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我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2-08-30 14:06:01 |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探讨的问题是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在这过程中,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首先有必要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今天的内容, 大家都熟悉股票的红利,分红,那大家知道人口红利是什么意思吗?有没有人来回答一下呢?

 提问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产生影响 会影响我国的教育制度,比如刚结束的高考!

 会影响我国的房地产事业,购房难啊!

 会延迟退休吗? 会影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吧!

 首先 ,我们来理一下思路。(见演示文稿)

 那我们就先来看一下,何谓人口红利把!(见图片)

 了解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当然要知道它的理论来源(见图片)

 “人口红利论”产生至今不到 15 年,理论尚不成熟,许多争议与看法尚未有定论。但普遍都认同的一点是,人口红利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过程中所带来的宝贵机遇。也有人将之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或“黄金人口年龄结构期”。

 相对的,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较低的情况被称为“人口负债”,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人均寿命越来越长,随着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终将被人口负债替代。

 衡量指标

 在这个 ppt 中我们采用总抚养比来衡量,然而在现实中,通过年龄人口数之比并不能衡量实际的劳动力抚养负担,由于“所有劳动力全部参与就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必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劳动力由于各种原因未就业的现象,例如相当一部分人口直到22 岁仍在受教育。从抚养负担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分不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反而成为被抚养人口。所以我们都是从理论上来讲的 。。。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接着 ,我们进入到第二部分中国人口红利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明显的人口转变过程,这段时期的人口转变以生育水平在短期内的急剧下降为开端,以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为末期主要特征。可以说这三

 十来年是中国收获人口红利发展最显著的时期。我们通过抚养比先来研究一下从改革开放到 10 年的中国人口红利变化。

 总抚养比为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如图

 第一张结束读

  由以上的图表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总趋势是,总抚养负担和少儿抚养负担逐年下降,而老年赡养负担逐年上升。1982 年,平均每一个劳动力要抚养 0.546 个未成年儿童和赡养 0.08 个 65 岁以上老年人。2010 年,平均一个劳动力负担 0.223 个儿童和 0.119 个老年人。28 年来,少儿抚养负担年均以 1.154%的幅度降低,而老年负担以 0.139%的幅度增加。前者下降幅度要大大高于后者增加的幅度,从而使总抚养负担以年均 1.014%的幅度降低。

 。。。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中国人口红利发展的特征。

 。。。

 影响 第一个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密集出台并积极实施了一系列计划生育政策措施。从 1990 年开始,出生率稳定下降,并继续实施“少生优生”、“晚婚晚育”、“提倡一胎,控制二胎”,保持政策稳定性。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得劳动力承担的少儿抚养负担不断减轻,构成人口红利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二个

 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实施一系列教育政策下,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政策是 1986 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为标志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政策”和 1999 年开始大力实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在这两大政策的导向下,中国人口素质得到了快速提高。

 结果。。

 可以说不容乐观啊!那我们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

 根据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概括一下 解决措施 1. 2.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多的优势,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均衡发展,吸纳更多劳动力。另外要不断拓展行业内部各自的外延,一方面要相对增加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数量,如乡镇企业。

 3.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劳动力结构阻碍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隐藏了大量潜在劳动力。因此须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定居,废除隐藏在户籍制度背后的不平等社会福利,让户籍制度的功能回归本位。

 4.比如前面所说的

  前不久国家教育部明确了改革方向: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将有 600 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 50%。

 其他的比如 部分地区单独放开人口二胎政策

 等等。

推荐访问:演讲稿

本文标题:我演讲稿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830/173152.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我演讲稿》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