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工作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发布时间:2022-09-02 12: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3 篇

 目

  录

 1. 市司法局干部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2. 市公安局警务队队长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3.区人大干部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市司法局干部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 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如何充分发挥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优势和作用?我们认为,应做到“四个强化”,夯实“四个平台”。

 一、强化体系建设,夯实立体化多元调解平台 纵向抓“网格”。坚持“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的理念,完善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为引领,镇级调委会为主体,村级调委会为基础的纵向调解网格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发现矛盾“探测器”、化解纠纷“稳压器”、培育力量“充电器”的作用,实现人民调解从“末端管理”到“源头治理”。

 横向抓“联接”。主动适应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进驻一个”的原则,规范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医疗、物业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并全力推动警民联调、访调对接、诉调对接、专职调解四个平台相互连贯、无缝衔接,变“各自

 为战”为“四台同网”,“单打独斗”为“同线链条”。

 正向抓“内涵”。积极完善调解员招聘、考核、录用和典型案例分享、优秀卷宗评比、人员技能培训等机制。调解员要走出去“游学”讲法、引进来“会诊”析法,多维度、广角度打造“星级调解”孵化器,切实打通“点”、串成“链”、聚成“片”,真正把人民调解作为社会治理过程中防范风险、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二、强化科学统筹,夯实法治化宣传教育平台 演好“大合唱”。有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普法任务,努力打造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普法教育平台。同时,要密切协同, 全力配合,注重统筹,将普法任务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加强督导检查, 推动普法由单一职能部门唱“独角戏”为各部门“大合唱”。

 紧盯“重点人”。坚持把领导干部、青少年、村居群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学法用法、尊法守法作为重点,在健全普法宣传网络、丰富法治宣传形式上下功夫、见实效,提升针对性、实效性,把法治宣传教育课堂“填鸭式”向“趣味式”,“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擦亮“新品牌”。积极打造、培育一批体现时代潮流、具有社会影响的法治文化品牌,努力把民主法治融入到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去,真正将普法“盆景” 汇成了法治“风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高效便捷,创建微信公

 众号、开通法治微博、入驻头条号、巩固电视专栏,将法治宣传“连到”线上、用在“线下”,普法受众足不出户便能享用“法治文化套餐”。

 三、强化功能融合,夯实专业化法律服务平台 把服务送到“第一线”。将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明白人有机融入到“一站式”咨询服务管理平台,让群众“点餐”,确保法律服务“只进一扇门,办结一件事”,真正让法治改革的红利得到有效释放。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 推动律师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优质。

 把质量作为“生命线”。大力开展减证便民公证服务,让群众在每一个公证案件办理过程中,体会到最优质、最舒心的服务,确保零差错、零差评,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柜台前”“证书上”。

 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拓展公证服务范围,切实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三大攻坚战”等提供“点单式、全过程”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法律效益“三丰收”。

 把法治立在“最前线”。下大气力营造高水平法治环境,打通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细致、严密、深层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动态管理、严格招商引资合同审查监管,稳步提升

 行政复议能力、行政应诉水平、信访交办事项化解,有力维护地方社会治理大局稳定。

 四、强化监督管理,夯实智能化矫正监管平台 “不见面”监管。运用“互联网+”信息化监管模式,实现社区矫正对象电子腕带监管、手机定位设置、微信位置共享、人脸生物识别。强化日常管理信息化远程监管,通过指挥中心定位管理平台,全天候、全方位进行电话查控、电子监控,形成线上+线下、管理+自助的特殊人群监管模式,实现“5+2”“白+黑”全覆盖,严防脱管、漏管、失管现象发生。

 “大数据”推动。要建成监督管理、分析研判、实时监控、快速应对等实用型信息化监管教育体系。针对矫正对象个体不同,制定较强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告别过去“一刀切”矫治模式,依时、依事、依人,落实分类定级管理, 创建微信监管推送,拓宽教育供给形式,加大心理疏导覆盖,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精细化”改造。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组建适合矫正对象的本地矫正力量,开展“娘家人式”矫正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化矫正小组熟悉本村社情民意、风俗习惯,了解矫正对象成长环境、现实情况,容易获得矫正对象亲友支持帮助的优势,找准切入点,直击关键点,把紧风险点,提高矫正对象改造效率,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牢牢拧紧“安

 全阀”。

 市公安局警务队队长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行动目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提升基层社会的综合治理水平。一是健全完善多元化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各职能部门深化专业性拓展和增强平台嫁接沟通能力,大力培育多元化工作主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市域社会综合防控体系,提高社会综合防控体系的社会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探索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完善信息资源与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三位一体”新机制建设,不断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水平。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多元化解社会矛盾。落实“三个常态化”的工作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部门应立足抓早、抓小,坚决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全面推进“三级排查”,抓好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有效防范,重点

 加强征地拆迁、房产物业等重点领域摸排,做到风险隐患动态掌握、动态稳控、及时化解。三是完善多元社会矛盾疏导。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疏导体系,宣传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理性、向上的社会心态,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前端普遍服务、中端监测预警、末端精准干预的社会矛盾疏导体系,对特殊人群,加强心理辅导,实现真正的“稳控”。四是创新社会多元治理模式。结合市域实际,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搭建公安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整合、紧密衔接的社会治理平台,把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把隐患问题化解在萌芽,探索推进解决小纠纷、小隐患、小事故、小需求、小麻烦的有效措施,不断提升问题化解实效,全面打造基层平安细胞体系。进一步夯实综治基层基础,推动治理工作重心下移。固本强基,构建新型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以市域的“小平安”推动全社会的“大平安”。

 区人大干部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今年以来,xx 市xx 区人大常委会强化履职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将人大相关工作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度融合,确保中央决

 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安排在 xx 落地生根。

 一是适时对社会治理领域开展执法检查、视察,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上半年,已对区公安分局等 x 个与社会治理关系密切的部门开展专项工作评议;组织开展检察官履职工作评议;听取审议区政府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情况的报告; 听取审议区政府 2019 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组织开展贯彻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情况自查工作。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开展区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建议和社情民意征集、报送工作,上半年编印社情民意 x 期,提出意见建议 xx 条。其中,道路修建、公交车站点增加、集市占道经营等社会治理领域问题已得到及时解决。

 三是针对社会治理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区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备案审查。目前正在组织对区政府《关于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备案审查。

推荐访问:会上 经验交流 治理

本文标题: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发言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dangtuangongzuo/2022/0902/17419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会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