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教案模板环节语文
小学语文标准教案模板
【篇1: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语文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 本 格 式
一、课题
二、目标分解依据
1、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2、教材特点 3、学情分析
三、学习目标(按规范格式叙写)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
四、评价活动方案(设计)
五、教学活动预案(体现以生为本)
六、目标达成检测样题
【篇2:小学语文教案模板两篇】
此教案适合备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的同学,这两个教案只是给出一个教案的大致写法并不是绝对正确的,仅供大家参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案不需要写得太长太详细,只要写出大致脉络就可以了,因为考试时间有限。
【篇3:语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模板】
《唯一的听众》教案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专题,安排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赞美了一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本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中感受她对年轻人的关爱;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表达方法,也为本组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习作做好铺垫。
3.学情分析
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许多描写人物的文章,阅读中抓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感受老教授对年轻人的呵护与鼓励,这一教学重点可以通过自读自悟,生生互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领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会表达运用则需要教师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运用课上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练笔,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6个生字,正确书写“神圣、悠悠、抱歉、溜走、割舍”等词语。 2.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助的方式,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运用默读,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感受老教授对“我”的呵护和鼓励。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在习作中。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默读的方式画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神态的语句,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
评价任务三: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运用课文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场景描写。
教学过程 1
活动一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进行批注。教师口述自学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活动二
1.同桌交流,画出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全班交流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ppt课件相机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相互补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角色置换,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
3.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句。
备注:
①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句子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②借助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以及配乐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
ppt课件出示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写话。
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地望着
能透过老人平静的目光,体会其中所蕴
感受老人对年轻人的爱护和我,仿佛在说;
“ ”含的丰富情感,
鼓励。(评价目标二)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一
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微笑着用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 (完成目标二) 活动一
1.小组讨论:作者为了表现老人对年轻人的关爱、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文章表达,
鼓励,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领悟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
2.小结:作者通过细致刻画人物语言、神态的方法,
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表达方法。
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表现人物美好品德,在平时的习作中可以尝试运用。
活动二
1.ppt课件出示文中插图,配乐,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走入情境,运用作者描写人物
学生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站在文中
的方法当堂练笔。配乐创设情境,教师:“如果你就
年轻人的角度,想象与老人再次相遇的情
是这位年轻人,当你得知这位“耳聋”的老人竟是
景,学习作者抓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的方
音乐学院的教授时,回忆起她与你相知相伴的点点
法进行写话练习。(不少于200字)
滴滴……你一定有太多的话想对她倾诉,想象你与
(评价目标三)
老人再次相见的情景,你会说些什么?老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2.全班交流分享。(完成目标三)
学生能准确画出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 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简要批注阅读感受。
环节三 品读课文 感受美德
1.通过讨论交流,理解老人话语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对于年轻人琴技提高的作用。
2.朗读时要正确理解语句内涵,准确把握人物情感,恰当处理好语音、语调、语气等。
环节四
领悟写法 积累运用
附: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语言 神态
关爱 鼓励 赞赏 期待 ?? 2
---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像说明文,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全文的说明对象和其主要特征;
像议论文我们可以要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全文的中心论点等。
二、理清思路
设计这一步骤,就是要透过表面形式来弄清其句、段、节是怎样互相联系组合构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作者组织材料是不是有“路”可寻,怎样理出的思路,有哪些方法?在形式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照应、层次、线索、顺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探寻和发现。
三、归纳要点
这是训练学生处理庞杂、繁琐材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去粗取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有效地驾驭语言材料,这也是适应我们这个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客观需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
2 --- 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方式上,这个环节的设置一般是在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气氛达到高潮,时机成熟之时。同时,老师点拨和启发要适可而止,更要倡导发散思维,特别鼓励学生创新。
六、交流阅读感受
如果两个人一人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他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所以课堂上的自由交流对提高学习质量非常重要。可以说,封闭的课堂违背了教育的根本规律,让学生大胆的开放的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辩,比他们心安理得地一味接受要有益得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让学生就中某一点谈一谈他个人的感触和看法,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对错。此外,使这一环节要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可敞开心扉,营造轻松氛围,使学生敢自由交谈。
七、欣赏美点
不可否认,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则是语言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它当然就包
4 --- 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还不利学生的整体学习,所以有必要在有些的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一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例从《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体味到作者爱的真挚爱的深沉;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要感受到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胜利的喜悦;
从《纪念白求恩》我们要领悟到作者的痛惜与敬仰。有情有理,而且通情才能达理,这样理解与作者就可以更为便捷。
九、积累经典词句
新老教学大纲都不约而同强调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积累,只有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有丰富的产出,所以抓积累是我们始终不渝的重要教学手段。积累的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或知识,或情感,或方法。设计这一环节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背诵式积累:精彩段落、句子、古诗文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
运用式积累:对于特别有用的句式、典雅的词汇,让学生或仿写
6 --- 循,有法可鉴。且我们用课文篇目作例子,现身说法,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便于他们借鉴和摹仿。例如,我们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对比写法和夹叙夹议写法的妙处;
学《小橘灯》这一课,学生会熟悉象征写法和以小见大写法等。
十二、迁移写作训练
学习教材,更重要的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而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既巩固学习成果,又拓展思维。所谓迁移,其实就是以已有的教学材料作为支点,让学生走向新知和独立的过程。现有的教学材料其实是一块跳板,一个支点,一根拐杖,让学生进行摹仿,进行创造,从而增长能力。在形式上,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续写,扩写,仿写,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教郑振铎的《猫》这一课后,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第三只猫,来向主人倾述自己内心的冤屈,表达自己的清白,从而
8 ----
9
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
【篇1:表格式标准教案模板】
【篇2:教案的基本格式:二(普通格式)】
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
科目:
任课教师:
序号:
目的与要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与解决措施: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过程:
课前复习:
新课引入:
讲授新课
主要过程:
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
教学反思:
【篇3:教学设计标准格式与范例】
《xx》教学设计(三号,黑体)
一、教学目标分析(标题采用宋体小四,加粗,正文采用宋体小四,1.5倍行距)
说明:在此处说明学生学完本教学内容之后能够做什么,即教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在编写过程中,请注意以下3个问题:
(1)请认真思考教学目标的类型与目标层次。
(2)请采用abcd法则或者内外结合的目标编写方式。
(3)如果采用新课程目标编写方法,请分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此处说明面对的学习对象的特征,即教谁?通常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认知风格特点,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应该注意说明针对具有此种特征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与方法。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4.课时要求:
此处对于学习内容进行说明,即学什么?关键在于对于重难点的分析与把握,同时也要说明针对这样的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说明教学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即怎样教?此处给出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方法与策略的应用有具体的体现。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环境
说明教学实施时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
七、学习评价
此处说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的方法,请给出具体的评价内容,如试题或者评价量表。此处并非评价自身的教学效果。
《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绘制》教学设计 (此案例仅作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能使用visio软件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绘制 2.能判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3.能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特点和组网条件进行网络结构的选型 二、学情/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不太喜欢抽象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本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例如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网络拓扑图的制作,使实践与理论相匹配,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三、学习内容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本课首先通过设定特殊的任务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于任务的思考。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功能;
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
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他们的特征。
4.课时要求:4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案标准格式【篇1:教案打印要求】
计划、反思与总结的打印要求
格式要求:
1.标题:3号宋体加粗,题目下一行打印姓名,居中、四号。 2.落款处请注明时间、具体到月份(xx年xx月xx日)。
3.正文字体字号行间距:采用宋体小4号字,固定值22磅。
4.页边距:上、下、左、右均是2.5cm, 装订线0cm,装订线位置:左
5.页码统一居下右侧。
6.纸张类型:a4,双面打印。
主科教案的打印要求
格式要求:
2.页边距:上、下、左均是2cm,右边距6cm,装订线0cm,装订线位置:左
3.页码统一居下右侧。
4.纸张类型:a4,双面打印。
非主科教案的打印要求
格式要求:
1.正文字体字号行间距:采用宋体小4号字,固定值22磅。
2.页边距:上、下、左、右均是2.5cm, 装订线0cm,装订线位置:左
3.页码统一居下右侧。
4.纸张类型:a4,双面打印。
【篇2:六年级语文上标准格式教案】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no ) 1 2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no ) 3 4
浏阳市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no ) 5 【篇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电子版)标准格
式.doc123】
学 校
教案设计 学 校
学 校
教案设计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4
教案设计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
5
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教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个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2、什么是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
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摘自《语文课程标准》
5、怎样理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①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
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1、关于人文性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
语文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注,韩军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有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表现——禁绝个性语言、多元解读。
《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
我们的语文课文,说教味太浓,很多课文都充满了说教味。学《小公鸡和小鸭子》就要教人们互帮互助的,《小猴子下山》教育孩子不要见异思迁,《小猫钓鱼》则教导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美丽的公鸡》告诫孩子们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狐狸和乌鸦》教导孩子们不要轻听别人奉承,等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小学生说,他听老师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让他留下了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情的感染力。
第二种表现——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
中央党校李书磊博士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难以忘怀的事。上英语课,外籍教师让全班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相当流畅,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写了不知多少遍了。然而英语教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么写的。她用手指点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遗憾当然有,但一写成文章我们却只会这么写。我们早已学会在表达中排除个人经验而服从公共套路。”(《为什么远行》)李书磊痛愤地说:“现在我是一个‘吃写作饭’的人,而我写作的最大的困难也是最大痛苦,就是总得费力地排除来自学生作文时代的陈词滥调。倒不是说那些词调没有意义,但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它们因变成了公共语言而毫无意思„„人就是这么给弄呆的。我至今也没有怨恨过我的语文老师,我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但我却无法原谅这种写作培养方式„„”
第三种表现——有一个“圣化”、“升华”情结。
案例:不久前,我曾听过一堂课。一位教师讲《背影》。讲得生动,读得也感人。学生在教师极富情感的循循善诱之下,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之中。许多学生感动得流下泪来。我也被打动了。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考虑一下,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课堂陷入了一片沉思。我也被教师的提问吸引住了。学生思考后开始回答。有的说,世上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父子情,就如本篇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这是学生当然的答案,因为刚学了《背影》。教师说不是。有学生又答,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母子情。教师又否定。学生开始猜,有的说兄弟情,有的说姐妹情,也有的说爱情。教师说统统都不是。我也长考半天,不知其然。我想教师一定有精妙、深刻、生动的答案。最后教师以深沉的语调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既不是父子情,也不是母子情,更不是兄弟情、姐妹情、爱情。而是阶级情、民族情。本文作者描写父子情时,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种父子情,就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40年代,朱自清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伟大、崇高的民族情、阶级情。我们要善于把渺小的感情升华为阶级情、民族情!”教师一脸的俨然、肃然,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木然。课后我私下问这位教师,你说的是由衷的话吗?你真的认为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感情是阶级情、民族情吗?或者你真的认为父子、母子等人伦感情,跟所谓的阶级情、民族情是对立的吗?这位老师十分坦率,说:“何必那么当真,语文课上有几多真心话!但必须那样讲,否则就过不了关,课就被认为不深刻、没有高度。另外我还怕,学生考试遇到此类问题难以应对,怕学生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
我从教多年,深知这绝非个别现象。写作中,学生稍有率性的言语,稍有个性的表达,就可能被一些教师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无意义”、“不深刻”、“偏激”。我当然认为,“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的人生价值规范,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我们的教师切不可用“伪圣化”的眼光去使用这些范畴,不能笼统和轻易地滥用这些概念,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们不积极、不进步、无意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2、关于实践性
案例一:古代有一个手段高明的窃贼,他的儿子盼望着能学到父亲的本领,父亲也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有一天,他带上儿子去行窃。当他们潜入某户人家的内室时,父亲叫儿子先钻进旁边的一个柜子里,儿子很听话地钻进去了,这时,父亲立马关上并锁起柜门,然后大叫“抓小偷啊”“抓小偷啊”,自己则溜之大吉,回家睡觉去了。过了一会儿,儿子魂飞魄散地跑回来了,一边大骂父亲的无情无义,一边讲述自己怎样学老鼠叫,怎样吹灭油灯,怎样趁乱逃出来的一番经历,父亲在一旁会心地笑了。
案例二:一堂美国的自然课。曾有一中国教育考察团到美国一所小学听课。老师讲的是蚯蚓。老师将课前准备的一包蚯蚓放在讲台上,要求孩子们捉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由于孩子们都很小,或从来没有捉过蚯蚓,教室里乱作一团,不时还有孩子惊恐的尖叫。老是站在一旁一直默不作声。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15分钟。终于,每个孩子都捉了一条蚯蚓放在课桌上了。这时,老师才开始上课。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看桌上的蚯蚓有什么特点,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说蚯蚓身上一环一环的,有说蚯蚓贴地的一面是毛茸茸的,老师都给与鼓励。一个孩子说,我做了一个实验,把蚯蚓切成两段,结果两段都还不停地动,说明蚯蚓生命力很旺盛。老师大加赞赏。再一个孩子说,我也做了一个实验,我用一根线拴在蚯蚓身上,然后把蚯蚓吞进喉咙里,过了一会儿再拉出来看,结果蚯蚓仍是活的,这也说明蚯蚓生命力很强。老师异常激动地说,你太了不起了,你为了科学实验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老师和每一个同学学习。全班为他鼓掌。课后,考察团与这位老师座谈,问这位老师,学生捉蚯蚓的过程持续了15分钟,你为什么一言不发?为什么不尽快让孩子安静下来呢?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只回答了一句话:假如这些孩子连一条蚯蚓都捉不住,那我今天的课还有什么价值呢?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今年暑假,我儿子学会了两项技能——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我教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骑,游。当然,我这样做也是有根有据的。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不倒靠的是惯性,速度产生惯性,初学者只有骑得快才行。能骑了,感受到乐趣,越骑越有劲,不要学了好几天,还没能够上车骑,气就泄了一大半。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一个意思,只要大家都听得懂,都这么说,就得承认它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上,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比如,白种人可以简称为白人,黑种人可以简称为黑人,黄种人却不简称为黄人。上山、上楼,这都好理解,上北京、上省城,也可以解释,可即使厕所在楼下,为什么也非要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呢?再见不说再见,而说慢走;
见面不问你好,而问你吃了吗。类似这些语言现象,研究语言的人当然能够也应该从理论上做出一些解释,但学习语言的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我们的语文教材,尽管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总的来看,应当说还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那么,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为什么不能被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呢?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而现状呢?特级教师沈大安在讲学中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有位语文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大树底下有什么啊?学生说,大树底下有个洞。洞里有什么呢?学生说,洞里住着一只狐狸„„这位老师的课我没听过,可是这样的教学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我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小马过河》第二段,老师问,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什么呢?学生马上就都举手了,老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课文中都写着呢!)老师很高兴,说,对,那么,小马是怎样回答的呢?学生说,小马说,怎么不能呢?我很愿意帮你做事。老师表扬说,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你们在看看,老马又是怎么说的呢?一堂课,就这样老师问,学生答。看上去小手如林,对答如流,可是热热闹闹的背后是什么呢?
更极端的例子。一位作者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我刚到教研室不久,去城区(是城区,不是乡下!)一个学校听课。那老师上的是《狐狸和乌鸦》一课。在读了课题之后,老师开始教学生字。那时候好象都是这样教学的,把生字集中起来教,说是扫除阅读的拦路虎。(现在好象还有老师也是在这样教学的,呵呵,太落伍了吧?)在教到“肉”的时候,老师先叫同学们齐读3遍,然后就问了:“同学们,肉是什么意思啊?”我当时坐在教室后面吓了一跳,我在心里问自己肉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学生肯定和我一样,回答不出来了。谁知马上就有学生举手了:“老师,肉是一种食品!”惭愧!惭愧!我不得不暗暗佩服那些学生和那个老师。看来他们是久经沙场啊!老师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学生也经常对付这样的提问。所以对答如流啊!老师很满意学生的回答,接着问:“同学们,大家动动脑筋,你知道有哪些肉啊?”这时,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我猜到老师肯定要叫学生组词的,那时的生字教学是三步曲:读一读,再组词,最后写。这下教室里热闹了,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猪肉、牛肉、羊肉、狗肉;
鸡肉、鸭肉、鱼肉、蛇肉„„学生说了很多,很难为情,我坐在后面都有点饿了,还好口水没有流下来,要不给学生看见了是很有损我们教师的光辉形象的!那老师看学生发言那么积极,心里非常高兴,就表扬说:“你们很会动脑筋啊,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一个学生说了,老师,“肉”字里面有两个人的,不要漏掉一个!学生观察很仔细,可是我听了他说的,却突然想到了“人肉”这个词语!罪过,罪过。可能是我自己的思想境界不高啊!我忘了老师是怎样评价那学生的了,想来也是表扬了吧。可是这堂课我至今没忘,而且我想永远也不会忘的!
早时候,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是满堂灌;
后来倡导提问,老师就一句一句问学生,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现在是老师也不能问了,要学生自己来问„„我们语文老师真不知怎么办了!其实,语文教学没有什么单一的方法。一堂语文课中,总是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我们该讲解的时候还是要讲解,该提问的时候还是要提问,该放手的时候还是要放手的。
读是最重要的手段。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
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我非常赞成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过程。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工具性”的角度来看,课程的目的应当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身”,所以说它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标准》中说到“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是着眼于“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的提高还是降低,而是要说明根本不应该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中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不应该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
假如有这样两种人,有的人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就是记不清“连动”“兼语”“借喻”“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
也有的人语法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见到这样的学生恐怕还不少。哪一种人更接近于我们的需要呢?当然,有人会说,既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又有扎实而丰富的语文知识,那不是更好吗?这个目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于达到的,恐怕也没有必要达到,学生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提供给他们的学习“菜单”不能不经过精心筛选。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中小学生中的大多数或绝大多数,学习语文应该以培养感性把握能力为主,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应该以此为基本目标。培养理性的分析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正如俗话所说:“来早了不如来巧了。”(开窍不开窍)
3、关于汉语言的规律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
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
又如,利用汉语言文化沉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1、几个案例
案例一:好学生的烦恼。这段时间我特别烦,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装着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办好。我对别人讲也没用,大家都说这些事儿你得自己看着办,可我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我特别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过去从来没有这种事情,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是好学生,特别听话,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且做的非常好,老师总把我当作全班学习的典范。初中毕业时,家长和老师都说上高中可以考大学,我就考了高中。高中毕业时,大家都说学计算机有前途,我就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尽管大学四年我对它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但还是刻苦的学了,而且每次考试成绩还不错。眼看着就要毕业分配了,有些事情弄得我特别难受„„最近班里有个男生对我特别好,他说毕业分配时,我去哪儿他就跟我去哪儿。他学习成绩勉强过得去,听爱玩的,我担心自己以后常和他一起会失去上进心,可我又不忍心伤害他。不也分配也是,不知道去什么样的单位好,总担心万一分到一个不好的单位怎么办,搞得我好几天睡不着觉。
案例二:学生不会开卷考试。据《教师报》载,前不久有一城市的初中学校社会和思想政治两门课程首次实行了半开卷考试,即卷一为闭卷考试,卷二为开卷考试。考试一结束,许多监考老师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学生竟然不会开卷考试啦。闭卷考试学生胸有成竹,答题如流,而到开卷考试,学生发愣,不知从何下笔。(应试教育,做题教育)
案例三:给老师的一封信
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都恨您。您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理解,但不能原谅。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时间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在您手下被操纵的机器。如果读书和牺牲是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宁可不读书!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
3、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言语/语言智力(演说家、律师)
逻辑/数理智力(科学家、数学家)
视觉/空间关系智力(画家、建筑家)
音乐/节奏智力(作曲家、歌唱家)
身体/运动智力(体操运动员)
人际交往智力(推销员、政治家)
自我反省智力(哲学家、小说家)
自然观察者智力(植物学家、厨师)
存在智力(哲学家,思考生死、命运)
4、多元的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
Hands-on活动
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小课题和长作业
(1)研究性学习
小课题研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儿童有儿童的探究方式。
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
(2)Hands-on活动(动手活动)
提出问题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解释讨论
得出结论
表达陈述
(3)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网络学习
论坛交流
电脑作文
„„
(4)小课题和长作业
提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
过程比结论重要。
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 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
5、新理念下一些现象的思考
借班上课(预设和生成)
观摩焦点(教师和学生)
课堂法庭(插秧和牧羊)
教案管理(规范和个性) „„
6、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
7、有些学校对探究性学习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和科研人员一样,搞发明创造,撰写论著。因此在一些学校里,由教师和少数学生组成课题组“攻关”,争取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评比中获奖,却把大部分学生撇在一边。这种现象应该扭转。要明确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的立意所在,拨正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8、新理念下,该怎样评价一堂课?
怎样看待拖堂,怎样看待多媒体手段,听课还是看课,看老师还是看学生„„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一则离奇的诉讼
2、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
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
课程过于强调统
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3、课程不等同于教材。
课程开发不是专家的权利。课程是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4、怎样看待教材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5、倡导新的课程观
(1)生成的课程观
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2)整合的课程观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
(3)实践的课程观
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
课程的内容和实施
第二个问题:目标
一、总述
总体框架:四个学段三个维度五个板块,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个学段
三个维度
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
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
五个板块。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我们把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
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才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学习方式,与上述四方面内容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故专门列出。在阶段目标的表述方面,只要是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尽可能采用行为目标(以事先规定的行为期望为中心)来表述;
某些目标的实现,难有达成度,往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之中,采取描述性的表述较好,于是呈现为展开性目标(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和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为中心)。有的目标是九年一贯的,可能前后重复提到;
有的目标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形成一定梯度,但又不能截然分割。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所以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
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一是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2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条;
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为了强化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的要求,特加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三是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5条对此作了总的表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如关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学习,强调能识、能写、能说,不提知识要求;
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形成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关于写作,也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提写作知识的要求;
关于口语交际,强调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培养。即使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尽可能将它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述,注重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二、分类介绍
识字写字
首先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二学段提出“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以此为前提,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到第四学段实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其次,为了落实总目标关于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第一学段提出“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但仅限于蒙眬的感受,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练习,要求“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汉字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
(无纸化办公要不要强调写字。)
阅读
现在有一种误解:现代社会传播媒体已经多样化了,文字阅读还像历来认为的那么重要、那么不可少吗?我们认为,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无孔不入,人们主要还是从文字阅读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在阅读目标方面,我认为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们还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在低年级尤其重要。所以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一条是“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到第二学段则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程目标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6条这样表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第二学段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第四学段则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都试图体现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比过去大纲的要求显然大大地具体化了,也是对阅读中情感态度目标表述的初步尝试。
“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在阅读的过程方法方面,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贯之,但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侧重,体现循序渐进。
个性化阅读。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与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相抗衡。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为语文吗?我们看到有的实验教材为课文设计了这样类型的思考题:“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这就是在指导感受和体验性的阅读。有鉴于此,目标在第一学段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像,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到第四学段,则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从这种感受性阅读出发,逐步加强理性成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第三学段要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第四学段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有的实验教材设计了阅读专题,要求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有的还倡导比较阅读,都是在这方面作积极的尝试。
阅读量。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第四学段不少于260万字,九年相加,应达400万字以上。这一数量,是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后确定的,大多数老师反映能够达到。找们还提倡读整本书,在第四学段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附录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写作
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
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规矩,而是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对初学走路的婴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具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同时,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标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从内容着手。过去的历年大纲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要求,在初学写作时过多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反而冲淡了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根本性要求。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所以第
三、第四学段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标准还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标准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因而在各学段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
同时就写作实践本身,提出一系列能力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四学段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标准在小学阶段有意淡化文体,只在第三学段提“能写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到初中才据文体的分类提出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
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但主要也是从写作的实践角度出发,而非传授写作知识。在写作规范方面也适当降低要求,小学在第三学段只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到初中阶段,才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标准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第一学段只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进而要求“积累习作素材”。三是有具体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第四学段的要求中:“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
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下册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材内容具有时代特点,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蕴含着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关爱他人、团结协作、自主自立、热爱科学、保护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例如上册,《我多想去看看)是一首小诗,通过一个山区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山区孩子对北京的向往,对首都的爱。这首诗读起来很亲切,学生们读了,会在内心油然产生想去北京**广场观看庄严的升旗仪式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在情感上受到爱首都的感染。
《自己去吧》一课,小鸭要游泳,妈妈让它自己去游。小鸭学会了游泳。小鹰要妈妈带它去山那边看看,妈妈让它自己去,小鹰学会了飞翔。孩子们读了这故事会领悟到不要事事依赖他人,只要自己做,就能学到本领。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性格。
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主题。如第三单元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要爱她。共4篇课文:《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它们有的是纪实文章,有的是童话故事,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己应该负起保护环境的义务。又如第六单元我们是新时代的儿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多么快乐!共4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王二小》、《画家乡》、《快乐的节日》,学生读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同时也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得来是无数革命前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下册八个单元八个主题,每个主题都在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起到深刻的感染、熏陶作用。
二
《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的又一特点就是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如上册汉语拼音第一课aoe,第二课iuǖ 创设了情景图。一幅情景图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必然会发aoe或iu的音。这样,把抽象的拼音字母与生动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有趣易学不枯燥、不单调。在汉语拼音教材中又编进了70个常见字和一首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插图。字、词、句子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常用的,插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字词句的编排从字到词,到词组,到简单的句子,到内容较丰富的句子,循序渐进。这样的教材,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但没有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读拼音、识字、看插图、讲故事、读词语、读儿歌。既学了汉语拼音,又认了字,读了词语、句子和儿歌。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小学生开始学语文,就感到学习语文是很有趣的,从而爱语文,爱学语文。教材真是发挥了多功能的作用。又如下册第二单元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有4 篇课文:《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课文内容都是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写得极富童趣。一颗颗美好的爱心,一份份真挚的亲情跃然纸上。学生读这些课文,他们的心情会和课文中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从而孕育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又如第八单元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共5篇课文:《棉花姑娘》、《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火车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这些课文有的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有的描述了人们的创造发明,学生读了这些课文会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的进步不断有新的创造,造福人类。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热爱科学,从小就有到自然中去摸索,去发现,去创造的兴趣。《乌鸦喝水》一文后有道思考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兰兰过桥》一文后的思考题:未来的桥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头想一想,然后把它画下来吧!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引导学生去想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此外,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的提示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练习要求和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
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课文后的练习和语文园地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少而精的改革精神。练习设计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崭新的面貌,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灵活、开放的呈现方式。
下册语文园地的我的发现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创新离不开积累,学生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知识靠积累。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日积月累弓!导学生通过读、背、写等实践活动积累词语,句子、诗歌、短文等精彩的语言材料。口语交际、展示台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教材还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都有较扎实的练习。
四
语文课程标准资源除课堂教学外,还有课外学习资源,内容是十分宽广、丰富的。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当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教室以外的语文教学、教育的渠道。实验教科书中重视了对丰富的教学形式,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开发和实施的指导。如展示台的识字加油站和识字擂台里有:我认识班上所有同学的名字,你呢?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标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这样也能认识很多字呢!我很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了许多字,咱们交流一下,好吗?等等。引导学生在课外、教室外、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识字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大量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不断提高识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下册《识字1》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快来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柳树醒了》一文后有道题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识字4》有两道题我要仔细看看蚂蚁是怎么生活的,我还想多了解一些小动物呢!这些练习题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教材内容引向大自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从而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此外,《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编有选读课文,体现有弹性,给教师留有选择的空间。图文并茂,语言典范等等特点也很鲜明。总之,《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是两本具有创新特征的好教材。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董汉英 刘金莲 彭青荣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要教好这部分内容,应把握好五个环节。
一、领会大意是前提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二、理解词句是关键
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如陆游《示儿》一诗“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中,“悲”字和“同”字,课本没有注释,学生按已有知识也难以确切理解。这时老师补充注释如下:“悲”是“可悲”的意思,引申为“遗憾”讲;
“同”是“大同”,即“统一”的意思。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三、激发情趣是目的
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主要应达到这两个目的。所以,我们在教《锄禾》一诗时,就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讲《示儿》和《闻关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时,则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训练朗读是重点
小学生学古诗,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讲得太深。训练的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因而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
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
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
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
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这样反复的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五、培养能力是归宿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在古诗的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教古诗课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一是朗读能力;
二是理解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是诗的欣赏能力。因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另一位先哲也曾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它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把握好以上五个环节,小学古诗教学就能达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
摘自《陕西教育》2000年第2期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凡卡》教学设计之一 王渊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
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
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
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
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心情是快乐的。可以用“乐”字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乐一会儿……)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凡卡这种快乐,是“苦中有乐”,朗读时要带着这种心情来读。)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概括课丈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的。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真实具体,对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都展开了细节描写,写得有血有肉。由于全文注意了细节,抓住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所以使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分析重点细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告诉爷爷学徒生活的痛苦,受尽种种折磨。)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分四层意思:①挨打;
②挨饿;
③没法睡;
④离开这儿。抓住细节,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挨打?“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用什么打?“随手”又说明了什么?老板和老板娘是怎样打凡卡的?揪、拖、戳、捞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吃的呢?简直没有。”“简直没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简直没有”?)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
(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体会这些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 ——《林海》教学设计
富阳市贤德辅导小学 吴春霞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十二册教材《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前后完全相反。本段着重写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大兴安岭是那样“亲切与舒服”,并非“高不可攀”。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三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因此,根据文章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二、设计思路
依据六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林海》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2—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讨论课后作业第2题。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习课文2—5自然段。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3、技能目标: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
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我是这样理解和确定的:
1、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本课的难点是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回忆美
第1课时我让学生初读了课文,掌握了生字,新词。还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大兴安岭的资料进行了交流,应该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林海有了初步印象。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再一次展示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然后让学生谈谈“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的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
三、寻找美
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以激起学生的竞争心理。然后再请学生互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
三、欣赏美
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美读”。叶老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美读中体会课文的情感。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1、认真品读。2、品读时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物?
C、应该怎样创造性的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四、讨论美
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所以,我把“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启发学生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之美作为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的出示这个小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中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的意境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阅读教学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书,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给予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体会两种看是很有道理的特点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创造美
在学生学习完了描写大兴安岭美景的这一片段后(课文3—5段),教师再一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的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
“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板书设计:
林海
岭——多温柔
景物特点林——像海
花——多美
我的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我觉得它是我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六、教学过程
1、回忆美
.课件出示“林海”画面,导入:请学生谈谈,第一课时出读课文后,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寻找美
(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教师也找,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小片段。
(3)教师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小片段,摆出与学生比试比试的姿态。
3、欣赏美
(1)教师抓住学生不服气的心理提出要求:认真品读小片段品读时要参考提示,展开创造性想象。
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他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创造性地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2)学生仔细品读。
4、讨论美
教师辅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的三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引导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学生发言谈到哪个片段,就灵活地出示这个片段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答: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美?你认为这段中哪个句子你最喜欢,可以换一种说法吗?(重点研究课后第2题中的3个句子)
(3)激励品读相同片段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4)指导学生个体和群体感情朗读各自品读的片段,深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面欣赏大兴安岭和课文语言文字与意境的美。
(5)进行激励性评价。
5、创造美
再次出示.课件,激励学生在“诗”、“书”、“画”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赞美大兴安岭。“诗”指创作,朗诵简短的诗文;
“书”指选用课文最精美片段,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
“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
(1)学生进行创作,教师指导。
(2)鼓励学生展示,并引导大家欣赏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3)进行激励评价,小结。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林海》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相结合来写表达效果。
2、关注凡卡的命运。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4、小练笔:写一写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一、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段落是写凡卡信里的内容,打上勾。
2、把信里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哪些段落最能反应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默读第8、10、15自然段,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凡卡悲惨生活的。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
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
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指导朗读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二、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理解梦的含义。
同学们,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如果你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不知道,老师就拜你为师。
预设:1、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2、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3、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美好的梦来结束文章?
三、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
(2)守夜和砍圣诞树。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
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四、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五、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凡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课文写小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当学徒,受尽了种种磨难,想急切回到乡下,却实现不了这个小小的心愿,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内容以凡卡写信的顺序(准备写信- 写信- 寄信)安排,并有两处插叙(忆守夜、忆砍树)、多出细节描写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以梦结尾,含义深刻)。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需要提前对旧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关背景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就文章内容而言,语言通俗易懂,情感又表达的朴实真切,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方面是容易的。但文章篇幅较长,结构复杂,要想牢牢抓住文章几条主线,做到入情入境,深刻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仍然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
【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贵在要唤醒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它们借助文本,跟随语言文字、跟随教师情感,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个灵魂的相交与相遇中,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彰显学生的人性,伸展生命的张力,涵养生命的性情。本课教学活动始终是禀持着这样的人性化教学理念设计的。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理念中入情入境的目的,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提供一个方向,设置一种梯度,引领学生思维进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广博的境界。()设计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处处设疑,层层引入,并结合了小组自学、小组讨论、小组探究以及开放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感受凡卡悲惨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 梦” 的含义。
4、激发学生思维,触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对凡卡强烈的同情心和对沙皇统治的憎恨。
【教学重点】 理解写信内容,了解苦难生活,感受内心痛苦,体会悲惨命运,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思维和情感,使情感得到你升华,心灵得到超越。
【教学准备】 揣摩作者插叙、对比、衬托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俄国作家契科夫写的《凡卡》一文,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的事情。大家想一想:凡卡为什么要给爷爷写信呢?
板书:想回家
二、情境导读直奔重点
1、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信的内容,当你读到哪儿心有所触动感到愤怒、伤心、疑惑…… 的地方作上记号,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感受
3、集体交流
生:学徒生活 乞求爷爷带他回家 莫斯科的情况
师:凡卡的学徒生活怎样?
生:悲惨
4、自由朗读第8 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方面写了凡卡的学徒生活?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① 出示幻灯片(描写凡卡挨打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 拖”、“ 揪”、“ 揍” 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② 引导学生从“ 睡在过道里”、“ 简直没有”、“ 一点儿”、“ 稀” 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③ 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 直戳”、“ 捉弄” 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5、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方面进行引导)
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愤怒,我们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九岁的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着这样的磨难。他承受的住吗? 因此他想念着亲情,想念自己唯一的亲人 爷爷。一次又一次的哀求爷爷带他回家。谁愿意读读凡卡哀求爷爷带他回家的句子呢?生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为他感到难过。
③ 那凡卡此时写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 撇撇嘴”、“ 抽噎了一下” 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师:凡卡把他的痛苦压抑在心里,在这热闹的圣诞节前夜凡卡却躲在这冰冷的角落里向爷爷哭诉着自己经受的种种苦难,写着写着不禁想起了以前和爷爷在一起日子。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凡卡回忆了什么? 回忆给你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回忆部分。
生:(板书:回忆快乐)
师: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 爷爷冷得吭吭地咳”、“ 缩成一团儿”、“ 冻僵” 等词句中得出结论―― 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么美好呢?( 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 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 乐” 是主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四、小结:
美好的回忆背后隐藏着什么?凡卡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到吗?他回家的愿望能实现吗? 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板书设计
学徒生活悲惨痛苦 回忆美好快乐
对比(社会黑暗)
六、教学反思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授知识,而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或内容主线,或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篇文章的两条内容主线— 凡卡给爷爷写信以及回忆和一条情感主线— 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憎恨这两条主线,让学生通过抓重点段— 抓重点句— 抓关键词— 感情诵读的学法,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到了凡卡内心的痛苦,也感受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点拨,深化、提升学生对内容、情感的认识。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我觉得要想让学生与文本展开真诚的对话和真挚的情感流露,还需要教师入情入境,需要巧妙的课堂构思,需要疏密相间、贯穿全文的优美语言。好的课堂还需要更真实、更扎实,才会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才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这一点上,我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但我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相信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指导下,必将会使我的课堂教学走向新的里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等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复习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俄国作家契珂夫的作品《凡卡》。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前夜,九岁的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凡卡》,去感受凡卡的生活。
二、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自学提示1
把凡卡信中的内容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凡卡的学徒生活悲惨,画出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四、读信悟情,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
⑴ 师:凡卡在城里有着怎样的悲惨遭遇。认真读凡卡的信,把凡卡悲惨遭遇中深深触动你的地方勾出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⑵ 学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一个词语,一个感叹号一个问号都是批注的方式。)
⑶ 学生汇报。
预设1
教师出示CIA课件: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
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A、这里写出了凡卡受了哪些苦?
B、如果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就该怎么说?
C、用心读一读,你会发现有许多词语会不知不觉地映入你的眼帘。
D、激情引读: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的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师:!和……读懂了吗?
预设2:10段
A、引导理解:讨好爷爷
B、体会“没有鞋”
预设3:15段
A、读了这几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B、指导朗读
C、词语辨析:你觉得此时此刻的凡卡是在请求爷爷吗?准确的说应该是在
(4) 自由朗读第1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
(5)、学生填写小诗,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小小的凡卡在鞋匠家受尽了虐待。但是,在莫斯科这么大的城市里,却无依无靠,他无法向人倾诉,他只能把所有的痛苦埋藏在心里。现在,让我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填写这首小诗。
课件展示:
在鞋匠家里,
他忍受着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
他忍受着______
但他仅仅只有九岁。
热闹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人,
但____________
繁华的莫斯科,有那么多东西,
但____________
在这______的圣诞前夜,
我听见,
他___地叹了口气,
我知道,他想______。
五、学习回忆乡下部分
家乡到底有什么呢,这么吸引凡卡。孩子们,让我们来看看凡卡对家乡的回忆吧。(出示13段)自己读一读,这段回忆给你怎样的感受。
1、生读,谈感受。
2、乡村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
3、写法点拨。
六、结尾部分
1、师:小凡卡把这封宝贵的给爷爷的信塞入了邮筒。带着希望睡熟了,温暖的热炕,慈祥的爷爷,讨人喜欢的泥鳅都出现在了他的梦中,多么温馨,多么甜蜜……孩子们,小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2、学生发言:
不能。
爷爷根本就无法收到他的来信。
3、师:一封死信,它的命运就像我们的小凡卡一样,无人关心,无人过问,爷爷永远都不知道。
4、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凡卡的美梦只能成为一场虚幻?
学生发言:社会制度的黑暗。
5、师:是啊!正如凡卡所说,菜啊!茶啊!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莫斯科里,房子全是老爷们的……在哪个罪恶黑暗的沙俄时代,“织布的没衣裳,编席的睡光床,作鞋的脚冻僵”不公平的现象是如此普遍,城市这样,乡村同样如此。这一切,爷爷一个人,能改变吗?
七、拓展练习
1、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2、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八、作业布置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情真意切。有描写人物外貌的,有描写景物的,也有抒发思想感情的。这些精彩的语句、段落都有积累的价值。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
标准语文微格教案模板
标准小学语文微格教案模板
小学语文教案格式标准模板
标准日本语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标准教案模板(共9篇)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标准教案模板环节语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