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

发布时间:2022-08-31 16:18:02 | 来源:网友投稿

 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三篇

 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 ? ? ?

 互联网企业年轻人多,且流动较快,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战斗力,是一个新的课题。浙江温州龙湾区推出“e路先锋”互联网企业党建品牌,通过党建引领为互联网企业装上“红色引擎”。

 ? ?

 据介绍,龙湾区专门成立了互联网工委,通过联席会议、沟通协调、信息共享、督促落实等四大机制,形成互工委统筹抓总,互工委成员单位分类指导,园区党总支和各街道党工委具体负责的“两线三级”组织体系。并根据不同类型互联网企业特性,采取龙头领建、孵化育建、产业联建等方法,抓好组织覆盖和党建活动开展。

 ? ?

 龙湾区今年还新建了浙南云谷党群服务中心等四大党建活动综合体近 1 万平方米,党建大数据中心、党建抖音平台、党建频道等线上平台也相继推出,“双创朗读者”全网直播活动、“先锋沙龙影院”等服务项目广受欢迎。

 ? ?

 “为了吸引年轻员工亲近党组织,我们花了不少心思。”浙江国技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任全说。该公司

 的“青春 E-line”党建品牌经过几年摸索,已形成大学堂、创梦场、微社区和竞技场四大模块,在员工中有很高认知度。在“党员导师团”的指导下,创梦场已帮助落地 15 个优秀创业项目。

 ? ?

 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线上与线下互动,让互联网企业的组织生活更有吸引力。“真没想到,员工入党积极性越来越高,本月又有 11 名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温州集睿创业综合体的创始人、支部书记王小龙说。

 ? ?

 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 ?

 近年来,贵州省以明确基层党建工作职责为抓手,聚焦脱贫攻坚,梳理总结经验,形成“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贴上责任“硬标签”,促进责任落实到每个党组织、每名党员。

 ? ?

 全覆盖收集提炼。按照收集汇总、归纳提炼、分类聚合的原则,下发《关于梳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任务清单的通知》,面向全省 9 个地州市 88 个区县收集具体做法和参考模式。省委组织部抽调 4 人成立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推广应用工作专班,针对收集到的各地做法和措施,侧重基层党建在脱贫攻坚中要怎么干、干什么等问题,按照“五步工作法”的要求,紧扣“八要素”的要求,注重优化思维、优化方式、优化机制,运用解构要素,梳理形成包含村级党组

 织 4 类 10 项的“一个基本任务”、村党支部书记 6 类 11 项和村第一书记 4 类 9 项的“两个履职要点”,及市县乡三级党委 3、4、5 类 8 项、11 项、12 项的“三个任务清单”。

 ? ?

 全方位跟踪应用。出台《关于印发村级组织建设“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的通知》,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以省委组织部正式文件印发至各市(州)、县(市、区),以公开晒单的形式,提高透明度,扩大知晓率,激发各级党组织书记抓清单、抓党建、抓责任、抓脱贫的内生动力。坚持把落实“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工作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主要内容,实行定期报告制,通过专项督查、巡回检查和调研座谈等方式,各级党组织分层次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推广情况,全程监控,跟踪问效,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精细落实、精准落地。目前,通过电话抽查方式,共对 90个村的 180 名支书和第一书记进行抽查。

 ? ?

 全媒体宣传推广。主动加强宣传对接,及时向省级各媒体提供新闻线索,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微信等多种载体,采取刊发文字通讯、建立网站专栏、播放视频新闻、设计制作动漫、编辑排版专刊等,进一步扩大“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的宣传面、知晓率,提升助推基层脱贫攻坚的影响力,努力在全省营造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通过培训以及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现场观摩等方式,加强典型推广

 工作交流,指导村党组织和有关人员对标先进典型,精准掌握抓脱贫攻坚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

 ? ?

 全过程监督落实。加大“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落实情况督查力度,坚持采取督导督察、交叉检查、随机暗访等方式,一级督一级,一级管一级,做到任务目标清楚,工作要点清楚、责任清单清楚“三个清楚”,确保任务要点和清单有人抓、有人管、见实效。结合年底书记集中述职,将相应任务要点清单的落实情况纳入党委班子、领导干部个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的重要内容,坚持对照清单履职、对照清单述职、对照清单考核,推动党组织书记坚守“主阵地”、立好“军令状”、种好“责任田”、交好“政治账”。

 ? ?

 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 ?

 “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都想要到韶山来看一看。”韶山毛泽东广场入口处,来自浙江宁波的 69 岁老人房祥元说。

 ? ?

 怀着崇敬之情来韶山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多次来过韶山的张江平,这次带着 7 岁孩子过来,“想让他实地感受毛主席的精神品格。” ? ?

 湖南湘潭韶山,这个走出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144 位

 革命烈士,1598 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地方,至今仍吸引、感动、激励着许多人。

 ? ?

 在红色精神引领下,韶山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实现了从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富裕繁荣新城市的沧桑巨变。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314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910 元,分别是 1978 年的 81.8 倍和 298.8 倍;当年实现人均 GDP8.6 万元,旅游总收入 60.28 亿元,分别是 1991 年建市之初的 66 倍、310.5 倍。

 ? ?

 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精神根基 ? ?

 “宣讲红色精神,是我此生的追求。”73 岁的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豪情满怀。他连续参加了五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 ?

 老书记健谈,谙熟党的历史。出席完党的十九大,他马不停蹄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累计已80 余场。

 ? ?

 自觉弘扬红色精神、甘于奉献的党员,在韶山比比皆是。毛泽东广场入口处,设有志愿服务台,全村党员人人是志愿者。村第一支部书记毛波说:“为培养孩子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国庆节、‘七一’,党员们还会带上孩子一同参

 与。” ? ?

 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纪念场馆、聆听特色党课„„“韶山的每一个红色景点都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韶山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王君尧说,韶山创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紧密结合,2017 年直接参加培训人数就达 8 万人次。

 ? ?

 用好红色资源,走向共同富裕 ? ?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民谣道尽韶山村曾经的落后与贫穷。如今,青山依旧伫立,山脚下却矗立起座座漂亮的小楼。

 ? ?

 韶山村的巨变,与红色资源的开发息息相关。

 ? ?

 1982 年前,韶山村集体经济财源枯竭。村里每年 1.2万多元的开支,只能由村民分摊。“交了一年,村民有怨气,干部也坐不住了。”毛雨时回忆。

 ? ?

 随着连通韶山内外的交通线路陆续建成,人们纷纷到毛主席家乡瞻仰,游客越来越多。村集体抓住机遇,在 1983年办起了故园饭店。3 年后,滴水洞对外开放,韶山旅游业正式起步。而今,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村集体经济每年为韶

 山村带来 800 多万元净收入。村民年年分红,老人乐享福利,孩子上大学有奖励,农村医保由村集体承担。

 ? ?

 先富起来的韶山人没有忘记社会责任。“安排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就业,是我们兴办实业的初衷。”毛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桃芝说,公司现有 100 多名员工,大都是当地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

 ? ?

 “亏了算我的,赚了大家分。”银田村支部书记徐耀军从事加工业致富后,看到村里尚不富裕,回村垫资带村民办起扶贫产业基地。

 ? ?

 “发展不为民,一切等于零。”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唐杰表示,在韶山,招商引资、兴办实体、开发项目,市委和市政府首先考虑老百姓能不能获益。如今,以韶河、银田示范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以“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大型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以韶山丰圆工贸为代表的制造业,给韶山带来蓬勃生机。2017 年,全市完成 GDP86.18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 30 家。4620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 2015 年已全部脱贫。

 ? ?

 接力攻坚克难,村容焕然一新 ? ?

 左边“百花园”五彩缤纷,右边“艺术稻”禾秆青青,

 远处 600 多栋白墙青瓦的民房,尽显婉约秀美。银田村生态农业园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陶醉。

 ? ?

 过去的银田村交通闭塞,产业不兴。“要想富,先修路。等是等不来的,我们得自己动手。”银田村村委会主任颜昌为回忆。道路规划范围内,村民们不谈补偿,主动腾地、砍树、拆屋。在接下来的路基建设中,他们自组施工队,你一锹我一锄,肩挑背扛修好了路基。短短几年,银田村建成了12.2 公里的柏油路和 9.7 公里的水泥路,畅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 ?

 随着道路建成通车,村外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全村2000 多亩土地流转入股,就连山尖上的小块坡地,也被苗木公司租去种上了树。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变成了小康村,还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1044 户村民,一半开上了小汽车。

 ? ?

 发扬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红色传统,让村容发生巨变的,还有“全国百佳美丽乡村”黄田村。几年前的黄田村,垃圾随意倾倒,环境状况堪忧。村里有一处倾倒了数十年的垃圾场,沿着 10 多米的高坡分布,坡下是一处 100 多亩的宽阔水面,机械够不着,人也没法去。为整治垃圾场,村里抽调几名青壮劳力,组织攻坚队,他们将麻绳一头绑在树上,一头绑在腰里,斜跨在坡上,将垃圾一锄一锄往下抠。水面

 上扎起木排,将抠下的垃圾接住,再一船一船地运走。

 ? ?

 如今,整治一新的黄田村,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超过 80%,绿化、亮化面积达 90%以上,垃圾分类、村容整洁、宜居宜业,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屋场,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观光。

 ? ?

 银田、黄田的变化,是韶山的一个缩影。目前韶山 33个行政村普及垃圾分类点、分类房,50%的村垃圾不出村,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市。

 ? ?

推荐访问:经济建设 发扬 文化发展

本文标题: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831/17357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发扬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建设道路材料》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