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整体备课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如《敬业与乐业》),或议社会(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或论教养(如《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如《敬业与乐业》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如《论教养》列举了某些人的日常表现来论证观点,《精神的三间小屋》则在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作者的观点,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书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教学时在注意它们各自的文体属性外,还要侧重学习这几篇文章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有观点、讲道理的特点。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写简单的议论文,学会运用道理论证(包括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做自强不息的新青年。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6.敬业与乐业 2 1. 了解议论性文章(包括演讲词、书信、说理散文等)的基本特点。
2. 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3. 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论题与论点、观点与材料。
4. 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体会论证方法和特色语言的作用。
5. 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引导学生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事物,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指导学生采访自强不息的人物;学会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学写演讲稿并开展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2 8.论教养 1 9.精神的三间小屋
1 写作 观点要明确
2 综合性学习 君子自强不息
2
演讲活动。
6 敬业与乐业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4.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领,导入新课
1.讲述故事 同学们,在北京有一位名叫李素丽的公共汽车售票员,她自 1981 年参加工作以来,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她认真学习英语、哑语,并努力钻研心理学、语言学,利用业余时间走访、熟悉不同的地理环境,潜心研究各种乘客的心理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乘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李素丽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2.切入课题 李素丽这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就是一篇讲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文章,这是他在职业学校对在校学生所作的演讲词。
今天让我们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的价值。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
己所从事的事业,快速引导学生去了解课文内容。
二、温故知新,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有《饮冰室合集》存世。
2.字词积累 (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39“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佝偻..(ɡōu lóu)
亵渎..(xiè dú)
旁骛.(wù)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ɡuō)
承蜩.(tiáo)
容赦.(shè)
秘.诀(mì)
教诲.(huì)
解剖.(pōu)
3.文体知识回顾 课件出示: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论据的分类: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资料助读:演讲稿 课件出示: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其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文体已有初步了解,但阅读议论文的功底还远远不够,所以先复习文体知识、扫清字词障碍等,有利于集中精力突破课文重难点。
三、整体感知,把握观点
1.初读,读出文题的凝练美 (1)对学生来说“业”是什么?
预设:“业”是“学业”。
追问:读完课文后你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预设:“业”不仅指学业,也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敬”和“乐”的含义是什么? 预设:“敬”是有责任心,“乐”是趣味。(齐读第 9 段)
2.辨读,读出观点的理性美 (1)把所有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
预设:
①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
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④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⑤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⑥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⑦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⑧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⑨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⑩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2)在这些观点里,哪句话起统摄全文的作用? 课件出示: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小结: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统摄全文的观点就是中心论点。
追问:作者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 预设: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和论证中心论点的?
预设: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依次谈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的问题。
追问:这三个方面和中心论点是什么关系? 课件出示:
小结: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就是分论点。
3.跳读,读出结构的明晰美 根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第 2—8 段):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第一层(第 2—5 段):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二层(第 6、7 段):论述要敬业。
第三层(第 8 段):论述要乐业。
第三部分(第 9 段):总结全文——人类合理的生活就该敬业、乐业。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辨别主要观点(中心论点)的能力,并能围绕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为进一步达成本课目标打下基础。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2.引导学生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获得人生启迪。
3.品味经典,积累格言。
【教学过程】
一、探究思考,理解感悟
1.研读,读出说理之法 (1)读第 2—5 段,理解观点与材料间的联系。
思考: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材料?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课件出示:
道理论证:引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举例论证:无业游民不可教诲,无药可医;唐朝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比喻论证:“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一句把“没有职业的懒人”比作“蛀米虫”和“盗贼”。
教师小结:这些为证明论点服务的材料就是论据,论证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有业之必要”的观点。
(2)你身边“有业”和“无业”的人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你喜欢哪一种? 预设:
无业者生活状态:啃老、经济窘迫、无所事事、打牌赌博、家庭不和…… 有业者生活状态:忙碌充实、精神饱满、作息规律、生活富足…… 追问:“有业”的人生就一定有价值、有意义吗?还需要做到什么? 预设:“有业”只是前提。作者告诉我们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2.疑读,读出“敬业”之责 (1)读第 6、7 段,概括段意,辨析两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思考:这两段能否调换位置? 预设:
不能调换位置。第 6 段是分析问题“业有什么可敬”“为什么要敬业”;第 7 段是解决问题“怎样敬业”。这两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2)作者是如何将“要敬业”这个观点阐述清楚的? 预设:
第 6 段“总之,人生在世……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是对“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的问题进行总结;第 7 段开头“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将文章的论述从第 6 段对“业”可敬原因的讨论,转换到第 7 段怎样才是“敬业”上,对“要敬业”这个分论点的阐述起到了推进作用。
(3)根据“有业”部分学到的方法,同桌交流:这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预设:
第 6 段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例论证),都是论证“凡职业都是可敬的”。
第 7 段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举例论证),论证只有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庄子、孔子的话(道理论证),强调“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先从正面论述要把事情做好,“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再从反面引用曾文正的话“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分析不敬业的危害,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了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4)梁启超先生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讨论: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预设:
①要认认真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②要有良好的习惯,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 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不放弃; ④是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是对集体荣誉的维护; ⑤要把每门学科都努力学好; ⑥要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 3.悟读,读出“乐业”之趣 (1)读第 8 段的内容,提取作者对“乐业”的几点看法,并批注:作者是如何证明这些观点的? 预设:
作者的看法:“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证明过程:用“做工”“赌钱吃酒”证明“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用“两等苦人、四个原因”证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引用两处孔子的言论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2)为“乐业”部分补写一个能够证明“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例子。
学生活动:调动知识储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本段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预设:
①张海迪早年因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她的美好人生从此就毁灭了吗?不!坚强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的写作梦!最终,她成为蜚声海外的著名作家。
②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4.回读,读出构思之巧 速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是如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预设:文章一开始引用格言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然后从中心论点分出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证“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升华文章主旨,强调“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和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中心论点。
追问:你愿意接受作者的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愿意接受。
理由:从观点来看,它很明确、很有价值,对人类生活很有指导意义; 从论据来看,选择材料很适当、很有说服力,能很好地证明观点; 从语言来看,深入浅出,理性却不失亲切,严谨却不失活泼,让人易于接受; …………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在“要有业”的部分去探究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论证方法,然后在“要敬业”和“要乐业”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巩固议论文阅读的方法,提升学习议论文的能力。
二、拓展延伸,获得启迪
1.议,识人生价值 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你的看法。
预设:
这个观点证明了人生价值并不因每个人做的工作的层次高低而不同,而是按照每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的敬业态度来分类的,表明了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那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2.赏,明人生哲理 读出古籍格言之味,铸就敬业乐业之魂。
课件出示:
(1)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孔子: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4)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
(5)《庄子》: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6)曾文正: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7)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8)梁启超: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领悟“‘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内涵,获得人生启迪,激发学生“把自己应做的事做到最圆满”的动力,这也是学习本文的意义所在。
结束语:今天当你面对学业昏昏欲睡、唉声叹气时,明天当你面对工作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时,将来当你面对困难畏缩不前、萎靡颓废时……希望“敬业乐业”的精神能随时带给你无穷的力量,让你不仅为了生存而“敬业”,更能因为“乐业”而享受人生。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本文是一篇学习议论文很好的范文,有着特别清晰的“总—分—总”结构,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主旨鲜明。在教学中首先扫清字词等基础障碍,接着集中精力让学生通过
“读”和“辨”区分观点和材料,把握中心论点,再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作用,为后面自主学习“要敬业”“要乐业”部分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熟悉并掌握学习议论文的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文章理性的解读外,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敬业乐业”精神的理解,也是很有意义的。“疑”“悟”等环节更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且不局限于文本,一举多得。课时结束时,文中的观点美、材料美、语言美,敬业乐业者的人性美甚至演讲者的情感美,已然深入人心,何愁“敬业乐业”精神之不达呢?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文的特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有一天,有两个强盗潜入一座富丽堂皇、恍若月宫的大花园,他们将园中的无数珍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这座美丽的园子。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劳动,被誉为“万园之园”,堪称世界奇迹的圆明园现在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当年参与抢掠的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抢劫”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其实,巴特勒就是想借助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们的所谓“胜利”歌功颂德。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雨果写的回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展示文题)
【设计意图】听故事,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两个强盗烧杀抢掠、坏事做尽、令人愤慨的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接下来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做铺垫。
二、破题感知,了解背景
1.读题,弄清写信缘由 资料助读 1:题解、作者简介 课件出 示:
(1)题解:题目交代了写信的缘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点明了写信的对象——巴特勒上尉;指出了写信的目的——雨果借写信的机会,要表明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
(2)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资料助读 2:圆明园介绍、书信格式 课件出示:
(1)圆明园始建于 1709 年,于 1772 年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建成 150 余处各具特色的景区,园内收藏有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野蛮地劫掠并烧毁了圆明园。圆明园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从此化为废墟,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现在,经整修后的遗址,已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烧毁前的圆明园
烧毁后的圆明园 (2)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2.破题,辨析 本篇书信是议论文,本文课题是论点还是论题? 预设:本文课题只是论题。(很多议论文题目就是论点,但本文不是)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主读,标记生字生词 (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49“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给.予(jǐ)
琉璃..(liú li)
珐琅..(fà lánɡ)
眼花缭.乱(liáo)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见(piē)
赃.物(zānɡ)
箱箧.(qiè)
2.指导读,理清作者思路 师: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段落、句子,思考归纳:这篇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预设:直接表达观点的段落见第 6—10 段。第 1 段主要交代了写信缘由,间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第 6—10 段直接表达观点:强烈讽刺与批判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追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预设: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 3段以浪漫主义的笔调,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细致描摹、赞美圆明园;第 5 段运用比喻和反语的手法谴责侵略者)
3.梳理读,划分结构层次 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第 1 段):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部分(第 2—9 段):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第一层(第 2、3 段):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
第二层(第 4、5 段):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三层(第 6—9 段):表达对英法联军的愤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 10 段):呼应开头,运用反语,旗帜鲜明地答复巴特勒的来信。
【设计意图】本文是书信,但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议论文上,故本课时淡化了对书信格式的教学,突出了文本结构的梳理,从而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以此来完成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下节课品析课文打下基础。
第 第 2 2 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2.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解读探究,深入学习
(一)想象景物之美 1.朗读第 3 段,想象圆明园之美 资料助读 3: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埃及金字塔等图片 课件出示:
巴特农神庙
罗马斗兽场
埃及金字塔 2.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1)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景物? (2)作者是怎样描述圆明园之美的? (3)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对它总的评价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4)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预设:
(1)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神殿,后宫,城楼;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2)恍若月宫,用雪松做屋架,屋子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神殿、后宫、城楼鳞次栉比,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珐琅、黄金,金碧辉煌。园子里还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令人眼花缭乱。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美丽的花园!
(3)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是恍若月宫的建筑,是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是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是亚洲文明的剪影。总的评价:世界奇迹。
(4)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二)学习写法之巧 我们能感受到圆明园的奇美,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来学习其技法之巧。(1)分析第 3 段所用的写作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课件出示:
①铺陈手法(即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在第 3 段,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②类比手法(对比的一种):将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与地位,明确指出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亚洲文明的代表”。
③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之美;如夸张、设问,增强感染力,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2)第 4 段在内容上表达出何种情感?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预设:在内容上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愤怒之情,在结构上开启下文。
(3)第 5、6 段突出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预设: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也是一种修辞手法)。作用:可收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如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辛辣地讽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具批判意味。
(三)探究语言之妙 同桌间合作探究,找出极富表现力的句子,赏析其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几句运用反语,极力讽刺了侵略者的丑恶行径。
(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句话描画出了两个强盗肆意掠夺、得意忘形的丑态,讽刺力强。
(3)“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批判和讽刺了侵略者恬不知耻、颠倒黑白、厚颜无耻的丑态,表现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怀。
(4)“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圆明园的物品虽然是富丽堂皇的,但强盗的行径是丑恶的,英法联军把抢来的东西用于展览,在雨果的眼中,这些抢来的东西无异于破烂。这句话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讽刺。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不仅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观点,还需体会其写法。故采取品读赏析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设问引导,师生互动,将教学目标逐个落实,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铺陈、类比、反语的特点,同时也学会议论文表达立场、观点的基本写法。
二、质疑问难,体悟情感
(1)本文的论点出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本文论点出现在文末几段。因为是回信,且要批判对方,如果一开始就亮明自己的观点,对方会反感,甚至不会读下去,那么就收不到痛斥对方的效果。
(2)文章的后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两个强盗”来比喻英国、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就是侵略和掠夺,突出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3)请说一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预设: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体现了作者明确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 设计意图】以课文为本,积累知识,领会其写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是必须的,但文中的知识点很多,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故本板块设计侧重反语的表达效果,教师启发引路为辅,学生合作探究为主。
三、总结交流,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我们思绪万千,有对雨果的钦佩,有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有对清政府的愤懑,有对战争的厌恶……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好归宿。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事对话,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图强的爱国激情。
结束语:一代名园圆明园毁灭了,它毁于英法侵略者之手,也毁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它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也要挨打的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想欺侮其他民族,但也决不能允许别人欺侮我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同学们,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圆明园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奋斗!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以教师设问、启思为主导,以学生品读课文为主体,以师生互动为主线,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感悟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尝试与文本中的人、事对话,从而落实了阅读分析与说话表达能力双提升的教学要求,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8 论教养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教养”的真正含义,受到思想教育。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运用大量生动事例加以论证的方法,培养自主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温故知新
1.导入析题 (1)导入。
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而又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道德。”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获得教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利哈乔夫的《论教养》一文,一同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2)析题。
齐读课题《论教养》,思考: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从“论”字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议论文。(在此处可引导学生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点)“论教养”也可以看作这篇文章的论题。
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论题是论点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2.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政治家、文艺理论家。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快速破题,回顾勾连前文所学,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在新的语境中自主解读,学会思辨。
二、自主阅读,勾画批注
1.聚焦旁批 师: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旁批与文章体裁有关?哪几处旁批与文章内容有关?你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编者在《论教养》中标注了七处旁批,其中两处直接点明本文的文体,五处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关。2.自主读悟 (1)辨析字音,积累字词。
学生自主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57“字词清单”)。
课件出示:
贸.然(mào)
恪.守(kè)
允诺.(nuò)
汲.取(jí)
箴.言(zhēn)
嚼.(jiáo)
尴.尬(ɡān)
涵.养(hán)
矫.揉造作(jiǎo)
恕.我直言(shù)
絮.絮叨叨(xù)
大发雷霆.(tínɡ)
疲惫不堪.(kān)
自吹自擂.(léi)
(2)阅读并绘制结构图。
结合旁批问题,边读边勾画批注,并绘制文章结构图。
提示:绘制文章结构图需从各段大意入手,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辨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设计意图】作为自读课文,助读系统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很大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旁批,需给旁批分类,补充旁批内容,然后自主阅读,阅读、思考、批注三结合,告诉学生学习自读课文的学习之法。
三、展示分享 ,整体把握
学生上台展示文章结构图,解说文章论证思路,分类探究旁批问题。学生互动,纠正补充,教师随机点拨。
1.梳理全文思路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对论题进行论证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
第一部分(第 1、2 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第 3—12 段):点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教养。
第一层(第 3—10 段):列举“无教养”的表现。
第二层(第 11、12 段):阐释“有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 13—17 段):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第四部分(第 18 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2.解析局部思路 作者在论述“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预设:
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但很少人能从中获益,其原因是这些书籍“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
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作态。
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再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养成优雅风度应遵循的准则。
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四、深度研习,培养能力
1.分析论证方法 跳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预设:
①举例论证:本文第 5—10 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第 11、12 段阐释了“有教养”的人的具体表现。第 17 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
②对比论证:第 5—10 段每一段都是通过假设、对比,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一个男人”在外献殷勤,在家里却懒得做家务,通过对比,论述了这个男人在教养方面的缺陷。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
2.探究写作特点 (1)第二部分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样对比起来写,有利于凸显什么是真正的有教养。尤其在列举了大量事例和现象后,让读者在对比中了解了“有教养”是一个怎样的表现。
(2)文中作者由论述“教养”转向论述“风度”,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预设:教养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学生分享自主读悟的结果,生生互动,教师加以引导,正确把握观点,理清论证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五、读写结合,濡养心灵
过渡语:文后“阅读提示”中说:“他对生活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针对性很强,文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请你从语言入手,
找出文中能够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
1.朗读指导 指导朗读第 5—10 段和第 17 段。
提示:重读修饰词“陌生的”“亲手”“疲惫不堪”和关联词“假如”“可是”“那么”,读出日常生活中无教养的批判之意和有教养的赞美之情。
2.仿写训练 根据要求进行仿写,任务二选一。
任务一:第 5—10 段,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谈“无教养”的表现。请你仿照第5 段,运用“假如……可是……那么……”的句式,调动生活经验,写一个“无教养”表现的例子。
任务二:第 17 段,作者从日常生活中谈“优雅风度”的表现,请你根据作者观点,运用“不要……免得……”这个句式,调动生活经验,写一个“优雅风度”表现的例子。
(学生仿写,然后互评,教师点拨)
议论文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在很多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选择上都体现了作者亲切生动而不失理性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从朗读、词句的运用入手而思而写,既品析了本文的语言特色,又内化了教养的含义。
3.拓展学习 师:文章结尾处总结说“只需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关于“教养”,除了“尊重”,你觉得还有哪些呢?试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比如从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说;老师最后可以谈谈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深度思维而设计,并希望以此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有教养”“有风度”和“尊重别人”的背后,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长久的爱与慈悲。人类的心灵世界因此而变得大不同:它脱离低等动物的本能和低俗,走向诗意和美好。
结束语:教养是谈吐的文明,是举止的得体,是危难时的冷静,是困境时的微笑,是敬重社会,是珍惜大自然,是珍惜动物,是珍惜花草树木,是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是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努力,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自读课文教学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本课充分利用文本旁批和课程资源,将其融会贯通,进行教学,教会学生自主读书的方法。
在教学中,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旁批和自己的阅读疑问,并将其分为“文体”和“内容”两类,进行自主读悟,读懂文本,读出议论文的特点。二是依据阅读提示,设置“读写结合”这一板块,学习本文“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亲切而生动,行文活泼、灵动”的写作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内化教养,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师:如果你有几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小屋,你最想用它来装什么呢? 预设:美食、玩具、书籍之类…… 师: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要的满足,更要有精神旨趣上的满足。毕淑敏有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看看她在自己的精神小屋里装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并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做好批注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毕淑敏,女,1952 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 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1980 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987 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自主读悟 学生自主阅读,扫清字音、字形、词义障碍(可参见《状元大课堂》P64“字词清单”),结合阅读提示和教学目标边读边做批注,初步生成问题,为避免问题过多、过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和学习目标做批注,生成问题,提升学生自主读悟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既联系考点又培养能力。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整理,最后各组分享探究所得,教师适时引导并加以补充。
1.明确观点 跳读课文,找到阐述三间小屋各自内涵的语句,先确定三间小屋各自的内涵,再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1)探究: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观点是什么? 预设:作者通过对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其关系的论述,在第 19 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间小屋象征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真诚地修筑自己的精神空间。
(2)探究:第二间“精神的小屋”装的不是精神类的东西,而是“事业”,这如何理解? 预设: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使精神愉悦,同时也使精神世界在事业的“濡养”下充沛,富有生命力。但是这个事业很难一下子就找到,往往需要耗费半生,等人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环,才能追寻得到。所以,第二间小屋盛放事业,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
粹和充沛,可以说从精神的层次来看,这比第一间小屋盛放的喜怒哀乐之情有了较大的提高。
2.分析思路 按照“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思路理清文章脉络。
(1)探究:文章是如何提出论题的? 预设: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起话题:“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第 2 段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形容他人豁达大度时常说的熟语。这两句话,都借助空间来描述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作者借此将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具象的空间概念关联起来,提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的问题。之后,作者继续用类比的方式,从实际居住的“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也算小康了”,自然地引出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题。
(2)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题目;内容上,提出建议,把“精神小屋”扩建为“精神大厦”,深化文章中心。
(3)探究: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
预设:
第一部分(第 1—6 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 7—18 段):论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的观点。
第一层(第 7—9 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 10—14 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 15—18 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 19、20 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3.寻找方法 列举出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 (1)比喻论证 ①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
应,铮铮作响。
②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作用:这些比喻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2)对比论证 ①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②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③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作用:这些对比,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化了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的阐释,使人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精神的三间小屋各有侧重,且逐步提高,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引导学生先组内合作探究,再在班上分组分享,教师适时引导。在碰撞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四、赏读课文,品味文风
师: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任选一间小屋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与《敬业与乐业》有怎样的不同。
预设:(1)本文虽然为说理文,但是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说理形象,文辞优美,增添了文章的美感和可读性。如“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等。这样的笔法比一般的说理更感性,更抒情,也更有文采。
(2)语言具有哲理性。如“安放我们自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等句子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都是对人生的高度审视,越读越妙,越品越见文章的深刻性。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本文作者既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的观点,又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文章既有议论文的明确的观点,又有散文化的语言,所以我们叫它议论性散文或哲理散文。
【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第四篇议论性文章,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欣赏,比较本单元已学文章风格的异同,从而体会议论文中也有感性和抒情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想一想,作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让学生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结束语: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在 20 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人和动物、植物一样,都是从属于大地和自然的,人不是自然和大地的主宰,而是他们的维护者,人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诗意地生活,但是我们要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果我们连追求诗意生活的想法都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生活注定永远苍白甚至贫瘠。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吧! 【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亮点】
重视学法的指导,重文本理解、理性分析,从多个方面培养阅读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观点。在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观点要明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事物,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生活和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明晰、简明的观点。
3.在思考社会生活、分析社会现象以及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第 1 1 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以鲜明的态度和立场看待事物,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2.提炼观点要明晰、简明,提高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明确“观点明确”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议论性文章?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预设:①《敬业与乐业》。观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观点:“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即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强盗行为。
③《论教养》。观点:有教养、有风度是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④《精神的三间小屋》。观点:一个人的精神空间要有爱与恨,有事业,有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点拨: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文章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论述其观点。所以,观点是一
篇文章的灵魂、统率。观点忌“态度不明确”,忌“论说范围过宽”,忌“语言不简洁”。观点要明...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九年级上册部编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