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22-08-19 15: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敬告青年读后感 1500 字大全(8 篇)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篇二:《敬告青年》读后感】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青年人的希冀,也确实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于社会之陈腐朽败,有感于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青年人中已有人丧失其新鲜活泼,而为陈腐朽败所惑,陈独秀先生发出了对当时青年们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要求,一如六声高昂而响亮,有力而震撼的钟声,一声一声渗入青年

 的胸膛,在其心中回响,绵长而悠扬,唤醒了他们渐欲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人生而平等、拥有自主之权,本是理所应当、与生俱来的,然而,在当时,在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下,其实现却困难重重。陈独秀先生将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为这是当时最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实现其他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动、思想之自由,才能谈得上去进步、去进取。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缚较浅。因而他们接受和实践民主的、科学的新思想的能力较强,是推动当时中国成为善变而与之俱进者的主力。世界不断在前行,固守原来落后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负有救国重担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不只是停滞不前,更是会不断的退步。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陈独秀先生号召青年们应排万难而前行,所谓退隐以恶意解之,乃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我想,此处陈独秀先生并非贬低归隐一事,只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况中,身为国家重要支撑力量的青年更应勇敢担负起责任。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读此句着实感到一股力量,仿佛催促着人向前冲,冲到最前直面恶的挑战。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励犹豫退缩之人勇敢站到战斗的队伍中去,排万难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是进步、进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尽管当时中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强国并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会使得人们认识外面的世界,了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传播,促进国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会的新鲜血液,更应面向世界,吸取其精华以取长补短,加快进步的步伐。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这是提倡文学应经世致用,先生认为若事之无利于个人或社会现实生活者,皆虚文也,诳人之事也。文学与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的国家状况下,文学的改革也会对思想起到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来自于生活,不应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而应反映现实问题,剖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去唤醒那些仍未对国之状况、自身状况有所觉醒的国民一样,文学与技术皆应有助于社会现实。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科学与想象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往往有理有据,而想象只是所想,并没有直接有力的证据支持。凡此无常识之思惟,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为科学。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则步步踏实,且有助于扫除国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带来新面貌、新思想。

 陈独秀先生所提的六点定为当时青年的思想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这六义对于我们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尽管今日之中国与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管何时,不管为国抑或为己,作为青年人,自主、进步、进取、面向世界、实利、科学,这些品质依然是我们理应不断学习并坚持的。青年勉乎哉!

 【篇三:敬告青年读后感作文】

 陈独秀先生的《敬告青年》可能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去对他获得一定的感知,但是,在另一个程度上,《敬告青年》却又不是那么的简单,和生命的追求以及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更是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

 充满梦想的追求和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像学习历史一样,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称道凡一国之国民,自知在知识水平线上之人民,必要学习好本国历史!而这本《敬告青年》给我们的梦想感知正是和钱先生这句话所相似的。

 就像其中一句话所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灾人身。青年时代是人生最宝贵的,当倍加珍惜;青年于社会十分珍贵,青年当奋发向上,创新进取,为革新社会作贡献。这句话多么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品味,去理解自己的意识。

 早在 1915 年的中国,清朝已经灭亡了,中华民国也已建立了,但革命却未成功,大多数中国人仍处于愚昧之中,大多数青年仍是旧青年,民主、人权、科学不兴,仅有民国之号,而无民国之实。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衰微的中国社会仍有一丝曙光,西方民主科学之思想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留洋也蔚然成风,不少有志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求学。个人社会之进步,离不开创新,不能抛弃过时的,就会限制个人社会之发展。凡是真正的哲学家,无一不强调创新,无一为时代之先导和社会蓝图之规划者。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石刑,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应当如此,年纪轻轻,就应充满活力,有进取之心,万不可少年老成、温婉持重,使宝贵青春慢慢流逝。退隐时一种消极、悲观的行为,是避世之举,只是隐士自己安逸了,却不管社会之兴衰、人民之疾苦、国家之危难,世人却以洁身自好之美名赠之隐士,真不知该作何解?青年是人,不仅为自然人,亦为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尽社会人的责任。而青年有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是社会国家之未来,责任更重大,如果青年们无上进之心,因循守旧、无责任之心,于国于社会危害极大。

 现在的中国社会,积弊甚多,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因循守旧,如稳重持成,等等。指责些社会弊病曾让中国社会乌烟瘴气,作为一个新青年当抵制这些坏毛病,以自身正确之言行,给予社会一些新风气,以切实行动改变社会,此乃青年之责任。

 很多的中国人都不愿承担责任,他们怕自身利益受损,作为青年,当用于承担错误,做到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为忧,后天下之乐为乐。责任感之重要,显而易见,无责任感,做事不可能做好,只会马虎应对。而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无责任感,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对于自己又不负责人,对他们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因为没有责任感,多少青年正值大好年华,不认真学习,只管享受、玩乐,不思进取,青春之年龄,老年之心态。反观欧美。青年大都朝气蓬勃,努力学习,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于社会。青年时光是宝贵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定要珍惜,青年只有一次,不应留下遗憾。青年身上承担着国家社会的希望,更当奋发向上。

 现在的中国,虽已入新时代,但因循守旧之精神仍存在于不少人人脑中,青年也不例外。许多青年们做事循前人之陋习,传统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不少,从而得不到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循守旧之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因循守旧之风,使泱泱中华稻近代时任人宰割。个人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国象富强。社会进步更不能因循守旧,只有创新,打破旧世界、旧格局,才能发展与进步。《易》曰:日新之谓盛德。青年当涤除旧思想,冲破旧文化,锐意创新,让个人与社会同进步。

 总之,陈先生在中国历史和社会思维的变动上有其卓越的成就,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贡献更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而陈先生的《敬告青年》更是字字珠玑,让我们有了可以想象的空间,而这只是我本人的一些看法,不是很准确和到位,还请批评指正。

 【篇四:《敬告青年》读后感】

 像这样读书看法一类的文章,我一向难以下笔。尤其是老师指定书目,并下出任务。及到要交时去匆匆一读,便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样,全然是亵渎。而如今,我也要赶着写这样一篇文章,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则无异于读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陈独秀想激励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评论文章写得再好,把陈独秀夸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这样一位伟人的最后归宿,只能是死在历史书上那一张单薄的照片里面。

 【篇五:《敬告青年》读后感】

 近日,在青年读书班的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有意的关注青年相关的书籍,也从众多著作中挑选出一本陈独秀的《警告青年》来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我也进一步感受到了青年对一个国家及社会的重要性,尤其在中国目前的高速发展阶段,青年所表现出的生产力及社会影响力尤为突出。

 陈独秀对于青年的阐述,主要是结合着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提出自己对当代青年认识上的独到见解。在当初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了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等一些列观点。时过

 境迁,陈独秀当年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下已经不再为人所评论,而随着国家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当代的青年又该如何从这本书中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呢?

 关于青年的字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作为青年人自身来讲,深刻的思索过这个阶段使命的人,确是不多。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过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为国人所熟知,然而少年亦青年,青年何谓强?如何强?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客观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也对青年的时代使命有了一个自己的认识。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后备能源储备,青年的整体使命感是一个国家将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个青年,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才会主动的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去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工作来证实自己,用奉献来诠释自己。使命,简单的说,就是责任与任务,使命感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动力源泉,或学习,或工作,或生活,没有使命感的人,是不会有成就感的,就如同没有目标的徘徊,永远处在迷茫之中。

 我们暂且不谈生活,但就工作而言,青年占据着很大一部分,青年的使命感,对我们团队的整体工作水平,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命感是我们职业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而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却是对使命感恰到好处的诠释。没有使命感的职工,是不会理解这些精神状态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职业状态,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所反映出来的职业品质。因此,在现阶段,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使命就是自己在心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惦记自己的岗位职责,时刻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以踏实务本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只有这样,才会将自己的精神信仰与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工作、快乐工作的良好氛围。

推荐访问:读后感 敬告 青年

本文标题: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819/16924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敬告青年读后感1500字()》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