效应,进一步带动我省其他传统影院的更新改造。

二、大力拓展我省二级电影市场,整合有效资源,重新构建切实可行的电影发行放映网络。

二级电影市场,是相对于电影城市院线而言的,目前国内所组建的电影院线,大部分的市级影院、全部的县级影院由于实力弱小而未能加入。就我省而言,除现有的8个院线放映单位之外 ,还有60余家尚能放映电影的场所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启动。各市县未加入院线的影院,大专院校、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礼堂,俱乐部,都是可以深入开发的电影市场。针对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多种灵活措施,让影片与市场得以有效结合,既可挽救各市县许多濒临困境的发行放映单位,拓展影片更大的市场空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人民群众的观影需求,如此发展下去,将大大提高发行放映单位的自身收益,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目前,由于各级发行放映单位现有基础设施落后,要真正做好拓展二级电影市场的工作,还需各级政府部门给予积极关注与大力扶持,需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现有电影放映场所挪作他用,并尽可能在资金上予以帮助,以启动业务经营停滞的单位,从而进一步稳定与巩固各地现有的电影放映阵地,为基层群众提供电影服务,让电影回归人民大众中去。

总之,被现有院线拒之门外的我省二级电影放映单位,在新形势下,并不是完全失去了生存发展的机会,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单位的电影从业人员再无用武之地。近年来,我省的许多发行放映单位在影企联合放映、喜庆电影,科技兴农,重点影片包场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如果能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进一步重视与扶持,一定可以构建起覆盖我省所有市、县的二级电影市场发行放映网络,从而大大提高我省非院线发行放映单位的积极性,促进我省电影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赢得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三、大力发展数字电影,尽快组建我省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

近年来,我省电影发行放映行业与全国同行业一样,面临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市场化程度低的不利局面,而传统的胶片电影放映成本高、运输不方便,这种状况对于处在困境之中的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目前,数字电影放映正在全国大力兴起,这为我省的电影发行放映行业走出困境、农村电影放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极大的有利条件。

数字电影是以数字文件的方式来储存和放映电影,具有成本低,易于运输,声画质量好等诸多优势,非常适宜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数字电影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电影放映目前正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成为电影发行放映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是今后电影发展的趋势。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电影放映工程,特别是农村电影放映列入其中,提出了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的目标。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下,数字电影放映在全国已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现在,有十余家数字电影运营商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查,面向全国广大农村及二级电影市场推广数字电影,已有36条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由于国家鼓励企业、集体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发展数字电影,一些数字电影经营企业也在通过多种渠道向我省的电影市场浸透与发展。而农村电影放映,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惠农工作,是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强的特点,这项工作应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支持下有序、规范、均衡的发展。当前,我省现有农村电影放映环境还相对薄弱,外来的无序竞争将非常不利于我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进一步落实与开展。为此,需尽快组建我省的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而后以点带面,全面启动我省的数字电影工程,从而使数字电影这一划时代的产业革命,为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为传统电影企业走出困境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通过这次文化调研活动,可以看到,我省的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在国家电影机制改革影响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下,近年来的各项经营工作,确实是压力巨大,困难重重。全省的电影放映工作存在基础不牢,整体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不高,放映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的问题。当前,随着省委、省政府要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大省这一目标的确立,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这是各地电影工作发展的大好机遇。我省电影发行放映行业,现仍有一支热爱电影事业、专业素质强、勤奋务实的队伍,我们相信,通过各方不断努力,必将能使我省电影放映机制和放映手段发生重大变化,能让各级发行放映单位走出困境,重获生机与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快捷的电影服务,让电影为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我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进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制定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宏观指导。根据《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关于“认真制订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明确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的要求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关于“构建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神,我省要认真地、科学地制订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明确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要求和措施,“长计划,短安排”,采取分阶段、分地域、特色化的措施,逐步实现乡镇文化的建设目标。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对全省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指导,比如,在乡镇文化站在建设规模和水平上,不搞“一刀切”,而应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多少等因素,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即所谓“富则富办,穷则穷办”。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独立的文化站或文化中心。单独建站有困难,可以采取文化、广播、宣传、科普、体育等大文化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建一个文化设施,实行设施共建、资金共担、牌子共挂、活动共搞。此外,在乡镇文化站功能定位中,还要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比如在交通发达、人口聚集的平川地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要以村文化室为重点,乡镇文化站的主要承担管理和指导作用;
在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山区,基层文化活动主要拟以乡镇文化站为主,村文化室予以配合和补充。

9 (二)重新对乡镇文化站进行科学定位,确保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与时俱进。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在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具有宣传教育、普及文艺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辅导文艺人才、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功能、对农村文化市场实施监管等功能,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地方对乡镇文化站的功能还是很明确,或者在对乡镇文化站功能、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履行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乡镇文化站的定位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当前有必要结合当前和未来基层文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乡镇文化站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使乡镇文化站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有动力,这样有利于基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加大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乡镇文化站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人民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两办文件精神,在“十一五”期间,农村文化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乡镇文化站建设在整个基层文化建设中是承上启下中间环节,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起着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鉴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要采取三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力度。一是省、市、县要加大对乡镇文化站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省、市、县三级要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乡镇文化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文化建设;
三是调动各乡镇本身的积极性,主动争取乡镇所属企业投资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实行工业反补文化。

(四)建、养、用三位一体、统筹考虑,确保乡镇文化站功能的发挥。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一定要解决好建、养、用的问题,建、养、用三位一体,统筹考虑,不能只建不养和不用。

建——要解决规模、功能、标准问题;
从选址、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内部设计都要经过严格审核。如文化站建设要因地制宜,建设规模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文化消费水平相适应;
文化站要独立建站,要建在人口集的地方,不能和乡镇政府建在一起;
文化站要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活动场所的大小要与所在乡镇人口数量相适宜,建设的活动场地要有利于方便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养——要解决基本的设施设备,要解决日常运行经费等问题,也就是设施建起来后,要建立持续的投入机制,确保文化站经常持久地开展各项活动;

用——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要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同时还能为为群众提供销良好的服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文化设施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中央和省里给予投入的文化乡镇设施,建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建起来后养和用的问题。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确保乡镇文化站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鉴于当前乡镇文化队伍普遍存存素质差、人员老化、待遇低的现状,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抓好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是对乡镇文化队伍实现从业人员资格制度,使人员能够出得去、进得来,吸收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人员进入乡镇文化队伍;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乡镇文化队伍的素质;
三是拓宽乡镇文化人才的渠道,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投身到乡镇文化建设中;
四要积极理顺乡镇文化站辅导员的劳动关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目前全省共有乡镇文化站1224 个,这支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主力军。近年来,山西基层文化工作有创新,取得了好成绩,但长期以来基层文化工作面临隐忧。一是场地简陋,设施奇缺。多数乡镇文化站无任何设施或场所,异常简陋,不少文化站被挤占或挪作他用。二是从业人员待遇较低,经费缺乏。三是文化站形同虚设,不少乡镇常年对文化工作不闻不问,没有任何投入。

XXX

XXXXX班

指导老师:XXX XXX

从8月22日开始,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山西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写生实习,从中收获颇多。

实习的第一站是有名的常家大院,由于这次写生所关注的重点是山西极具特色的古建筑与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在途中写生和参观重心就落在了建筑上。常家大院的街道长直宽阔,东西走向,建筑均坐南朝北,通常为二进或者三进。就其建筑内部空间而言,建筑门楼均偏安东隅而不设在中间,取的是紫气东来之意,希望家族繁荣兴旺。

而常家祠堂则是个特例,大门设在中间,以严格的对称形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而院内的空间尺度也偏大,运用大尺度空间,粗壮的柱子,高大耸立的墙体,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更有利于营造祠堂庄严神圣的空间。

常家大院住宅建筑通常从东南口进入,进门便有精美雕刻的影壁,隔断了外界嘈杂的干扰,使内部极易形成安静的空间,同时也起到了分隔正房与偏院的重要作用,由此能看出该时代的等级地位高低分明。内院分内外两进,穿越阻断视线的影壁西侧通道即为正院,通道因为影壁阻挡的关系略显狭窄,内院空间则显得较大,尤其符合“狭小空间引导性强,宽阔空间则给人驻足停留的心理暗示”的理论,其中的空间引导意味十分明显。

院内布置较精巧,空间衔接也比较自然,通常为免大空间显得呆板单调,会在大院内设一些小桥或者廊道等小品,或者通过几步阶梯来丰富空间营造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主人住的屋子,有个很典型的特色,即大客厅小卧室的布置格局,体现出山西一带晋商杜绝惰性勤勉经商的思想。

常家大院给人最深印象的是其中的木雕、石雕、砖雕,制作十分精细,建筑大气磅礴,雄浑方正,拥有厚重的历史和人文底蕴,是北方的典型建筑。而与之对应的后花园则秀丽灵动,充满了江南园林步移景异,秀美绮丽的特点。整个大院将南北的特色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实现了风格和谐的完整与统一。

碛口是此行的第二站,村落的感觉很明显,最大的特色是东西为墙,南北为街。这里的明代、清代民居,构筑成一条条街道,这些街道又矗立在黄河边。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街巷里,古老的黄河卵石铺成了街面。而那些古老的砖瓦构筑成了房舍,飘逸着一种古韵。房屋已斑驳失修,虽不致残破,但却风骨奇峻。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碛口的一条条藏在窑洞式门楼里仿佛时空隧道的长街,由上至下,据当地居民说这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碛口当时以卖油为主要发展产业,而长街两旁的居民将产好的油顺着这样蜿蜒的坡道倒下,长街直通黄河岸边的堤口,油便顺着坡道流向早已在岸边准备好的容器里,然后直接靠船由水路运走去贩卖。第二个原因也十分简单,山西缺水,每到下雨时这样蜿蜒的坡道便起了防洪疏水的作用,水自坡道流向黄河,既可疏水亦可存水,一举两得。而这样的一条条长坡躲在一个个窑洞式的门楼后,蜿蜒悠远,仿佛看不见尽头,形成了碛口一道道充满风情的独特风景线。

碛口也保持着山西建筑的特色,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十分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在碛口住的三天中,我们每天都在古朴幽静的小巷中写生,感受这里的风土民情,在岸边欣赏黄河的壮观景象,眺望远处的山峰和在山里若隐若现的寺庙。这里依山傍水确实是写生修心的好地方,安静宁谧,这里没有电脑,没有酒吧,没有KTV,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我们像这里的居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种简单和平静,一种自在和无忧,大家都很享受这样单纯的写生生活。

写生的最后一站是平遥,平遥是一个把古朴与现代,繁盛与静谧完美融合的

小城。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热闹得如同繁华都市,而除了几条主要的商业街与小吃街,城内多为幽深静谧的小巷与古朴典雅的民居,除了附近居民一般罕有人至,一点也不沾染外界的喧嚣,可谓闹中取静,是写生的好地方。大街繁华昌盛,小巷蜿蜒幽静。由此也可看出平遥城规划布局的精妙。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此次写生还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点,即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目前开发出供旅客游览的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都是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
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1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

王家大院的总体特点是,堡墙高筑,顺物应势,形神俱立,气宇非凡。入堡观览,庭院深巷,曲幽多变,巧连妙缀,有如迷宫,基本上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建筑内部院内有院,门里套门,前院后园,空间变化丰富,有张有弛,颇具韵味,内部布置也同样沿袭了山西建筑大客厅小卧室的传统。站在王家大院高处俯瞰整个大院内的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建筑的第五立面有多么重要。

这次实习让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建筑系的领略了古建筑的古朴韵味,规划系的对空间的布置与处理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大家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平凡的事物尽管平凡,但它是美的,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出它特有的魅力与韵味。

在陕西调研报告

西藏调研报告

西安调研报告

西递调研报告

西餐调研报告

推荐访问:山西 调研报告

本文标题:在山西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712/15547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在山西调研报告》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