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对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文章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内容和思路、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42-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部颁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的背景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 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卓越计划”为高等院校探索多方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明确提出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仍是现阶段高等院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江苏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建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常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等一系列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推进产学融合。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产学融合的现实要求
作为深化創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常州大学自身内涵建设和校企合作发展对实现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校企科研协同下校方合作能力建设,有利于学校资源梳理、建立专家库、夯实学生基础,从而培养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学生在企业能干得好、留得下,才能得到企业认可,学校在行业内才有发言权,学校的知名度才能提升,这对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着积极意义。
(三)学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创新载体建设需求
学校跨越式发展,需要叠加产业发展的内需潜力和企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常州大学一直比较重视产学研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绩,建立了一批实践基地。但是,校企合作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深度、广度仍然不够,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需求。校企合作最终的创新载体建设是校企建立关联的基础,关联需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而校企需求信息交流、合作实力了解是互信的前提。因此,加大校方科研内涵建设,建立校企科研协同性关联,以及保持信息渠道通畅,对于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协同创建创新载体合作意义重大。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诸如:德国的“双元”模式、美国的“师徒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下的新学徒制度、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分成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两部分,集中校企优质资源,走互惠双赢、规模发展的道路。这对于正在摸索发展中的中国创新创业教育以及院校的校企合作有着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如何汲取国外校企合作的营养成分,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区域建设、行业发展规划,探索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和行业结构调整趋势的校、企、产、教结合内涵建设之路,是本课题的出发点。
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是近年来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发布实施,把对于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推向顶峰。
(二)趋势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企业寻找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来弥补自身技术资源上的不足。目前,校企合作难主要表现在校方积极性高但企方合作热情难以调动,特别是企业对校企创新合作的载体建设冷淡,缺乏积极性。专家学者呼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
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内容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高等院校校企合作视角下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基于校企共建技术技能积累的产学研合作伙伴选择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双赢利益驱动机制;(3)与行业企业要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建议的调查研究。依据市场需求和现代产业要求,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开发和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且能满足学生毕业要求的土木专业课程。
(二)研究思路
根据研究目标,通过搜集创业教育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系统性梳理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多视角素材。以实践创新平台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进而构建以创新平台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育人模
式。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该合作的积极效应,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设置土木工程相关课程。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新模式,以取代知识型授课体系,从而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查阅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网络和期刊等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现状,为确定研究内容、分析研究问题、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提出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2.开放式问卷法。通过对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访问调查,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了解以苏锡常为代表的苏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从而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3.企业调研法。依托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节能建材实践创新平台和校内现有合作企业,对不同类型企业、同一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开展合作期望和合作诉求调研,了解本校专业辐射范围内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合作中的利益诉求等信息。
4.实验与实践法。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结合企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期望和利益诉求,根据专业特点选取项目、制定实践创新活动内容。制定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等内容。
四、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
(一)实践意义
1.提升培養质量,加强实践创新。将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改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将科学研究引入课程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形成工程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以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节能建材实践创新平台为载体,将课程理论知识与企业操作能力培养结合,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多方协作,构建以创新平台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实现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推广价值
1.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积极效应,推行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2.基于产学研合作基础,构建以实践平台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价值。3.以实践平台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整合和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实际、实用、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基础教学和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定位,彰显培育特色,并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隽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现状与突出问题[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35(02):1-4.
[2]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07):36-39.
[3]童卫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3,(03):133-134.
[4]陈洁瑾.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03):37-39.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创新建设与运用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对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和质量提升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引领下,该精品课程持续进行了创新建设与运用,从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课程实验和实践性教学改革、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教学质量;持续创新;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33-03
教育部 2018 年 1 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在全国全面推行高校教学质量国标,力促教学质量进一步跃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力推教育事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改革创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质量,重质必赖改革[2]。因此,国家在高等学校实施了“质量工程”。因此,我们近年来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及一系列教改实践中进行了持续创新和探索。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高等工科院校中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亦称为“公差与配合”,它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相结合专业类必修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机械设计中的互换性、公差與配合等机械精度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有关国家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知识,具有正确选择、计算公差的能力,合理设计机械精度,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及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太原科技大学是以机械类专业为主的地方普通高校,以重型机械、工程机械、起重运输机械、轧钢机械等专业为特色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学校针对机械类、近机械类和测试类等专业开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每年有 60 多个教学班。在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的推动下,针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存在的学时少、课程内容多,课程中涉及的新技术、新国标不断增加,教学矛盾突出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教改创新工作,使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主编的课程教材创建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三
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并在全国 200 多所高校推广使用,教学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改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建设
在建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精品课程的目标下,首先开展本课程优质教材的建设。在教材研究内容上,注重以下几点:
1.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同类教材优缺点和当前本学科科学技术、标准水平发展现状及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实际需要,对编著教材的内容进行精选精练,使教材既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内容新颖齐全,资料丰富,又使阐述简明扼要,结构层次分明,使教师和学生易教易学。
2.研究教材的多种形式。除编著教材外,还编著、设计开发多媒体 CAI 软件,在课件中制作成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件形式,演示教材基本知识、章节重点及难点。
3.采用全新的国家标准,力求反映国内外最新成果。教材全部使用各类国标中的最新国家标准内容代替旧国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差与配合理论的新进展。
4.建立教材具有“教、学、练”一条龙系列体系。立体化教材中编著有课程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习题库、习题详细解答等多种教学资料,更方便了学生学习,使“教学、实验、练习、提高”一条龙的系列体系更加完善,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更加方便、有效。
课程立体化教材编著后,全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立体化教材的特色及创新之处包括:(1)加强基
础,突出实践应用,结构层次分明;(2)适用面广,既适用于机械类各专业,也适用于精密仪器类各专业,既可用于重型机械设备的大尺寸,又可用于精密仪器的小尺寸;(3)采用全新的国家标准;(4)教材具有“教、学、练”一条龙系列体系,从教材多媒体课件、课程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到习题册、电子题库、习题详细解答、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电子软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料,使课程教材系列体系更加完善,极大方便了教师教学,促进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太原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编著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立体化系列教材,经机械工业出版社统计,本教材已经连续印刷四十多次,其中第一版连续印刷十二次,第二版连续印刷十五次,第三版连续印刷十一次,第四版截至目前已连续印刷八次,被全国 200 多所高校广泛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该教材被教育部评审为“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国家新闻出版局评审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
二、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于传统的工科课程实验教学,教师只看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新世纪的高等工科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要具备优良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4]。工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创建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
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以紧密结合工业实践和企业实际产品为载体、以设计性及创新性的实验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提高大学生的教育素质。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实验内容和工业实践及企业实际产品联系较少,实验内容空泛、多年一贯制,不能激发学生实验训练的热情;(2)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性的实验和设计性的实验少,创新性的设计实验缺乏。实验环节中没有注重把所学的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机械零件精度优化设计的知识加以运用,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机械精度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 (3)本课程实验涉及的内容多、项目多、仪器多。如在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中,标准规定就有 5 种检测原则,107 种检测方案。此外,还有长度测量、锥度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测量、齿轮测量、键及花键的测量等,学生面对许多从未接触过的仪器往往无从下手,感觉困难较大。针对这些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体如下:
在课程的有效学时内,调整实践性教学内容,增加生产实践中的公差与配合设计实践训练。在课程实验中将学生实验用的产品零件与企业实际产品紧密结合,如结合华冶设备公司生产的螺旋焊管设备的传动轴和齿轮、华天机械制造公司生产的电子衡设备的轴和衬套零件等,让学生对企业实际产品零件进行检测,进行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开展设计性实验。
设立选作的机械精度优化设计科研实践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自愿参加。参加科研实践课题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题中的产品零件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析研究产品零件的工作状况及对应的各种精度要求;进行尺寸公差设计;开展形状和位置公差设计;完成表面粗糙度设计;实施齿轮精度、螺纹精度、轴承配合精度、键配合精度等设计;综合分析总结本课题的精度设计工作。对参加和完成课题的学生在成绩评定中按规定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提高创新能力。
调整课程内实验的项目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把单纯性实验改为综合性实验。
分析、研究、编制和完善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资料和课程实验规章制度。在进行上述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同时,还编著了新的实验指导书,修订和完善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创新性实验管理办法、实验成绩考核办法、实验报告等实践性教学的有关资料和文件,使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能够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改革
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教学改革,应用多媒体和网络化先进技术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使用的课件中,将教材中的基本教学知识通过梳理、分析、精简、充实,把教學内容制成图形、动画、表格、文字、声音等形式多样的各种文件,这些文件在教学中交相映衬、互相补充,用于讲解、演示教学基本知识,
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每一章节中的重点,都要进行突出演示和讲解,并适时配以实例,获得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形位公差这一章节,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控制形位误差的各种公差带形状,使课堂教学内容形象化、简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一些学生们不易用传统教学法理解的内容,我们用动画制作软件,设计制作了形象逼真而且可以控制的动画配合演示。如在讲述公差原则这一节时,学生们对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的补偿机理和关系往往搞不清楚,理解不透,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一对孔和轴在多种误差情况下的渐进式装配配合动画演示,在多媒体演示中,教师能方便地控制配合件的前进、后退、旋转、误差变化、动、停等操作,配合关系形象逼真、色彩鲜亮,重点难点的概念问题在演示过程中清晰可见、一目了然,非常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本课程还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手段进行远程教学。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课程课件、实验指导、参考书目等教学资料发布在校园网上,创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网上学习。学生在网上和教师互动,增加了师生交流[5]。学生网上提出问题,教师网上解答和答疑;学生网上做练习习题,教师网上批阅。形成了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创新增加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合理设计机械精度的能力。机械精度设计是机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能保证机械准确、可靠、持久地完成功能任务及规定的动作,又要使
机械制造成本低廉,这是因为机器的精度直接影响机器的工作性能、振动、噪声、寿命、制造加工的难易和成本等。同时,机械精度设计也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设计合适的公差与配合等各项精度指标。这些精度指标包括设计确定机器零、部件的尺寸公差与极限偏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与滚动轴承配合的公差与极限偏差、键联结的公差与极限偏差、螺纹配合的公差与极限偏差、齿轮的精度等级及各项公差与极限偏差等,以保证机器能正确地进行装配和使用、满足工作精确度并使制造成本更合理。
针对课程目标,我们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有效学时内,创新性地增加了综合案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业实际产品设计实践中的公差配合设计讲授和实践体验。综合案例选择与普通机械产品机械精度设计中具有广泛共性的齿轮减速器进行三维动画机械精度设计软件的开发,三维动画综合案例以实际工业产品中某种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减速器主要零件三维动画演示、减速器主要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演示和圆柱齿轮减速器总装配三维动画演示。
综合案例第一部分减速器主要零件共选择、制作了多个零件,主要包括箱座、箱盖、轴、齿轮轴、大齿轮、轴承、轴承端盖、键、调整垫片、销等。这些零件在下一步的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演示中起主要作用。综合案例第二部分是减速器主要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演示,共选择、设计制作了多种组合,每一种组合中有不同的若干
零件相互装配配合,并且可以显示该组合配合表面所应合理设计的各种机械精度值(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
使用我们自主研发设计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三维动画综合案例软件教学时,打开该软件进入页面,根据教学需要可以选择减速器主要零件、减速器主要相关零件配合及精度设计、减速器总装配三个部分的选项。创新地将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环节融入课程教学中,对机械中的各种机械精度进行合理设计,运用先进、生动、直观的三维立体动画演示其零部件的配合情况和精度选择,有效地解决了理论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种综合案例教学软件的开发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材体系。
五、建设精品课程的成效
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推动下,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实践,《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太原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编著的本课程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被教育部评审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被国家新闻出版局评审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教材”,并在全国 200 多所高等学校广泛应用,各校普遍给予好评,教学效果良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本学科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本课程建设中完成多项省、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并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本课程教学团队中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中只有坚持教学
改革、坚持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才能在高等教育中锤炼出好的精品课程,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使学生受益,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仍然有提升的空间,课程建设和创新还将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潘云鹤.抓住机遇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24):4-6.
[3]余欢.以综合性工程训练为重点创新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9):25-26.
[4]杨秋宁.试论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4,(9):62-63.
[5]陈秀兰.走向师生自觉交往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51-5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模式探析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
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法是提升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效性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但还需要在理论和实效性方面进行不断反思与完善。
关键词: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92-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的一门课程。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2017 年 3 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大会上指出:“针对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没到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内容不那么适应学生的需要,‘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随着“00 后”大学生的日益增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开展教学改革,才能使《纲要》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一、当前高校《纲要》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均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纲要》课。但是,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乐观。不少工科院校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很枯燥、很无聊,于是出现了旷课等现象。许多教师为了应付
上级的检查,只得以点名或排固定座位的方式催促学生来上课。对于教师的无奈之举,学生们普遍抱有抵触情绪。笔者多年从事《纲要》课的教学工作,认为产生此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纲要》课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对历史知识“炒冷饭”,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大学生在初中、高中已经学过不止一次,基本有初步了解。如果在大学课堂上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书本上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PPT 和讲稿长期不变,一遍遍重复学生早已熟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他们怎么会感兴趣呢?于是出现课堂上抬头率低,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毫无反应的现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灌输,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大讲特讲,导致学生感到厌烦,只能在课堂上开辟“第二职业”,如做高数、物理、英语作业,玩手机,睡觉等。
其二,受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不重视《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关系到自己将来的就业,如果不多花时间学习的话,就不能顺利毕业,成绩不好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少学生认为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政课都是“水课”“豆芽课”,学了没什么用。而事实上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使其终身受益的。思政课对学生的作用需要长期的时间积淀才能显示出来,这显然不能适应“快餐化”时代人们的功利化需求。
其三,《纲要》课的考试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一
般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并重的方式评定《纲要》课的考试成绩,即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 50%,也有的高校是“三七开”,即平时成绩 30%,期末成绩 70%。期末考试时,教师为避免大面积学生不及格,在出题时往往避重就轻,简单化。或是在期末复习时“放水”,画重点,让学生尽量得高分。有的教师在批改试卷时放松要求,“手下留情”,导致学生的卷面分普遍较高。加上平时成绩往往偏高,学生的总评成绩就比较高。这样一来,每学期不及格、需要补考的学生数目微乎其微。学生们口口相传,导致学弟学妹们认为平时不用好好学,这门课程照样能过关。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纲要》课堂的抬头率和教学效果。
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现象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多年来许多从事《纲要》课教学的教师在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改革措施和方案。笔者针对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出了“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法,并对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
二、“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根据“00 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和历史学习的特点,用情景建构的方法来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缩短过去与现实的距离,让历史活起来,让历史亲近起来,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抬头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历史本身就是鲜活的人的历史,不单单是抽象的政策条文和规章制度的堆砌,也不仅是历史大事件的简单枯燥的罗列,历史教学和
研究本身是要见人见事,使学生见到鲜活的人的历史,这样学生才会感同身受”。如《我的 1919》历史剧,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铿锵有力的讲演和他的外交智慧以及爱国热情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所有学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代表在和会上为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并最终拒绝签字,认清只有中国真正强大才能摆脱任人宰割的状况。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纲要》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大班授课,一般人数会达到 100 人以上,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院系,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更谈不上因材施教。“00 后”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能够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减少强行灌输,给他们探索的自由和空间,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情景剧教学法正好顺应了这些需求,可以让学生在思想冲撞思想中大胆提问、大胆表达,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这种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平台,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论知识的了解,又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教育效果非常好。例如,学生演的《甲午魂》、《狼牙山五壮士》、《东京审判》、《戴安澜》、《杨开慧》、《毛岸英》、《杨靖宇》、《赵一曼》、
《八女投江》等历史情景剧,催人泪下,使学生看到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激发了广大同学的爱国热情。
三、“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模式的运用
“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法首先在大一学生中进行探索,情景剧教学法的实施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情景剧选题阶段。在开课前,任课教师和学生要吃透教材,突出重点、难点,选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学生普遍需要了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励学生自拟选题,自由发挥。
第二,情景剧准备阶段。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就要向学生讲清楚表演时的原则、表演要达到的效果等具体的决定。剧本要求不用过于专业化,只要情节完整,利于学生表演和拍摄,并有简单表演方案即可。
第三,情景剧演出阶段。学生剧本编写完毕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推选合适的角色。学生在课前准备好 PPT、旁白、道具、场景布置等。每次理论课讲完后,各组派出一名成员介绍故事背景,随后演员上台表演。每组表演时间为 15 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在最后点评和讲解,加深學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使理论得以提升,让学生通过表演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魅力。
第四,演后反思阶段。课堂表演结束后,演员根据自身的演出情况,同时结合教师的点评,对本次表演进行反思,思考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呈现出更好的表演效果等。
四、结语
总之,“正能量情景剧”教学法作为《纲要》课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努力使《纲要》课更加生动有趣,获得广大学生的真心喜爱。
参考文献:
[1]陈宝生.教育如何改革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N].光明日报,2017-03-13.
[2]张佩佩.浅析用情景建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的考察[J].世纪桥,2014,(03):24-25.
[3]李莹.情景剧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实践与成效[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06):53-56.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