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管理魂之所

发布时间:2022-07-30 14:00:03 | 来源:网友投稿

  管理魂之所在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漫水吃”的故事,并且前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思考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何谓管理?管理人类有史以来, 对这个单词并不陌生。有人类社会,有社会组织,就必然伴随着管理和管理问题。但管理真正作为一门学问、 一门科学的兴起, 却是最近 1000多年的事情。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诞生以及与此同时在美国掀起的管理革革命的旋风,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正式登堂–门科学正式登堂人室。其实,在此之前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没人阐述过管理,相反,在历史上的各类鸿篇巨著中,随处可见讲述管理的光辉辉思想火花。但第一次如此正式详尽叙述管理问题的,还是泰勒。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管理锁越来越细、管理学就。可以说管理学界呈现一片繁华景象:管理门派越来越多、管理分交术百家争鸣、管理手段和方法更是层出不穷。

 战术思维是一种灵活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以实现战术层目标为目的“制胜”思维模式。管理者要注重谋划组织系统长远的战略管理,同时必须以清晰、果敢、统筹的战术思维,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各种战术层管理活动,以战术层决策的有力落实促进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孙子兵法》丰富的微观战术思想体系,值得管理者深入学习借鉴。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术思维管理

 一是“知”是孙子兵法战术思维的基点,管理者应注重培养信息思维,夯实“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信息力。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管理从本质上讲,就是不断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变换、传递、存储、比较、分析、识别、判断和提取,以期望管理效益为目标,对管理对象进行评估、决策和控制。管理过程中一切决策、决定都要知在先,孙子兵法实现 “先知”“全知”的措施值得管理者学习借鉴。

 强化“先知”的信息意识。“故明君贤将, 所以动而胜人, 成功出于众者, 先知也。”“知”, 不仅包括战前“庙算”的“五事”、“七计”, 也包括具体作战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精确到指挥部中的“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等细节, 都须通过“用间”或其它方法“先知”。管理者只有以最快的速度去收集、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才能预有准备的做好管理工作。信息意识指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强化管理者的信息意识,一是强化信息感受,做到敏锐地捕捉信息,善于从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信息中发现其价值;二是强化信息观察,做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时处处从信息的角度观察管理工作涉及的一切事物, 三是提高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到自身潜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将它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

 提高“善知”的信息能力。《虚实篇》提出四种获取信息的方法:“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即通过认真仔细的筹算了解对方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即通过挑动了解对方的活动规律;“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即通过佯动示形摸清对方的部署情况;“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即试探性进攻摸清对方的强弱虚实。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管理者搜集、整理与交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的能力。提高管理者信息能力是提高管理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即通过查阅文献信息资料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对信息的检索、存贮和交流的能力; 二是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剔除虚假和冗余信息,找出符合管理工作需要的信息; 三是提高加工信息的能力,即通过对信息的摄取、鉴别、筛选后,经过分析、综合、加工而转换成新的管理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升华;

 四是提高应用信息的能力,即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通过信息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增加“尽知”的信息知识。《行军篇》总结了 32 种通过“相敌” 掌握信息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一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判断对方行动。“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二是通过活动判断对方情况。“杖而立者,饥也; 汲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三是通过言行预测其意图,“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信息知识是指人们对信息诸方面知识的掌握。“胜兵”的诀窍是“先胜而后求战”,基础是全面详实的信息。管理者应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索和判断,找出其本质内因,达到知彼的目的,掌握信息的主动权。管理者增加信息知识,一是要对信息的含义、特点及传递过程等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二是要对书刊、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信息源有所知晓;三是要对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有所掌握;四是要对高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把握。

 二、“势”是孙子兵法战术思想的起点,管理者应重视人才管理思维,培养“致人而不致于人”领导力。

 孙子认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管理的“势”从表面上看是指管理的权势威势,是一种具有绝对权威的强制力,是至高无上的统治权,而本质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影响、制约以致改变下属行为的力量。“势”运用到管理中来,就是要知人善任,掌握主动权,决策时求势,决定时造势,实施时任势,充分发挥“势”的功能和力量,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

 内化“先胜”的综合素质。《计篇》提到通过“五事”、“七计”,来通盘掌控情况。“将”是五事中的第四位,强调核心人才的特质与素质条件,而七计的“将孰有能”则是用来检验“将”的领导能力。随着市场的竞争越加激烈,企业的管理者是否具备领导的资质条件越加显得重要。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自己领导力的提高,采取有效的措施,着眼长远发展,树立正确领导力观念,加强领导力自我培养,夯实基础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一是自我完善。管理者要以追求卓越的胸怀,强化以责任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宽容为核心加强个人修养,发挥感召作用。二是激情洋溢。激情是一种个人领导素质的外在表现。作为团队的核心,领导者的士气影响着团队的士气。

 管理者要时刻保持激情,保持进取,懂得营造团队氛围,发挥领导力的凝聚作用。三是坚韧不拔。管理者要时刻保持乐观,正确对待逆境,始终坚持原则,发挥领导力的方向作用。四是勇担责任。管理者要懂得公正处事,学会坦诚,更要提倡敬业,发挥领导力的榜样作用。

 注重“五德”的人才管理。《作战篇》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郭。”即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要衰亡“。”兵事以人才为本“的思想同样应贯彻到管理中去,管理者不仅自身具备领导的资质条件,还要会选人育人用人。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才能,即”智、信、仁、勇、严“,管理者应准确把握”五德“的标准进行人才管理。”智“的核心意义是足智多谋、智慧才能,”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即善于在复杂的利害情况下,不受外务、外事及个人情绪的影响。”信“的核心意义是诚信承诺,即言必信,行必果,对待做好承诺,在正常情况下不要随便朝令夕改,做到”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仁“的核心意义是宽仁关爱,即能够大公无私,宽仁待人,不以仁为手段行一己之私。”勇“的核心意义是勇敢果断,即能够掌握时机,适时的行动,勇于改革与创新,但非有勇无谋。”严“的核心意义是管理严格、信赏必罚,即领导一个团队要能够公正严谨,不能偏爱徇私,一律秉公处理,严守纪律威信。管理者倡导树立”五德“的人才标准,督促部属自我历练,加强自身修养,锻炼工作能力,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实施”先至“的心理管理。《九地篇》中提出”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人情之理“就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握心理规律,才能实现”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效果。管理的决策者,为了提高管理效能,必须掌握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实现有效的心理管理。

  《孙子兵法》中所强调的”上下同欲“,要求上下要同心协力,处理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全体人员朝一个目标努力奋斗。一是引导教育”理“立其所。在”五事“中”道“处在第一位,这里的”道“是政治因素,是治理军队的准则。”道“解释为”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通过政殆治军使士兵在心理上与国君的愿望相一致。管理者要通过管理教育,运用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将部属引导到共同从事的事业上来,使其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二是适当激励齐”心“共进。《作战篇》中指出”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就是将心理管理与赏罚的时效性相结合。激励是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下属的内在心理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潜能和热情,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管理者要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了解并满足员工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员工潜能,使员工认识到,通过公司运行能够实现其更高的目标,能够达到其满足预期,从而促使员工为公司作出新的贡献,使公司得以发展。

 三、”胜“是孙子兵法战术思想的着力点,管理者应重视对策决策管理思维,培养”灵活奇正“的执行力。

 《虚实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要实现”百战不殆“、”胜乃可全“,善战者必须要通过各种办法”胜敌而益强“,将战略意图以”奇正“的方法执行下去。执行力是贯彻上级或领导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管理者的执行力是把高层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带领部属根据企业建设与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计划,灵活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任务。

 重视 ”身正“的引领效应。”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管理者自身的行为是属下的榜样,如果领导者能够严格执行法令,那么下属就会服从命令。管理者的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执行者,自身的良好形象,对部属来讲是一面旗帜,是无声的命令,管理者的表率作用是执行力坚实的基础。管理者对自己工作的安排和分配,比任何发言都能体现哪些是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哪些是非重点。领导的精力在哪里,单位的工作重点就在哪里,执行者就应往哪个方面努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身作则,管理者想要什么样的执行力,亲自给执行者做出表率,执行者就会按照你引领的方向往前走。

 把握”灵活“的适度授权。孙子对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要信任和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以此作为战争取胜的重要条件。如果不能给将帅充分的信任和行动自由,而是处处限制,只会招致战争的失利。只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大的方针政策确定后,将主动权交给下级,让他们灵活处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调动将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战争的胜利。同样,管理者要实现既定的目标关键在于灵活主动的授权于下属,这样有利于部属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执行。

 从理论上讲,授权与分工不同。分工是领导者盼咐部属去做某项属于部属职责范围内正常任务,而授权则是领导者按照一定范围程序和原则标准将其所属部分职责权限让渡给部属去行使。管理者适度授权,给部属压担子、分权责,就能有效地激励部属提升执行力,并使之真正得到锻炼。现代领导科学研究认为,适度授权的工作范围是高层领导为 60%- 85 %,中层领导为 50%-75%,基层领导为 35%-50%。授权不仅有益于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也有助于提升部属的执行力。

 秉持”齐心“的有效沟通。”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样才能使部属”可以与之死,可

 以与之生“,部属执行起来才会有力度。然而要使单位上下齐心,离不开有效的上下沟通,只有部队执行者和领导者之间有了有效的沟通,执行时才会”上下同欲“,事情才会获得成功。一是简洁有力的工作沟通。领导者要有意识地教育部属用清楚的、简洁的、量化的方式把执行信息传达给你,并以备忘录的形式写出来,其内容包括实际和建议。既让信息能更有效地传递,实现无障碍沟通,又能让部属通过对执行的成功积累和回顾,锻炼执行能力。二是及时全面的支持肯定。领导者要把备忘录作为自己部属升迁的主要参考依据,它是提升部属执行力的最好驱动力,对领导者和执行者是同等重要的。有效的沟通可以得到部属的支持和信赖,做到”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从而提升执行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化 当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

 因此,我国不管是模具企业还是铸件企业都要依靠科技发展,激发企业活力这个重大战略,加快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目前企业模具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人员组织混乱 现在管理人员配备不科学性,严密性,部分岗位人员多,部分岗位人员不够,导致一个员工要兼顾多个岗位分工,工作量太大,影响效率,部分岗位甚至没有安排人员,如财务管理人员的设置,技术开发人员的设置如模具设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的设置如项目管理人员、物料管理人员。

 2.没有科学和先进的模具技术 没有完整而科学的模具设计方案,事前有进行沟通,但无相应的文件进行规范,经常发生模具做的一半就要改模或重开等事件,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新技术,新材料的选用不多,模具制作过程中的部分遗留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模具设备老旧,模具无法一次完成,须进行数次修改,模具精度无法得到保证,且安全系数不高。

 导致当前企业模具管理体系缺陷原因分析 一个高效、科学的模具管理系统必须对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信息管理能准时全面掌控和协调。它对于组织高效益模具,保证模具生产合理配置,以实现设计目标与获得综合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实现预期目标,在制造时限与费用预算全过程能准确全面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完善的模具管理体系应配备:对人力、材料、设备、技术与资金的有效管理与分配,具有集约性、目标性与合理性,是一种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立体关系,他可以优化配置,提升性能,以最优最省的资源完成模具制作。模具管理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以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模具计划于规范,实现提高模具管理在项目运营中的综合效益,继而控制整体成本。其中也包括员工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没有新员工加入模具制作,使得先阶段模具制作形成一个封闭的状态,缺乏新的技术,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管理模式,最终无法实行创新设计与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无法起到推动的作用。完备的财务体系能即刻对资金运作与制造成本进行监督与管控,对模具项目时间的制定与计划的实施有重要作用,如在特殊材料的准备上,会有别于普通项目模具,需提前沟通以便采购;规范的材料明细可控制采购人员的违规行为,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规范企业模具管理体系的建议 。增加技术评审环节 通过设置技术评审,由技术部相关人员参与,评估模具设计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式”的中国式管理不单纯是管理哲学或管理方法问题,还是贯通、跨越了从管理哲学到管理方法诸层次的,体现为一种与文明类型相伴的管理类型。

  在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的范畴体系中,中国式管理就是在中国组织中通行的目标整合、制度规范内在逻辑支配下,包含了部分相容的西方现代管理体系和方法在内的,体现了至今仍有现实价值的中国传统观念和意义的管理类型,即“中魂西制”。当前阶段,致力于探究中国改革以来成功企业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做理论总结和提炼,才可能形成能反映

 中国经验的管理学理论和体系。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中魂西制;一体化组织理论。

  伴随着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管理的“中国模式”近年来日益引起学界和企业界关注。众多论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不少富有见地的看法。有主张存在中国式管理,应构建中国管理学派的;也有否认中国式管理命题的。即使主张存在中国式管理的,在什么是中国式管理的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看,迄今为止的讨论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在中国式管理的基本命题方面,更是观点纷呈,莫衷一是。运用“整合的一体化组织理论”工具,明确以中国式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管理命题。

  1、有没有中国式管理。

  有些学者否认存在中国式管理,认为无论是东方管理还是西方管理,管理方式的实质或根源是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组织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大同小异,关键看管理是否有效[1]。这种观点混淆了管理科学和管理类型的差异,混淆了不同文明中管理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方面的重大差异。就管理的科学方法、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增加效用的方法而言,科学方法是一般性的,但作为组织起来的群体性行为中的“有意识协调行为”,管理既包含效率效用追求的内容,也包括该民族文化价值背景下群体的社会政治作用过程和目标意义导向方面的内容。中国式管理的“式”,是管理方式、管理类型方面的问题———一种文明类型基础上大部分个体认可的认知结构、价值偏好、行为方式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合乎目标价值导向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现实世界是人类构建出来的,依文化差别和社会实在而论,不同文明构建出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社会实在。其中,激励人心、整合行为、形成目标和选择目标背后的基本认知、思维逻辑和相应观念、行事方式受文化及其制度支配。一种管理类型的“式”所包含的内容,体现在文化类型支配下的组织化方式、目标形成和调整机制中。

  2一般与个别。

 有人突出个别而否定一般。质疑到底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还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抑或是合资企业的管理?是哪个发展阶段的管理?是吸取了古代传统经营智慧,还是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管理经验?并由此断言“中国式管理”概念模糊、具体对象不明确,导致中国式管理研究难以应用于实践。

  也有学者强调把差异归结于发展阶段,而否认类型差异。他们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先后不同导致管理实践各有特点,管理不存在绝对的地域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管理思想与制度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管理差别越来越小。

  在个别与一般的问题上,前者过度夸大不同企业制度类型的企业之间“个”的差异,否认这些中国企业之间存在“群”的共性。照此逻辑思路,管理根本不存在任何意义上共同的东西。后者用市场经济、工业化发展阶段单一逻辑解释不同文化情境下的管理差异,这种观点实际上否认中国式管理的存在。

  更多的学者肯定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他们赞同从管理哲学、管理对象和内外部环境与机制、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改革实践等若干维度来研究,比较归纳总结出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和原因。

 3中国式管理的层次。

 在中国式管理的层次问题上,有些学者过度强调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哲学或管理思想观念之间的区别,而忽视了它们内在一致的联系。他们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做了大量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些思想不能具体实施,操作性弱,缺乏科学性,不能直接应用于今天的企业管理实践。曾仕强总结了中国式管理的特点,如“经权达变”、“修已安人”和“中庸和合”等,认为中国式管理更多的是管理哲学,没有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

 对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在发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智慧方面功不可没,但没有落实到中国现实管理实践层次;没有具体解释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管理中具体形成了什么样的管理类型,管理思想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管理的作用机制之间差距何在;更没有回答这些思想或传统管理方式在今天的管理实践中如何、多大程度上仍然在起支配作用。

 管理是一体的,虽然管理确实有不同的层面,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国传统管理观念中“天人合一、中庸和合”和现实管理中的“大局为重、不求极端、求同存异”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

 3“中魂西制”———中国式管理的基本命题。

 以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为基础,可以给出目前阶段关于“中国式管理”乃至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初步界定和表述。即以中国传统管理观念和价值意义指向为主,吸收、融合了西方现代市场经济观念、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以更具中国传统组织管理特征的社会性目标整合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来实现管理的组织管理类型,就是中国式管理。用通俗、易记、上口的方式来表述,就是“中魂西制”。

  1“中魂”之所在。

 “魂”指组织管理过程中的目标价值导向,指组织管理的精神实质。“中魂”是说组织管理中社会性目标整合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以及支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行为的价值导向、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规则的部分。社会侧面是前述的技术侧面、经济侧面、社会侧面3个侧面(或3种力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侧面。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性作用机制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如竞争法则、资本法则和效率效用价值等,在中国企业组织生存逻辑和组织管理过程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取代传统法则,改变传统价值,占据支配地位的程度。在部分融合了现代市场经济价值的社会性目标整合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中,最终具有决定性的仍然是历史地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中至今仍有现实性的观念和意义取向及其落脚在目标整合、制度规范中的逻辑和规则。改革开放以来成功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无一不是在高度认同且遵循改革不同阶段中国社会政治逻辑下实现的。其中,“天人合一”观念下的整体把握、全局观念;“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观念下以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为特征的战略决策和发展思维,以“中庸和合”为特征的行为信条等仍然是支配大部分管理者的基本观念;以“自强不息”、“家国情怀”为代表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情感依托仍然是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支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大批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显示,组织管理中“中魂”主要的表现有:①综合内外业务技术、经济逻辑和规则、社会政治要求,把握当时当地环境提供的时空限度和战略机遇,谋求长久生存发展的环境应对方式。与西方单纯业务职能性、经济功利性目标支配下,依循“丛林法则”的发展方式形成鲜明对比。②整体平衡、全局为重。以社会政治侧面的管理问题统领全局,首先关注全局的平衡,在平衡各种差异和力量、稳定全局基础上谋求发展的整体管理风格,而非以单一的、职能性的功利性目标为主。

  3。2“西制”的空间。

 “制”泛指组织管理中实现目标,履行职能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指组织生存逻辑和组织管理的技术侧面、经济侧面。“西制”主要指企业生存发展中伴随市场化改革而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更多地体现为组织管理的技术侧面和经济侧面作用机制的提高效率效用的有效手段,市场经营中遵循的资本逻辑和市场法则。技术侧面、经济侧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的侧面。其中相当部分是西方业已发展成熟,引进到中国组织管理实践中的,与改革中组织管理逻辑和规则有相容性的内容。“西制”反映业务技术规律性、组织管理一般规则、市场规律和资本法则要求,主要功效在于提高效率、增加效用。“西制”的鲜明特征是,效率效用功利性目标导向、理性形式化组织管理系统、合法化职能规范和科学化方法 。正是资本逻辑

 下的利益驱动机制、市场规则带来的竞争规则和活力,以及提高效率效用的工具和方法,带来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企业发展和经济成就。“西制”部分的内容,孕育、形成于西方文化环境。工业化发展和资本主义进程带来了“西制”意义上近代科学管理方法的充分发展。资本规则和市场逻辑被无限放大,成为市场环境中的组织运行规则,成为企业组织的主要目标,甚至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价值。总体上说来,“西制”是一套服务于西方“丛林法则”下扩张和征服目标的形式化规则体系和科学方法体系。它不仅仅是方法,其背后还体现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背景。

 目前阶段中国企业中“西制”实际起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不同企业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若以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具备一定规模、居行业领先地位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发展达到国内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例,“西制”主要表现在:①企业基本制度安排。在中国特色的体制框架内,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中国政治、行政、经济体制约束双重制约下的企业基本制度安排。这种企业制度,与西方自由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制度在合法性制约的类型和资本逻辑制约的程度上,都有很大差异。②市场行为规则。在不违背中国体制“合法性”约束前提下对市场环境中有限的资本逻辑、竞争规则的遵从和运用。程度上与发达国家尚不能同日而语。③现代业务管理技术。生产作业流程和技术、物流供应链技术、营销组织与技术、信息化系统和技术以及资金管理和资本运作规范等反映技术规律和效率效用追求的管理过程中技术侧面、经济侧面的内容。④组织管理一般规范。反映组织管理调节人际关系社会侧面的一般性内容的制度规范的形式化应用。如现代“官僚制”、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运用。⑤用人制度。“中魂西制”,目前阶段的“中国式管理”,实质上是有限度地吸收和融合了现代西方管理体系和方法及其背后的部分价值,以中国情境中通行的社会性目标整合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实现管理的,反映出发展中阶段性特征的组织管理类型。其中,“西制”中背后依托的目标和意义指向与“中魂”有较强相容性的部分应用程度较高;与目前阶段不相容或有一定冲突,不一致的部分,实际应用中就会受约束或大打折扣,如有关个体自由独立、财产权利、有关效率效用追求与社会公平等基本价值。未来“西制”作用空间能在多大程度上扩充,不是取决于手段方法本身,而是取决于改革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魂”中能够吸收和包容多少“西制”背后的价值。

 3、发展变化中的“中魂西制”。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全球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管理模式正处在吸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管理碰撞磨合、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未来中国组织管理模式中的“中”“西”相互改造、相互渗透的形态,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改革中的市场化、现代化程度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因素;也取决于实践操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意义上的磨砺和反复检验。

 以中华传统世界观、人生观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基本观念日益显示出其现代价值和普世价值,它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有其合理性、先进性。中华文明的基本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可能完全西化,“中魂”作为未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将会长期存在、发扬光大;作为一种管理类型的中国式管理,组织管理中的“中魂”也将会长期存在。会改变的,是“中魂”部分内容的再造和升华,是“中”“西”融合与渗透的范围和程度、价值整合以及具体方式方法。鉴于此,“中魂西制”可以作为把握中国式管理的基本命题,作为解释和探讨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基本命题。

 以前述中国管理成功的企业为代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是,“中魂”代表的传统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思维和组织管理的社会侧面。在组织目标追求、价值导向、组织管理3个层次的社会侧面,以“中魂”为主,涉及组织目标导向以及管理遵循的基本价值,涉及人

 与人的社会关系,涉及对待个体、激励个体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中魂”代表的传统价值的成分较大。在组织目标追求、整体及全局为重、“中庸和合”,乃至 “情、理、法”序列的激励方式机制等方面,仍然以传统的价值为主。在更多涉及业务、技术活动的设备设施、流程规范,与技术、经济逻辑下的战略策略、技术开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专业管理等有关的内容,以“西制”的工具和手段为主。其中部分价值与“中魂”的价值有矛盾和差异,如纯粹市场化的资本、效率逻辑、独立个体价值,相容性较差,尚处于价值冲突、交锋和整合过程中。其中,也有些与中国社会性的组织管理逻辑有一定相容性,如效率、效用、理性、契约精神,对个体的重视,已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中魂西制”的格局。从发展的眼光看,“中魂”的部分价值会随着经济和社会政治体制改革进程自我完善、升华和再造。如兼顾个体与整体价值,兼顾效率与公平,平衡情感与理性,技术、经济、社会综合协调等方面,“西制”的有些价值会部分地融入“中魂”的内容体系。但“中魂”的核心部分不会改变,“天人合一”基础上的和谐发展,“中庸和合”指导下的求同存异,国家、民族背景下的“家国情怀”等基本价值会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改革以来许多成功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上述特点。

 文化的自调整、自适应功能会出现“中魂”“通权达变”,发生现代性转化和再造,适应变化了的当代组织生活现实条件和环境,传承和光大中华文明的精神。与此相应,组织中的社会性目标整合和制度约束机制会逐步出现调整和变化,其中技术必然性和经济法则的作用范围和程度会加深和扩大。重要的是,经过现代性转化和再造的“中魂”会形成与“西制”具有更好相容性、融合度更高的名为 “中国式管理”的管理类型。实现“中魂”与“西制”在更高层次上的融汇和整合,形成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东、西优秀文化价值的,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管理类型。

 4、中国式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

 以建立在一体化组织理论基础上的“中魂西制”判断来看待和分析现今的中国式管理问题研究,可以获得更为清醒、明确的认识。

 (1)中国式管理的问题核心。

 按照一体化组织理论框架展现的问题层次和侧面,能反映中国特点的管理问题存在于组织管理的社会侧面而非技术和经济侧面。虽然中国企业在处理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时也有时体现出不同特点,但这些不同往往是由于社会侧面的原因造成的。即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或者涉及到社会政治、价值判断,导致决策上的轻重取舍。在纯粹技术或经济侧面寻找中国特色,如战略、营销、生产作业、物流供应链、信息系统等方面,无异于缘木求鱼。此其一。其二,中国式管理主要不在于提高效率、增加效用的操作执行层面,而在于涉及到目标选择,价值、意义寻求的较高管理层面。效率效用本身是方法问题,要什么样的效率效用、如何获得效率效用,才是目标和价值问题。社会侧面和方向性选择意义上的目标-制度层面、意义层面结合起来,才是体现管理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之所在。这2点,也正是本文所指“中魂西制”“魂”之所在。

 算得上是成功管理实践的“中国式管理”,应当是贯通于组织内外,组织各层次,具有内在一致性,可成为一种类型化个案的成功实践。只是在某个层次、某个局部和某一问题上的实践和尝试,可以形成局部的成功方法或工具,但算不上一种类型化管理方式所指的“式”。换言之,当组织管理达到内外平衡,组织不同层次上管理理念、制度、方法一以贯通,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程度,其中目标选择、价值意义追求,整合人心等方面又体现出鲜明民族、文化特点时,才算得上成功的中国式管理实践。

 (2)主要研究问题展望。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尚处于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成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文化精神的新时代再造

 和新生远远没有完成,组织管理方面“中魂西制”的制度环境约束格局,核心价值系统,新型人际关系基本规范等主要方面就难以基本定型。虽然我们可以肯定性地提出“中魂西制”命题,判断中国管理模式的基本格局和基本类型,但“中魂西制”的丰富内容和具体形态还有待于发展、演变和成熟。目前阶段能做,也应该去做的,是寻找尚处于发展中的成功的中国式管理实践,从中发现成功的要素、共同的特点,探寻演变的规律,积累相关的研究,为将来“中国式管理”形成相对完善理论体系做研究积累。

 按照巴纳德最早提出的组织均衡理论,依照环境应对意义上的环境管理,组织内部管理,体现组织整合内外多种力量,目标、价值选择意义上的目标选择和演变来划分,中国式管理研究应重点关注3方面的问题。

 ①环境管理方面。西方纯粹理性单一逻辑的经济学理论和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偏技术角度的知识不足以阐明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合法性制约意义上中国多重组织环境综合制约作用方面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此外,有关中国情境下特殊的社会资本价值,有关集体主义传统,有关人际关系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

 ②组织管理方面。组织管理方面最为基本的,莫过于中国人组织行为特点、人际关系纽带,中国式领导权威关系特点,中国人环境中有效激励机制等基本问题了。当然,中国特定类型组织文化是其中极具特色的问题类型。

 ③目标选择与意义指向方面。整合内外力量基础上组织的目标选择以及意义指向方面,是集中体现管理的中国特点的层面。组织的管理过程,不外乎是以目标为导向,动员所有组织力量行使职能,实现内外平衡的过程。目标选择既要受到特定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力量约束,又要体现来自组织内部各种要素、力量的诉求,具有鲜明自主选择、价值选择色彩,因而能集中反映组织情境因素,制度的、民族的、文化的条件。不仅如此,目标,包括意义形成、调整的具体过程,还可为我们提供过程性、机理性的知识和启示。

 沿着以上3个方面开展针对性的研究,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科学解释中国式管理的科学内涵,构建出反映中国情境和成功经验的管理学科。

推荐访问:管理

本文标题:管理魂之所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730/16199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管理魂之所》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