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问题及模式探索
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存在的问题及 模式探索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市场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高职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因其特有的职业定向性而在粮食专业人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另外,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条件并相互促进。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也影响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既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类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变革、行业转型等对该类人才的动态需求[1]。因此,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
1 当前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低 粮食工程专业是特色专业,社会各阶层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很多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粮食工程专业的认知停留在米、面、油等粮食粗加工产品上,对粮食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直接影响粮食工程专业的招生、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粮食工程专业招生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中途转专业等问题比较突出[2]。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单位对粮食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产粮大省黑龙江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1.2 专业教学模式不合理 理论教学中传统模式仍占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但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发散思维性较差,学习效率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照教材内容,没能够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材建设不完善,一些粮食工程的专业课程没有专业教材,只能借鉴相近的学科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另外,教学考核缺乏灵活性,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完整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掌握程度的考核。
1.3 实践教学平台不够完善 粮食工程专业具有工科专业的特征,其专业理论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但实践教学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不足: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课程占比较少,单项验证性实验多而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现代化大企业的用人需求[2]。二是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专业实验室缺乏模拟粮食生产加工单元的小型成套设备和实验场所,部分设施陈旧老化、利用率低,一些重要的实验无法进行或只是观摩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学历水平高但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尤其青年教师很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四是实践基地不足。现有实践基地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校内实践受资金、场所等因素限制,缺少粮油加工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受实践岗位、时间、地点、企业生产管理及安全等多因素制约,学生的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2]。
2 对服务区域经济的新型粮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 6 年稳定在 1200 亿斤以上,粮食精深加工发展快速。2017 年,全省粮食加工大项目建设累计投资 100 亿元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 46%,同比提高 10 个百分点[3]。2018 年,全
省累计加工原粮 700 亿斤以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现粮食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扩大,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求新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在对既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的特定培养模式。
2.1 注重实践教学的校企深入融合要充分发挥企业实践体验的作用。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培养紧缺人才的积极性,拓宽学校办学道路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给企业提供培训、共建课题等理论或技术支持,实现企业创收增益与学校成功办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双赢。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实践竞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互融和共建。努力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粮食工程专业教研室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校企双方兼职互通、交叉师资、共享资源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粮食工程人才。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企业的技术人员应该通过高校兼职教师等形式参与学校的培养,并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和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的真正互融与共享。
2.2 基于定单模式的人才队伍共建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之一。针对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校培养与企业脱节的问题,联合现有校外合作企业(中粮黑龙江分公司、黑龙江象屿集团、益海嘉里等大中型企业),搭建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打造“订单班”,确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互信、共育为基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全过程监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
2.3 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拉动学生自主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和措施,从传统的强制式、命令式、约束式的管理转型为教育型、服务型和信息化的自主管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创学生管理新局面[5]。高职高专可通过利用新兴媒体网络平台构建起“互联网+学习”的运行监管体系。高职院校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水平,有效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6]。“互联网+”学习平台具有多媒体化、即时性、泛在化、学习者中心等特点,对改善教情、提升学情具有正向意义[7]。依托“互联网+”学习平台,通过对纸质教材和电子资源的“互嵌式”组合,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全面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流行元素的普及性和受关注度,发挥网络传播快、学生乐于接受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关注“粮油圈”等行业知名微信公众平台,将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4 以市场化理念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 严格意义上来讲,人才也是一种产品,必须参与市场竞争。现如今,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但市场竞争激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企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存在供需关系不协调的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正在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学生创业就业的思想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学生进入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锻炼,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2]。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加强产教融合。将学生的实践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整合,制定更为系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定期组织创新创业大赛,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问题及模式探索》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本栏目阅读排行
栏目最新
- 1在农民收入调查工作动员培训会上讲话
- 22024年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自评材料(完整)
- 3公司党委党建工作总结报告【完整版】
- 42024年主题教育党建调研开展情况总结
- 52024年度区妇联关于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完整)
- 6关于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与思考(完整文档)
- 72024县党员干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
- 8第二批主题教育研讨发言:时刻“以民为本”,听“实言实语”,办实事好事
- 92024关于党员干部法治信仰情况调研报告(2024年)
- 10局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自查报告(全文)
- 11XX国企分管领导关于党建设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研讨发言(范文推荐)
- 122024年第二批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发言提纲(6)【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